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所学校都在做小组合作学习,它是如何发生的?老师怎么设计?| 头条

徐莉 新校长传媒 2024-03-19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听课前,我们将项目组成员分配到学生的合作组中,给教师的任务要求是,观察记录每一个学习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思考合作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这节科学课的探究任务有两个,图示说明气球动力车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让小车跑得更远。因为教室呈长条形,桌椅摆放受限,所以学生6人为一组,每组2套实验材料,实际学习过程中是3人合作,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实际上是同时跟踪一个大组6个学习者,实际两个3人小组的学习活动。

这是很多教师第一次写近乎逐字稿的观察记录,我注意到他们全程专注于每个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不停地写写写,从而成功在观课之后的哈克尼斯圆桌讨论环节,重现了各个小组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态。


我按照大家的描述,将学习者的行为表现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然后命名:

组织者:这类学习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主动进行分工,在争议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指出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等行为,自我调适也帮助小组成员相互调适,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 工作者:这类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承担工作,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试图把事情做好。有的虽然不是主动承担工作,但接受了被指派的任务并尽力做好。也有无意识的,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表现出主动调适。

● 旁观者:这类学习者几乎没有干活,有意识的旁观者会热心了解其他组的进度和工作情况,并不断将信息反馈到本组,或者对同组同学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无意识的旁观者就是看着其他人做,虽然没有与任务相关的行动但确实是在看着。

● 游离者:这类学习者不仅没有干活,甚至置身于整个课堂活动之外,他们不关心小组里的任何人任何事,不关心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做着自己的事情,甚至把其他成员从任务中带离。

在这样的交流和梳理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更关注每个学习者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在小组中起到的作用,特别是学习者是否有意识地朝向任务完成,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帮助伙伴调整行为,在教师们看来,这意味着合作的真实发生。

 

把课堂观察记录的内容用表格工具进行简化,只关注学习者的行为,教师们发现,有一部分学习者同时具有多个让人期待的表现,有些学习者的表现无法找到对应的指标,名下的所有栏目都是空缺,比如游离者张三。我提醒项目成员,还可以把标记“R”改为计数,统计期待行为发生的次数,那么在多种行为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学习者的个人偏好,比如小刚虽然只有三个标志性的行为表现,但他被多次记录到“耐心倾听”,这是他的学习特质。
 

(表1来源:【美】Vernon F.Jones,Louise S.Jones.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方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当我鼓励教师们按照自己的期待,增减表格1中的指标,教师对学习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期待显得非常庞杂,有相当一部分是行为期待适用于所有课堂教学,并非是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强调的。
 

(表2来源:【美】Kay M.Price,Karna L.Nelson.有效教学设计:帮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M】.李文岩,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那么哪些技能应被纳入教师的期待,给予有意识地关注和教学,以帮助学习者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更好表现呢?在交流中,教师们认为首先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那么就应该是“全都要”,如果觉得期待行为太多,那就充分考虑适切性,依据班级的现状来确定哪几项是需要优先发展的行为技能。不过,致力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教师,应将其中的一部分技能提升与学习者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建立关联,也就是在教师端区分,哪些是教学中通用的行为技能教学,哪些是合作学习特别需要的行为技能教学,并重点关注的与小组合作学习关联度较强的行为技能教学:

● 小声说话

● 礼貌地接纳同伴

● 轮流

● 分工协作

● 倾听他人

● 礼貌地提出异议

● 寻求帮助

● 鼓励参与

● 达成一致

● 分享材料

● 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


行为期待有了,也进行了区分,此时项目组的教师又提出一个基本问题:除了进行行为技能教学,还能如何改进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减少甚至消除游离者,让更多的学生成为组织者和工作者?或者说,除了进行行为技能教学,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合作中有让人期待的行为表现?
 



学生的行为技能有个形成过程,教师并不是只能等到学生达到期待,才能展开进一步的行动。伴随态的,教师始终可以透过教学设计,显著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这里也能分为通用干预和选择性干预两种,前者适合所有的教学,后者则是见招拆招,指向具体的某个问题,指向某个合作小组,甚至指向某个有特别需要的学习者。先说选择性的干预:

减少小组人数: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协同,信息通道是2。增加到三个人,信息通道为6。增加到四个人,信息通道是12。所以成员越多,哪怕就多出一个人,合作的难度都会大大提高。

教师来分配角色和任务:让小组自己做决定往往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时间不够就会引发成员之间的冲突。此时,将一部分决策交给老师,能帮助某些小组立即开始着手完成任务。

● 提供数量合适的材料:教师对照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可以提供足够的材料,使分享的必要性降到最低,避免教师并不期望的冲突——除非教师的目标本就是提高某些行为技能。我们在课堂上观察到很多,因为争抢材料导致的冲突。但如果一人一套学习材料,又会导致各自独立学习,失去了合作的必要性。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期待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是指向任务完成,还是刻意性的练习沟通和妥协。比如群文阅读,每个成员只读其中一篇阅读材料,但必须透过交流才能完成工作单,那么就是一组一套材料进行分共,各自读完之后再交流合作。比如做实验,是几个人一套材料,有人操作,有人记录,那就一组一套材料。还可以是一人一套材料,实验完成后在小组里报告各自的实验结果,交流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所以说,提供合适的材料数量,是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有密切关系的合作学习设计。

认真分配小组成员:这个认真,仍然是要对照教学目标的。是强调小组的兼容,那就不把很难相处的死对头安排在一组。如果强调融合,则刻意把不同风格、特质、水平的学习者分配到一起。

● 始终关注学生的合作性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的前、中、后,对某些关键合作技能予以强调。

● 当小组活动遭遇重大挫折无法继续下去时,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这些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的选择性干预,并不存在所谓正确决策,就是在教学之前、之中、之后,教师依据学习者的表现,朝向目标不断作出调适,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品质。当然,我也反复提醒教师们,我们虽然致力于改善,但并不期望在所有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消灭游离者,因为就统一的学习内容,有学习者不感兴趣,这太正常了。此时,教师需要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教学视域寻找症因,并对照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所谓的通用干预:

提高学习任务的内在吸引力,使学习有意义。

● 在活动前清晰地说明学习目标,让学习者参与对学习的评估。分享权利,让学生参与到小组表现评定中来。

● 在学习活动开始的前、中、后相机进行合作行为技能教学。

● 以任务特点和学生需求为主导,设定目标,安排进度,提供机会使学生长时间、深度投入,并在过程中主动进行调适。

● 认可学习者追求挑战的行为和创新行为。

这些有益于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目标的做法,能更好的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责编 | 芋圆

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 教师的“一句话工具”

• 张卓玉:项目学习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

• 深度学习,需要学校看好自己的“六个场”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