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他们的家国,我们的家国,和孩子们的家国…… | 双节同庆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这是诗人心中的千古家国。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孟子这是儒圣眼里的天下家国。
这是十八岁少年的千里江山。
山峦高低纵横,坡岗汀渚、屋宇庭院,园林、书院、寺观、酒肆,路上有访友的、赶驴的、歇脚的、观景的……水中有渔船、货船、客船、渡船、游船,船上有摇橹的、撑篙的、插杆的、撒网的、扳罾的、闲坐的、过渡的……
一个十几岁离乡,在京都翰林院学画的少年,每天都揣着乡愁,于10米长卷上,细细地临摹他心中的“家”与“国”。大江大山间,遍布流连不尽的 “小景”。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这是少年郎乡愁里的“山水家国”。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这是守卫者心中的保家卫国。
1938年,暴雨倾盆,打在教室的铁皮顶上,雨声盖过了杨振宁教授的讲课声,教授回到黑板前,上书“静坐听雨”四个大字,转身安坐,师生静坐,风声、雨声,有时胜过读书声。
烽火连天,山河破碎,天下危亡,那个“静坐听雨”的学生沈光耀,无法逃避内心的扣问。母亲闻知他不愿苟且于乱世,要投笔从戎。她当然深知战争的残酷,但极力克制,不逼迫也没有嘶吼,勒令下跪背诵家训第三条和第七条。
一条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出自《朱子家训》;另一条是“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出自《颜氏家训》。礼仪之邦,沈母的举止与气度是世家文化传承熏染,但家风传习更重要的是尊重与自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沈光耀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代战机驾驶者,和全部战友一道进击长空,献出生命……
电影《无问西东》
这是救亡图存者抉择下的舍己护国。
国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就相当于西方所谈的“社会的良心”。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字眼中,有着一种“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肃穆之气。古人素来尊崇国士,认为他们是国之精神的造就者,是一国之魂。古有屈原、孔子、商鞅、王阳明……今有钟南山、屠呦呦、任正非、李吉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谋私利者谋一时,谋公利者谋一世。诞生出一代代为国而肩负者,他们就像一道光,引领着青年学子奔向良知立身。
历代堪称脊梁的文学家、思想家、
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
这是国士们脊梁上的使命家国。
月明,归乡。中秋,该回家了。
朗月当空,桂花正香,天地一片清朗。人们把饭桌移到月下,温一壶酒,煮一釜羹,蟹正肥美,糕甜菜香。团圆饭后,一家人焚香拜月,烹水煮茶,游子远方的见闻,家乡今年的风物。东坡放下邀月的酒杯,取“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秋露渐凉,亲友相聚却闹热得很。
欢快起来鼓琴而歌,孩童则欢喜地接过父亲做的灯笼,游走嬉闹……
烟火与风雅于我们,都那么自然而然,因为早已浸润入魂。
赵佶 《文会图》
这是中华文化传统里的百姓家国。
我想我也不会出去。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有所爱,有所止。在自己的国家里,我的这份关于教育的工作有意义也有价值,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因工作、生活而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这是我所珍视的。
放下这一切,离开自己所爱的人群,工作生活学习失去了爱的责任和目标,去到空气再好的地方,那也只是活着。因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和我的祖国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张莉(蒲公英教育智库联合创始人)
我感到幸运,能够在21世纪的今天,以创新教育的形式推动乡村教育的改善。教育强,则中国强,我坚信中国乡村改变的出路在于乡村教育的改变。——肖诗坚(贵州田字格学校校长)
空荡荡的小学校园里,操场升旗台上有两名神情庄重的升旗手,一人将鲜艳的国旗用力扬起,一人转动摇把,国旗在手机播放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疫情期间,武汉华师附属恒大龙城小学师生无法到校,学校陆续请来退伍军人、医护人员等30余位“特殊”的升旗手,专门为师生录制了升旗视频。每周一早晨,全校2700多名师生准时在家打开升旗视频,一同在线参加升旗仪式。 ——武汉华师附小龙城小学全体师生
119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个汉学系。”
这笔钱是捐款人的毕生积蓄,让这所著名的学府从此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
这个人叫丁龙,广东劳工,终身未娶,大半生生活在美国贵族家中,一世为仆。可他在漂离故土的那一刻,就在心里种下了一个顽强的愿望:让中国文化能够在异国他乡落地,让我们的子孙根不断脉不绝。——丁龙(美籍华人)
我们要力争做优秀教师,做卓越教师,把自己融进教育事业中,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有用人才、专门人才、卓越人才,这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这就叫“我活着”。——于漪(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
心怀祖国才能心怀天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比浚其源泉。对每个国民而言,爱国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再自然不过的认同,也是再基本不过的责任。
我们培养的国际化人才,首先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具有民族文化定力,这样的人才日后走出校门,走向国际社会的舞台,将会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责任和使命。在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当下,会坚定不移地守住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彭龙(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一个自卑的国家拖不动一群自卑的人民,只有团结向上、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托起一个崛起的大国。未来,你们也会成为今天你们眼中的“成年人”,你们也要担负起国家的重任,你们也要让祖国变成你们希望的样子。
所以,相信自己吧,也相信自己可以为这个腾飞的大国负起责任,因为她值得我们像曾经或是就在当下的许多热爱她的人一样,为她担起我们的一份责任。——刘彭芝(人大附中教育集团总校长)
今天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社会环境究竟有什么不同?其中最大的一点,是孩子们将有更多的选择与自由。
比如,他们接受教育的渠道更多,教育途径多元化,学生有更多自主权。比如我猜想,会有一种叫做“青少年成长规划师”的职业诞生,专门帮助家长和学生定制教育方案。这种情况下,终身学习变得无比重要。持续学习的人,哪怕最初只有中学毕业,以后也会发展得比不学习的大学生更好。
未来的年轻人在职业、居住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将有更多选择。社会的一切都将变得多元化、小众化、流动化。最近常有人提到“阶层固化”、“阶层下滑”——这恐怕只是在拿我们这代人的焦虑,去悲观地评估未来。
在未来的社会结构中,你很难用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标准去划分人群。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被认同的,没有主流可言。比如,人们并不会都去追求快速积累财富,因为那也意味着压力大和对健康的消耗。有人可能主动选择收入少、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有人可能终其一生,在一个很细小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只为喜爱、不计收益,不把这当作一种商业模式。
或者,有人完全不想要稳定的工作,他会过一种随时在变动的生活,有时同时兼职几个工作,有时赋闲几年,有时再回校园上几年学……
家国的进步,在某种程度就表现在,这个国家越来越能支持不同想法的人,有机会过上自己渴望的独特生活。——罗玲(儿童教育专家,旅澳学者)
家国,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高度一致的历史和未来。热爱我们的国家,其实就是热爱我们的家园,热爱我们的亲人、朋友,以及我们自己。这既是人类感情上的自然表现,更是所有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喜欢和孩子们畅谈,那是思想与信任在歌唱。他们对“爱国”的理解,往往那么细腻,触角常常伸到我心湖所不及的地方。
孩子们心上的家国——
何立文:爱国,也许不需要我们随时都扛着枪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更多的,在我们平时恪守法纪,言行文明,道德高尚。
尹婷:我要怎么爱国?嗯,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植树造林……让蓝天白云的美丽持久一点;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祖先留下的宝贵文物,切莫留下丑陋的垃圾以及“到此一游”。
李佳程:有新闻报道说,有些人在机场、歌剧院等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或者不遵守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等;当然,越来越多的人能在异国他乡“入乡守俗”,让“歪果仁”越来越多地竖起大拇指——我要向他们学习。——刘慧(张家港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青年的视野,应该是看得懂小我,也看得到家国。今年湖北的高考理科状元唐楚玥写得一手好书法,还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参与到义卖活动中,把筹集到的资金捐给了贫困山区。她曾经在自己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你面对的中国,已不再是那个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便可坐享其成。莫忘来路之艰辛,方能明晰今人之使命。
百年前的青年,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今日的青年理应心怀感恩,心忧天下。愿你拥有报效祖国的志向,为理想坚持。
愿你能脚踏实地,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勤勉与奋斗。请你接过这份责任,与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唐楚玥(2020湖北高考状元)
虽然青春年少就是存在诸多可能,但你凭什么让他人、让世界看见你的无限可能呢?临别之际,我特别希望你们能够牢记国家与责任,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问题,肯于正视失望与孤独。
先说国家与责任。“家国天下的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是四中精神的核心,也是把历代四中人联系起来的纽带,更是四中学子不断拼搏进步的不竭动力。
在四中三年,你会深切感受到:这里的教育除了让你得到不断地自我完善,更在无时不刻提示你:你的一切努力都与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你的一切进步与成长,都应是为了能够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帮助到他人,服务社会。
我相信:你们在若干年内,都不会忘记高中两年高考周的社会实践活动,那是你们第一次用自己的双眼独立去观察,第一次用手中的笔去记录内心流出的情感,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感知到社会,感受到你自己与这世界原来这么密切相联。
从今以后的大学生活,你们可能要更加地深入社会去实践了,并最终走向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去,我请你们记住当初在四中的第一次观察,第一次记录,第一次感动,这是最“清纯”的记忆:不因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俗,不受世俗的污染而丧失本真,历尽磨难仍对未来充满希望。
只有心里装着国家与责任,你才会“把自己放下”,在面对成功与快乐时,懂得自敛与尊重他人;面对失败与痛苦时,懂得坚持与珍惜生命。
同学们,你对自己的国家倾注更多激情与热爱,担负了更多应尽的社会责任,才有资格让这世界看到你的无限可能。——马景林(北京四中校长)
好儿郎志在四方,
但人生应有一个根。在这个广漠的世界上,你心里有根和没有根,你的人生是不一样的,你的心境是不一样,你的情感世界是不一样的,你的选择也会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即将走出国门,汇入世界大潮的留学生,你的根肯定是在中国,在爸爸妈妈身边,当然,也应该是在学校。
我有一个比喻,同学们,你们是远航的帆船,而中国,你们的家,你们的母校,就是你们的岸。你们是终究要离开岸的,但你们终究又是离不开岸,要回到岸边的。——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