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目中有人”的学校丨一周精读



近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先后发布,明确提出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强调体育美育的价值功能。
尤其是前者,作为新中国第一份关于教育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注定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深入观察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
如果教育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谋生,教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最大价值。
在这样的政策、时代背景下,今天的教育,更需要“目中有人”——学校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人格、尊重个性、培养创造力,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服务于他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美,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丨郭泉真来源丨解放日报 人民教育《于漪:教育生活本身,就是追求美好的过程,一定要渗透美育》
探索教育的美、追求教育的美,是我整个教学里头非常自觉的一个思路。美育是培养“完整的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智力的理想是真,意志的理想是善,情操的理想是美。
美好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大美无言。具体怎么做才能带领孩子从美好的事物当中寻找美,来愉悦身心。
动听,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美的氛围中感到快乐,产生兴趣;动情,教师“披文以入情”,学生就会升腾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动心,心灵的最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正是思考,不会思考的大脑一片荒芜、没有美感,善于思考的大脑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备课真得自己先做学生,不好好做学生,没办法做先生。要能很好体会到,哪些地方最能动孩子心,就看得深,识得真。就如看清明上河图,桥那个地方是最精彩的,为什么?
一定要自己有独特体会,不是参考书,不是网上下载人家怎么上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审美观念。文章绝对不只是文字排列组合,背后是人的生命、思想轨迹。读文章是读人、读历史、读现状,读思想的起伏,或是涟漪,小小的,或是大海一样的波涛。教师自己没审美体验,抓不到文章的魂,上课就会失魂落魄、魂不附体。
我说的教课“三动”,就教师来讲,应有才、思、情、趣。缺才就平庸,挖不到文章最最深的地方。缺思就肤浅,把自然的人培养为理性的人,当然要思考。所有的思,情是根,缺情就苗叶枯槁,讲课没血肉。
最后是趣,哪怕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也还是孩子,教学缺了趣就笨拙、干巴,就不行。四者是综合体,课堂是多功能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的教跟电脑的教,绝对不一样。情孕其中,可以创造愉悦气氛。
师生是互相帮助的共同体,这种氛围是完整的美,一堂课下来应该值得咀嚼,是师生共同写的优美的散文。
教师要有语言功底,不能味同嚼蜡。同时,要和学生平等相对,伙伴式学习,相信他、悦纳他、兼容他。每位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完整体。你以为他幼稚,在那个年龄阶段他就是成熟的、完整的。
人总有优点和不足,教育就是把孩子看不见的潜力开发出来,而美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口。因为它愉目悦耳,孩子听得进啊,小孩子最讨厌说教。
什么叫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始终让他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就不芒刺在背。不要焦虑,现在就在美好,就在求知。缺掉了美育,是精神的残缺,不可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肢体上残缺有义肢,精神上残缺,是没有义肢来支撑的。
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充分发展,把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很多科学大家都那么爱音乐,爱美术。我是相信除了智商、情商,还有灵商的。

做孩子生命中的一缕阳光、一个支点、一扇窗户

作者 | 夏青峰来源 | 《北京教育》杂志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10/t20201019_366287.html
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人们的很多生命时光都在学校度过,我们必须关注这段生命时光的质量,特别是生活的丰富性和精神的愉悦性。
那么,校长能做些什么?
  • 学校是孩子们的一缕阳光

一缕阳光,就是一份美好,就是校长要尽己所能,为师生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尤其是良好的精神环境。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乐趣,相信人性的美好,体验集体的力量,始终有一颗舒展的心灵和一份阳光的心态。
首先是氛围宽松。希望师生们能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环境宽松、心灵自由。
其次是关系融洽。倡导“结伴成长”的师生关系,积极构建以“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相互鼓励、欣赏与帮助的人际氛围,让师生成为朋友,校长、老师与孩子们成为一家人。
最后是态度积极。在一个群体里,消极文化的传播要比积极文化快得多。学校,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师生们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让整个团队始终浸润在积极的文化影响之中。
  • 学校是孩子们的成长支点

一个支点,就是一个发展的平台。学校要运用各种资源与途径,让师生们在学校都能有所发展和提升。校长的重要责任,就是让有不同特点的人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要让师生们在离开学校时,都能带着一份收获、一份成功和一份向往与留恋。
首先,要让他们找到成长的动力。给孩子们一个动力,远比给孩子们一个知识要重要的多。学校要大力弘扬激励的文化,想方设法帮助孩子们点燃理想之火,激发出他们源源不断的成长内驱力。校长还要帮助老师们树立起理想,让老师们享受追求的快乐。
其次,要为他们找到发展的平台,特别是要为不同个性的人寻找到不同的平台。要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形式各样的社团活动,想尽办法为他们提供支持与服务。校长就应想方设法为师生们争取到资源,搭建好平台,创建好发展共同体。
最后,要为他们找到终生受益的习惯。作为校长,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强烈的意识,就是帮助孩子们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是在离开学校后还能持续帮助他们的支点。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不断地让他们养成习惯。
  • 学校是孩子们通向未来的窗户

一扇窗户,就是一片崭新的世界,就是学校要努力让师生们不沉湎于自己以往的旧经验中、小天地中,从局限走向开阔,让视野更为高远与宽广,做一个具有国际理解与民族情怀的现代文明人。
一是要充分相信书籍的力量。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学生应读什么样的书?学生愿意读书吗?学生喜欢读书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我们需要触摸孩子们的流行书籍,寻找孩子们喜欢的原因及其有价值的元素。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老师爱读书,校长爱读书。
二是要积极提升老师的境界。为孩子们打开窗户,首先老师自己的窗户要打开。因此,要积极推行“与名家对话”的活动。
三是不断引入多元文化。我们要让学生体验文化“撞击”,增进理解,增强包容,开阔胸襟,让师生们不因地域而局限了对世界及人生的理解和求索。学校,就是要让师生们能看的更远、更深、更好。

目中有人,要先让课堂有生命

作者 | 李广生来源 | 教育人生《寻找课堂的生命意义》
课堂是什么?即使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每天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课堂度过的任课教师,面对这个问题都会迷茫。
“课堂是有生命的!”虽然我们都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或严谨的逻辑证明这一结论,但从情感上接受了它。当我们跳出时间的、空间的、制度的、形式的课堂概念的束缚,把课堂视为一个“活”的生命体时,我们理想中的课堂就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课堂是有生命的,是诸多生命体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一个师生都为它注入能量也从中汲取营养。走进每个教师的课堂,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发现,这是生命多样性的表现。
发现生命共同体之后,教师会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份子,同样处于生命的互动之中。每节课都是新的,每个情景都不可复制,每个预设都可能出现意外,教学富于挑战和新鲜感,解放了孩子的同时也解放了自己。
寻找课堂的生命意义,就是建立学生与学习的真实联系。如果孩子置身于文本之外,作为一个局外人学习一篇文章的话,他能收获到什么?知道文章的结构,明白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描写的技巧,但所有这些哪一样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呢?
如果引导孩子进行思考,那必然会引发他们把自己置身于文本的深层次领悟。学习就与他们建立起真实的深刻的联系,他们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文章,还有对思维的磨砺、对认识的深化、对自我的省察,这篇文章因此而进入到孩子的生命中,课堂因此具有了生命意义。
还有一种联系也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教师不仅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课程与自身的联系、与实践的联系、与经验的联系,还是要在课程学习中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富于情感的温暖的真诚的联系。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尊重,在和谐共振的课堂上,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成长,课堂就有了生命意义。

帮助每一个孩子塑建属于他自己的心灵

作者 I 夏风来源 I 夏风教室《每一位老师都是孩子人生里的一束光》
不是每一个老师的学生都能成为明星,不是老师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明星。在学校求学的孩子,绝大多数人会归于平凡,湮没于熙熙攘攘的人群。
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
其实,教育着眼于每一个孩子,无论这个孩子未来走向卓越,还是归于平凡——教育在于帮助每一个孩子塑建属于他自己的心灵。
平凡的老师,遇到平凡的孩子,一句话语,一缕笑容,一个举动——也许,就在那一刻,一个孩子心中就获得了自信;也许,就在那一刻,一个孩子身上就有了温暖;也许,就在那一刻,一个孩子眼前就有了光明。
这些爱、包容、宽厚、期许、鼓励,很及时、很贴心、很重要地出现在一个孩子人生的某一时刻,会感动孩子的当下,融入孩子的记忆,伴随孩子的人生,化作善美的品质,温润成长的生命。
一句安慰,一次陪伴,一路护送,一条叮咛,平凡的老师,把爱铭刻在孩子的记忆里。多年以后,当年的学生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子孙绕膝,依然还记得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乃至五十年前的时光片段,就像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老电影。
平凡的世界,因为有爱,让我们的人生记忆如此温馨。
每一个故事,都是爱的故事,经历了时光的检验,珍藏于学生的内心。这里有最生动的师德教育,这是有最难忘的人间真情。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故事来自于书本中某个遥远的地方。可是今天,我们一起访谈身边人,一起感悟身边事。这里有每一个平凡人的回忆,有每一位平凡老师的故事。因为真挚,所以暖心。

孩子体魄健康是校园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手感”

作者 | 蒋和勇来源 | 深圳市南山区前海港湾小学《校长心语:当个体育校长又何妨?——听毛振明教授体育讲座有感并迎校第五届体育节》
我想当体育校长,不是不务正业,不是心血来潮,我是看到了体育的魅力,想通过体育创新赋能,为我这所校园的温度、人文和幸福增添上看得见、摸得着的“手感”。
  • 树立“健康第一”的全面导向,落实到学校规划

将“健康第一”全面落实到校园文化、课程理念和体系设置、教师成长、以及内部的优化管理和外部环境和资源的融合。有效将“健康第一”体现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五大方面60小点”。
  • 完善“赋能未来”校训,明确“健康生命”的地位

我们欣赏赋能,我们注重未来,因为我们是一所一出生就具未来感、创客打底的未来学校,我们希望我们未来走得更好、更稳健、更丰富和可评估、标准化。“赋能未来”的前置应该有“健康生命”,这个“健康”是动词意义的,是要“做事”的。我希望将“健康生命,赋能未来”写入校训之中。
  • 营造“注重健康”氛围,感受泛在学习的智趣魔力

有品位的设计校园健康文化,以课程和“一园一品”的思维设计校园角落、墙壁、廊道,适时建设体育相关的“博物馆廊”,让校园成为一个健康文化、尊重生命的泛在学习乐园、探究园和主题园。
  • 设计“品序体育”课程,培养孩子适宜的体育素养

“品”即品质、优质,在专家指导下结合校园条件,确定一品有特色、能落地、动静结合的体育项目;“序”及秩序、分布,让孩子6年逐级体验、学习、享受体育百科学习,提升体育课堂的专业和品质,补上传统体育课不足的养分和“钙”。
  • 重视“体育名师”培养,引领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好的学校需要好的校长,同样好的体育需要好的体育老师。明确“体育名师”的成长导向,打通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的体育名师培养机制,引入好课程,输送新思维,扩大体育老师视野,赋能其专业成长。
  • 对标“省18条”规范,成就每一节体育好课堂

认真组织和全面践行《广东省中小学体育课堂基本要求》,对标18条,研究18条,落实18条。继续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开齐开足体育课,全力保障体育设备和器材,引入“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 办好“每届体育节”盛会,留住最美好的记忆给师生

教育最大的功劳就是让孩子记住记忆和怀念。精心设计每届体育节,引入PBL项目式学习,把体育节当作课程资源来设计开发,让学生成为体育节最奔走呼号和欢呼的主角。把体育节办成展示办学成果、检验家校关系和锻炼学生队伍的舞台。
  • 点燃“校内赛事”引擎,盘活资源服务体育活动

针对1-6年级设计不同序列和主题的体育赛事,尝试开展每学期都有有体育节。联动校内外资源参与、服务赛事。打造1-2项师生家长认可和可持续的赛事品牌。抓好“班级联赛”,重视全员参与,将体育竞技与赛事娱乐有效融合在一起。
  • 建立“健康档案”资源库,监测并研究体育长短板项

关心教师体质健康,引入教工体测和建档,结合工会及相关评定,有效建立“健康第一”的工作导向,减少压力式的任务清单。引入视力健康矫正的“星光行动”,学生每年视力健康优良率逐年上升。减少师生肥胖率。一年建档、三年回看、五年规划评估再完善。

一位校长关于学校的使命的8点反思

作者丨贾文艺来源丨中国教育报好老师《一所学校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位校长关于教育的8个反思值得一看!》
学校的使命是什么?时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认知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经验不再是优势,有时候反而成为进步的桎梏,现在做教师,更加需要理性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更加需要坚信教育的价值。
  • 要创造不一样的教育

今天,时代在变化,学校要有自己的使命担当,要安心做好自己的教育,讲好自己的故事,不浮躁,不浮夸,要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我们面临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升学压力,但教育的追求不能改变,既要帮助学生获得眼前的成功,更要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 要确立教育的边界

教育是一种“给予”性的行为,这种“给予”要建立在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要为我们的教育行为“立界”,培养了100个孩子毁掉1个孩子的教育是有害的教育,不值得我们有任何骄傲,要区分无效教育与有害教育、有益教育。 
  • 要立足教育的时代要求

尽管我们周围的环境不断强化升学率,但是我们依然要围绕着育人、课程、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现代公民、创造性、健康生活等这些核心概念做教育,构建我们的课程体系,创造我们的教育生态,构建我们的学校文化,不能有任何的犹豫。 
  • 要摒弃经验主义和自我主义

时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认知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经验不再是优势,有时候反而成为进步的桎梏,现在做教师,更加需要理性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更加需要坚信教育的价值。 
  • 要重新理解学校

今天,我们更需要共同坚守教育的价值,不管时代怎么改变,学校发展的核心在于我们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学校不仅是教师工作的场所,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是我们的人生意义之“在”。 
  • 要重新理解教育的价值

教育不能只教会孩子们成功,但从不思考人生。希望学校成为领略、探索人生奥秘和意义的论坛,成为养成品性、培育智慧与道德习惯的场所,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发掘实现自己的潜能,发现人生的意义。 
  • 要审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

学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而不是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教师也不是圣人,但可以做常人,常人有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教师也是普通人,虽不能免俗,但不可妄为。功利人人都难免,但功利理应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现。 
  • 要更加关注教育的审美性

杨振宁在中国招收留美博士生时,曾向一个非常聪明的考生问道:“这些量子力学问题,哪一个你觉得是美妙的?”考生茫然不知。
杨振宁对其发展前途不抱乐观,他说:“假如一个人在学了量子力学以后,不觉得其中有的东西是重要的,有的东西是美妙的,有的东西是值得跟人辩论的面红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觉得他对这个东西没有学进去,他只是学了很多可以参加考试得好分数的知识,这不是真正的做学问的精神。” 由此而论,如果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考一个好分数,教育就沦为知识的大量重复性训练,毫无美感,由此带给学生的学习经验一定是痛苦的。因此,评价教师的工作,显然不仅仅是学生是否拿到了一个好分数,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喜欢教师的教学,是否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

责编 | 芋圆

2594889720@qq.com

• “进校第一件事,放下书包去运动!”北京实验二小将体育作为第一学

• 2050年的教育,将会有哪些不同?

• 教育,不能都教有用的东西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