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优秀的青年教育者都在如何推动学习方式创新?
十年后,也就是2030年,当下的青年教育者将成为教育领军者。他们需要为之触摸前沿教育教学创新,汲取实践经验,打开自身视野。
而最多的创新,就发生在“如何学习”的层面。
2020年11月23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月核心专场之一——首届国际青年教育者论坛聚焦“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顺利启幕,并于昨日在重庆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围绕“学习是什么”“学习在怎样的关系下发生”“学习者如何与伙伴、环境互动”“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哪些创新”等问题,提供了八大板块的大量优秀课例和解决方案。
愿纷繁的学习方式创新探索,成为青年教育者不断精进的路标。
我们如何学习,我们如何存在——学习方式创新报告
胡明明(蒲公英教育智库学习内涵发展研究院负责人)
让学习者觉得有趣且有用,是始终重要的。站在2020年,立足全球视野,再来谈学习方式创新时,可以看到哪些更值得借鉴的趋势与参考?
胡明明分享了4种趋势及对应的一线实践:
1.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在学习方式的创新中被强调。比如,基于任务的大单元学习;又比如,以学科的大概念引领课程设计;
2.技术融入及探究支撑,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更加重视。比如,嬉戏评价系统——基于游戏的学习与评价,其中,所有评价点和量规都由老师先体验;又比如,以日本N高中为代表的混合式学习;
3.社会专业力量的融合,对学校的学习方式创新提供了有力协助。比如,以博物馆课程为代表的场馆学习;
4.模型、工具的支持,为一线教师解决了手边0.5厘米的问题。比如,课堂活动、教学策略、量规工具,都在驱使并帮助教师开展创新;
她认为,创新本身是有趣的,而青年教育者要在创新中找到乐趣,需要先从自身生活的乐趣出发,从中找到赋能学生的灵感和方法。
教育神经科学与课程教学设计
周加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夸美纽斯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周加仙认为,一直以来,教育领域都缺乏科学支撑。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神经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学整合,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横跨文理的新兴交叉学科,它能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支撑,实现提效增质。
如何推动课程教学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呢?她提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普及教育神经科学,促进相关学科专业融合。例如,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者,需要接受教育学的培训;教育学研究者与实践者,需要接受教育神经学的培训;
2.打造新型的整合性课程。课程以审辨性探究、正念、共情和同情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共情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的公民;
3.明确教学设计步骤。需要确定课程标准与人脑的关联网络,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
组织进化视角下的学习方式创新
张阳(北京探月学院社会科学部负责人)
如果不重塑企业和教育这些旧有组织,变革就不可能到来。
那么,新型学校组织如何长成?
张阳指出,核心在于赋予教师自主权,让教师清楚要做的事(任务),何时做(时间),如何做(技术)以及跟谁一起做(团队)。
例如,在探月学院,学校向教师提供了一个无限循环的成长模型,以“借事”“修人”为中心,打通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关系发展和能力发展的任督二脉。
在这个模型下,如何推动个体发展?
教师可以在入职初期写下加入学校的初心,通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表个人作品来对焦使命,最后确定自己的独特优势。
如何推动集体发展?
营造良好的环境最为重要。其次,教师群体要共同制定长期目标,使用工具定期反馈,共享成长。
张阳认为,组织的进化有三个锦囊:一是设计关系发展,而不仅是能力发展;二是改变老师的学习,而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三是关注个人作品,而不仅是个人作业。
人的内在生命力,需要借助我们所创之物去修炼、拓宽,也就是“扩容”。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扩容,不断创造我们真心想创造的事物的过程。
游戏化学习的过程激励机制
阿拉娜·夏皮罗 Arana Shapiro(曾任Quest learn学校主任与游戏化学习负责人)
她分享了游戏赋能课堂的三种形态:
1.游戏:是被引入课堂完成学习目标的工具和手段;2.游戏化学习:将游戏融合在课堂教学策略和过程中,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如在课堂上使用积分系统;
3.基于游戏的学习:教师给到学生大问题或挑战式任务,让他们扮演真实世界的角色,引导他们完成挑战。
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基于游戏的学习,阿拉娜分享了五个秘诀:
1.带学生们先“测试游戏”,向他们调查有趣度、充实度,以及他们可以如何优化;2.游戏的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发现、建立联系、加深理解,教师要多花时间分享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并促成他们互帮互助,并保持观察者的视角积攒实践经验;
3.创造多元的学习环境,比如引入视频游戏、设计游戏化单元;
4.有限时间内,游戏的完成度并非重点,重要的是让学生及时反思、讨论、反馈学习和实践情况;
5.寻找合作者协助设计、评估、测试工具,让自己不断尝试新事物。
计算思维的课堂实践策略
冯书伟(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R.W.Hamming说,计算的内涵在于它的洞察力。据此,冯书伟认为,培养计算思维的核心,在于放大思维的能见度。
然而,目前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教育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标准过于概化,无法指导年级实施;二是活动浮于表面,三是测评手段不能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如何解决呢?冯书伟分享了他的创新经验:
1.细化计算思维标准,将其转化为可实施可检测的学习目标;2.设计具有思维承载力的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走进超市收集竹制商品,评估其取材成本,计算一根竹子能够实现的最大价值;
3.开发可视化计算思维评估工具。开发逻辑为:界定问题—抽象建模—分析综合—设计方案—总结迁移;
总体上,计算思维是将复杂到简化,繁琐到分解,整体到局部,个案到模型的转化过程;
合作学习的管理策略
叶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山小学校长)
佐藤学说:“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郑杰说:“合作学习是个技术活。”
一个好的“合作学习”是如何促成的?叶丹分享了她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
1.形成班级文化。
文化是从观念到行为,从习惯到规范,再到氛围营造的过程。设计班级文化系统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师生一起布置班级环境;
建设小组文化;
草拟班级公约;
参加各种班级文化的设计大赛。
2.掌握合作技能。
低年级可采用学伴合作、三步采访法、组内循环说、两人互查法、小老师法;中年级可以采用组内共建、坐庄法、叽叽喳喳法、发言卡、追问三次法;高年级可采用组际共学,“一人走、三人留”,专家组,合作辩论赛等方法。
3.探究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可通过培训获得,一是体验式培训,包括小组建设、交流,展示和评价,二是全学科教研,三是理解合作学习。
如此以来,一所学校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成长,还有观念转变,技术革新。
“常识”如何回归课堂
郑腾飞(上海平和教育集团课程中心副总监/筑桥实验小学副校长)
郑腾飞强调,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应该是让孩子们在当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具备一个受教育者应有的常识体系。
常识体系包括:对当代人类知识体系有基本了解;了解人类如何生活;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运转的基本原理;什么样的人生值得“我”过。
常识体系的教育,重点在于如何让孩子形成常识能力。郑腾飞提供了两种教授常识的路径:
1.个案研究(Case Study)。比如,分辨真实信息和虚假谣言。2.项目式学习(PBL)。项目式学习是形成常识的绝佳教学场景,孩子们在具身体验过程中习得的认知,是可以存续和迁移的。比如,让孩子们将疫情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学汇编成一本生活史。
她提到,在一个被情绪主宰的时代,常识已经成了奢侈之物。社会各界应基于“差异和多样性是生命力和创新的源泉”这一常识,形成联盟,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常识”体系。
基于行动研究的县城学生社区项目式学习
曹竹飞(PEER毅恒挚友秘书处顾问)
县城学生通常处于以下困境中:
为了“应试”而失去存在感;朋辈间缺失互动,包括与环境、与他人、与自己的互动;社会评价的功利导向,导致他们缺少责任感。
如何跳出困境?曹竹飞认为,社区是连接个体与世界的桥梁,富有弹性与亲和,而“社区项目式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向。
他分享了对社区的学生进行的行动研究成果:借助社会参与、小组合作、议题探讨,促进群体的实务工作,让学生建立一种知识体系。
开展项目式的学习课程可以遵循以下设计步骤:
找到社区的问题,找到自身与社区的联系。
写出调研论文,呈现社区问题。
开展社区行动。
分享行动经验,促进成长。
他还提到,社区探索课程包含核心课程、工具包和议题包。落地的流程为:课程(知识基础)—工作坊(技能学习)—实践(行动探索)。三个模块穿插,体现行动研究的迭代性。
而在社区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仅扮演协作者或专家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他们需要通过参与行动决策与执行,相互理解、责任共担。
学生们如何在场馆式学习中看见在地魅力
申珅(西安曲江二小博物馆课程负责人)
没有一个地方像博物馆那样,汇集文明一路走来的故事,集合高效地展示出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申珅认为,这正是今天积极开展博物馆课程的意义所在。
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她分享了三种路径:
1.城市里的博物馆;学校要了解城市中有哪些博物馆资源,场馆条件、馆藏设施、开放情况、接待能力、讲解水平与合作意愿。合作促成后,学校应着手设计方案,例如事先与讲解员协商,针对性设计引导步骤和内容,并且设计三方评估方法。
2.校园里的博物馆;学校可以自建博物馆,运用复制品、3D打印,建设常驻主题展、临时特展,也可以建设博物馆数字资源。
3.班级里的博物馆。各班级为单位聚焦一个微观主题,比如某位历史人物,某件物品的发展历史,设计历史研究后的展览向全校开放。并且,主题在班级年级之间流动交换。
她提到,博物馆课程的核心在于如何利用空间让学生在场馆学习中发现改变魅力。
动态变化的未来世界,怎么做一个自适应的学习者
李璐多(纽约大学学生)
18岁的李璐多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由于疫情,她被迫在上海做起了“留学生”,开启了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混合式的大学生活。同时,全文科课程的选择也让她陷入了大量作业和任务的漩涡。
面对扑面而来的作业,李璐多为自己定下了三个标准:
1.速率。通过提升完成任务的速率,消除因为不熟悉带来的时间成本;
2.留白。永远提前完成任务,为不确定性留出准备时间;
3.刺激机制。找准适合高效工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将任务可视化分解。
李璐多认为,学生需要建立自我认知系统,才能应对不断变化,且混沌复杂的世界。她为自己总结了三个建设路径:
1.建立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让学习的内容拥有足够的广度;
2.输入与输出结合,培养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内化出自主学习系统。比如如果自己喜欢绘画,就举办一场画展,通过画展激发兴趣,并积累经验、资源;
3.多样的体验,将自我不断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使他们在各种情况下观察自己的反应,与自己对话。
新冠疫情下的混合式学习经验
马鸣燕(美国普利西学校中学部创校老师)
全球疫情大爆发,许多学校被迫开启了远程学习。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忧郁孤独、家长没精力配合等问题逐渐凸显。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如何进行良性的远程学习?马鸣燕老师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和家校协同三个方面分享了经验。
1.身心健康>学习。由于远距离造成的疏远感,远程学习会导致老师与学生在课外交流上的不顺畅。课堂之上除了教学外,老师们还需要透过镜头关注孩子们的举动,疫情下,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学习更为重要;
2.自主能力>掌握知识。我们布置一次作业,目的不光是为了让孩子完成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交作业”,让孩子学会任务和时间管理、抑制控制和情绪管理,完成自我认知和自我倡导的探寻。帮助学生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远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3.支持家长=支持孩子。学校定期会开设线上家长沟通会,老师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孩子在家学习、生活的状态。同时,从教育的角度向家长阐述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为家长的情绪找到出口。
博物馆课程中的评价体系设计
张晓扬(尤里卡教育创始人)
如果说,博物馆课程以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探究学习品质为目标开展,那么,应该如何为博物馆课程设计一套既不基于纸笔化测试也不冰冷的评价体系?
张晓杨认为,首先要看到博物馆的三大教育价值:
1.完整、系统、准确的知识,帮助构建孩子的思维体系,对抗碎片信息时代;
2.用历史实物讲故事,直观体验人类文明的伟大;
3.观察多元人群的视角和观点,在碰撞中塑造自己的思想;
其次,博物馆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爱上博物馆;去博物馆探究;掌握、应用、内化博物馆的探究方法。
对于在实际制定评价体系时没有头绪的教育工作者,她给出了以下建议:
1.先实践,从形成性评价开始;
2.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角度设计形成性评价的“尺子”;
3.让学生明确知道被评价的是什么;
4.用丰富的形式、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
5.做好数据记录工作,供日后改进迭代。
她还提到,博物馆课程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开展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大量灵感和趣事,但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一个结构、框架,让灵感和想象有的放矢。
图书馆如何支持挑战式学习
李芳(东莞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课程负责人)
什么能让挑战式学习变得更好?李芳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图书馆是挑战式学习的助推器。
她基于学校的实践,梳理了图书馆可以提供的4种支持:
1.功能支撑。学校可以将图书馆打造为综合场域,以活动、课程、环境来推动阅读,在这个过程种,它将不再只是阅读推广中心,还将成为教学支持中心;
2.空间支撑。图书馆的区域不再以功能进行划分,而是基于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变化,给学生提供多元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3.课程支撑。图书馆可以基于阅读、信息、图书馆三大素养的培养目标,开设阅读技能课程、信息基础课程、项目挑战式课程;
4.其他支撑。北区图书馆借助校内外资源整合、阅读活动开展、“两部一室”机构开设和制度的建立,为挑战式学习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支撑。
混合式学习中的学生课程表设计
沖田翔吾 Shogo OKITA(日本N高中教育研究院在线混合教学课程部负责人)
冲田翔吾分享了N高中的特色:学生根据喜好自定义的学习时间表。在N高中,学生将时间更多花在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上,学校则为学生们提供平台。
例如,“N项目”,旨在让学生通过与企业、公共机构合作,尝试解决社会问题,习得未来社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它包含大量有趣的项目——
“健康游戏”项目,参与的学生要向同龄人推广健康生活理念。为实现这个目标,学生们会学习游戏制作知识,制作问卷调查;为传达“刀耕火种”可能给人类带来的风险,学生们要使用AR技术,让观众看到低端农业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的过程。
完成这些项目,通常需要1~2个月时间。
每个项目都以小组形式开启,帮助学生建立、发展人际关系,学会有效沟通。
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项目管理经验,他们会在“目标管理表”上写下详细目标,保留项目日记以复盘。
教师们则会担任学生的私人教练,帮助他们积极独立地学习。
基于动觉学习的思维提升课堂
任虎虎(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物理教师)
认真听讲就一定能学好吗?听讲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吗?
美国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实习和教导他人能记住75%~90%,远超传统授课和阅读。这种方法被称为“动觉学习”。
任虎虎以物理课堂为例,介绍了课堂中的“动觉学习”是如何发生、体现的。他梳理出“动觉学习”的五大要点:生动的问题情景;交互的具身体验;意义的自主整合;批判的自我反思;真实的问题解决。
他进一步分享了如何运用动觉学习五环节为物理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建立评价体系,并列举了“动觉学习”的七大策略:
1.设置问题情境,衔接新旧知识,提升逻辑性;
2.回归生活背景,放宽研究视野,提升广阔性;
3.创设和谐环境,进行具身体验,提升深刻性;
4.借助实验探究,促进自主建构,提升独立性;
5.倾听学生心声,捕捉生成资源,提升灵活性;
6.通过自我反思,理解知识本质,提升批判性;
7.应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造性。
探究式学习中的学习资源包设计
田桂诱(重庆江北新村实验小学副校长)
对探究式学习来说,学习资源包是重要的因子。不同于一般学习资源包,它更贴合探究学习的需求:根据探究任务、问题,提供给学生甄别、挑选、利用的学习资源。
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探究式学习资源包?
以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画家梵高》和外研社四年级下册中国南方单元教学为例,田桂诱提供了两个策略:
1.针对课时和探究中的主问题设计学习资源包;
2.关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资源包应该注重学法指导,也可以在课堂中渗透。
她认为,策略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六个原则:选择的材料有针对性,聚焦重难点;科学、真实、准确;具备探索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自主学习资源包的形式应尽可能丰富,科学涵盖不同维度。最重要的是,资源包设计应始终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
基于desmos的自主探究数学课
刘密贵(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数学教师)
刘密贵讲述了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概念抽象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更好更轻松地学习?无论是用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还是分发任务、将探索工作交给学生,费时、费力和效果差,三种缺陷总会出现一个。
Desmos是刘密贵找到的通往理想课堂的一把钥匙。
他介绍,Desmos是一款集图形计算器、几何工具、科学计算器、数字课程、教学设计平台为一身的综合型工具。
他分享了学生课堂实践,总结了Desmos不同功能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可以实现教师引导下的半自主学习;选择数字课程,可以实现任务驱动下的半自学习;如果自主选择工具或课程,可以更接近自主学习。
他提到,发现并选取能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工具对教育工作者极为重要,因为课堂教学的理想在于,让一个学生发生重要的转变:懂得如何学习。
项目式学习课堂的“三维六境”
李晖(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校长)
项目式学习,指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学习主动性,撬动学校全面升级。但要真正达成这些目标,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李晖首先将项目式学习中的要点梳理为三维六境。三维即:挑战性问题、结构性知识、反思性行动。六境指课堂分为六种境界:自我驱动,目标导航,思维升级,评价赋能,自我突破,自主发展。
随后,她分享了学生设计校园文创产品、筹办文化展等项目式学习的历程,并指出,如果将三维六境作为坐标进行比对,实施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要点便一目了然:
最好的问题能够实现学生自我驱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结构化,要在分析、评估、创造中达成;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必须让学生使用过知识。
社会情感学习的课堂活动实施
凯莉·弗洛尔 Kelly Gfroerer (正面管教协会执行董事)
研究表明,将社会情感学习渗透到日常实践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情感和学习成绩。
凯莉.格夫洛埃尔认为,老师使用特定的社会情感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培养共情能力,有助于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1.问候,在教室门口问候每位学生。研究表示,老师在教室门口用学生名字问候他,可以让学生学习表现提高近30%。
问候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交谈,以赞美、点头示意、表达共情的方式开启课堂,可以看到学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2.鼓励和表扬。那些在完成一项任务时被表扬称赞的学生,之后会选择更容易的任务,为了得到表扬,学生不愿意冒险犯错,他的积极性反而下降。相反,当学生因为努力受到鼓励时,他们选择了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3.引导,启发式问题。生理学和心理学都表明,提出问题比提出要求,更让人放松,更能激发合作探究能力。大部分老师都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上课,如果将你的语言转为询问和启发式的问题,这将改变学生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4.教会自律。老师可以通过引导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清晰的自我管理,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技能。
体验式学习中的学习目标设计
池晓(钥匙玩校创始人)
池晓认为,有利于升学考试取得分数突破的学习是一种功利式的学习,它有着学生动力不足和产生大量无效时间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池晓表示,以孩子体验为核心,激发学生自愿参与的好奇式学习,是取代功利式学习的最好方式。
怎么做?池晓分享了钥匙玩校的一些实践经验。
1.游戏即学习。游戏的四大决定性特征分别为:自愿参与、规则、目标和及时反馈。这与学习的特征完美匹配,所以教会孩子用玩游戏的方式去学习,将极大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2.好奇学习社区。打造一个以培养有追求的人为理念,旨在激发孩子好奇心、内在勇气和觉悟的学习社区;
3.设立教学目标。钥匙玩校从教师的预设、学生的需求和环境的触发三个方面,开设了如激发学生自愿参与的阅读联赛和“霾头读书”计划;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的桌游设计和voc音乐项目;触发学生好奇心的户外定向越野和摄影大赛。
学生如何为深度学习策展
王志(北京中学steam项目负责人)
现实中,STEM面临诸多困境,源于很多学校都是基于传统经验进行课程开发,表现出“无意识无能力”,又或基于分科教学去落实,表现出“有意识无能力”。
如何破局呢?王志认为,提升教师的“策展”能力是关键。“策展”过程中,有两点极为重要:
1.针对性的策展。
STEM学习形式多样,不同年级应该有取舍——初中可以考虑STEM必修课、综合性PBL课程、阅历课程和社团活动;初高衔接期,可以社团活动和过渡课程为主,如人工智能、生涯规划等;高中阶段可以学生自主项目、科技后备拔尖人才、职业体验为主等等;
2.敏锐而高维的跨学科理解能力。
王志通过“美术课上校园路灯的设计制作”“物理课上的跨学科学习”等项目为例,阐述了何为高维。
为此,“策展者”要修炼四个能力和状态:高感情的投入,结构化的整合,高水平的加工,多维度的目标设定。
如何以开放式协作学习跨时空组队“拯救世界”?
李倩茹(Upbeling联合创始人)
孩子们完成复杂项目和作品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们开展探究式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
李倩茹分享了一名13岁初中生从以参与、玩耍的立场开展社区活动,到共创活动,再到成为活动组织发起者的成长故事。她提到,孩子做项目是进阶式的,他们的经验少,天马行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推动学生从0到1成长,需要做好设计和支持:
1.探索议题。真实学习场景从对“附近”的感知和对话开始;
2.深入调研;
3.定义。通过定量和定性调研确认项目设计需求;
4.头脑风暴设计项目。给到学生基本的项目设计框架,根据行走中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项目设计;
5.中期调研。收集真实的反馈;
6.落地执行。匹配项目资源、导师;
7.梳理工具包。让项目具有可复制性。
社区活动也是孩子们接触真实世界的重要端口之一。李倩茹分享的挖掘本地文化,串联特色小店,创作布艺并展出、售卖,探寻拆迁地等一系列社区活动,也可以成为学校开展真实性学习项目的参考。
课程创新:一只眼“远视”,一只眼“近视”
唐雅月(重庆巴川量子中学创新课程研发总监)
唐雅月认为,现在的教育创新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没有找到正确的问题,二是问题正确但路径错误,三是假意创新为博眼球。
1.看到远方的目标。坚持课程创新的“第一性原理”,永远以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第一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未来思维,为学生的未来生涯提前奠定能力基础;
2.看到沉默的问题。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最关心的是成绩最优和较差的学生,中间部分学生反而容易被忽略。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采用分层走班、分类走班、选课走班的模式,通过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高考提前做准备;
3.看到身边的“危”“机”。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既是痛点也是潜在的发展空间。比如,为解决疫情下的留学困境,学校推出《自造大学》,整合高校资源,为留学生提供正常的学习氛围、优质社交、导师指导和实践项目的机会。
在艺术统整式学习中发现德育突破
张乐(蒲公英教育智库教育戏剧德育课教材主编)
艺术统整中,德育课题如何做出新范式呢?
张乐展开了一场关于艺术、统整、德育的分享,探讨了德育三个问题——定义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核心能力是什么?她认为,艺术统整与学校德育,应该基于弹性思维的统整设计,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设计统整课程。
1.深圳荟同的“创意艺术与设计”课程,用制作装饰艺术画“寻找身份认同”,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2.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的“教育戏剧德育课程”,班队会课用戏剧艺术,角色扮演、情境构建、情感体验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班委委员的职责,培养民主、责任意识;
3.蒲公英泉源学校“为校本教材《诗经读本》配插图”艺术统整项目,以跨学科知识为支撑,通过视觉艺术表达对《诗经》的理解;
艺术统整学习为什么能实现德育突破?她认为有两点:一是它的具身性特征;二是它整合了艺术与德育的价值美。
以A为核心的STEAM课程设计
邓大非(“打开天空”steam课程研发总监)
当艺术和教育融合,会带来什么惊喜?
邓大非认为,瑞吉欧教育中对艺术的运用,HTH高中的项目制教学,其实都是艺术与教育的融合表达。
从艺术家转型教师后,他研发了“天空STEAM”。其课程设计涉及三方面内容:大概念(主题),学科(知识点),能力习得。
邓大飞围绕学期课程大纲设定,教学结构设定,PBL教学时间分配等,对课程进行了介绍。
他在搭建“天空STEAM”的过程中贯穿了艺术思维:放大STEAM里“A”(艺术)的部分,以艺术的方式和特有的弹性空间,去包容其他学科与知识,技巧与思维方式。
他提到,“A”,不仅是一种美术技巧,也是一种美感素养,一种设计思维,一种有益的视觉文化研究,一次人文知识的探索。
学校课程群如何更好地进行顶层设计
王旺(上海民办国际化学校教育集团课程负责人)
学习方式创新涌现之际,一个通病也出现在大量课程设计中:难以常态化地落实到学校中。
王旺指出,课程顶层设计正面临五大痛点:课程与时空、母语与双语、应试与素质、单轨与双轨、分科与包班。
他提到,许多学校在尝试各种新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本质上还是做“加法”,并没有减少学科,课程之间缺乏融合,不注重老师是否能够接受。
基于一系列现实情境问题,王旺将课程设计的演变分化为三个阶段,并就演变路径进行了阐述。
一是微项目化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在课堂中或课外为学生提供很短时间,对某内容或主题进行探索,只取PBL其中的驱动问题、探究实践、社会性实践几个要素,这是一种学生为中心课堂变革的起点。
二是学科项目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进行学科统整,围绕一个核心学科,关注学科重于大概念。
三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超学科项目化学习。基于主题概念+多学科概念的学习,聚焦大概念,服务于解决真实问题。
芬兰现象式教学的评估方法及教研创新
钱文丹(芬兰教学法协会创始人)
在中国教育界,从“以知识为导向”的课堂正在转向为“以能力和素养为导向”的课堂。
那么芬兰正在发生什么呢?钱文丹分享了她对芬兰教育的观察与研究。
她提到,区别于中国,芬兰教育正在进入下一个阶段:从“以能力和素养为导向”的课堂转向培养“横贯能力”的课堂。
为测评教学法的有效性,芬兰确定了学生需要习得的7大横贯能力——
思考和学会学习;文化能力、互动和自我表达;照顾自己和管理日常生活;多元识读;信息交流和技术能力;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参与、融入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针对7大横贯能力,课堂的评估量表发生变化,由两个重要维度构成:
1.项目结果能反应出什么样的学习过程?
2.学习社群对数据、知识的建构过程。
培养“横贯能力”的课堂还对教师的教师的认知信念产生了要求与挑战。
钱文丹提到,在芬兰教师中,出现了两类典型的认知信念,他们互不排斥,可以共存:知识被视为可以存储在心理空间中的某些事实的集合;知识本质上被视为通过合作性和创造性生成。
一系列创新和变化,都值得国内教育工作者借鉴参考。
跨学科的项目如何管理
殷郡伟(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当下,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进行跨学科研究?
殷郡伟表示,跨学科将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知识,重构知识图谱,还原知识之间相互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世界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基于以上愿景,跨学科项目该如何落地学校?殷郡伟分享了三个方面的经验:
2.教学渗透高度凝聚。学校建立以“三学三展”为基础的易学习生态流程,通过关注内容、动机和互动,从而实现跨学科的学习;
3.项目评价促进生长。学校围绕八个领域诠释评价内容,形成了访问儿童制度、朋辈合伙制度、数据支持制度和成长分享制度四大评价制度。让学生处于跨学科的学习情境中,让其拥有在场感、对象感、获得感。
课题研究可以怎么组织
易晓禹(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发展中心主任)
组织变革,会给课研带来怎样的思维迭代?
易晓禹认为,随着组织结构调整,学校管理重心下移,课程研究院也有了新身份:学校专业发展的设计者、课程开发者、教学改进研究者、教师专业进步的策划者、家校融合的实施者,以及智慧学校建设者。
为了让课程研究院扮演好这些角色,易晓禹在学校立搭建了教师进步促进中心、未来情报创客中心、家校融合协调中心和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此外,他分享了拓展了课题研发边界,从选题探讨到实施落地再到成果产出的过程。并确定了四个管理的内涵和标准,供学校开发探索课程时对照进行检测和评估。
它们分别是:WHO(团队管理),WHEN (时间管理),WHAT(资料管理),HOW(活动管理)。
他认为,组织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课题研究走向“自然栽培”的过程,学校教研人员需要去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来源 | 本文据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国际青年教育者论坛内容整理
整理 | 芋圆、戴嘉涛、陶小玮
责编 | 刘婷
2594889720@qq.com
• 学校场景怎么增强学生的学习力和成长力?24个方案供你参考
• 16个教育难题的区域解决方案:科创赋能、场景智慧、减负提质、老城突围、教育新评价……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