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倪闽景 :从一个“人”的信息化,看当今教育“四大难题”怎么破丨头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第一教育 Author 倪闽景
今年元旦,我看了三场跨年度的演讲,一场吴晓波在厦门的跨年秀“勇敢者的心”,另一场是罗振宇在武汉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还有一场“2020最美的夜”,是B站和央视合作的晚会。
如果说吴晓波和罗振宇的晚会是属于60后和70后的,那么后者就是属于90后和00后的。
信息化给我们,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真正的自由。2016年抖音横空出世,把资讯流量、社交流量和电商流量统整在一起,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网络带货。
“网络带货”的小伙李佳琦,2015年大学毕业后在南昌的一个商场里卖口红,恰逢遇上抖音横空出世。他利用抖音平台网络直播卖口红。2020年一个晚上的带货量达到40亿。
有一个组合叫“三支花”,三个农村妇女坐在那里一句话不说,甚至打瞌睡。在网络平台上,三个老太太2小时带货赚了30万。
对于教育而言也是如此,人大附中物理老师李永乐在抖音上有1254万粉丝,一节物理课的点击量不少于10万。
还有一个上海的8岁孩子——Vita君。他在B站上创设了一门教授孩子编程的课,现在有200多万粉丝,许多小朋友都跟着他学习编程。
这些都是最普通的人,所以“一个人的信息化时代”实际上已经来临了,它对于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2020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后简称《蓝皮书》)的发布,就处在一个起点上。
2020年很魔幻,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一年虽然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却也是最值得记住的一年。
这一年里,全球疫情大爆发,年初武汉封城全国驰援,可在迎接2021年的时候,那里已经充满了欢乐;我们看到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一点“土特产”;“网络带货”成为了年度热词;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全球范围的“停课不停学”。
在整个“停课不停学”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带病参与这一项工程,为“停课不停学”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当然,我们也看到孩子们的不容易,这里我就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在西藏昌都,有一个女孩叫斯朗巴珍。她每天要上网课,要爬到山顶上才能收到4G的信号、在网上上课。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她的村4G也已经覆盖了,这个孩子不要再跑到5千米高的山上去了。
但是,在我们感到高兴、感动的同时又有很多揪心的事。全国范围内,孩子近视率和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大大增加,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特别是反思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弊端。
前一段时间我反复的想“一个人的信息化”怎么讲?后来我决定把这个名字改成“一个‘人’的信息化”,实际上,信息化在“蓝皮书”中充分体现了“人”这个字。
我们看到很多学校以及在座的各位校长在设置这个内容的时候、在做信息化来改变我们教育的时候,站在了“人”的角度,这也是第三版“蓝皮书”带给我们的最大感受。
我希望我们大家思考的是:信息化到底为教育做了什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如果大家翻开《蓝皮书》,我认为整个《蓝皮书》中出现的最多、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也是信息化对于教育的核心价值。所以,我们团队把这本书叫做“构建教育新家园”。
当你仔细地阅读《蓝皮书》的时候,心情还会是很沉重的。因为《蓝皮书》里面,处处呈现着一种矛盾。在编写的过程当中,我们编写人员也是一直处于观念的冲突中。
我们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来降低知识的获取成本,进一步推进教育的均衡化,但是实际上信息化自身的投入成本是非常惊人的。
我们希望通过信息化来帮助孩子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但它带来的是孩子和家长焦虑的成倍增长;我们希望通过信息化给孩子们有分享和积累的过程,但是孩子们对于学习的动力却在减弱。
这里就要谈到信息化带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阶段化清零”。十年、二十年前,我们投入的东西在哪里?真的清零了?什么都没有了?
有人说:“你太悲观了,信息化的特点就在于建设。”我很希望这是信息化一个最好的声音,在我们不断地拓展空间的时候,为什么会焦虑?
因为原来我放学以后老师就管不到我了,我可以和小朋友一块儿玩。但是,现在我在回家的路上,有可能收到老师发给家长的布置作业的消息,然后家长就会立刻给孩子打电话,问:“作业做得怎么样了?”
甚至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还有许多线上作业。它在整个学习空间拓展的时候,挤压的是孩子生活和生命的时间,而且处处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一种疲惫,这种疲惫让孩子的学习动力开始缺乏。
这样的现象也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整个教育信息化是不是要给我们孩子更多的知识呢?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如果说我们今天在一起交流“蓝皮书”是为了未来,我想,我们今天在一起可以探讨四个教育当中面临的问题。
教育内卷
最近很多人在谈教育“内卷”,我认为信息化有的时候会为这个“内卷”产生动力,不是给孩子打开更大的空间、而是把他捆起来。
信息化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把孩子的所有成绩和经历都记录下来,形成大数据。但是,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有没有必要把这些全部都记下来?
如果这些记录的内容都会作为最终评价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每一次考试都压力很大,无形之中促成了“内卷”。这一问题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
教育盲盒
现在的90后、00后很热衷于玩“盲盒”。什么叫“盲盒”呢?实际上就是小的玩具,还很贵、买的时候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打开后才知道。里面可能是非常珍惜的品种,也可能是你已经拥有的款式。
孩子们为什么会痴迷于玩“盲盒”?后来我反复想,整个社会就像一个“盲盒”。孩子一直处在“突然打开才知道”的状况,所以玩“盲盒”实际上是对“盲盒”这种生活、工作方式的一种释放。
实际上,对于教育来说,处处是“盲盒”。比如高考考卷,你坐在考场里,打开才知道考题;查分时,“盲盒”打开,才知道考了多少分。
但是,好在像高考这样的“盲盒”,我们设计了一整套通过课程标准、教育教学设置,让大家知道尽管它是“盲盒”,但是我们可以自如地应对。
在教育当中还是有很多的“盲盒”,我们是没法克服的。开学时候新来的孩子走进教室,坐到哪个位子,他可能还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他也不知道;这个老师到底是适合不适合自己?也是未知数……
那么,教育信息化在这类问题上面,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进呢?我这里举一个小例子,就是学生的午餐问题。学生午餐一方面是要安全是另一方面又要求光盘。
但是大家想像一下,如果午餐是早上四、五点就加工好了,然后冷冻、冷链送到各个学校,送到各个学校再重新加热,到十一点多学生开始用餐。你觉得味道会好吗?就算忽略味道,学生只有在打开的一刹那才知道今天吃什么。
“蓝皮书”当中有一个上海实验学校的例子非常好,信息化手段让孩子提前就知道今天的餐食,甚至可以提前预定明天的午餐。
我们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教育“盲盒”。这一次“蓝皮书”里“空中课堂”这个案例,把全上海一千多名最优秀的老师集聚在一起,实际上是在破解、化解网上教育知识的“盲盒”。
知识统一
个体是有限的、个体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比如说,今天我们在现场的50个人,我们50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读的都是同样的学校,那么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可能会趋同。
我们50个人是不是相当于一个人?但是如果我们这50个人经历和背景各不相同。有高学历的博士,也有中职毕业的学生,那么我们就有50个不同的大脑。
如果把50个大脑的知识铺开来,知识覆盖面就大得多。所以知识的统一会导致一个集体知识变得狭窄,而知识不统一往往对于一个集体来说是更有价值的。
完美庸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一个孩子的要求,但更是对一个学校教育的整体要求。全面发展是让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才,而不是要把人培养成一个完美而无用的人。
一个有才华有贡献的人,有的时候可能是偏才怪才,需要学校的扬长容短。所以,我想我们整个教育信息化,它的导向应该是创新和幸福,这是我们“一个人的信息化”要追求的。
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在促进学生的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不是说孩子学得越多越好,而是学得越多样越好;不是让孩子学得越快越好,而是要让孩子学得越快乐越好。
学习的本质不是学得多、学得快,学习是求慢、求少、求难和求拙的。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