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学校将组织管理的权力下放“级部”…… | 头条

赵梓含 新校长传媒 2022-03-28


2021年1月15日,孩子们期待已久的“游考”落下帷幕,我作为上任不到两年的级部负责人,终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这是一二年级级部统筹的最后一场大型活动,游考设计与实施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级部教研中心的功能。从策划、筹备、实施到总结,级部充分发挥了准确传达信息、融合学科课程、合理协调人员等职能,从而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本次游考活动。

自建校以来,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逐渐将权力下放到级部,实现级部管理和教研组管理双轨并行的模式。级部的创造性得到凸显,更能接近一线老师的需求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更具有灵活性。

学校是在校长领导下的宏观管理,班级是班主任负责制下的微观管理。而级部管理则介于二者之间,是由多名级部教师、多个班级共同组成的肩负管理与教学任务的中层组织,是中观管理。如果说班级是学校管理中的“点”,那么级部管理即是学校管理中的“面”,以点带面或者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工作的立体进步。

当每个级部就像一个“微型学校”,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一组织结构,激发管理活力呢?这是一个新的级部负责人必须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不仅是上传下达,
更是驱动教师发展

级部首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每一次信息传递,都需要级部理清上级部门的思路和意图,细致地对信息进行二次处理。

比如2020年的春节,疫情爆发。为了保证孩子的假期安全,班主任每天早上七点钟起床报表。一夜之间,表格飞扬,我们同时接收到了10余个表格。

面对复杂多变的表格,每次接到通知时,我们都会在确保理清楚后,再对信息进行梳理下发。这样一来,级部和班主任们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级部也是驱动发展的核心枢纽,目标是帮助每一位老师找到合适的生态位。进入二年级后,我会定期在班主任群发布问卷,以便了解老师们的工作状态和工作需要。

开学后不久,秦婷老师在问卷中提出:班级学生评价与反馈制度急需了解和借鉴其他班级的做法。

于是,我们发起了“一间生态教室评价体系构建”的微分享活动——每个班级提前一周梳理分享内容,制作PPT,拥有3-5分钟的分享时间。别看时间不长,却浓缩着老师们亲身实践的宝贵财富。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评价体系建设自己身边就有这么多好的做法!

这样的活动,这个学期我们举办了三次,有关于班级评价体系构建、班级常规的管理分享,也有基于“特殊学生”的沙龙分享,每一次的主题都来源于班主任们的真实问题与需求。

其实,准备微分享,就是一次成果梳理、思考、强化的过程。而倾听分享,则是再梳理、再思考、再强化的过程。

对老师们来说,这也是交流学习、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所以我们的级部例会,也顺势由传统的布置任务型例会,转向基于问题解决的研讨会、分享会、案例学习会。

我渐渐悟到,如今的级部管理,需要逐渐走出上传下达的固化模式,寻求更多创造与思考的空间。走近教师与学生的真实内心,引导师生主动寻求驱动发展,才能让年级获得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力量。
 

不仅是组织管理,
而是为课程融合赋能

课程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借助课程的力量,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能幸福完整地成长,始终是我们学校生态课程理念的终极目标。

如何让“生态教育”的理念得到充分彰显和发挥呢?级部教研活动为课程融合赋予了强大的能量。

2020年春天,疫情阻隔了孩子们返校的脚步。不过,孩子们的“春天课程”并没有因此止步。全校四个年级,十余个学科的老师积极研讨、用心策划,完成了一次独一无二的“感受别样春天”。

接到任务后,级部首先对学校发布的指导性课程纲要进行了详细解读,从而梳理本年级的课程方向;随后,马上组织各个学科的负责人进行研讨,结合课程资源确定大主题。当时,一年级的课程主题为“感受别样春天”,核心问题是:疫情之下,我们可以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春天呢?

经过充分的商讨与研究,我们制作了这样的课程计划,大主题之下细分小主题,分别对应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同时,我们统一评价标准,为总结反思做准备。

接下来,级部每个星期五将下周的资源汇总,按天分类,搭配学习计划一起转发给家长。每周结束,各学科的老师都会提交一份周总结:总结本周课程实施情况,反思线上教学方法,从而优化下一次的课程资源。

从孩子们全情投入的状态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次有意义的线上融合课程实践。虽然在家中,孩子们依然能置身于春天的情境里,用心去迎接和感受春天。只要级部能够发挥好规划与统筹的作用,即使是线上教研,也可以将各个学科快速拧成一股绳,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和前进。

每个课程主题,级部都会组织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研讨和探索,策划出很多精彩的项目式课程、主题课程。比如:一年级的始业课程、二年级的中国课程、三年级的整本阅读课程、四年级的英雄课程、五年级的历史课程……

级部教研之下,主题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各个学科的距离近了,学科目标落实了,老师之间的交流也多了。学科之间不是低层次的学科拼盘,而是走向深度的课程融合。

 

不仅是个人付出,
而是有分工的项目合作

独行快,众行远。级部工作的顺利推进,只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各项工作的布置中,我们坚持从整体出发,开展教师间的“项目式合作”。

每个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都会以级部为单位成立项目小组,由委派的负责人全权负责该项目的工作。比如前不久的戏剧节,学校每个级部都成立了戏剧节项目小组,委派戏剧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制定非常详细的工作计划,从人员安排到工作内容,从排练进度到素材制作,都井井有条。这样的项目式合作,将权力下放到更具专业素养的老师手中,其他老师都是参与者与执行者。而级部主任要做的,就是充分信任、及时沟通、提供辅助。

除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假期作业的制作也是项目式合作的重要体现。每个假期来临前,我们都会组建作业项目小组,各个学科的老师坐在一起商讨假期作业的主题和内容,随后分工制作——有的编辑内容、有的编排版面、有的校对审核……在这里,各个学科都被卷入进来,起着至关总要的作用。

项目化合作,让级部中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态位,对我这个级部主任的要求就是,自己必须善于发现和发挥老师们的优点,让每位老师都能把自己的优势区融入不同的活动,从而找到归属感、价值感、幸福感。
 

不仅要反思当下,还要展望未来 

转眼间,松湖一小的级部管理探索已走到第三个年头,回首两年多的工作,我们不仅要反思当下,还应对未来提出更多期许:

1. 优化机制:项目组的优化与融合

项目组的工作方式需要慢慢扩张,将级部工作分成若干部分进行小型精细化项目组学习。如家校合作研究组、班级文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分层教学小组、年级课程开发组。总的来说,研究要真正发生,人被激活是前提,而机制的改变最能够激活人。

2. 主动规划:尊重成长规律的顶层设计

作为学校的基本管理单位,级部在落实好学校层面工作的同时,应更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尊重成长规律的顶层设计。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级部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级部成长方案,确立级部成长目标。有了宏观规划,才能对每一项核心工作进行详细规划。

3. 共同打造:成长共同体

级部是一个团队,同生共长是我们的价值追求。在这个过程中,级部应努力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给老师更多展示与学习的机会。同时,每位老师都用主人翁角色,互帮互助,在与级部的共同成长中,且思且行。在这个过程中,级部主任要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将师生的成长注入级部管理中。

4. 找准角色:分岗位角色轮换制

在级部这个微型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任务、各式各样的角色——课间安全、卫生、空间布置……未来,我们会采用轮换机制,每人负责一个板块,分工合作。我们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参与到级部管理中来。这样,既可以让级部管理精准到位,又可以让管理模式趋于系统化。


拍摄上面这张照片的时候,雪冰老师对我说:“我们就是你的翅膀。”而我们认为,每一位在级部岗位上努力前行的教师都是带动级部,甚至整个学校勇敢飞翔的翅膀。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未来的路上,级部教师共同围绕这团“火”——核心价值,相互依存与合作。关注生命成长、提升生命价值,为师生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这是新一学期我和我的团队要努力抵达的地方。
 
 

作者 | 赵梓含(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二年级教研中心主任)

责编 | 沧月

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 教育不要刻舟求剑,要力求亡羊补牢

• 学校发展规划是写给谁看的?不同学校该怎么写?

• 教育的灵魂藏在推倒的“墙”后,那里有一份来自心底的放心和温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