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课:值得深挖的富矿



前言


前几天,应地学院学工组之约,我写了题为《网课的三招和五能》的短文,并在地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上作了推送。昨日,党委宣传部约我,能否针对疫情防控期间上网课的问题,再多写几句,我觉得有必要,这也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前期短文的基础上,这次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再次与老师们和同学们交流,仅供参考。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大疫背景下,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最令人难忘的新常态和热搜词非“网课”莫属,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习惯还是不习惯、会还是不会,你都得接受这个说新又不怎么新、说难又不太难、说习惯又不太习惯的新常态——网课。如何将网课学好、教好、管好和服务好是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不得不思考和纠结的问题。


龚一鸣教授在给010181班等地学院的学生上《地史学》网课,20200228于武汉


这学期我主讲两门课,本科生64学时的《地史学》和研究生48学时的《沉积地质学》(与多人合上),这是2019年寒假前就已经落实的教学任务。大疫背景下的国家要求是“停课不停学”,网课该怎么上、怎样才能上好,我在纠结中准备、在准备中纠结了一个月有余,并实践了3次共计6个计划学时。《地史学》网课依托的课程平台是:教育部的“爱课程网”上的“地史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这次课程组(由本人/主持和主讲、范若颖副教授/观摩兼助课,郭超博士生/助教三人组成)建立的QQ群“地史18课程群”。通过3次实战,感觉教学过程和效果比我预期的好,好预期源于学生卖力、平台给力和教师齐心协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是:网课施“三招”(两态融合,翻转课堂和精细过程管理),可望获“五能”(网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网课能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网课能更有效地训练和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网课能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情,网课能促进金课的建设、建成和晋级)。




网课“三招”可搞定


01

两态融合

就是常态(已有课表)与新常态(应急课表)课程安排深度融合,在确保课程起止时间、进程、任务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根据网课平台、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班学生(010181班33人,其他班3人)特点,制定了“应急课程安排”的顶层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对地史学网课的全过程(包括学习序次、内容、方式和进程)做到心中有数。


02

翻转课堂

我将《地史学》64学时的教学内容分解为9个课程学习单元,每个课程学习单元2~12个计划学时不等,每个课程学习单元学生都可以获得与课程单元内容配套的4方面的学习资源:网上课堂(64学时实景课堂教学的音视频材料),多版本电子教材, PPT(网上的旧PPT和本次教师重新优化后的新PPT),教师新提供的PDF版的电子文献。每次网课(既定课表上安排的课)开始前,学生必须先学完与课程单元配套的学习资源。网课时间既是学生携带“硬件资源”(包括已接受、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课程内容,未理解、未消化和未融会贯通的课程内容)和“软件资源”(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秘籍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入股”课程的时间,也是“入股”课程的“分红”时间。需要指出的是,我主持的网课时间是师生互动交流、分享、切磋的时间,不只是学生带着耳朵、捧着书本、拿着录音笔来聆听老师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时间。


03

精细过程管理

包括课前、课堂、课后和课程。


课前


学生学习状态考勤(上课前10分钟以内学生在线据实填报),我将《地史学》学生的考勤状态分为八种:(1)在线听网课; (2)在线看教材; (3)在线学PPT/文献; (4)在线作业/整理课程学习笔记; (5)线下学地史学(1~4不能涵盖的内容); (6)因病缺席; (7)因事缺席; (8)无故缺席。凡是填报的考勤信息为“5、6、7”的学生,要求提前一个单元时间(上午、下午、晚上各为一个单元时间),以公信或私信的方式向老师详细说明情况和具体内容。


《地史学》网课时段(2020-2-24日)学生学习状态考勤统计图

图例说明:1-在线听网课; 2-在线看教材; 3-在线学PPT/文献; 4-在线作业/整理笔记;234-表示三种学习状态的叠加


课堂


按照既定课表,严格执行上课考勤打卡,90分钟的网课时间不允许做与《地史学》学习无关的事情,不提倡“潜水”,提倡师生间互动交流,可学生/老师提问,可学生/老师回答或点评,文字、语音或图表等方式均可。三次网课参与互动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7/36、27/35、29/35(分母为在线学生学习总数,分子为实际参与互动的学生人数),互动频度分别为:∑17/∑37、∑25/∑46、∑16/∑34(分子为老师提问或回答问题总频数,分母为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的总频数)。在90分钟的网课互动时间内,老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聚焦课程单元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探究学术、追求真理。网课时段,学生时而潜水、时而激情四射、时而语出惊人,老师时而耐心倾听、时而旁征博引、时而侃侃而谈,网课时段成了学生和老师放飞思想、放飞知识和放飞心情的“游乐场”,不亦乐乎,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静而不死,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


课后


对课堂上师生互动的频度、内容和质量进行梳理,定位到人,在下次网课前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全体师生都知晓自己在上次网课中互动的频度、内容和质量。网课互动成绩的评分标准是:(1)考勤为出席者,其基础分为60分;(2) 问或答1次者,加10分;(3)问或答2~3次者,加20分;(4)问或答大于等于4次者,加30分;(5)高质量的问或答者,加1~10分(由主课/助课老师掌握);(6)一次课只记录一个成绩。


课程


《地史学》课程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老师讲得多不如学生学得多,老师讲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老师爱教乐教善教不如学生爱学乐学善学;课程和课堂不只是知识传承的场所,更是提炼和提升师生知识、能力、智慧和人格的熔炉;课程思政既要注重兵法(如下表),更要注重剑法。


思政元素分类及其特征


在网课开始前,要求学生浏览一遍网上课堂和教材,为课程学习设计做好准备。《地史学》的课程学习设计(简称“课设”)大作业有两次:课设I,第一次课上布置,一周内提交,目的是训练学生快学习的能力(应急学习能力)。课设I要求的内容包括:课程内容的概括与分类 ;你认为《地史学》应该回答哪3个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序);拟采取的学习方式及教授建议;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效果及质量监控措施;word-A4页面通栏排版,5千-1万字+(包括文,图,表和参考文献)。课设Ⅱ,最后一次课布置,结课考试前提交,内容和要求与课设I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是:拟采取的学习方式和质量监控措施的履行情况;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你对课程教学的意见与建议。课设II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慢学习的能力、执行力和言行一致的美德养成。


每次网课前,要求学生学完本次课程单元的内容,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依据课程进程和内容做课程学习笔记,结课时,提交纸质(或扫描件)的课程学习笔记,无课程学习笔记或者不及格者,课程成绩不及格!课程成绩权重分配:(1)课设I+II占20%;(2)课程学习笔记+平时作业占20%;(3)网课互动的频度与质量占15%;(4)总论小测验占5%;(5)期末考试占40%;(6)奖励分:1~5分(令行禁止、诚信、团队、互助精神等)。课程的约法三章是:迟到或早退3’需书面主动呈述理由;有要事需事先请假,非不可抗拒原因缺课1次扣减课程成绩£5分, 2次将被视为弃课;要求做好课程学习笔记。




网课可望收获“五能”


实施好了网课的三招,实现网课的“五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网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就是网课时段师生的及时互动,台下十年功就是非网课时段学生必须刻苦学习、大量阅读和深度思考。没有非网课时段的“十年功”投入,必然导致网课时段的长期“潜水”或“露馅”,让同学和老师“看扁”自己,并直接影响课程成绩的好坏。在这种朋辈激励、自尊心拷问、老师鞭策、分数驱使的多重压力下,即使是“要我学”的学生也会“被迫”转变为“我要学”。


网课能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非网课时段提前看网课视频或在校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交流通常是单向的(从老师到学生);网课时段的互动,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交流是多向的(从老师到学生、从学生到老师、从学生到学生,一对多、多对一),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互动过程中达到知识的高阶、能力的高级、智慧的高端和人格的高尚。不仅如此,同学和老师在提问和回答某个问题时的多角度、多层次、跨学科和基于大量阅读、深思后的旁征博引和争锋相对,也大大扩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思路的辩证和多元。


知识的2层4阶8级划分

网课能更有效地训练和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求实、求是、求真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网课时段的师生互动,能让学生和老师在宽松和宁静而致远的环境中,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固守于自己习惯了的一方之言、一孔之见和一面之词。A同学、B同学、C同学、……为何会这样思考、提出、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A老师和B老师为何又会那样思考、提出、分析和点评那个问题,哪种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更科学、更辩证、更客观,这种问与答的交锋、事实与逻辑的互补、正确与错误的对垒一定会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孕育出批判性思维之果。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这是被心理学实验证实了的真理。


地球科学学院010181班学生在各自家中同步学习《地史学》网课

图片说明:上图从左至右:余润泽/湖北省武汉市, 刘思睿/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陈世骄/ 四川省泸州市;下图从左至右:黄子淏/湖南省常德市, 高健/甘肃省白银市


网课能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情

基于翻转课堂的师生网课互动,不仅是对学生敢于提问/回答勇气的锻炼,对学生思维能力、书面或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是对非网课时间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的量与质的检验。在网课时段的互动中,自我感觉欠佳的同学一定会扪心自问:同桌的他/她为何每次提问、回答问题和点评问题总能说到点子上,总能获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赞,我在网课时段要么长时间“潜水”不敢“冒泡”、要么问与答老是不切题、不中肯、击不中问题的要害,一定是我在学习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不够、心不在焉、或方法不当。这种感同身受的同台竞技和后果反馈,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反省,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自省、自律和自觉。


网课能促进金课的建设、建成和晋级

“四金”(金课/国家级一流课程、金专/国家级一流专业、金师/国家级教学名师、金地/国家级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国家目标,金课是“四金”之基。金课是指具有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二性一度)的课程。在“二性一度”方面,高质量的网课与金课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与传统的线下课程相比,网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方式,由线下➔线上或线上线下融合;内容,由强调知识积累➔强调适度知识面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观念,由以教师+教授+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学效(学习效果)为中心;知识的传承和创新,由单向流动➔多向互动;目标达成,由接受、理解、掌握➔判断、评价、创新;心态与行为,由要我学➔我要学(源自网课身临其境的氛围熏陶、朋辈激励和老师鞭策)。网课的这些特色正是金课“二性一度”的具体体现。




结论


2020年春季学期全国、全校、全员(教师和学生)网课,不得不说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得不进行的一次应激行动和“歪打正着”。都说高校教学改革的难点、疼点、堵点在课堂和教师,大疫背景下的网课似乎为打通这“三点”发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推动作用。网课的立足点在于基于互联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优点在于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大同,看点在于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同“频/屏”共振和多向互动,亮点在于能不断促进和优化由以教师、教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和学效(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转变,出发点在于方便和优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授,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难点在于有针对性的精细过程管理。这里触摸到的网课“三招”和“五能”只是网课建设、实施和管理的冰山之一角,网课和互联网+教育这个富矿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去发现、挖掘和拓展!


感谢在网课进行过程中和初稿阶段,助教郭超博士生和范若颖副教授的大力协助和对初稿提出的许多好建议和意见!感谢010181班同学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龚一鸣在野外,腾格里沙漠,2018年8月



龚一鸣|简介

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湖北省楚天园丁奖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三育人标兵和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地史古生物学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地史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和《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负责人。《地层学杂志》和《古地理学报》等杂志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参编教材10余部,主讲《地史学》和《沉积地质学》等课程,在《中国大学教学》等学术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著15篇。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IET(国际工程与技术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奖以及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沉积盆地会场“杰出的重要论文”等殊荣。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文|龚一鸣图片由本人提供微信编辑|王紫璇
审核 | 陈华文 刘妍慧




从天山脚下到地大校园,同学情谊汇聚成暖阳抗击疫情补齐环保短板  地大努力贡献专业智慧力战疫情 强化治理:地大2020年工作就这么干隔离不隔爱!这里是地大阳光家园临时社区武汉战“疫”:地大攻坚克难贡献智慧二〇相遇,我们等你 | 这里是地大高考加油站地大楼栋志愿者:一场在家门口的战”疫”汇聚战疫必胜的地大能量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地大封控应急工作队为宅家抗疫居民排忧解难研究生教学科研“不掉线”,地大师生棒棒的!武汉在她的首饰设计中巧妙呈现,但愿这座城市永远璀璨隔离不隔爱,地大接收世界各地的问候和温暖@地大学子们,不能回校的第N天,如何在家学习?未来城校区:争做白衣战士的坚强后盾战疫情 |  地大这个群体坚守岗位 默默付出让爱传递!这位大学老师患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欲捐献血浆救治更多患者线上研学火热进行中!地大研究生"一课一策"教学侧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网络新媒体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