其他
学业负担的实质:学生消极的学习体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基础教育课程 Author 张丰
负担是人的心理感受,包含紧张、焦虑、反感、拒绝、畏惧等等消极的感受。人们所争论的“该减不该减”,只是就表观的任务量的讨论,但当我们走进孩子心灵时,减负是无可置疑的。克服、消灭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消极感受,对于每一个相关的成年人来说都责无旁贷。
学生面对学校、家庭安排的各类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生活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如果学生面对压力的体验是积极的,那压力即为动力,“皮球拍得越重,蹦得越高”;如果学生面对压力的体验是消极的,那压力即为负担,“用椎去击打皮球,迟早会戳破它”。
这就好像“排名次”对于前30%的学生,起激励作用的可能性更大;而对后70%的学生则基本上是挫伤。如果进一步细分,在被激励的前30%的学生中,也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的感受未必是激励,而是焦虑,不同个体对于同一件事的体验很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学习体验”应该是减负讨论的核心词。专业上可用“主观负担感受”来描述学生的学业负担,它是影响学生学习与成长状态的关键变量。
学生对学习的感受与体验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基础。我们曾将学生的学习体验分为愉悦感(“因为学习很有意思,所以我乐于学习”,学习动力源于内在激励)、成功感(“因为好成绩能得到表扬和奖励,所以我乐于学习”,学习动力源于积极的外在刺激)、焦虑感(“考砸会被批评与责骂的, 所以要抓紧学习”,学习动力源于消极的外在刺激)和厌倦感(“学习中已没有快乐, 唯一的快乐是逃避学习”)。
在21世纪之初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体验是积极的(“愉悦感”或“成功感”),大家努力取得成功。但进入初中后,学生学习体验迅速消极化,选择“焦虑感”和“厌倦感”的学生从六年级的13.3%、七年级的26.6%增长到八年级的46.5%。其实,在学习成绩的喧嚣竞争中,掩盖着近半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的现实。很多学校和老师重视显性的学业成绩,却忽略隐性的学习体验。
学业负担,是学生面对学习任务与环境的一种消极体验。导致学生学习体验消极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负担感”。适当的学习压力是必要的,但一旦出现消极的体验,它对孩子的成长就会是有害的。“适当的学习负担是必要的”是一条谬论。
因为,“负担感”难以促进学生的兴趣与内驱力,多数情况只是强化了那种外在的逼迫和那种眼中没有光芒的努力;它有可能会破坏学生的从容,让简单化的训练替代思考,替代关于学习方法的悉心体会;更容易让学生身心疲惫,产生生理和人际上的不良的应激反应,改变学生对于生活的阳光态度。
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负担感受,决定着他向前还是向后的方向选择。要知道,积极的状态是无价的,被动的努力是低效的。选择施压策略的教师或家长,是对“体验的决定作用”的无知和“成人立场”的泛滥。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为前提的,否则就可能是“伪进步”。
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负担感受,也影响着教师教育行为的有效性。教育质量监测中发现,学生参加适量的课外补习只对学业负担感受较轻的学生有效,而对学业负担感受较重的学生来说,课外补习与增加作业都无疑是“雪上加霜”。
主观的负担感受其实是学生客观面对任务与环境等的反映。我们较为关注的作业量、在校学习时间、课外补习活动等属于影响学生负担感受的任务,而排名次、人际关系、家长或教师期望等常会导致学生对环境的不安全体验。这些外在的因素是导致学业负担的重要原因。
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即每一个个体对具体事项产生负担感受的敏感点并不相同。专业上称此为学习者个体的“负担阈值”,也就是不同个体对于负担的耐受力有别。这是影响学生负担感受的内在因素。在客观负担还难以有显著降低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负担阈值”,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一种路径。
教育质量监测发现,面对相同的学习任务压力时,体育运动习惯较好的学生、兴趣爱好得到较好满足的学生、师生关系较好的学生以及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较好的学生,都要比其他同学更不容易感受到负担。也就是说,加强体育锻炼、发展兴趣爱好、改善人际关系也是减负的重要路径。
作者 | 张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来源 |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0年第5期(上)
责编 | 王小波
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
• 华二初中事件:舆论力量空前强大的当下,学校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