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教育” | 一周精读




1月20日,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家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

家庭教育从“家事”变成全社会都关注的“大事”,侧面也说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正日益突出。父母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学校又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本周精读,和你一起聊聊家庭教育这件“大事”。

观念迭代:家庭教育关键十点
作者 |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来源 |《家庭教育关键十点》
  •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起点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现在心理科学已经发现,一个成年人身上所有的问题,差不多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所以,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来说,非常重要。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
  • 父母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是最关键的。父母要能够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悦纳孩子,现在很多父母关心的不是自己家的孩子而是别人家的孩子,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喜欢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较别人孩子的长处。这样就很痛苦。父母应学会准确了解孩子,顺着孩子自己的天性走,协助孩子成长。
  • 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很多人把上名校当作家庭、父母、孩子成功的典范,而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让每个人找到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幸福。
  • 陪伴对孩子很重要,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


孩子来到家庭和你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人生的缘分,怎么样能够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事实上我们知道,当孩子真正离开你的时候,你想和他在一起也很难了。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
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关键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着交流和学习,西方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量直接正相关。
  • 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对儿童来说,儿童时期的阅读和教育相关,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儿童通过这些书的阅读之后,开始喜欢阅读。儿童早期的阅读为什么很重要?我一直认为,那些童书,的确和成年人读的书有差别,童书会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蕴藏于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之中,构建的是你的价值观。
  • 在优秀传统家教理念基石上,构建起现代家教大厦


千百年来,传统家教在三个方面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首先,传统家教通过家规、家训、家风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用制度和仪式对儿童进行教育。
第二,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一致的。
第三,传统家教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强调儿童的行为训练和科学方法。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就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但要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中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糟粕,如惩罚教育等,只有清理传统家教流毒,才能建立现代的家庭教育体系。
  • 母亲是女人最神圣的天职,父亲是男人最好的工作


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在孩子诞生的最初的阶段,母亲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的。作为母亲需要尽早给孩子朗读,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兴趣,同时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亲是一个坚毅的称谓,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要当好父亲这个角色,实际上就是两个关键词。一个词是“榜样”,另一个词是“陪伴”。我认为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和父亲的相处能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的勇气,孩子更具有冒险精神,因此,陪伴也是父亲很重要的职责。
  • 家庭教育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改变


家庭教育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改变,最关键的是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用更好的方法、更大的热情、更积极的努力、更诚实的态度去改变。
父母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你对人生、对世界的新认识影响你自己的行为,也将传递到孩子身上,我认为任何改变都不会迟,当然如果过了关键期人是很难改变的,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也告诫父母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己所能走近教育、理解教育。
  • 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没有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如果体育成绩优秀,但大吃大喝不锻炼,身体也很糟糕,这不叫体育成功。教育就是要养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地自主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的习惯,而不是读书时拿100分,到了社会上连书都不看。
  •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通过2020年以来的疫情,我们能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无论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还是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课堂。用好这些课堂,无论对孩子、父母,都是一种进步和成长。

现实困境:父母缺位,主体责任急需强化
作者 |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从教育部2015年10月出台《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到国务院2016年2月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首先强调父母的主体责任。但在现实中,家庭教育主要呈现以下现象和问题:
  • 家庭教育中,祖辈参与成为普遍现象


据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研究报告数据,近八成的家庭存在祖辈(包含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参与儿童家庭教养的现象。
  • 隔代教养为主的孩子,容易出现教育问题


研究发现,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养模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隔代教养虽然解决了很多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但老人过度参与孩子教育,容易弱化父母应该承担的教育职能,甚至阻断父母与孩子的亲情链接,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各种教育问题。
孩子12岁之前尤其是6岁之前,特别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依恋关系,这是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父母的亲情与职责,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 部分隔代教养家庭,成为家校合作共育的障碍


通过对安徽、北京、河北、陕西、广东、山东、四川、江苏、吉林等省市1000名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与隔代教养家庭最难合作,尤其是班主任感受最深。主要原因在于隔代教养家庭不仅自身教育理念存在问题,而且合作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在隔代教养家庭中,缺乏良好的习惯是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原因就在于祖辈的溺爱和监管不足,在过度看电视、吃零食等方面尤为突出。
  • 农村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履行主体责任


据《不一样的成长: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研究报告》介绍,近半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6岁前外出务工,逾三成外出务工5年以上,近半数半年以上回一次家。与父母联系较频繁的留守儿童仅占六成,打电话和发短信是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手段。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迫切需要父母履行主体责任。
  • 父亲教育缺失


2015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了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的情况。
美国耶鲁大学一项持续12年,对从婴儿到十几岁孩子的跟踪调查研究表明,父亲经常陪伴的孩子智商高,学习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明确边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
作者 | 杨雄,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来源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教育的“顺序模式“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正在由青少年个体中发挥各自作用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三方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那么,家庭、学校、家长、教师的责任和定位分别是什么?
  •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培养孩子学会“规矩”


从社会结构而言,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元,营造良好的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人的发展序列而言,家庭是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初始的场所。
家庭教育与学校最大的区别在于:
第一,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
第二,家庭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
第三,从教育内容上看,与学校主要是传授知识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
第四,从法律责权利上看,孩子与家长具有天然血缘关系,这是学校、老师无法替代的,故每一个家庭监护人都应有教育孩子的责任。
  • 学校要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包含了以下内涵:一是学校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观念才能引导出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能产生好的结果,人才能拥有圆满幸福的人生。
二是学校要通过“家校共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观念重在当下,理想关注未来,要引导学生胸怀大志、放眼世界,脚踏实地,成就未来。
三是学校要积极组织实施丰富多样的家校合作、校园文化与社区公益活动,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培养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增加才干。
如何走好未来生活道路的每一步,是由人生目标与信仰决定的。孩子在12岁到18岁的时候,是树立理想的关键时期。如何让青少年学会自主选择、自我决定,学校需要创造环境,教育引导青少年,尊重他们的抉择,帮助他们去实现。
尽管我们孩子中绝大多数终将成为普通人,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青少年迈好人生第一步,理应成为当前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之首要任务。
  • 家长不只教认字、读书,更是在培养完整的人


教育始于家庭。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在一个人的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关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得最早、时间最长。父母的教育是在孩子模仿性最强的幼小年龄进行的,不但占其“先入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范,言传身教给孩子以终身影响。如果父母语言、行为、习惯不良,那就较难保证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做到优良。
因此,做家长首先自己要学习,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与新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育儿能力。
其次,让孩子在规则与自由中健康“成人”。“自由过度”会导致孩子任性放肆,如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父母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关。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而“规则过度”又易于致使孩子缺乏个性。
因此,应倡导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又拥有自由的平衡教育策略。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
再次,培养孩子自信、悦纳,爱思考、善表达之品性。
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更重要的是具备如下能力:知识迁移与学习力,独立思考与表达力,坚毅与执行力,自我悦纳与抗逆力。这些与知识和文凭无关。但在当代快速变化、变动、变革的社会特别重要。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还要了解自身的弱点。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重要的不在于孩子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让其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
  • 教师应帮助家长认识家教,纠偏纠错


学校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本班学生接触了解多,在学生眼中也最具权威性。因此,当前由班主任老师指导家长实施、开展家庭教育,无疑是较为合适的。当然,我们一方面要确立学校教师对广大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家庭家长指导与学校教师指导的边界。
其一,强调家庭教育由学校来主导,并不等于家庭教育全部内容都由老师来实施,老师也无法承担这一职责。老师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家长来实施。
其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边界,但也存在“重叠部分”,因为孩子每天仍有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度过,故学校有时空、老师有责任,对孩子开展德育与人格教育。
其三,只有掌握了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科学指导方法的教师,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名合格教师。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观念也不同,教师要懂得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学会与家长互相配合,和谐施教。
其四,学校老师指导家长的重点是:帮助家长认识什么是家庭教育,它的本质、特点及规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家教态度和方法。

教师素养:坚守指导家庭教育的基本规范
作者 | 缪建东,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来源 |《教师当具备家庭教育指导素养》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4/t20190418_226173.html
学校是推动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是家庭教育指导的中坚。坚守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规范,能让教师更理性、明确地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落实到细微之处,最终内化为自身坚守的教育信念和行为准则。
引领方向,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巧,还要有意义、价值观方向上的引领。教师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担负着引领社会文明向积极方向发展的重要使命,要将家庭教育指导变成促进家庭发展的过程,引导家庭成员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得正确的人生方向。
启迪理性,所有指导均应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就是家长往往以感性经验、社会流行观念作为家庭教育信条,家庭教育的理性化、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教师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要遵循家庭教育规律、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道德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等,启迪家长以理性精神看待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彰显个性,兼顾每个家庭的独特性,做到因家施教。教师要针对个性化的家庭教育状况和诉求,充分掌握不同家庭教育实际情况,有的放矢,不断跟踪与反馈,分阶段、分类别地给予个性化指导。
自觉反思,具备反省意识,深刻认识不足,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只有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教师方能与外在世界进行有机连接,才能与更多的人和信息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与对话。
超越创新,具有创造生成的能力,具有动态的思维。超越创新要求教师不拘泥于定式与经验,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当作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智慧活动,理解家庭与生命成长的本质,理解推陈出新是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接纳不同家庭文化的意义,创造性地开发出各种实践活动模式。
共建共享,依靠教师、家长和社区,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开发多方资源。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在全社会,有众多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

愿景前瞻:最棒的家庭教育,是打造一个学习型家庭
作者 |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来源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我们都听说过学习型组织,而家庭从本来意义上就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所以说,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也应该是一家人终生陪伴的最好状态。
  • 学习型家庭的7个要点


学习型的家庭究竟表现在什么方面?在此总结了一些维度,供家长们参考。
第一个要点,家庭管理,把“硬通货”变为“软通货”
一个家庭有自己的管理方法,中国家庭通行又管用的是硬办法,或者叫“硬通货”。父母的权威、孩子的任性、个人的情绪、非理性的干预等,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家庭行为。这些东西确实存在,但学习型家庭的管理是把“硬通货”变软,要智慧而习惯性的做三件事,这三件事要比硬办法在这个家里更管用:
首先“讲道理”。不是指唠唠叨叨无重心,喋喋不休讲大道理;而是面对每一个分歧,学会坐下来,相对正式地聊一聊,把问题看清楚,把常识理清楚。
其次“搞创作”。这是指共同为家人面临的重要难题,头脑风暴,把每个人的视野、知识、想法都抛出来供参考,然后一起讨论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个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家庭管理原则。
还有“相互发现”。家庭中因为每个人处的位置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很难做到完全理解对方。对此,当分歧发生时,去探究对方为什么坚持自己的想法,你可能会发现他深层次的思维逻辑,肯定他合理的思维部分,再重新更完整地认识这件事,讨论后达成共识。
第二个要点,绝对信任,让家庭总是“透明态”
好的学习型家庭,彼此信任是前提,所以我们要做到每个人的每件事几乎都被知晓,彼此之间没有秘密。您可能会觉得很难做到。但是如果长时间坚持与家人孩子开诚布公讲述家庭状况,就可以消解很多秘密,达到彼此的知晓和理解。
这对孩子也“绝对适用”。让孩子知晓父母几乎一切事情,一切困境,会让他看见生活、家庭、社会、工作、学习的复杂性。在这种复杂的场景中,父母正在努力面对、解决,孩子也要在这种复杂的场景中展开理解,达到自我的内在平衡,这是学校教育不能给的,或者给得不那么充分完整的社会教育。
第三个要点,家庭成员彼此要互为“建设性”
所谓建设性就是家庭成员在资讯获取、思维角度、习惯养成等方面,要相互促进,相互启发,优势互补。甚至在工作和学习上也是如此。整个家庭要形成一种客观平等的讨论,把不同视角聚集在一起,得到一个更完整的、更综合的视角。
第四个要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人生“目标感”
家庭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久而久之,会产生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势,这个态势让每一个人都期望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个要点,创造一切条件“多读书”。大量阅读,相互分享,让我们彼此都变得更厚。面对这个时代、社会、很多问题,思考也更全面。
第六个要点,“爱扎堆”,就是利用一切条件真实相处,彼此让对方介入自己的生活与世界。一家人没事就扎在一块,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彼此了解越来越深。
第七个要点,在自己最关心的事务上“互相利用”,拓展彼此认知。
  • 抵达学习型家庭的四个路径


为抵达学习型家庭,第一个做法是沟通每个家庭可以形成定期沟通的习惯,比如每周六用两三个小时深度沟通。在不断消除沟通障碍的过程中,大家也在不断趋同认知维度。
第二个做法叫建立人生目标
第三个做法是超越困境,把每一个困境当作一次升级学习的机会。
第四个做法,就是培养共同习惯:把很多事情做成一件事情。
总结一下,一个家庭究竟怎样启动开始、持续推进,最后长时间保持一种学习型状态呢?我的体会是,这个家庭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能量”比较高的人,他们面对生活、问题、困境都是积极的,然后他能去影响家里其他人。学习型家庭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氛围,一个场,一种习惯。它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也需要家庭成员相互支撑。

专业聚焦:家庭教育应以“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作者 | 杨娟、赵心慧,北京师范大学学业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来源 |《孩子“非认知能力”培养应成为家庭教育重心》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9-07/12/nw.D110000gmrb_20190712_1-07.htm
近年来,“非认知能力”概念连接了家庭教育与子女发展的关系,在家庭环境对于子女发展的影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被广泛接受的非认知能力主要有“大五”人格、自我效能感、控制点、动机等。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的一种自我判定。能力和努力是互补的,当一个人对自己能力不确定时,努力的程度就会下降。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充满信心,将难题视作挑战,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此外,控制点分为内部控制点和外部控制点。内控型是指个体认为事件的发生取决于其自身能力和行动的程度。外控型的个体认为事件的发生取决于运气、机遇或命运等个人以外的因素。当个体感知自身的控制程度较高时,会更加努力,付诸行动,设置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更易于成功。
  • 家庭教育应以“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调研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及关系有利于培养子女的非认知能力,使其在学业中拥有较强的自控力、自信心和适应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增加又将作用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非认知能力作为家庭教育促进子女发展的重要机制,应借助社会、学校、教师和家庭的力量共同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学业成绩的进步,还包括因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带来的其他有益影响。
对此,调研组认为应借助多方力量配合家长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改进教育投资策略,共同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报名多个课外补习班,不如培养一项兴趣特长。具体建议如下:
  • 家长需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投资策略


家长需要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自身意愿对其进行兴趣定位,在广泛的兴趣特长中,例如阅读写作、声乐乐器、体育活动等,至少选择一项来长期培养,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子女的意志力、自信心、创造力等诸多非认知能力,让孩子学会坚持,感受到成长与荣誉,提高自我效能感。
  • 家长课堂需重视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当前亟须让父母学习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的相关知识。非认知能力形成存在敏感期和关键期,一个时期能力的形成可以增加下一时期能力的获取。父母应合理而有效地分配时间和资源投资子女该能力的培养,提高子女自控意识,即成功来自自身的努力与行动。
  • 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兴趣规划导师


如果一些家长并不明确究竟哪种兴趣爱好最适合自己的孩子,就容易引发盲目从众的心理,连续为子女报名多个兴趣班,反而产生拔苗助长的消极影响。因此,建议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科学的兴趣测评,科学地挖掘青少年自身优势,提高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和探索。

区域行动:江苏省出台文件明确学校指导职责
来源 |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与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0/12/30/art_55510_9628174.html
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全国大人会议审议,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制化管理轨道。《家庭教育法》尚未正式发布,但一些地区已针对家庭教育出台相关政策。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加强与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中小学、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职责,并根据不同阶段儿童青少年发育成长特点,明确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内容。
幼儿园要重点指导家长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生活习惯。
小学要重点指导家长培养儿童朴素的爱国情感和道德修养,建立珍惜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增长儿童居家出行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基本的自救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
初中学校要指导家长理解、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少年能够结合自己的现实和未来,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明辨是非。
高中阶段学校要重点指导家长帮助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树立理想信念,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建立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除了明确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意见》也分别从幼儿园、中小学、高中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安排:
对于幼儿园,强调重点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对于小学,要求家长保证儿童的睡眠,定期检查视力,培养体育爱好;
对于初中,要求家长适时适度对子女开展性教育,预防网络游戏成瘾和手机依赖;
高中阶段,要重点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和理想信念,确立职业生涯规划。

责编 | 芋圆
排版 | 三石
2594889720@qq.com

 “家庭教育法”人大提审!养育孩子已不只是家事,而是全社会的大事

•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

 男神校长谈家庭教育:有大格局,做小事情!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