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与老师:如何确认素养教育的眼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素养的夏天 Author 张阳



我是从三年前开始接触完整的素养教育的,之所以说是“完整”的素养教育,是因为我们学校要在每个学期末,给出一份学生的MTC素养成绩单。


之前我接触的PBL或者SEL,都是不同的学习形式或内容,只有到了要评估、要出素养成绩单的时候,才是把天上飘着的理念落地,才算是“完整”的素养教育。学校里最直白的一个道理就是——你评估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我想分享这样两个话题:


“想”做素养教育的“学校”,如何判断“老师”是“真的会”做?

“会”做素养教育的“老师”,如何判断“学校”是“真的想”做?

我们把它想像成学校和老师之间,互相“确认眼神”的过程。毕竟素养教育在中国还很新,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校,这种“确认眼神”的动作,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何判断老师“真的会”做?

首先我们站在学校的位置,学校如何判断老师“真的会”呢?
往往说到素养教育,就是和应试教育水火不容。但是我们都知道,离开了刻意练习,其实我们什么都学不会。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表达能力,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有表达的机会很重要,但是只有表达的机会,还不足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表达。

学生要把能力稳定在某个水平,不掉链子,才算是能力养成。没有人天生就会表达,这个时候老师像“镜子”一样的“反馈”,就至关重要了。


比如,我的学生每周从《邵恒头条》的四则新闻中,挑一篇自己最感兴趣的,根据斋藤孝的“红绿蓝”三色分析方法,对新闻内容进行分析:学生用红色划观点,蓝色划证据,绿色划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方法也在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我的课可以用,语文、英语、甚至数学……只要用到阅读能力的学科都可以使用。


那学生的能力又如何评价?我们使用Summit认知量规评价。我们根据量规,和学生沟通,任务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学生拿到任务的时候,就知道合格水平是什么样子;如果想做得更好,量规还能帮助学生看到,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改进。

最让我触动的一个瞬间,是读到小C同学的期末反思的时候,请允许我为大家念一小段:
 

我尝试用跳出来的视角看看这篇文章,寻找哪些话像在回答相反观点,作者在哪些角度考虑了哪些角度没有。慢慢的我就发现到了其中所谓的奥秘,体验到了找出相反观点,局限性的快乐。对于以后的帮助我觉得很大,这让我以后可以更加独立的思考,有一个独立的脑子,不会被绕进去,对于以后看待事情,听别人说话,辩论...都有许多帮助!


这个瞬间带给我的,不只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喜悦” 。



那是万维钢老师在解读《第二座山》的时候,描述的一种感受:中日友好医院的王泰龄医生92岁了,仍然在第一线,而且每天工作12个小时,她说 “奖状以前我有一书包……现在最高兴的就是,一个年轻人,他突然告诉我他明白了。” 我一边读着小C的期末反思,一边回忆着和小C之前的互动。像极了那一瞬间,他突然告诉我,他明白了。


如果学校要判断老师是不是真的会素养教育,我的建议是,不是笼统地说老师带给学生什么体验,而是看老师能不能找到最有意义的重复,持续反馈。因为体验过素养教育带来的喜悦感的老师,是不会被简单的幸福感满足的。


如何判断学校“真的想”做?


接下来我们换到老师的位置,老师如何判断学校 “真的想” 做素养教育呢?我肯定不能说用MTC成绩单的学校才是啊,这就明显是广告了哈!我想给出另外一个答案,也供大家参考。

在刚才的例子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个社科老师,好像抢了语文老师的饭碗啊!其实我要给的答案就藏在这里面。因为这都是有学校层面的提前规划的:



在探月学院,我们根据summit认知能力量规,不同学科老师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当全校老师使用同一套量规,在不同学科评价学生的能力,比如提问能力、写作能力、搜集资料能力的时候,能力迁移就能每天都在课堂中发生。

我之所以抢语文老师的饭碗,就是因为在阅读能力里,社科需要帮助学生读出 “作者的观点和目的,就是画面里这个黄色的小三角形。作为社科老师,当我看到学生把在我的课堂上学到的红绿蓝三色阅读法,配着我给的红绿蓝三色圆珠笔,用到数学课上的时候,我是超开心的。

所谓的素养,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迁移,那我们就真实地让迁移发生。

如果老师要判断学校是不是真的想素养教育,我的建议是,不是看学校做了什么酷炫的课外活动,而是看学校能不能通过认知能力量规、基础任务地图等等工具,规划不同学科的合力,持续迁移。否则课内不变课外变,学生往往会觉得更加割裂,迁移也无法真正发生。


总结

最后请允许我来总结一下:素养教育里,学校和老师,我建议用两句话,来互相 “确认眼神” :
 
不是体验,而是找到最有意义的重复,持续反馈。

不是活动,而是找到不同学科的合力,持续迁移。 
 
素养教育,对我们中国现在的老师们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自己作为学生的时候,没有体验过素养教育,但是现在我们作为老师,却需要把素养教育带给我们的学生。

这一件事情上,我们也许还没有最终的答案,但我们每往前进一步,都有进一步的喜悦。期待我们都能在素养教育里遇上 “对的人” !


作者 | 张阳,探月学院社会学部负责人
来源 | 素养的夏天(ID:smallandwhite2018)
责编 | 沧月
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 一个优秀的老师,是拥有以下“六度”的人

• 教育名家笔下的优秀教师画像 

• 在反刍自省中,从优秀到卓越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