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什么在让教育沦为“幸存者的游戏”?| 头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童行学院 Author 韩乐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 ,童行学院是为3-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



在1952年《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的演讲中,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学习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他说:“教育应当使它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


有一部动画短片,叫做《贫富差距》。
两个小男孩,坐在山顶上,都沉浸在各自的知识世界中。但是两人所处的环境却不同,就连天空都是泾渭分明。

当两人起身想要交流的时候,彼此脚下的人生轨道,将他们彻底分开。

沿着轨道,贫穷的孩子被带回了杂乱斑驳的贫困之地,富人的孩子被带去了清爽明亮的富有社区。分开的时候,他们两两相望。
这次的遗憾让两人的内心发生变化。

贫困社区的孩子,长大后按部就班去上班,但是他和习惯在穷困之地生活的人们不一样。

他没有被贫困驯服,没有陷入习得性悲观,外部美好的世界让他向而往之。

与此同时,那个富有社区的孩子,当他在餐厅玻璃上看到工厂的影子后,想起了山顶上那个男孩。那个男孩和他一样喜欢读书,一样喜欢思考。为什么那么相似的两个人,就因为社会运作机制,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想去找那个男孩,可是离不开那个轨道。

一番费力挣脱后,地动天摇。

一个能自主选择行动轨迹的人,让周围人惊讶不已。
接着,他来到了他身边,带着他脱离了设定的人生轨迹。

周围人受到启发,纷纷脱离轨迹,并互相帮助。富有社区和贫困社区的人们可以近距离交流,就连天空的颜色也不再那样界限分明。

两个男孩坐在同一片天空下面交流、探索。

《贫富差距》最后出现一句话: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个社会,就需要改变它的运作方式。

怎样改变呢?通过教育,让社会平等。

没错,在好多社会,教育都是阶层流通的一道口子。但是,现在过度竞争的应试教育,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增加着孩子之间的不公。学校在用这些方式,刻意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每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而现在的教育正在造成区分。这一切的源头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只有通过不断的竞争,才能赢过别人,获取最好的资源。
不只是学生个体在进行激烈的竞争,学校也是在以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为了赢,学校在用下面这些方式加大教育的不公。

加大学生差距的手段:分班
学校抛弃了一些学生
为了升学率,一些学校会偷摸地去地方掐尖,“好的生源等于成功的一半。”学校还会分班,快班和慢班,或者尖子班和非尖子班。
有一个期望效应,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告诉我们,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如果老师认为孩子是聪明的,对他们有积极的期望,那么孩子以后的智力会发展得很好。
分班是什么呢?给孩子贴上标签,刻意制造对立,让慢班的孩子感受到一种抛弃感。快班的孩子看似受到优待,但因为竞争更严酷,空气永远是压抑的,同学之间会变得冷漠。

分班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成绩,但不分班会不会让孩子成绩降低呢?
许添成在新加坡的圣约瑟书院做了一次实验。他将尖子班和非尖子班彻底打乱,大家的学习成绩没有跌落,老师也没有因此而压力过大,他们得到的是自信、愿意尝试和不放弃任何学生。
快慢班自 2006年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被叫停了。各政府教育网站还会对一些搞快慢班的学校进行通报。不过,义务教育管得了小学、初中,管得了高中吗?管不了。在很多地方,高中“重点班”、“实验班”、“竞赛班”、“尖刀班”、“清北班”依然存在。


加大学生差距的手段:排名
一个学生的进步,会让另外一个学生付出代价
排名,对于整个班级的学生而言,消极反馈总是多于积极反馈。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赢。奖励前1%的代价,是让其余99%丧失前进的动力。
在学校,友谊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排名竞争让友谊变了味,夹杂了一些令人不快的情绪。有一天,我给好朋友发信息说,我想你了,做梦都梦到你了。其实我没说出的是,梦中我的情绪是嫉妒,嫉妒她那么聪明,那么招老师喜欢。
纪录片《学习的人》
为什么要考试排名呢?是为了激发孩子学习的斗志吗?
排名对提高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一点帮助都没有,还会把孩子非常健康的学习动机给带偏。
我家娃用了一款学习软件,每次闯关成功,都会一蹦三尺高,开心得不得了。直有一天,他发现软件上有一个排名。当他的名字不在上面时,快乐的情绪很快消散。
没错,竞争和好胜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合作与体谅更是孩子的本能。
前些日子,我和6岁的儿子去超市买荔枝。我告诉儿子说怎样的荔枝才是最甜的。接着,我让儿子照着我教的方法来挑最甜最大的荔枝。看着我在那里埋头挑选,儿子说,妈妈,你也挑点不甜的。
为什么?
你把甜的挑完了,别人就吃不到甜的了。
利己主义者被孩子教育了。

专注竞争之时其他好品格退居三舍
考试排名不能提高学生的内驱力,但明确的一点是,排名可以让学校看清班里谁是尖子,谁是垫底的。
区分,是为了“因材施教”,不过在应试教育下成了区别对待,因为“资源要用在最有可能成功的人身上。”
弥漫在空气中的竞争气息,让学校成为幸存者的游戏。就像古罗马斗兽场里的角斗士,“赢则活,输则亡”。赢会得到关心,输则会被抛弃。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往的竞争主要存在于初中毕业学年和高中阶段,而今竞争已经下移至初中低年级、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
竞争是一种排他的需求,在孩子探索、发现自我,和理解人生时,过度的竞争会耗尽孩子全部的时间、注意力、专心和热情。过度竞争时,浮士德式的灵魂契约就会出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用“纯洁的灵魂”换取着分数。

  • 灵魂契约1:用“风险”换“分数”


疫情防控期间,韩国首尔2.5万多家补习班中,运营中的补习班占比达83%。一位高三学生表示:“疫情总会过去,但竞争依然存在。”
2020年4月,韩国首尔一家补习班的讲师被确诊感染,与这位讲师接触过的100多名学生被紧急隔离。

如果有人说,感染病毒不用考试就能上大学,大概很多人会自愿感染病毒吧。
激烈的竞争让一些学生铤而走险,即使未来的人生会带有污点。
当成绩只是数字时,作弊就会出现。国内学生作弊案例多如牛毛,国外也一样。据统计,4万名美国高中生,59%的学生有过作弊。进入大学后,95%的学生有作弊行为。
2013年,哈佛大学也有过作弊丑闻,125名本科生涉嫌协同作弊。
2014年10月到12月,SAT考试亚洲考点接连被爆出考试舞弊,大量考题泄露,涉及几十家教育培训机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1万余名考生,在教育机构ETS调查作弊案之后,涉案学生都被取消了成绩。事还被拍成一部现象级电影——《天才枪手》。


  • 灵魂契约2:用“学习热情”换“成绩”,后劲不足,倦怠厌学


父母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要不要让孩子上补习班。
周围的学生都在上补习班,你娃不上,担心娃跟不上;周围的孩子没有上补习班,而你娃上了,大概率上就会有优势。为了赢,你还是会让娃去上补习班。
北大教授渠敬东说:
“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
教育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负责国家的职能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在用庞大的资本市场攫取所有家长重要的经济资源。
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双轨制,而且越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
……
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
重复训练、题海战术,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反而使学生身心疲惫,缺乏长远后劲,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倦怠厌学、情绪低落。


  • 灵魂契约 3:用“视野”换“成绩”,学习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繁重的家庭作业不仅会让孩子对学校、学习失去幻想,还会让孩子变得肤浅。为啥?
孩子花那么多时间做作业,还有时间做其他吗?家庭作业多,不让看课外书了;作业做不完,家务父母全包了,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想搞个社会实践,会影响学习,舍弃了,失去和社会的联系,被拘禁在象牙塔内。
学习时间在增加,所学的知识却在原地踏步。
  • 灵魂契约4:用“道德”换“成绩”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语出惊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
在学校眼中只有分数,在社会上,眼中只有利益。
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看孩子是怎样将道德抛到一边,进行精致利己的。这是一个韩国的案例。
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在韩国,5名50多岁的男教师,性骚扰女学生和女教师。这5个男老师中,有一个开设了备战高考的周末特别补习班。在补习班里,这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性骚扰。
事发之前,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位老师会骚扰学生,但是他们还是要求那个老师回来,还举办了签名运动。他们甚至想找出举报者——我经历到现在都一直忍过来了,你们凭什么举报老师。“你得为我高考失利负责。
你看,自己的分数远高于同学所承受的痛苦。
看重分数,会让孩子放弃用创新解决问题,而是选择揣测。揣测出题人的心中所想,想想我们经历过的考前辅导。步入社会,面对无答案的难题,依然清醒地保持着猜的惯性,猜领导是怎样想的,猜完后选择以最安全的方式来谋取回报、收入、权力、声誉。
精致的利己主义,就这样塑造成功了。

不竞争,不排名学生就学不好吗
所有的这些灵魂契约,都是为了赢,为了摘到树上那颗最鲜最大的桃。
不排名、不竞争,学生就学不好吗?
芬兰孩子学习成绩好,但他们的学习时间并不长,上课时间几乎比任何国家都短,也不用作家庭作业,很少有竞赛。在芬兰,学生没有排名,也不会按能力分班,在18岁之前不会接受标准化的测试。
虽然他们会得到书面评估,但不会得到分数。那就意味着老师不会比较学生,或为他们排名次。学生也不会这样做,父母也不会。学生会有成绩单,每个学校自己设计,成绩单无法在学校之间进行比较。
取消标准化的考试,学校就无法对自己排名,就有动力共同致力于学校改进,分享创意、解决问题。
芬兰人中成就高、低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距是世界上最小的。因为芬兰的教育,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应试教育一种粗放式的教育方式
讲到粗放,我想起了家乡。在我家乡,家家户户都会种植水果,有冬枣、有石榴,多数会种苹果。
家乡人对果树管理的好坏差异很大。有的就是粗放式管理,除必要的浇水、施肥、套袋外,基本不管,能收多少是多少。好的苹果卖掉,不达标的卖给加工厂。
同样是果树,换到另外一个人的手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县一个村里有位牛人,人称“苹果状元”,他种出来的苹果论个卖,一个能卖10块钱。凭什么?因为他种的苹果外观好,营养丰富,口感也好。
为了种好苹果,他去世界各地考察,去过日本、俄罗斯,国内跑的地方更多,凡有先进技术,都要去看看。他是怎样种苹果的呢?
每个苹果他都要过四五遍手,平时地上的三叶草是一定得摘的,天空搭隔网防冰雹,苹果快成熟时,地上铺反光膜,为苹果着色。针对果子的情况,选择不同营养成分的有机肥。就像芬兰人对待学生一样,因果施肥,珍惜每一个果子。

是不是好果子只能挑出来呢?看来不是,好果子是培育出来的。是不是非得改变标准,才能培育出好果子呢?也不是。果子的标准是固定的,漂亮、口感好。是不是要改变这个世界,才改变世界的机制呢?也不一定。一个人可以影响一批人。
这位苹果状元因为技术先进,影响了一大批果农,常有果农去他园里参观,有本县的,也有外县的。国家还给补贴,在村边建了所十来亩大的学校。他是讲师,每个参加培训的果农由国家出三四千元,听他七八天课。
说回咱们的孩子。在外部环境还没有整体改变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学校、和一个班级也是能够营造有利的小环境的。如果小环境没变,可以改变家庭的小环境,家庭的环境掌握在咱们父母手里。
新一代的父母,视野宽广,看到不同教育理念之后,就会产生变化,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比如,当孩子要用时间来换成绩时,新一代父母会警觉。当学校开始一个活动,新一代家长会全力配合,而不是担心影响学习……
当一个人在用行动叫停过度竞争的态势时,他会影响身边人。改变,是一个人唤醒一个人。

关于排名竞争,就像是在开车时玩的胆小鬼游戏一样。同一车道上,相向行驶的汽车,为争一口气拒绝让路。如果两辆车都这么想,结果就是迎头相撞,两败俱伤;如果一方在最后关头选择退让,则被视为“胆小鬼”,不过却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教育也一样,顺其自然的家长都成了“胆小鬼”
《天空之城》剧照
国内高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变了。家长可以做的,不是让竞争过早地开始,而是要在小学、初中,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不是厌恶学习,这样他们才能驱动力更好地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1.[美] 玛格丽特·赫夫南 著,黄延峰 译.TED竞争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7
2.动画电影“贫富差距”https://v.qq.com/x/page/m0893go9il9.html3.渠敬东:教育不能时刻处于竞争中,学校真正应关注什么?https://www.sohu.com/a/331179443_2875744.覃文珍.过度教育竞争的困境与超越http://www.pep.com.cn/kcs/yjcg/lw/lw2017/201809/t20180926_1931684.html5.报告精读 |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https://www.pishu.cn/zxzx/xwdt/532142.shtml6.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把学校当企业管,不是在办教育,而是在毁灭教育!https://www.sohu.com/a/230251773_2273647.芬兰高考更难熬,一门要考6小时 | 揭秘芬兰高考https://www.sohu.com/a/154666790_999424118.“叫停快慢班”改变应试教育是治本之策https://learning.sohu.com/20060909/n245245972.shtml9.北大教授去中学讲课无人听课,这个不是标题党!https://www.sohu.com/a/285990952_120049551

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来源 | 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

作者 | 韩乐

责编 | 陶小玮

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

• 李镇西:张桂梅老师戳中我泪点的六个瞬间

• 高考,会变得更好吗?

高考结束,这份“考后提醒”请收好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搜索产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