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儿童的同伴关系,一定要知道这些……



电影院复业后,一部儿童题材的国产电影《第一次的离别》率先上映了。壮丽的大漠风光、新疆普通人家的日常、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生活中的困顿与奋斗,都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现了出来。然而,最打动人心的,还是两个小主角艾萨和凯丽比努尔之间那干净纯粹的友情。


而回到现实,紧张的学业、密集的时间安排,一步步压缩了孩子们的个人空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当然也包括快乐的心情和成长的问题。但他们与外界的联结和同龄伙伴间的友谊,却总是容易被忽略。看到电影中小主角们在沙漠里快乐玩耍、为彼此分忧解难的样子,倾羡之余也意识到:友情对孩子来说,本就是必不可少的啊。


可是,对于孩子们的友情,我们总有太多的担心和忧虑:


孩子现阶段就应该是学习至上,友情有没有,真就那么重要?

孩子们的友情,我们大人应该插手吗?

万一孩子受朋友影响进而被带歪了该怎么办?

孩子还小,只知道玩,哪知道什么是朋友?

孩子很“宅”,不愿社交,我该鼓励他走出去还是顺其自然?

……


是的,社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却是孩子必须面对的。我们一起认真地聊聊孩子社交的话题吧。 



避不开的同伴关系,让友情分外珍贵


对儿童来说,友情有着不一样的特殊意义。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师生关系,孩子都是被关心、被管教的一方,而同伴关系却是一种平等关系。他们处在同年龄阶段,有共同的发展任务,会遇到共同的危机和困难,交流和沟通可以带给他们归属感、安全感和力量。 我们所说的“孩子的友情”,大部分都是指的这种同伴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做了如下总结:


1. 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方法的社会化


同伴关系可以给儿童提供榜样、期待和强化作用,从而使他们形成各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认知、观点和态度。 


研究表明,在学校里,同伴构成的环境对学生有最大、最直接的影响。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相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更经常、更亲切、更认真、更丰富多变。 


在和同伴交往中,儿童直接地从同伴那里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获得从成人那儿得不到的一些信息。


通过和同伴的互动,儿童学会了各种交朋友的方式,并且逐渐学会了沟通、自卫和合作等技巧。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未来有能力应付各种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2. 同伴关系是儿童未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报因子


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相互依赖、合作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同伴关系不良,则预示着高中阶段和成人以后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有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不良同伴关系是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根源之一。 


3. 同伴关系是儿童学会减少社会孤独所必备的社交技能 


研究表明,社会隔绝和缺乏社交能力有关,建设性的同伴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社交技能。 例如,在学前情境中,被确认为社会隔绝的儿童倾向于缺乏领导技能,也不容易得到其他儿童的拥护。


4. 同伴关系给儿童提供了学会控制攻击冲动行为的环境


在同伴关系中,儿童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行为。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儿童得到了平等的相互攻击的试验机会和反馈结果,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在混战中,孩子接触了各种攻击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建立了必要的规则,限制攻击行为,调节攻击的结果。 


5. 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性别角色同一性的发展


儿童首先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作出了区别,同伴文化使这种认识进一步扩展,并使之具体化和详细化。


如何利用儿童的相互作用对适当的性别行为进行鼓励,同伴的榜样作用也可以促进适当的性别态度的形成。 


6. 同伴关系使儿童获得以他人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即换位思考与同理心)


以他人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是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它可以有效地获取信息和综合信息,建设性地解决冲突,促进养成对他人的积极态度,从而顺利地适应与他人的关系。 


同伴的相互作用,可以培养儿童以他人眼光而不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认识情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 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的理想抱负和学业成绩


儿童的理想抱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伴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年幼的儿童学习技能不好时,利用同伴的相互作用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成绩。 



远离友情“PUA”,小心不良同伴关系


我们常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同伴关系对孩子重要,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要鼓励孩子去交友就万事大吉了。


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孩子“交到不良朋友”的担心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就在前几天,一段流传在社交网络流行的短视频让人触目惊心:三个女孩在小区楼顶,穿过护栏,站在天台边缘玩极度危险的游戏。


看着令人内心发颤的画面,我们不禁问:难道几个孩子不知道这样做很危险吗?为什么要在所谓的“友情”面前,对这种危险行为跃跃欲试呢?


这就是我们家长担心的:孩子有可能在一段同伴关系中受到不好的影响。我们常用“PUA”来指代精神控制,而这种不良的同伴关系,就堪称友情PUA。


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有一个男孩——于子烁,他聪明、独立、有主见,但同时也算是一个“问题”男孩:撒谎,作弊,欺负女孩,喜欢破坏规则。而糟糕的是,受子烁影响,他的好朋友熙仔有样学样,也出现了这些问题。 


因不满小姑娘昂米诺的色彩填涂,子烁对昂米诺进行了一连串责问,并攻击米诺人丑,熙仔紧随其后,也围上前去指责,直到又气又怕的米诺号啕大哭,熙仔才意识到 “男孩子不应该欺负女孩子”。 


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剧照


每年暑假前老师都会强调“不许去水库和河边游泳”,但几乎每年都会出现青少年溺水的事件,多数就是因为孩子在朋友怂恿之下,怕被嘲笑“胆小”而酿成悲剧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盖理·莱德指出,孩子早在6个月左右开始,就会接受到朋友对他的影响,出现模仿行为,获得对方认同、维系友谊。而随着孩子长大,同伴影响力有时会大于大人的告诫。


艾琳·伦纳德博士在美国《今日心理学》中指出,孩子如果在交往中存在以下几个特征,就是陷入了不良的同伴关系,他们实际上有可能在“友谊”的外衣下,被欺负、被霸凌、被排挤和被伤害。 


孩子在交往中一味讨好对方;

孩子总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孩子常常被嘲笑、轻视、抵制;

孩子的自信心萎靡,沮丧和伤心居多。


一句话:如果孩子新交了朋友,他的状态开始受伤多于欢喜、坏言行多于好言行,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行动,去帮孩子一把了。 


如何帮助孩子享受健康的友情?


当然,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交友状况也不一样,大人很难直接从孩子嘴里得到一个真实的回答。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关心孩子的友情呢? 


1. 了解孩子友谊的发展阶段 


年幼的孩子对于友谊的概念是懵懂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的五个阶段:


3-6岁此时“朋友”像“暂时的玩伴”。在这个阶段,孩子认为和谁在一起玩谁就是朋友,分开玩了就不是朋友;他会认为他人与自己的想法理所应当是一致的,当发现玩伴持有不同意见时,他会感到生气。


5-9岁此时“朋友”就是“能够帮到自己的人”,孩子还不会考虑自己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在这阶段,孩子会很在意友谊,只要能有朋友就行,哪怕对方其实并不友好;他还会把友谊当成谈判筹码,比如说“如果你这样做,我就当你的朋友”或者“如果你那样做,我就不当你的朋友了”。


6-12岁,此时“朋友”更像“小团体”。孩子开始会在考虑自己想法的基础上去考虑朋友的想法。在这阶段,孩子们喜欢拉帮结伙建立小团体,并且制定“严密”的规定,讨论谁能或不能进入;孩子们会很在意“公平”,如果这次帮助了对方,就期待对方下次也要帮助自己,否则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8-15岁,此时“朋友”更像“连体婴儿”,孩子开始学会真诚地关心对方,能够互相妥协,彼此帮忙,不斤斤计较。在这个阶段,朋友之间会相互倾诉私密,并且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能两人一起,如果其中一人还有别的朋友,另外一人会感觉到背叛(很像从热恋突然变成失恋)。


12岁以上,逐渐走向“成熟的友谊”,开始重视朋友之间情感上的亲密度,强调理解和支持,不再具有很强的占有欲。在这阶段,如果朋友还有别的朋友,也不会觉得对自己构成威胁,即使长期分开,也能彼此保持比较亲密的关系。



2. 实时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 


多关注孩子,多和他聊天,交流他与朋友的相处情况,做到及时了解,我们才能进行引导和干预。 


问问孩子:


他最喜欢朋友什么特点?

和朋友在一起他们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一起的时候有没有不开心的事?


通过聊天,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孩子的交友情况。  


如果有必要,我们还可以组织相关活动或邀请小伙伴到家中做客,来进一步观察孩子与朋友的相处情况,判断自己的担心是否多余。 


如果发现孩子行为突然改变,怀疑是受到了不良影响,不妨跟孩子好好谈谈,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比如: 


你现在说话开始带脏字了。 

你最近是不是经常和某某一起玩呀? 

你好像经常生气,发生什么事了吗?


引导孩子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不对,想想新交的朋友是不是值得继续交往。


3. 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交友问题


晚上回家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把白天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情景再现,进行重新演绎。 


爸爸扮演欺负小朋友、爱冲撞打人的“坏孩子”,或者是和妈妈一起拉帮结派的小“团伙”,孩子扮演老师或者大人,教育这个“坏孩子”。 

当角色游戏结束,父母要针对刚才孩子的表现进行复盘,对于那些欺负人的朋友,一定要让他学会坚决地说“不许欺负人!”


角色扮演时,多问问“如果……你会怎么办?”,引导孩子找到愉快相处的朋友,科学解决交友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这样可最大程度减少“坏榜样”带来的不良影响。 


4. 明确原则,对不良同伴关系当断则断


孩子年幼,内在秩序还不稳固,需要我们帮助明确言行的标准和原则。比如:


学会宽容和理解;

尊重他人不嘲讽;

不随便动手;

不强迫他人等。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模仿行为,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年幼而一笑了之。我们无法要求其他小朋友必须怎么做,但是我们要教导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的需要坚持,错的就不能去做,而一旦做了就要及时改正并承担后果。 


孩子在父母的监督和纠错下,最终就会牢固树立是非对错意识,成为遵守良好规则的孩子。 


当然,如果孩子的“朋友”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品质或行为问题, 一定要减少和对方的接触,引导孩子打造新的交际圈和活动项目,远离“坏朋友”。


人类的交际其实很复杂,就算孩子也是如此。在我们眼里,孩子们只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但在孩子眼里,朋友可能就是半个世界。



我们无法替代孩子社交,也无法取代孩子的朋友,所以一定要教孩子识别朋友,保护自己。 



来源 | 第一阅读(ID: diyiyuedu)
责编 | 三石

2594889720@qq.com

• 人民日报推荐!15个表扬孩子和10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

• 孩子的幸福,是从正确维系友情开始的

• 理解儿童,从他的情绪池子开始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