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亮人的价值”——一代中国企业家的教育共识 | 一周精读

 

“中国的未来与振兴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教育孩子只有一个目的,让他健康,让他幸福,让他能给别人带去幸福。”


“教育的范畴已经变了,不是教材、不是课堂,而是人点亮人。”


“让学生在校园里就拥有可挑战自我的创新基因,非常重要。”


“教育的本质,无论任何阶段都没有改变,就是一个人去点亮另一个人,一群人去点亮另一群人。”

......


这些直击人心的话语,并非来自教育界专家或校长,而是来自任正非、马云、潘石屹、张瑞敏等国内著名企业家近年在各种场合的演讲。


他们站在自身所处的行业,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未来教育,提出温暖人心的卓见。他们的演说有一个共同观点——好的教育,就是想尽各种办法,“点亮人的价值”。



任正非:中国的未来与振兴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来源:人民教育



7月底,任正非带队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就基础研究、产学研结合、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谈了自己的看法。


 1.华为为何要搞基础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传统的产学研模式赶不上市场需求的发展速度。因此华为公司也进行了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大多数是在应用理论的范畴,只有少量走在世界前面。


大学老师的研究是为理想而奋斗,目标长远,他们的研究是纯理论要素研究。例如,土耳其Arikan教授一篇数学论文,十年后变成5G的“熊熊大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姆采夫,发表的“钻石切面可以散射无线电波”论文,20年后美国造出了隐身的F22战斗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吴仲华教授的三元流动理论,对喷气式发动机的等熵切面计算法,奠基了今天的航空发动机产业;现代化学分子科学的进步,人类合成材料可能由计算机进行分子编辑来完成,这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技术变化。


高校的“明灯”照耀着产业,大学老师的纯研究看得远、钻得深;华为公司的研究实用度强。在我们的合作中,你们带来方向,照亮了我们。华为公司的基础研究是围绕商业目的的,比较贴近近期的实用化,我们给你们带来客户需求以及行业所面临的世界级难题,知道这个方程的价值与应用,相互之间都是有益的。合作使我们早一些知晓世界动向,缩短了商品化的时间,我们能超前世界,就会获得更好的机会。


2.校企合作要松耦合,不能强耦合


高校的目的是为理想而奋斗,为好奇而奋斗;企业是现实主义的,有商业“铜臭”的,强耦合是不会成功的。


强耦合互相制约,影响各自的进步。“强耦合你拖着我,我拽着你,你走不到那一步,我也走不到另一步。因此,必须解耦,以松散的方式合作。”


3.求生欲使我们振奋起来,寻找自救的道路


在“灯塔”的照耀下,整个世界都加快了脚步,今天技术与经济的繁荣与英、美、日、俄、欧洲当年的技术灯塔作用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尊重这些国家,尊重作出贡献的先辈。孔子都过去两千多年了,我们还不是在尊孔吗?不管这些专利保护是否已经过期,先贤值得尊重。


我们公司也曾想在突进“无人区”后作些贡献,以回报社会对我们的引导,也想点燃5G这个“灯塔”,但刚刚擦燃“火柴”,美国就一个“大棒”把我们打昏了,开始还以为合规系统出了问题,在反思;结果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打下来,我们才明白美国一些政治家希望我们死。


求生的欲望使我们振奋起来,寻找自救。无论怎样,我们永远不会忌恨美国,那只是一部分政治家的冲动,不代表美国企业、美国的学校、美国社会。我们仍然要坚持自强、开放的道路不变。要真正强大起来,就要向一切人学习,包括敌人。


 4.中国的未来与振兴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人类社会下一个文明是什么?还会不会产生类似汽车、信息产业的产业?我说的“汽车”是泛指,包括飞机、轮船、火车、拖拉机、自行车;“信息产业”也不仅指电子工业、电信互联网、人工智能。


未来技术世界的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灯塔。点燃未来灯塔的责任,无疑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领社会前进。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认识它的艰难,应对这种不确定性,除了给科研更多自由、对失败更多宽容外,应对不确定,还要从教育抓起,中国的未来与振兴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多办一些学校,实行差别教育,启发创新精神,就会一年比一年有信心,一年一年地逼近未来世界的大门。二、三十年后,他们正好为崛起而冲锋陷阵,他们不是拿着机关枪,而是拿着博士的笔。


今天,学校还有这么多人坐着冷板凳,研究出这么多理论与技术成果,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我很兴奋,相信我们国家在二、三十年以后或者五、六十年之后,一定会大有作为,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5.我们需要创新,找到一个一个的机会点


我们需要创新,找到一个个机会点。如果我们把英国工业革命的指数定为100的话,美国今天是150,我国是70,中国缺的30是原创,原创需要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原创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房屋、汽车都会饱和,饱和以后如何发展?不发展,一切社会问题都会产生。


我们公司过去是依托全球化平台,集中精力十几年攻击同一个“城墙口”,取得一点成功。我们过去的理论基地选在美国,十几年前加大了对英国和欧洲的投入,后来又增加了日本、俄罗斯的投入。美国将我们纳入实体清单后,我们把对美国的投资转移到俄罗斯,加大了俄罗斯的投入,扩大了俄罗斯的科学家队伍,提升了俄罗斯科学家的工资。


我们希望十年、二十年后,我国的大学担负起追赶世界理论中心的担子来。我们国家有几千年儒家文化的耕读精神,现在年轻妈妈最大的期望是教育孩子,想学习、想刻苦学习,这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基础,我们是有希望的,中国是可以有更大作为的。



马云:培养孩子是投资,不可能一夜涨停


来源:都市快报、澎湃新闻、公开信息


“一般开学第一课给孩子上,我认为应该给家长上。因为在中国,孩子18岁之前,决定孩子命运、决定孩子学习的是家长。”


8月底,马云来到杭州云谷学校,发表“重返课堂 重新看见”的主题演讲。



1.焦虑的妈妈和暴躁的爸爸每天应该扪心自问


马云说,很多家庭都有一个焦虑的妈妈和暴躁的爸爸,家长的心态影响了孩子的心态,家长的焦虑又影响学校的心态。“自己没读好书的妈妈,却希望孩子能考上研究生。”


在马云看来,在家里管教育,是最幸福的工作,陪伴孩子成长是特别幸福的事。在云谷学校,有一句话叫“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孩子们起得比我们早,还比我们用功。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必须提升自己。


马云认为,从家庭分工来说,前期学习以妈妈为主,后期以爸爸为主。“家长们应该每天问自己:第一,有没有拿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二,是不是因为分数着急了;第三,有没有不倾听不尊重孩子。”


2.过去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未来大学会担心招不到学生


考一所名牌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成为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焦虑的最终目的,不过马云并不认同。中国每年有1300多万的新生儿,但是真正会读书的人不到5%。也就是说,只有六七十万的人最后有机会考进名校。剩下1300多万的孩子怎么办呢?


马云拿云谷学校的方式总结了三个要点:


  • 不培养考试机器,不为分数放弃综合能力,但孩子未来不怕考试

  • 老师不是给正确答案,而是让孩子寻找答案

  • 反对超前学习,有时候快反而不好


在马云看来,考试考的是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方法,目的是为了调整学校的策略。“希望云谷的孩子不怕考试,不排斥考试,不把考试作为目的。真正的知识不是考出来的 ,是因为热爱。”


同时,家长不需要担心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好的大学,因为“出生率下降,大学在上升,未来大学一定招不到学生”。所以回归学校教育的使命,不是追求最后的成功,而是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未来的成功打好基础。“对未来有期待,对事务永远有好奇心,懂得学习,会独特的思考,不害怕挫折,这是云谷可以交给孩子们的能力。”


马云说,云谷的孩子要一定要“两康”:思想健康,身体健康。面对挫折失败,积极乐观不抱怨。同时需要培养孩子们的三观:全球观、全局观和未来观,懂得用全球思维,足够了解、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和文化,同时融入其中;懂得如何配合的全局观,同时站在未来去思考问题。


3.培养孩子是投资,不可能一夜涨停


培养孩子一定是投资,而不是炒股投机。炒股是明天就涨停,后面掉下来就不管了;孩子是慢慢长大,不可能一夜涨停。希望每个父母都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骄傲。


马云建议,家长要成为帮孩子实现梦想的家长,而不是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家长要“尊幼爱老”——


对小孩子、对年轻人要尊重,尊重他们的想法。古代养子防老,今天养孩子只有一个目的,让他健康,让他幸福,让他能给别人带去幸福。



罗振宇:教育在发生什么变化


本文摘自罗辑思维《首发|罗振宇2019-2020“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未删减全文》



 1.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今年听说一个段子——两个海淀家长聊天,一个问:我家孩子4岁,1500个英文词汇量够不够?另一个回答:在美国够了,在海淀不够。


我还听到这么一件事:一波家长,用尽办法偷偷摸摸报补习班。那没上补习班的家长呢?也没闲着,偷偷摸摸举报补习班。


家长的焦虑到底如何产生的呢?最开脑洞的解释是——当年那些高考的受益者,也开始养育孩子,冲进教育市场。他们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这条赛道。就像玩游戏,突然有一批付费玩家集体上线,竞争怎么可能不激烈。


 2.教育焦虑的新样式


我还不能劝你别焦虑,哈佛前校长德里克·博克不是说:“假如你觉得教育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教育焦虑是解决不了的,但它会变换一种样式。沈祖芸老师调研发现,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焦虑一个问题:工业时代形成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


 3.学校的自我进化


为了应对变化,很多学校已经从题目入手,来重新组织课程体系。比如,咱来看一道小学考试题,问:如果你想增加一个节日,增加哪个,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想减少一个节日,减少哪个,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真实挑战,看你如何应对。


再看一道中学语文题,我去参观北京一所名校,赶上学生学《史记》。他们的任务是:给《史记》里任意人物写一份求职简历。这还是一个真实挑战,它涉及的知识有哪些呢?


以给刘邦写简历为例。首先,你得对刘邦的生平有足够了解,工作经历,擅长什么,有哪些人脉资源;其次,你得了解他应聘的那份工作。你要让刘邦应聘金典牛奶在上海市场的销售总监,得知道这个工作需要什么能力;更重要的,你还得站在他的立场,帮他完成一次自我推销。


这就叫——世界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当你还以为学校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自我进化。


4.教育,是人点亮人

十一学校联盟的总校长李希贵跟我们说,课程这个概念本身都在发生转变。


课程是什么?不是知识的注射器,而是要把社会上那些挑战,孩子们将来会遇到的问题,打包浓缩变成课程,让学生们提前体验,触发孩子们的禀赋。


这话一般人听不懂。李校长是山东人,他就拿山东人的事举例:一说起喝酒,山东人名声在外。山东人特别能喝么?肯定不是,关键在于山东人有一套方法,能把一个人喝酒的边界给测试出来。


山东人喝酒第一步,并不是让你喝酒,只是让你意思一下,端起来。你不好意思不端吧?这一端,这就好办了。稍不留神就喝了一杯。喝完一杯之后,第二杯第三杯可不就来了?山东人喝酒都要上一盘花生米,这也是一个测试,只要你还能夹得起花生米,就还没喝到位。


李校长说,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课程,就想想这个段子。山东人的酒局,就是个课程。它不是为了教你喝酒,而是为了把你喝酒的禀赋给测试激发出来。


这里我以十一学校的戏剧课为例。十一学校的戏剧课跨年级打通,学生参加戏剧课,不是化妆上台演个角色那么简单,演员只是其中一个工种。一出戏剧上演,得有导演、编剧、副导演、服装、剧务、舞台灯光、卖票、拉赞助、做海报……这些工种,都是戏剧课的一部分。


教育的范畴已经变了,不是教材、不是课堂,而是人点亮人。


再举个例子。



深圳大学从录取通知书开始,就致力于把点亮学生作为教育目标——新生会收到一个装着丰富内容的录取盒子。有一年,盒子里装了一件t恤,学生报到那天穿上,能一眼被学长学姐认出来,并获得帮助和欢迎。还有VR眼镜,戴上之后,可以提前看学校的风景。


这已经很棒了。但是当学生把东西一件件拿出来,会发现盒子底部印着一句话:清空了,才能装下更大的梦想。这所学校是不是很酷?它已经在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活里,为你点好了灯。



张瑞敏:尊重学生价值,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我曾为若干部国内外管理专著作过推荐序,却从未涉足教育方面的书籍,但《走向价值领导》一书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孙先亮校长,在书中提出的命题,与企业要解决的课题是一致的,即如何体现人的价值,虽然学生与员工是不同的对象,但“隔行不隔理”。


首先,该书的指导思想鲜明,即教书的目的是育人,是发现学生的价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非读书的机器。如孙校长提出“教育的起点、目的、过程是人”,“要尊重学生自身价值,实现学生自主发展”,这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实属难能可贵。更难得的是,学校还为此做了不懈的求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这与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须破解的难题可谓异曲同工。如海尔推进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之所以获得国际管理学界的高度认可,就是因为它颠覆了工业革命以来将员工定位为“经济人”“社会人”的传统观念,而是将员工重新定位为“自主人”。


定位的不同体现了对人性理解的不同,即是否相信每个人可自主彰显其价值。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论述,“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氛围,即是他们日后能创造自身价值的根本。


其次是如何使成绩优异的学生,成为社会上的佼佼者,作者对此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建立创新、开放的校园文化,“把社会生活融入学校”“德育的真正效果来自学生的心灵觉醒”。这确是真知灼见,因为毕竟校园学的知识是手段不是目的,是工具不是结果。


正如美国某知名大学校长对学生的赠言:当你们离开校园时,许多知识已经过时了,因为时代发展得太快了。关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佛家更是一语中的:“转识成智”,即灵活运用你掌握的知识,让其转化为创造价值的智慧,否则你只能是书呆子。


今天在职场上需要三Q:IQ(智商)、EQ(情商)、SQ(魂商)。网络时代更需要魂商,魂商是智商、情商有效发挥的基础,是人类最根本的智慧。


魂商所体现的极高境界,有如乔布斯所言“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但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即以今日创新的思路,去颠覆昨天已成功的思维框架,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校园里就拥有可挑战自我的创新基因,是何等的重要。


潘石屹:教育的本质是一群人点亮另一群人


来源:SOHO中国


潘石屹在家乡甘肃天水捐建了养正幼儿园,并针对外界提问,进行了公开信回复。


图注:养正幼儿园


社会进步和改变最基本的动力是教育。只有教育带来的改变,才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变化和进步。


20年前,妈妈爸爸决定把祖宅腾出来做幼儿园,让村里的孩子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可以学习知识。去年,我在村上转了一转,发现村子里已经盖起了许多楼房,但最阴冷狭窄的房子是这所祖宅改造的幼儿园。


本来打算拆了祖宅,盖一座新的幼儿园。我想这应该也是祖先们的愿望,他们不会怪罪我。但后来了解到,未来规划道路要加宽,我家祖宅正好在规划后的道路上。只好放弃这个方案。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选择新址。


1.为什么起名叫“养正”?


我的祖先在110多年前,在村上办了一座学堂,起名叫“养正学堂”。这座“养正学堂”的旧址就在今天潘集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


祖先起“养正”的名字,一定是希望子孙们、后辈们能走正道、遵循正义的原则,也希望正义能护佑他们的后辈。正义是我们每个人最强大的护佑。


 2.幼儿园教育最需要什么?


教育的本质,无论任何阶段都没有改变,就是一个人去点亮另一个人,一群人去点亮另一群人。


如何点亮呢?我们一直寻找中国最优秀的幼儿园管理机构,来参加应聘的有22家机构。他们无一例外都提到了用爱去点亮,点亮每个孩子的心灯,让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释放。


我想用爱去点亮是最正确的、最重要的力量。但还有一种力量与爱同样重要,那就是美。一百多年来,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用美去点亮每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去发现美,双手去创造美。


 3.村里孩子与城里孩子有什么不同?


今天,无论你身处养正幼儿园,处在天水市,处在兰州市,处在北京,处在东京、纽约、香港,接触的东西都是一样的,看的新闻一样,听的歌曲一样,穿的衣服一样,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平的,每个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机会是均等。但这里有山、有水、有纯洁的空气,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


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就是在小河边、在山坡上度过的。回想起来,这是多么宝贵的经历,让我形成了最初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


4.希望孩子们走进幼儿园感受到什么?


我希望孩子们知道这所幼儿园汇聚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的许多叔叔阿姨的关心和爱。我希望孩子们记住门口石碑上刻的那一长串无偿捐助者的名字。


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美,受到美的吸引,受到美的启发,记住有位来自日本的叔叔叫SAKO,他的团队用心设计了这座建筑,一座惊艳的建筑,一座美的建筑。


 5.想对幼儿园家长说什么?


身教大于言传。培养孩子,家长要用行动去做。


这里可能有不少留守儿童,希望家长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尽力来帮助幼儿园,无论是保洁、园丁、帮厨,都是爱心的奉献,都是孩子们心中的榜样。与他人沟通,与幼儿园老师沟通,希望家长们用礼貌的语言,用真心和磋商的态度。


家长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限烟限酒,整洁卫生,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李开复:未来的教育场景,从零开始


“如果你能挥动一支魔杖,你将如何打造一间完美教室?”

“如果可以,我会让教室里所有东西消失,从零开始。”


这是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接受美国头部教育垂直媒体EdSurge采访时,围绕教育领域时下热点展开的对话。


在AI技术浪潮冲击下,孩子的教育成为大众关心的首要问题。如何构建未来的教育场景,才能让教师发挥最大价值,成为“邓布利多”一样的存在?科技公司又应朝哪个方向打磨AI技术,为孩子们打造完美教室?家长该如何引导,才能让孩子找到一席之地、不被科技取代?


听一听李开复对“AI+教育”的未来遐想。


Q:如果你能挥动一支魔杖,会怎样打造理想中的完美教室?


李开复:先让一切都消失,一切从零开始。过去一百年间,几乎所有行业都被技术变革重新书写,而教育,却是例外。


与千百年前相比,科技浪潮为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天的课堂教学形式,几乎和数千年前没有差异——老师在前面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讲,举手提问或答题。不止中国,美国的教室也如此,都需要破而后立。


虽然,学校有许多优秀老师,他们既能深入浅出讲知识,也能引人入胜讲故事。但其实,孩子们应该有机会接受不同学科领域最顶尖大师的教学和指引。


比如,我们可以找一位能担任好教师角色的诺贝尔奖得主来传授物理学知识,找一位文学大师为孩子解读诗词歌赋,找一位格莱美奖得主为孩子演绎音乐的魅力。


这种教学形式下,师生比大约为1:1000,创新工场就正在中国投资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


Q: 1:1000的授课方式是如何实现的?


李开复:我们所期待的1:1000教学模式,并非填鸭式,让孩子们看完科学巨人的教学视频就算一堂课结束,而是在每间教室配助教,在大师级讲师的互动视频讲座结束后,大师能透过技术工具、拟真化近距离和孩子们答疑交流,并留有时间,让助教来到孩子身边进行讲解辅导,交流所学知识并回答遗留问题,帮助孩子们消化理解。


这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各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得到更细致的教学指导,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转身成为助教也容易上手,还获得了向大师进修升级的机会。


这种责任分工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对某一门学科融会贯通,从而有更多时间从事其他活动,这才是未来教育的核心和实质。


Q: 在中国,AI技术在教育领域有一项创新应用——用来监测学生的面部表情,这种做法有何利弊?


李开复:现在,有家长担忧,不想让孩子一直被监测。但这样做的好处是,AI系统可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进而实现因材施教,而不是仅仅通过他们在数个月后考试中的表现进行衡量和判断,那个时候已经太迟了,传统的考试评测,在时间轴上永远是滞后学生最佳学习契机的。


作为一种帮助人类的工具,AI可以识别学生是否就位,节省人工点名考勤时间;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或者走神,可以借助AI为学生提供课后辅导,让学生在家也能调看课堂录像,弥补错过的知识。


AI技术是可以开发成没有监控性质的,重点在于,AI的输出结果取决于软件的设计者,开发人员不能把软件和技术当作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技术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参与上面。


Q:如果要给一家正在考虑进军中国教育市场的美国初创公司提供建议,你有什么建议?


李开复: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大多数美国的教育科技公司更专注于与美国教育系统相关的元素,例如如何向特定城市或县里的学校销售软件,或者如何在学校内部进行支付。


而中国教育工作者注重结果,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程度也比西方父母高,中国父母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拿出月薪的一半,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由于中国如此重视教育,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在乎的是教育成绩,并以此预测孩子是否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Q:父母应该如何引导,才能让孩子们跟上AI时代的脚步?


李开复:十五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50%岗位的技术能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AI是一种福音,孩子进入职场的时候,已经有很多重复枯燥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但是另一方面,很多“铁饭碗”也会被淘汰。因此,在AI时代父母一定要重新审视对孩子的教育。


首先,应该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批判式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能更多地问出为什么和为什么不。


其次,要找到孩子兴趣所在。AI时代中,孩子们长大后不但要与同龄人竞争,还要与AI竞争。要想脱颖而出,一定要做自己最爱做的事情。


第三,无需过于担心AI会让孩子们的工作种类变得有限,未来有意思的工作会越来越多,例如机器人设计师等,编写AI、教育AI和管控AI会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工作。


最后,非常重要,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情商,要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口才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感受亲情与爱的能力。


视频:李开复TED演讲:人类和AI将来会如何共处



责编 | 陶小玮

2594889720@qq.com

• 关于教育,任正非真正的忧虑是什么?

开学季,马云开讲家长第一课

人工智能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原点,否则教育就和养猪一样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