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讲过很多遍原题,学生考试仍然会出错,这是为什么呢? | 头条

房超平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每次考试完,总能听老师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十几次了,你们怎么还错?!”


言下之意都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课堂。国内的课堂,越到高年级越是枯燥、机械,“满堂灌”已成常态。这不但解决不了学生学会的问题,还压抑了其内动力的生成,甚至造成了学习的阻力。


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要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革命”如何在高中推进?我试图从教育“剩余物”着手来破解这个难题。



追求“剩余物”的课堂革命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句话流传甚广,虽然至今学术界对其出处仍有争议,但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教育一定要追求“剩余物”。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没有“剩余物”,学校教育就不可能有“剩余物”。因此,教育的“剩余物”最终要体现在课堂上。


◎ 案例1 挑战巨人,名篇大作也能改?


课题:《纪念刘和珍君》 

指导意见:仿写、缩写、扩写此文;对照杨绛先生所写的《回忆我的姑母杨荫榆》,分析鲁迅笔下的“走狗杨荫榆”,同一历史人物在杨绛笔下为何截然不同?引导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学生学语文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周树人的文章怎么学?在课堂教学研究时,我提出一个设想,能否站在鲁迅的肩膀上来改写文章。 


一些老师有顾虑,认为鲁迅是文豪,学生哪有能力改呢?在我给出指导意见后,大家打开了思路,觉得时代变了,给改写提供了空间,可以从人物的特征,文章的结构以及写作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改写。  


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对这一挑战性目标十分感兴趣,就连一些中等生也积极参与, 效果令老师深感意外。有的学生还提到“换位思考”“阶级情感”“辩证思维”等课前意想不到的观点。 


超越文本,这是剩余物之本。这里的文本不是指课文,而是指课本和资料。 


◎ 案例2 知识迁移,数学教育家才能培养数学家


课题:对数函数的性质运用

指导意见:让学生从指数值比较大小,迁移到对数值比较大小,进而引导学生变化题目,迁移到解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学生在变化中思考,在变化中共鸣,在变化中提升,形成了三种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和思路,以及解决对数方程和对数不等式的路径与策略。 


课堂上学生到底能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位老师在对数函数的性质运用的课上连举十几个例题才能解决问题。评课时,我就提议能不能不举例解决问题?任课老师觉得无法接受:数学不能没有例题。我给出指导意见后,他转变了想法,但还是担心万一学生改编或创编的题目超出了范围,不知如何应对?


我告诉他,这其实很简单,你可以说,“今天你编出来的题目已经超越了课本的范围,你很牛。下课以后我们再研究。” 也可以说,“你这个题目今天把老师考住了,老师下来再帮你解决。”学生听了后,无疑会有高峰体验。


最后,这位老师一道题不出,学生在变化中思考,完成了所有题目的创编,达成了预期的目标。


所以,超出范围没关系,要让学生超过老师,因为中学老师很难成为数学家,但是他可以成为数学教育家,培养学生成为数学家。 


这个案例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就学会变化,剩余物才能最大化。


变化是老师引导学生变还是老师提供变式训练,有着本质区别。变式训练是老师给题目让学生去做,而老师引导学生变,则是老师给出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变出复杂的问题。


清华附中刘洪亮老师在高三复习课上,用一道基础题演变了13种不同的形式,最后变成了高考压轴题,学生们在这种变化中轻松掌握了复杂的知识。



◎ 案例3 国际视野,英语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以美图、美食和美文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让英语课变成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更关注“辨识”而不是更关注“拼写”,就能减少英语教学的困难。 

·不再讲语法,而是更加重视语感教学,就可以把语法课可以变成语言训练课。 

·阅读课变成读写结合课:让学生找出main idea和key words,然后画出文章思维导图,继而复述课文,开展写作练习。 

·更多设计对话情景和环节,才能使英语课更活。


我跟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学生交流,他们说国外的外语课最受学生欢迎,但在国内,外语课常常最不受学生欢迎,因为我们英语课的语言是死的。


如何让语言变活?他们告诉我,可以从“三美”入手。


一是美食。美食对所有人都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是美图。从介绍不同英语国家的图片、视频入手,让学生觉得那里有我想看的东西。


三是美文。优美、短小的文字,是学生喜欢的语言。


后来,在西安高新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请哈佛大学学生上了一堂英语课,因为学生喜欢,整堂课持续了60多分钟。上完课,老师们都感叹,原来英语课也可以让学生流连忘返。


这个课堂的剩余物是什么?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现在的教育往往是消灭好奇心,不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好奇心,是剩余物之源。


◎ 案例4 服务人类,学科里的"超级动力"


课题: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设计建议:

——改编高考原题,并对标历年高考命题,难度可以超过高考试题;

——学以致用,工业电解污染,人体电解质紊乱,提出“那些未解的难题,人类期待着我们!”


最后,是一个化学学科的案例,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课上,我提议改编高考原题,并将离子平衡的概念用于生活中。


老师担心很多,学生能改高考题吗? 发散性问题考试不考,会不会浪费时间?我都改不了,学生怎么改?……我说,可能你上不了清华北大,但是你的学生会突破你的限制。 


后来,这位老师试了试,结果课堂上,学生们脑洞大开,讨论、交流学习的氛围甚为浓厚,完全超出他的想象。学生理解并学会了改编的思路,对付什么样的难题都没问题。


学以致用就是我们在这堂课所追求的剩余物。


剩余物到底是什么?我想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意义发现学科之美,感受学科之美,享受学科之美,探索学科之美,要让学生觉得这门学科太有意思了,愿意学这门学科。 


二是,要引导学生探索方法规律。题目不是老师给的,是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来的;概念不是老师教的,也是老师引导学生去总结出来的。按照已有知识,创造条件,架设桥梁,在解决特殊问题或解释特殊现象中,总结出初步的概念,然后用于一般情景,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发规律。


三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变化创造,题目要以少胜多,举一反三。前两天,我跟着老师研究高三复习课之习题课,发现老师们课上一味强调容量大、密度高,但是收获如何呢?


作为全国最好的高中之一,北京某重点高中曾经作为一个测试,一份试卷讲三个小时,两个礼拜以后再测,平均成绩提高一分。后来,学校每次试卷讲评课只讲三个题目,效果却好更多。


所以,讲什么很重要,怎么讲更重要,讲的越少,就越注重变化与创造,讲的越多就更注重题目本身。我们要以少胜多,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变化和创造。


总之,课堂教学追求剩余物,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业成就。 



减负提质刻不容缓,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课堂革命的根本出路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负担问题大家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精神负担过重、机械作业过多、外界压力过大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这三个问题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中小学孩子们弱小的肩膀上,导致学生不想学习。


不仅普通学生不想学习,优秀学生也不想学习。我在北京某知名高校跟10名学生交谈中,问及如果进入高中第一天就获得该校录取通知书,谁还愿意经历三年高中生活吗?其中9名学生反问“谁还愿意过那炼狱般的生活?”只有1名学生表示愿意,因为享受获得第一名的快感。你能说这些学生想学习吗?


另一方面还有不会学的问题,因为机械作业过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举一反三。


所以,减负刻不容缓。然而,减负喊了几十年,为什么减不下来呢?因为一旦减负导致质量下降,后果通常很严重,甚至校长都要下课。


那么,减负究竟能不能提高质量?我觉得,关键是要解决想学和会学的问题。 


想学问题的核心是动力问题。大家都知道内动力和外动力之说,外动力主要来自外界刺激,包括分数、排名、奖励、期望和压力等,目前的教育把外动力放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而学习的外动力越强,内动力就越小。反之亦然。如果教育去掉一些外动力,会不会激活内动力呢?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能给减负提供一些思考。


会学的问题本质上是学习策略和技术的问题。关键是要提高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力,一旦掌握了学习力,也会促进内动力的提升。所以,想学和会学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激发内动力主要有三个维度:


一是好奇心。幼儿园和小学低段时,孩子们没完没了地问问题,为什么到高中就没问题呢?原因就在于,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似乎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大学生的好奇心。


二是成就感。随着年级的增加,特別是到初中、高中后,由于片面强调课堂密度、知识容量,部分学生成绩始终难以提高,继而缺乏成就感(当然,成就感不仅仅指学习成绩,但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即便学习好的学生也会因为缺乏深度学习而成就感不高。


三是创造性。我们的课堂上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创造的可能,而非满堂灌和缺少变化的机械作业。 


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想学的问题就应该容易解决。


但我们的课堂常常是枯燥的、满堂灌的、机械的,不但压抑了内动力的生成,而且造成了学习的阻力。怎么办?无条件相信每个学生就能产生学习的超级动力。



学习的超级动力在于相信学生


为什么说相信学生就能创造奇迹,产生学习的超级动力呢?因为思维决定一切。你的想法会影响你的行动。


相信学生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不会主观有意犯错


首先,每个学生都在试错与改错中成长,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如果他不犯错误,老师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意味着,错误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老师专业成长的必要的资源。


其次,孩子的错误不用批评,教育部规定了教师有批评学生的权利,为什么说孩子不用批评呢?有这个权利,我可以不用,如果不用批评方法就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


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纠错机制,每个人犯了错,内心都会难受的。我们要利用每这样一种心态,期待学生自我纠错。


  •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想成为最好的人


首先,人人都可成为人生赢者。我们没有必要为第一名而战,而应该培养每个人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个人都能在学校里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其次,提升学生的格局,点燃梦想。提升学生阅读量,让他的视野扩大,格局有了,梦想有了,他的学习才有动力。 


最后,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思维和学习魅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原来这么美好,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人生价值。


倒数第一名,也想成为第一名。为什么?第一名老师表扬他,同学羡慕他,家长到处去宣传,你看我的孩子多厉害……这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一种潜在的欲望,需要我们教育者唤醒它,激活它。


如此,每个学生就有可能想做最好的人。


  •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首先,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发正能量。要做优点放大型老师,而不是做缺点提醒型老师。今天你又迟到了,作业又没交,课堂又没认真听讲……这些说词,都是在提醒学生的缺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形成班级的正能量场。


其次,老师还要改进教学设计,做到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 


最后,老师还要结构学习,让学生记得少,记得精,记得准,少刷题,多变化。这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思维导学课堂,

从想学会学到乐学善学


解决不想学和不会学的问题,需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入手,也就是需要全面提升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力,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学习力的概念很多,我喜欢最简单的三要素说,一是毅力,二是动力,三是能力。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要素,提升能力,思维力是核心。


思维力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确定,大小是学生拥有的知识、信息量,方向与目标、路径有关,作用点是解决关键问题。


思维导学就是根据思维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学为本为基本原则,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途径,以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为核心要素,以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创造学习、对话学习、选择学习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力、学习力全面提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思维导学实验的阶段安排从三个方面入手:


  • 教学形式变革


目标上以学定教,学生的基础在哪里,我们的目标就从哪里起步。


手段上以学促教,为什么要以学促教?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以前老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我讲你听,学生很羡慕老师怎么知道这么多,现在不一样了,学生有网络,有各种参考书,自己可以学。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所以,要以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教学方式的变化。 


评价上以学论教,要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


  • 教学设计变革


首先,目标导航。每一条目标都非常明确、具体、可测。


其次,路径引导。目标明确以后,路径就清晰了:哪些目标学生可以自己学习,哪些目标需要同伴帮助,哪些目标需要老师引导……如此,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落到实处。


最后,问题导向。提问要精准,要把每个目标变成一个问题,问题的解决就能实现目标的达成。 


举例而言,在一个重点中学进行教学改革时,其语文老师要讲郁达夫的“相思树”这首诗,我问他,这堂课想让学生学到什么?老师脱口而出,让学生学习什么是伟大的爱情。


我说,这课可以不用上了。老师觉得我太武断了。我问他,你能告诉我什么是伟大的爱情?语文课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后来,我们将目标调整为用诗歌这种最简洁最优美的文字来表达伟大的爱情。老师们感到,课堂目标聚焦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


所以,目标至关重要。我们每堂课都要跟老师们研究,这堂课想让学生学什么。学什么清楚了,怎么学就清楚了。


  • 学习方式变革


首先,建立框架。帮助学生先识森林,再见树木,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增强把书本由厚变薄的本领和结构记忆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比较容易。否则我们就是点状教学,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非常多、很累。


其次,强化关联。任何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包括基于概念间、学科间的关联,以及知识与学习者本人,与社会、生活、科技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最后,学会创造。学习方式的变革重点是学会创造,改作文,改题目,由学生自己来探索概念的形成,都是创造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就能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


减负能不能提质?我想,思维导学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其核心有两点:


第一,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觉得学习有意思,思维有活力,学习的知识对未来有价值,他才会愿意学习。 


第二,改变教学设计,使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问题更精准,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学习时间,让学生真正会学习爱学习。



作者 | 房超平(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

来源 | 本文整理自作者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

责编 | 凳子骑

排版 | 凳子骑


2594889720@qq.com

• 项目式学习掀开2021教学改革序幕,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 松山湖畔,那些与华为毗邻的学校,正在长出一个怎样的“大时代”?

• 彻底激活教师“研究态”,这所学校到底做了什么?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