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邀您走向一条生命河——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

蒲公英教育智库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立即报名线上直播



11月9日下午,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重庆市渝北体育馆正式开幕。
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人依然热情不减,不仅有1000余人来到现场参会,还有更多的老师和校长们准时等在学校的大屏幕前观看直播,进行云上参会。线下线上同步,这也是本届年会的又一大特色和创新。

伟大心灵在文明的长河里低颂

——一场赏心悦目的教育美学体验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每届年会的会场,都是一场赏心悦目的教育美学体验场。果然,在会场的门口,大家就发现了“网红”气质的景点——这是一条特别的“河流”,白沙为水、麻绳为岸,河畔芳草萋萋,水中漂满“小船”——“船”上是大家写的各种希望和寄语,放在“水”中让它扬帆起航。


再往前,参会者将有更多的触动——数百平方米的展厅中,用蜿蜒曲折上百米的竹条寓意流淌的“河水”,用棉布、纸板、木框等材料,构筑出历史长河的意象,孔子、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伟大思想家的思想点缀其中。主办方用这种创意,致敬那些“在文明的长河里低颂”的伟大心灵。


进入主会场,更是一部关于文明与教育的“立体教科书”。从公元前3500年前的泥版书屋到今天的未来学校,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循循善诱,到今天加德纳、布卢姆等人专业而富有洞见的现代教育理论,人类对于教育的求索,究竟划出了怎样的理性流线?

现场用50块展板、50个关键字,浓缩出一本指向“教育精神向度”的“场景教材”,非常受大家欢迎,纷纷举起拿起手机拍照留存。


14:30,重庆蒲公英泉源学校音乐教师黄雨篱唱响本届年会主题曲“师的歌”,以“重建生态|价值与系统的力量”为主题的本届年会正式开幕。
接下来,在欣赏了题为“汉字的舞蹈,文明的符号”的艺术表达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通过屏幕,讲述了自己“关于幸福,关于痛苦,关于责任,关于未来”的想法和希望。17点,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宣布开幕!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回到生命与文明的“锚点”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新校长》杂志总编辑)



我们所处:动荡不安的时代;我们面对:模糊不清的未来。
今天,我们想谈谈:为什么需要回到生命与文明的“锚点”。
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总策划人李斌,向线上线下的参会者发出邀请——
首先,邀请您走向一条“生命河”。其次,邀请您一起读懂一份“文明谱”。然后,邀请您一起解答一道“现代题”。明天有什么?邀您一起洞察一场“未来秀”。
面对未来的愿景,需要中国乃至全球教育人一场堪称伟大的“煎熬与合作”。愿我们一起努力!

现代社会需要理性回归下的螺旋式升级,教育也如是

陈忠(《优教育》杂志主编、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


科学的尽头是什么?信息技术狂飙的背后,人类应该守住的绝对地平线是什么?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陈忠做了精彩阐述——
12年来,我们始终在追问,伊顿纪德在做什么?
第一,是坚持科学的创造。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秉持科学主义的价值中立。我们尊重多元,摆脱自我的迷执,增进文明与价值的对话。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有没有需要人类共同守卫的那条“绝对的地平线”?
信息化浪潮当前,它的尽头应该是人性中的同理心、温度与情感。世界惧怕自负而没有灵魂的“科学主义”,技术创新需要以探索真理为目标,工具的前头要套上伦理的髻头——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共识。
第二,我们在推进一场理性的实践。
教育,是建立人类理性的事业,教师的价值是秉持理性,帮助学生以敏锐的眼光,谦卑的本体,在局限与进阶中获得真知。而理性的探索过程永不完美。科学不能穷尽,真理只能趋近,理性有天花板。我们必须辅以纠错机制,小至一项事务,大到一切改革。
第三,我们在追求系统建构的长期主义。 
我们致力于寻找系统“杠杆解”中的“牛顿支点”,但我们更领悟到“根定义”的重要,以此避免越往前越没有意义的困境。
这样的行为,是建立在“长期主义”之上,是把时间和信念投入符合美善价值的事。走长期主义的路,是把事情看清楚、想透彻,把价值创造出来,是去关注教育、科学和人文,帮助国家形成一个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正循环。

艺术家与教师其实干着同一件事,艺术只是先走了一步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我在大学里面工作。每到毕业季,就看见离校的大学生抛弃的废物堆积如山,许多可用之物被毫不可惜地丢掉,这种触目惊心的资源浪费令人震惊。
浪费,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习俗。然而,我们必须知道的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为尺度”,这样在“人为万物灵长”的意识下无限制地发展,其实造成了资源的无限制耗费。
如果听任垃圾等废弃物无限制地增长,我们势必突破地球的承受能力,环境污染给全世界带来的,或许将是比新冠疫情更为严重的灾难。生态危机、环保与资源节约,对于人类而言,已经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改变“以人为尺度”的发展观念。
艺术创造与教育创新的关系何在?同样是“以万物为尺度”来重塑天人关系,奉敬畏之心以尊重自然,修复自然与保护自然。“再生——2020年生态艺术作品邀请展”作为生态艺术季主题展,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举办。
我想让艺术家将这样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用作品表达出来,这也是“向美好教育致敬的方式,就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

爱与良知里的平凡:哄孩子,教自己,每一天

詹大年(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一说起“问题孩子”,相信很多教育者都要头疼了。
“问题孩子”给教育者带来的“头疼”并非恶习本身,而是一方面殚精竭虑苦口婆心,一方面却是屡教不改带来的深深挫败和能量流失。
不过,丑小鸭学校的詹大年,并不惧怕这样的挫败。做校长三十多年来,他从未停止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40年前,他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尽量多的孩子有学可上,摆脱贫困与无知;30年前,他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学,不让一个学生流失;20年前,他认为教育更多应该是生活;10年前,他认为教育是个性,是自由,是让孩子有尊严,没有恐惧,于是他创办了丑小鸭中学。
“问题孩子”四个字,有人看到的是“问题”,而詹大年看到的是“孩子”。这些年来,詹大年团队让2000多名厌学失学甚至人格解体的孩子,回归正常的生命状态,回归到正常生活、正常学习、正常交往的作为人的状态。
教育“问题孩子”没什么特殊方法。如果有,就是尊重人性,尊重个性,尊重需求,尊重本来。在詹大年看来,教育很简单,就是对每个孩子的当下好一点,让每个孩子的未来好一点。
詹大年认为,在好老师眼里,没有“优生”和“差生”,只有“学生”。面对孩子们,只有不怕牺牲的投入,不计后果的新人,不知深浅的探索,永不放弃的执着,才能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我看见速度与激情背后,还有一场疗愈


高春艳(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中心小学支教教师)



在广西的大山里,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教师的迷茫与自我救赎。由于生活压力,知识水平、较少培训机会带来的成长动力不足、职业倦怠等,导致他们渴望学习又害怕学习,期望进步又不愿努力。
我看到了学生的惶恐与自我奋斗。这些留守的孩子们生活孤独、理想缺失,缺乏抚慰。孩子们希望标新立异,却又缺乏基础,想要实现自我,却又习惯了服从、缺乏个性,渴望突围,却又无法把握现实。
面对大山,我们做了什么?是“输血”和“造血”。
我所在的学校定期派遣教师来送教,我还将“名师工作室”搬进来,培养骨干教师;我们联系了樊登读书会,带领老师同读《道德经》《诗经》;我们聚焦问题开发课程,开发了“校长微课程”;我们观察孩子的需要,让他们有尊严地接受我们的爱心。
面对大山,还可以做什么呢?
大山里的师生,需要更多链接。朋友对我说:链接多了,会失去山里的淳朴。我不这样认为,时代的大潮,终将席卷群山的皱褶,要保持淳朴,就需要大山的强大。未来的我们,要达成学校间的链接,教师间的链接,孩子与父母间的链接,乡村与城市间的链接。
这些平凡的孩子,他们是这片土地未来的主人。他们若记得当年老师说的“阅读很重要”,记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读书、画画、唱歌、跳舞……这,或许是我们今天支教的终极意义。
在山区支教这些年,我的内心越发丰盈。这也是我经历深圳的速度与激情,在大山里的一场自我疗愈。

今天的教育,是要为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培养人才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今年,我们的教育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上,我们正从数量、规模的发展,转变为质量的提高。明年,我们将进入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周期,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关键。所以,我们的教育要有所转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呢?
首先,他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我们立德树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祖国、奉献社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他的品德就会端正,人格就会良好。培养他的奉献精神,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他要学会本领,要有专业理想、专业思想。比如,我们之所以能战胜这次疫情,就是因为医务工作者们不仅有奉献社会、奉献祖国,为人民的生活生命做出贡献的坚定精神,更有真实的治病救人的专业本领。所以,不管做什么事,真实的本领都是基础。
创新型人才,既需要有理想也需要有本领。那么,我们该如何教育出这样的人才呢?总结归纳起来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教育创新需要如何重构生态?


宋乃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的创新需要教育的创新。很高兴参加中国教育创新年,它会致力于展现中国教育的创新成果,碰撞教育创新智慧。
学校如何应对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跳出唯分数论的藩篱?如何让教师体验到教师的尊严和幸福?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意义和快乐?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思考,也是我们今天重建学校生态的意义之所在。
那么应该如何重构学校生态呢?
第一,人文引领:重构学校价值系统。
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果不唤醒和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未来“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社会发展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第二,技术创新:重构学校组织结构。
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的融合下的“互联网+学习”突破了传统学校围墙,拓展了学习时空,形成了时时、处处的学习状态。未来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生产、生活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
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逐渐趋向一致,学习也成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互联网+学习”开放生态图景日益展现,学校形态也将呈现出去中心化、跨边界化、社区化、虚拟化、共享化、开放化、个性化等特点。
第三,评价驱动:跨越学校生态重建的最大障碍。
重塑学校生态必须切实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学校应该切实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评价方法,倒逼学校生态优化。

教育价值应更注重成长性


杨念鲁(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重建教育价值。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针对性很强的问题。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而我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就是四个字——助人成长。这便是教育价值的最本质的表达。
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它可以帮助你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第二,它可以激发你的好奇心、鼓励你不断地质疑和提出问题、并且主动面向未知世界探求真理;
第三,它可以教会你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
第四,它可以帮助你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认定事实、形成观点;
第五,它可以教会你以正确的情感和态度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身边的人与事;
第六,它可以帮助你健全自己的身心、完善自己的品格、磨练自己的意志;
第七,它可以帮助你在纷繁变化的大千世界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第八,它还可以帮助你把特长发挥到极致、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
可见,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可偏废,因而,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在人的成长的全过程、全方位,绝不能窄化。遗憾的是,当前我们这个社会,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行政官员中的很多人似乎都看不到教育的这些价值。在他们眼里,教育唯一的价值就是一块叩击高校大门的“敲门砖”。
教育助人成长的价值固然体现在方方面面,但面向未来,我们似乎应该顺应时代(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等)的发展变化,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更加注重教育价值中的“成长性”。
所谓成长性,就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学习前人总结的知识和得出的现成结论,也不是让孩子们循规蹈矩地按照家长和老师为他们设计的路径发展,而是更加善于提出问题,更加善于求异创新,更加具有个人的主张。
更加善于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真理的种子、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加善于根据自身条件做出恰当的人生选择,更加善于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他人智慧共情。
更加善于和人工智能建立友好关系,并与之合作开展学习和创造活动。教育要帮助孩子们具有更加丰富的情感、更加健全的身心、更加坚毅的品质和更加高尚的审美情操。


美图欣赏——年会现场特写





今日会议流程安排




来源 | 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式嘉宾演讲

责编 | 刘婷

2594889720@qq.com

• 教育真正的情调,是理解“只一个”,服务“这一个”

• 比想象力更难的,是按自己的价值观行动的勇气

• 蜻蜓、蚂蚁与飞鸟之眼——卓越校长的三项修炼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线上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