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2020,学校教育过大关 | 头条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现场和远程的教育同仁:
周末好!我代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组委会全体同事,感谢您光临大会的闭幕式,也感谢这一个月以来,陪伴我们走过每一个议题的合作伙伴、演讲嘉宾、参会代表!
会议即将闭幕,但2020的总结与展望刚刚开始。年度风向标,就是每年12月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对中外基础教育发展态势的一次总结与展望。
年度风向标的目的是什么?它首要的意义,是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去“想点大事”: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比自己大得多的地球上,每所学校都处在比占地面积大得多的社会里,每位教育人都不得不面对超出自身感受的事件和趋势,每堂课都需要在更大的社会意义中去寻找坐标……站在主办方的立场,这些年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大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格局,才是教育管理者、研究者、探索者,去捕捉学校变革核心问题的前提。
2020新冠之年,对教育而言,如果以一个关键词来定义和形容,应该是:“过大关”。从来没有哪一年,国家、社会及教育现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猝不及防的灾难前,对教育人提出了如此高密度、高要求、高变量的“时代难题和转型考纲”。
我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过大关”?我将从五个方面,和你一起“想点大事”。
- 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控制疫情,并保持正增长的国家。
- 美国大选:坚持全球合作的一方以微弱优势获胜。
- 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小康温饱问题已经越过,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成为下一步的社会期待。
- 国家战略呈现“双趋势”并行不悖的特点:全球化还在推进,内循环已经加速。
- 大数据、云技术成为全社会身不由己甚至深入人心的广泛应用。
- 中国挣扎着走向科技强国,牵动全球神经:5G硝烟未散,芯片成为痛点,量子科技又成为焦点。
- 天才企业家马斯克宣布,“脑机接口”技术实验在小猪身上获得成功。
-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教育的第三空间——继家庭、学校之后。
- 中国资本力量分身教育大市场……
主论坛“重建教育价值”,指向教育的价值支点、核心逻辑和未来走向。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潜力很少被真正打量,去做科学的分析、深度的理解、有效的调动。教育界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总体上显得扁平、单薄甚至偏颇,我们急需听他们站在不同的“本我”讲述自己,告诉这个世界,下一代最真实的问题、感受、需求和可能在哪里?
优秀的中层领导力应该包含三个维度:承接愿景,协同周边,营造势能。承接愿景:学校中层需要密切关注教育时代愿景、学校整体愿景和部门发展愿景;认真分析本部门专业领域的理论动态、实践趋势、学校目标、现实可能;时刻保持和上级的紧密沟通,信息畅达、智慧叠加……
理解世界:理性、科学、人文、进步的观念,是这个世界需要重申的启蒙。
现代社会无数文明坚守者坚守的是什么?教育究竟在教什么?一个国家真正繁荣强盛的基础是什么?这本书告诉我们,是启蒙运动以来全世界共同持守和不断完善的四个文明支柱,也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价值:理性、科学、人文、进步。
读完这本书,整个现代文明的脉络与细节,将被你集约储存;现代人头脑中的无序和混乱被这本书理得清清楚楚,帮助你走出恐惧;我们甚至会重燃对时代的热望:面向未来,个人、家庭、组织、族群、传统、现代、家国、人类、生态……是能够做到兼容与平衡的,只要我们去掌握人类已经发明的那些思维与行动工具,并致力于回应“人类待完成的工作”。
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后,中国的第二次改革高潮,将带我们走向哪里?
中国为什么必须改革,新时代中国改革的逻辑是什么,现状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在党政关系、央地关系、政商关系等方面会走向哪里?在“反腐败”、“脱贫攻坚”、“技术赋权”、“国企边界”、“社会重建”等领域会如何作为,在“一带一路”、“地缘政治”、“中美关系”、“大国外交”、“文明冲突”等方面,我们的价值观与行动是什么?
一本书,补齐了教育人急需的关于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学大课。
理解时代:时代的脆弱性与反脆弱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同步增强。
本书作者还写了一本书:《黑天鹅》,告诉我们时代如此脆弱、不确定和随机;而《反脆弱》进一步告诉我们:风会吹灭蜡烛,也会使火越烧越旺——我们该如何学会利用时代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特征,看见脆弱性的另一面,并从中获益?
在不确定性中,教育的使命正是帮助学生驯化、主宰、征服那些看不见、不透明甚至难以解释的事物,怎么办?期待你读完这书,去学会应用那些原则和方法。
本书对教育治理最有启发的一句话是:解决一个真实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然而一个复杂系统并不需要复杂的管理机制,以及错综复杂的政策。事实上,后者越简单越好。
理解教育:以“教育之眼”看永恒,以“永恒之眼”看教育。
这本书可以让你对教育的理解更加纯粹、干净和清晰。作者李政涛,本次年会主论坛的演讲嘉宾。这也是政涛教授他的一本随笔录,以永恒为坐标,关于教育的那些哲学灵思、价值片段与智慧火花。
摘取一段:教育是一种具有生长力的召唤和应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召唤和相互应答。人间的教育,常常听到的是没有应答的召唤和没有召唤的应答,看到的是听不到召唤或应答的焦虑和失落。
理解学习:为了增长智慧和本领的学习,成人和孩子如何学而得法?
过去几十年,关于学习科学的研究,已经突飞猛进。然而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还处于未普及阶段。本书的价值正在于此。
学习究竟是什么,有六个维度:
- 学精第一:怎样刻意练习才是好的?
- 学广第二:决定一个人批判性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水平的,取决于你拥有多少“自由技艺”,需要“功夫在诗外,深度对广度”。
- 创造第三:创造的“脚手架”,是发散思维、借鉴能力和连接水平。
- 策略第四:学会自学,才是真正管用的学习。
- 兵器第五:“研究”才是最好的武器,研究的目标是“当前的科学理解”。
- 无为第六:最高水平的学习,如庖丁解牛般自然而然。
理解学校:理想的教育,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这是今年出版的最好的学校创新案例书籍。美国萨米特公立学校,这所学校被美国媒体评为最优秀、最具挑战性的高中。校长黛安娜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办学理念:注重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反思,旨在培养所有的学生考上大学,毕业后适应社会的工作环境,并过上有经济保障的、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他们是如何环环相扣地做到的?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
理解校长:斯坦福大学原校长的领导力讲义。
我读过的“领导力”书籍很多。完全站在校长角度,提炼得如此系统,贴切有力的,这是第一本。
本书围绕“校长领导力十得”展开:
理解教师:教师如何才能主动参与学校的变革行动?
学校为什么变而不动?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决定教育”,这才是学校教育的本质。这本书站在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深度案例为样本,描述了阻碍学校变革的原因:教师没有参与感。怎么办?如何推动教师主动参与并引发“相乘效应”,这本书有系统和细节的阐述。
理解未来:为何教育者必须作出改变?
这是一本教育人站在未来去发现的“教育的未来简史”,包括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 数字化一代的九大学习特征;
- 2038年的教育和学习;
- 现代学习者所需的八大能力;
- 教育者的十一个新角色;
这些话题,是不是对教育工作者很有吸引力?因为作者教育内外的跨界身份,所以内容既不局限,还有一种专业的深刻预见。
本书的写作很像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学习设计,也很“未来”:各种小结、梳理,尤其是训练,同时每一个部分附带资源链接。
理解人生:从有限思维走向无限思维。
当你认为人生是“有限的游戏”,就会倾向于抓住固定的成果、已有的流程、标准的答案;认为人生是“无限的游戏”,则倾向于持续升级、边界跨越,拥抱未知。有限与无限思维所带来的哲学思考和实践分野,对所有人都是重要的启蒙;对教育人来说,更是迫在眉睫的启示。
当教育在生态的背景下重建,倡导我们融入“无限的游戏”,有着大道至简的真,上善若水的善,生生不息的美。我们的一生,将活得宛如永无终点——正如教师职业的本质特点。
这就是2020年度十本书,让我们一起看见自己的责任。
本次全部的报告内容,既是历史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的教育课题,也是2020年文明演进与教育创新之风所吹拂的方向。
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教育会继续进步,下一代将走得更远;如果没能处理好,一代人就会掉进坑里,成为“被消耗”的一代。
借用今年最具感染力的一句话:时代的尘埃,落在教师和学生身上,就是一座山。教育改革者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抓住和制造时机,减轻改革的阵痛,让历史的车轮,少激起一点尘埃。
面对这样的时代,真正的教育人唯有重温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
-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推诿到未来;- 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
• 何为学校?怎样育人?20位知名教育人的烧脑思考带来认知新挑战
• 好的教育,是孩子与父母一起学习——年会学生论坛、家长论坛速递
• 16个教育难题的区域解决方案:科创赋能、场景智慧、减负提质、老城突围、教育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