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檀传宝:中国教育最缺的,是美育
我没有专门学过摄影、绘画,但是诗、画在表达美的方面有某种相通的地方,这叫“通感”。
在朋友圈里交流这些“通感”,把美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是值得做的事情。
中国教育其实什么都缺。
一般人会认为缺德育,主要是从实效上讲。德育占的课时不少,效果却比较差,或者说,从结构上讲,政治的、运动的东西太多,对人格真正有用的太少。
仔细来讲,智育也是缺的,中国的教育好像是“智育第一”,其实是错觉,为什么呢?
因为智力不等于记忆力,记忆力不等于机械记忆力,但是我们的教育现在只对机械记忆特别感兴趣,对于意义识记、兴趣、创造性等等基本上不考虑。
经过这种训练的孩子,想象力越来越差,梦想越来越少,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少,独立性越来越少。
此外,体育也是缺的,对不对?
而中国教育最缺的是美育,至少从两个现象上看是这样。
第一个现象,一所学校再差,语文、数学、外语都是会开的,稍微有一点条件的,体育课也开,德育呢,即使不开课,也会有纪律等方面的要求。
最容易被人忘记的就是音乐、美术所代表的那些“副科”,你到最差的学校去看,缺得最多的一定是美育!
第二个现象,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一大堆艺术课程,很多学校也在大力创建“艺术特色校”,表面看起来好像不缺美育。
可是这个不缺的背后实际上也是缺的。为什么呢?家长逼孩子学钢琴,很少是为了让孩子陶冶心性,更多的是功利考虑。所以,你会发现总体上讲美育缺得最厉害。
我说现在的中国教育相当于一个人饿久了,吃饭不讲吃相,拿起骨头就啃,啃得满嘴是油。现在就是这个阶段。
问:美育是社会的问题,也是人生的问题,你感受到它的重要性,所以不遗余力地呼吁。如果人格上出了问题,就注定不幸一生,比如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就是这样一个悲剧。
当然,我觉得如果按照前面讲的逻辑,社会提升了,温饱问题解决以后,高级需要就会成为优势需要,就要重视美育了。
我相信中国的家长慢慢也会改变,因为原来之所以拼得那么苦,主要是资源太少,生活都有可能有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的观念已经变了,不愿意孩子再重复他们以前的痛苦学习经历,更愿意孩子快乐、有想象力,生活情趣更丰富一点。
所以我说,美育某种意义上讲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
我做德育美学观的研究的时候,人家问德育美学观是什么样的德育观,我就跟他讲,德育美学观本质上就是自由的德育观。 但是这个自由并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美学意义上的自由,美学上的自由指的是合目的性跟合规律性的统一。 比如说,你去听一个教师的课,觉得这课非常美,一般来讲是因为你看到了他的教学自由,什么意思呢?
他怎么上都行,怎么上都挥洒自如。实际上,他之所以怎么上都行,是因为他的课在内容、形式的把握上已出神入化。
他的随心所欲的合目的性是跟他对内容、形式的自由把握相联系的,也就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完全结合在一起。
有的人的课只是合规律性,机械地按照某些程序去教,这样的课可能是合乎规矩的,但是不美,因为它没有合目的性的一面。
有的课只是合目的性,但是“瞎搞”,很热闹,不过你不可能认为那是好课,尤其是“美”的课。
只有目的性和规律性完全结合,完全没有分离的时候,才会有教学美。
让你忘情的永远是精神性质的东西,比如一段令你难忘的音乐,你记住的一定不是音符、乐章,而是其中的美妙感觉……
问:我们阅读你的书,有个观点印象很深,就是你提倡对教育的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改造。当我们对整个教育进行审视的时候,我们发现它缺少美学的维度。
这跟我刚才对时代大势的判断是一致的。因为我觉得美学、美育对于现在的社会发展是最重要的事情。
一九八〇年代有一场美学热,那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反弹,是“以美育代宗教”了。
“文革”结束后,大家的精神支柱垮了。这是一九八〇年代初期美学理论大行其道的背景。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讲,那一段时间我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被“文革”打断,急需修复。
但现在不同,我们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已经好多年了,审美将成为社会的优势需要之一。
这次审美需求的回升比一九八〇年代具有更坚实的基础,因为我们的肚子已经吃饱了,优势需要已经转移到包括审美在内的精神领域。
还有就是,我们现在太多的问题需要审美教育去治疗、去修复。
问:谈到教育的审美化改造,你认为审美精神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贯彻?
因此,在高品质的教育中,所有的学科都与美育有关。德育可以在所有的学科中进行渗透,美育也一样。 你说语文教育中有没有美育?当然有。科学课中有没有美育?当然有。数学课中有没有美育?当然有。 一旦把审美的精神、审美的方法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里面去,不光美育有了更多的实现的途径,这些学科的教学品位、效率也会得到空前的提高。 审美精神在学科教学里面的贯彻十分重要。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为什么学得那么苦?一方面是量太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习质量非常糟糕。 怎么提高学习质量?我觉得审美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数学教师把数学美展示了出来,孩子对数学如痴如醉,就像打游戏一样,多做一道数学题会是他很高兴的事情,怎么还会觉得苦呢?
同样的道理,把物理世界的美展示给孩子,孩子们还会那么畏惧物理学习吗?
这样讲的话,每位教师都需要有审美的思维和眼光,这个审美不只审艺术之美,还要善于把学科之美传达给学生。
如果把学科的美、把学科魅力释放出来的话,那么孩子是快乐地学,快乐地做作业,这就不是奴役状态,而是非常自由主动的学习过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美学家说审美是人的解放,是摆脱异化的一个路径。
当一个数学教师能够呈现数学美的时候,从效率上能够提高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的学习变得主动、自由。
而当孩子的学习状态发生改变时,教师自己的生命状态也改变了。
总之现在十分迫切的就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德育、美育的课程本身应该加强。
第二个,要通过教师专业化建设,加强教师对德育、美育的认识,比如,数学教学也要有审美标准,而不是只有知识标准。
作者 |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 | 大夏书系(ID: daxiashuke)责编 | 三石排版 | Maggie• 美育是一种刚需
▼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