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优秀的学校文化系统,离不开这36项修炼
文化经常给人以飘在空中,无从把握的感觉。
其实,学校文化作为学校众多系统工作中的一个,有多方面的内容构成,需要严密的构思、组织和行动配合。看似看不见摸不着的学校文化,需要的是非常务实的结构化操作。本周精读,聊聊关于学校文化的一点思考和探索。
作者 | 张乐,蒲公英教育智库学校内涵建设研究院组织文化研究中心总监来源 |《文化·规划·制度·评价:系统设计才是组织进化最有效的路径》
系统:组织变革的正确开启
组织变革,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调整、改进、和革新的过程。学校组织变革几乎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发生着,但却常常被大部分组织管理者所忽视。或缺少系统思考,没有顶层设计;或缺乏充分准备,改革匆匆上马;或目标不明,说变就变,为改而改……如此种种,不但严重影响了学校发展,也挫伤了组织成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因此,系统设计是确保组织变革稳定行进的正确开启方式。学校通过系统思考,明确组织变革的价值和目的,再围绕价值和目的进行落地的设计,统筹分析、系统推进,才能避免陷入点式思维、片面推行。
《华为基本法》作为一个企业组织系统思考的顶层设计,其实就是想透了到底要干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怎么样才能把它干成、在哪些领域要形成什么样的指导原则。
学校也是一样,到底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当遇到挑战应该如何做出价值选择?有没有纲领作为行动指导?有什么制度给予保障?如何评价?这就是系统思考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组织持续成功的核心逻辑和系统原则——想透实现目标,摸透现实问题,再针对性地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系统和解决方案。
在“四位一体”的基本模型中,组织文化是核心、战略规划是行动、制度结构是保障、评价系统是支点。四个板块的层层落地,是一个不断达成共识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
文化:组织变革的核心引领
走进任何一所学校,总有一句印刻在最显目处的文化标语,让人们大致明白,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这里的人在怎么办教育。因此,每一所学校、每一任校长,都对这句标语尤其慎重。
无论这句话多么精彩、多么深刻,其实真正能够发挥应有价值的文化标语,一定是对学校组织系统设计的集中体现——体现学校对于教育本质规律的认知,体现学校以价值为导向的体系建设。
因此,组织系统变革,首先要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和核心文化是什么,这是基于组织共识的价值观,只有共同认可的目标才是凝聚一个团队的关键。
无论是老学校升级,还是新学校建设,提炼学校核心文化绕不开这四个基本问题:
1)我们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核心精神2)我们如何办学?——办学理念3)我们培养什么人?——育人目标4)我们如何培养人?——育人模式
规划:组织变革的行动指南
规划的价值,在于为组织发展设计准确的定位与目标,明确揭示学校组织“从哪里来”“在哪里”“到哪里去”“怎么去”。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是学校对其长远发展目标及行动路线所作的分步骤、分人群、分区块的构想和布局。具体而言,是在核心文化下,思考学校的定位与发展待解决问题,形成学校发展目标或愿景,然后以行动指南明确操作系统(人员、管理、课程、教学、环境等)。
一份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方案,应包括:学校发展规划的背景及现状、资源与特色;学校发展愿景与战略目标、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方法、关键措施;发展任务的分工、保障与评估。
制度:组织变革的机制保障
站在今天,又一个证据确凿的推断是:未来学校,知识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简单,但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处则会变得越来越难。组织变革,必定需要凭借合理的制度,让每个人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结构中的一部分,并真正全身心参与到协同之中。
这个时候,文化与规划都需要制度来保障。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文化是一种墙上的标语而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规划也只是一套书面方案无法真正施行和实践检验。
办什么样的学校就需要什么样的结构和机制,扁平化也好,去中心也罢,其本质就是通过组织结构的改变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让组织不再只由大脑指挥,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决策中心。这些都给学校的未来带来了启示: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促进学校育人模式的真正转型。
评价:组织变革的关键支点
“人的一生常被他在学校所受的评价划定轨迹”,各种各样的评价方式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设计着千千万万学生的未来。所以,评价改革堪称一切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当组织进化、育人目标更迭、核心素养落地等教育生态中的诸多要素开始走向更符合人本质的发展轨迹时,评价往往成为倒逼组织改革的关键支点。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重庆市巴蜀小学,就是利用评价作为工具,“倒逼”着学校组织的变革与进步。
多年来,巴蜀小学摸索一条从评价切入课程改革的道路,以强调能力取向的评价模式促使教师自发地改变教学行为和思维。首先是“倒逼全员对学生的关注”,把目光从“分数”转向“人群”,不断强化教育的价值回归。其次是“倒逼管理方式转变”。以前是模糊化管理,更多靠用层级指示的方式来推进工作,现在则变成了基于目标的量化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文化、关系、规划、结构、机制、评价等要素,是维护“组织生命体”健康活力的内部运行要素,相比技术、资源,看似不够硬核,但实际上对组织生态影响深远。
怎样宣介你的学校,并能够打动人心?我们在介绍学校时,或者在设计学校的形象产品,比如宣传片或者宣传册时,或者在设计和维护学校公众号、学校网站时,可以通过传者、受众、内容、方式、效果这几个方面去思考。重点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成人视角还是学生视角
常见的学校网站、画册、宣传片和公众号,往往偏重于成人视角,恰恰忽视了学校是学生的学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是抽象的,师生则是学校具象的代表。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所以学校形象推介应该定位为学生视角,更多宣传学生和教师,而不是宣传校长或领导。
介绍成绩还是推介产品
一般所见,传统的学校形象产品,大多注重介绍学校的光荣历史和办学业绩。人们最主要想了解的是学校核心产品:课程。在国内的学校参访,很少见到学校宣传册上主要介绍自己的课程,即便有所涉及,也仅是介绍一些特色的校本课程,而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将其作为核心内容来推介。
展示空间还是展示场景
不少学校的宣传册或宣传片为了展示学校的办学硬件,往往着力宣传和渲染学校的豪华空间和高大上的设施设备,这是一个误区。学校的空间是为人而服务的,只有人才是学校的主体,当空间中有人的活动,也就赋予了空间以生命力。
推销还是传播
学校形象推介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传播而非推销。传播则侧重于展示,通过展示学校的校园生活来吸引人和打动人。首先,应该淡化行政色彩;其次,一定要有受众意识;第三,第三方传播会更加客观和公允,也会给受众带来更好的心理体验。
讲理念还是讲故事
讲述学校故事是推介学校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讲好学校故事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我认为有四个关键词:角色、角度、情感和创意。
绣一幅学校文化美景图需要5步
笔者机缘巧合接触到苏绣工艺,发现绣一幅春光四溢的苏绣《凤穿牡丹图》,需要经过准备材料、构图勾稿、设色配线、选法绣制、成品欣赏五个阶段,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五步工作法”倒也十分相似。
第一步:准备材料——必要准备
刺绣工作的第一步是准备材料和工具,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做好必要准备。做好行为和材料准备,用合适的办法完成四件事:
成立小组:制订并完成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学校要先成立一个校长亲自领导的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建设小组要制订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根据学校管理节奏,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可以用2~6个月的时间完成。
收集校史:理清关键人物、理念、事件
学校文化建设小组的第二个任务是收集和整理校史材料,材料收集充分之后,可以建造与学校文化表现一致的校史馆或校史墙,还原历史是对文化的尊重。
做好调研:寻找合需要、合目的的工具
学校可以利用教师的研究经验寻找和选择诊断工具,做好前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完成前期调研,写好调研报告。调研质量如何与研究功底高相关,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儿。
召开大会:正式启动学校文化建设
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启动仪式,全体员工都要参加,郑重其事,专业严肃,承上启下。
第二步:构图勾稿——全面诊断
要做好这一步,要注意这样几件事情:量化数据与定性数据相结合,多角互证;分散工作与集中工作方式相结合;建立学校文化诊断小组工作日制度;做好录像和记录工作,保留所有研究证据和工作记录。
日程安排:以表格方式,精确安排现场工作环节
专业力量介入时有必要使用现场集中工作方式,其功能相当于会诊和勾稿,半天或一天均可。
现场调研:以观察和访谈法,准确描述学校文化及其建设状态
现场工作日当天,各环节按照日程表和时间表的安排执行,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以学校成员说,诊断小组成员听、看、问为主。
集中会诊:以头脑风暴法,描画学校文化建设地图
头脑风暴环节是现场集中会诊的表达和交流环节,集中在下半程;也可以让所有参与现场调研的成员在充分理解反思后,择日再集中进行。
第三步:设色配线——系统策划
学校文化建设进入系统策划阶段,其任务是完成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目的是以文化为抓手对学校发展进行系统思考。
整理记录:专人管理并及时分享
在诊断小组现场工作日结束之后,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在一周内完成现场工作日所有访谈记录的整理,在两周内完成头脑风暴记录的整理。这些知识由专人管理,并及时分享给相关参与者。有条件的话,大学研究生们可以跟随导师一起参加。
撰写方案:学会使用学校文化建设框架
如何整合、选择和使用学校发展中大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材料?一是根据学校需求和项目进度,在2~3个月内完成文化建设方案。二是学习和使用学校文化建设框架撰写方案。三是根据学校的审美偏好,选择学校成员所喜欢的表述风格。
修改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多元协商沟通
学校文化建设小组或大学专家小组执笔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都要进行反复研讨和修改,这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好机会和好方式。
通过方案:确定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经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在无大分歧的情况下,就可以对学校文化建设方案进行解读。在方案通过大会上,要布置下一阶段工作,学校文化建设由此进入方案执行阶段。
第四步:选法绣制——落地执行
落实和实施方案需要扎实常规,重视日常,利用例外,鼓励新意;要精打细算,保证“针脚紧密流畅无脱线”;理性工作,也不藐视非理性结果;与时俱进,重视反馈和评估数据,及时调整方案,修正行为,优化过程。
分解方案:将目标责任变成岗位责任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在全校大会通过之后,就由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对其进行方案分解。
引导推进:让学校成员都成为绣制学校文化建设地图的“好绣工”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学校文化建设小组要保持思维和组织高度,引导组织进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进程。
庆祝小捷:关注过程,让时间具有意义
庆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领导力和建设力,其具体做法如下:适时公开和分享每个小成就,这些成就是学生、教师、干部、学校的成长进步;利用会议、仪式典礼表扬和奖励榜样人物,强化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绩效考核和评估遵循“诱因与贡献平衡”的管理原理。
第五步:成品欣赏——成果分享
《凤穿牡丹图》终于要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作品欣赏了。事事有结果、人人有成果;每个学校成员的贡献可以作为绩效考核依据;保留所有研究和落实证据,确保攒家底不白干;积极想办法为学校文化建设过程和成果立言。
方案使用:用好“地图”,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地图,也是学校管理的地图,用得好,管理就活,效率就高,用处就多,它可以与学校发展规划合二为一。
科学评估:计算和感知学校文化建设成效
这个时候可以把之前用于收集前测数据的工具拿出来,收集后测数据,包括量化数据和质性数据,完成数据分析工作。
成果公开:多形式呈现,让成果可见
公开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可以有如下方式:记录、简报、录像、VCR等媒介形式;一年或一个学期总结会、现场展示会形式;故事会和分享会形式;公开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的形式;论文获奖形式;立项为课题形式,等等。
“五步工作法”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对管理水平在平均线及其之下的学校可能效果会好些。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执行结果如何,最终取决于校长的直觉、经验,以及科学、艺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不只是几步程序的问题。但是只有先知道怎么走,才能走得好、走得远。
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22条原则
地域性原则
学校文化要从地域、区域历史、人物等文化积淀中汲取丰厚营养;学校的文化一定要与所在区域文化特征兼容匹配,不能与此主基调相冲突。
内生为主原则
花重金一味外包给文化传媒公司所设计与实施的所谓高大上文化体系,多数中看不中用,因不接地气,没有长久生命力。只有走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为辅,由下到上,层层提炼概括的内生长为主路径,师生才乐于接受,才能落地、践行、导引。
个性化原则
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生活个性,管理个性,习惯个性,追求个性,审美个性的的综合体现,是教育倾向性的精神载体。各校有各校生存之道,有各自办学风格、独特个性,因此学校提炼、概括出的文化一定要具有多样性、差异性,一定要彰显学校文化唯一性特色。
主题化原则
校园文化是由每一处景观叠加起来的,但是,每一处亮点景观加起来等于什么,共同指向于什么,昭示着校园文化的品质。无论你的校园文化有多少处景点和景观,都要有一个魂贯穿始终。形散而神聚,是衡量校园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
学段性原则
小学、中学、大学因学段不同,学校文化表述形式、语言风格、话语体系也应不同;尤其是主题选择也有较大差异,要突出学段特点:小学——童话的、自然的、生活的,要突出童话的;初中——自然的、生命的、自主的,要突出生命与自主。
物像、意原统整原则
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的有机整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原有的校园景观中融合、嫁接、移植校园理念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校园景观这个物化载体呈现;基于学校积淀的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需求出发,创造性的开发校园景观并创生新的校园理念文化。
链条化原则
把学校孤立的文化景点,变成景观,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文化生态链。
真实与自然原则
真实性体现在学校文化不是舶来品,与校情、生情匹配,是师生共同提炼、认可、践行的,能起到为学校发展助力作用;自然性体现在不要刻意花巨资打造人造景观,而要顺天成自然景观,对自然景观重新解读或赋予新的内涵或进行新的解读。
故事化原则
重视发现、寻找、挖掘、整理与校园文化有关故事。用故事的方式承载文化、留存文化、传播文化,校园文化便会因故事而柔软,因故事而传播久远。
课程化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绿化、美化层面;也不能单纯把学校建成公园,一定要考虑景观的显性、隐性的育人价值,即学校景观设计要实现课程化意蕴。借助主题公园,研发生态景观课程、学科单项、综合探究主题,把校园变成一本大自然、科学的教科书、实验室。
动静结合原则
学校文化是常新的,是动态发展的,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校园文化。
立体开发原则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无死角,当前尤其要关注场馆文化、功能室文化开发。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视域是立体的,当前尤其不可忽视地面文化、天花板文化的开发。
预设与生成并重原则
校园文化需要校长和专家的顶层设计,需要创生和创意,但更需要倡导师生在共同的生活中去发现和捕捉那些有意义、有故事的点滴。如果预设过废,学校文化变会僵化,缺少灵动;若一味强调生成,学校文化就缺少积淀,无法形成校内秩序、规则。
文化建模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建模。而建模的思路就是:办学理念的梳理,校本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化校园文化建构;理念表述,物质呈现,指读引领,行为落地。
形行合一原则
学校文化的“形”与“行”就是虚与实的关系。“形”指的是有一套依据办学历史、地域特色挖掘、提炼、提升,经过专家论证并得到师生认可的文化表达系统。“行”指的是文化效果、文化作用。形行合一成型,成品牌。依形而行,行中提练形,形行合一,以文化人,人育文化。
众筹原则
师生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应当把文化的创造权交付师生,让师生有“我在场”感觉。
学生立场原则
许多学校文化缺少学生立场,学生喜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标准,一定要树立学生是文化第一消费者立场:让学生说话,为学生说话,用儿童语言说学生能听懂的话。
生长性原则
学校文化生长有三个走向,向上、向外、向内生长。向上生长就是聚焦文化本真,构造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外生长就是文化传播幅射,让新文化反哺学校创新发展;向内生长就是拉长学校文化链条。
定期年检与能级进化原则
依据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及学校文化的成熟度,学校文化有的需要删除,有的需要完善、优化,有的需要增容、更新,即学校文化也需要年检,随着理性反思、年检,学校文化要实现能级进化。
传承与创新性相统一原则
学校文化是需要积淀的,是需要传承的。如用校史,写校史。除了传承一面,还有创新一面。当前急需重构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文化新生态。
导向性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导向性,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思维和行动,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将对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导向、内聚、激励和约束作用。
“化育”原则
利用现有环境文化从教化、学化、习化、育化,实现环境育人;还要发现本校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等薄弱项特意创设环境景观,来化疗育人。
这些原则可以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指南,也可以作为评判一所学校文化的标尺。
排版 | 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