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星:从公共空间到共享空间丨“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
人类的城市发展史,
本质上就是一个城市空间价值逻辑的进化史。
在进化中,
城市完成了一次一次的蜕变。
与价值逻辑相对应的是一系列空间标志物,
或者叫做图腾。
——张宇星
张宇星
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主要发起人、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深圳趣城计划总策划人。
未来城市与城市的竞争,是其环境品质的竞争。而公共空间恰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反映。由宿迁市人民政府主办,宿迁市规划局、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承办的首届“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将从具体场地着手,填补城市微观层面设计和研究的不足,以公共空间为突破口,营造一个个有生趣、有活力的特色景观。
作为本次竞赛评审之一,张宇星在2017年4月18日于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为宿迁而设计’学术论坛暨‘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题为《从公共空间到共享空间》的演讲,并在其后接受UED独家专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06bku3uh&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时长05:38,建议咋wifi环境下观看
共享· 城市价值
“共享空间的本质,在于人们是否能真正使用空间,并且通过空间媒介,获得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化连接。”
空间媒介
公共空间的核心是公共性,需要使用者的认同感。今天的公共空间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或者集体集中供给的。但在古代城市里,并没有特别意义的广场或者类似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这样的功能,随意的街头小景,或农忙时人们休息交流的田埂,就足以成为一处公共空间。所以公共空间的核心在于使用和共享,能够自发产生社会活力的空间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纽约
现如今,全球化已经达到了实体空间全球化与互联网空间全球化同步的时代,一座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取决于其内在价值被更多人“分享的可能性”。以纽约为例,它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纽约,取决于其开放性和共享性,这远远超越了自身的生产和消费价值。今天的一些城市GDP很高,也有很强的生产力和多种消费产品,但知名度不高,无法在全球的城市网络里被称作公共城市或全球城市。因此,创造一座城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规划优质的公共空间,而是创造真正的共享空间。
共享· 文化之港
“共享文化的建构,可以从‘文化溯源’开始,将不同时代的运河流域文化,以‘再叙述化’形式重新呈现。”
宿迁衲田花海
这也引出了今天的主题——“为宿迁而设计”。宿迁是一座汇聚了大量天然公共资源的城市,包括运河、湖泊、森林、古迹和衲田花海。所以如何将其转化为共享空间是宿迁市政府、规划师以及这次竞赛的参与者需要着重思考的。在全球化时代,人们每天处于高浓度图像的轰炸中,美丽的自然景观并不是来到一座城市的理由,真正的分享是到现场参与空间的建构,甚至生活的建构。
宿迁的流域文化
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建构宿迁共享空间的价值体系,希望能够引发中国所有城市的思考。第一,文化共享。宿迁是唯一一座具有三个历史阶段运河主航道遗产的城市,是运河流域文化的汇聚地,因此我将其定位为文化之港。共享等于地域文化加流域文化,在我看来,对于宿迁后者高于前者。因为这里是三大运河的汇集地,这种流域文化几乎体现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文化溯源”与“再叙述化”
共享文化的建构可以从文化溯源开始,将不同时代的运河流域文化,用再叙述化的形式重新呈现。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现有文化建立,而是将其转移和编辑,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文本。它代表了所有文化的乡愁,所有人都能够在这里来看到自己文化的影子,这时候文化超越了原有遗产,成为一种新的遗产。
圣家族教堂
巴塞罗那的城市发展史上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高迪,其作品就是遗产的重新建构。他运用的材料均取地西班牙,但他把所有传统的遗产进行重新转化、编译,形成了巴塞罗那自身新的遗产,也是世界的遗产。
台湾鹿港小镇
文化共享需要从文化建构的角度,而不是文化基础的角度思考。台湾鹿港小镇是一个比宿迁中心镇面积小很多的城镇,它是台湾闽南文化和大陆乡愁文化的展示窗口。小镇里的街市、宫庙、祖地(文化源头)和大陆建立起了一种泛神关系,镇上人们同时崇拜的28位神仙所形成的文化拼贴,实际上是文化的溯源。我觉得它和宿迁很像,值得参考。
共享· 风土之城
“共享生产的建构,可以从‘生产回归’开始,将工业和手工业时代的生产,以‘再本土化’形式重新呈现。”
本土全球化
第二个方面是生产共享。这里,我把这座城市定位为风土之城。宿迁是白酒之乡,如何围绕这种地方产品,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建构其独特价值,取决于地方生产和全球生产的叠加。一座城市的景观可以吸引人们短时间逗留,但长时间的生活、工作需要整个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的重新建立。因此,要形成全球本土化或者本土全球化,必须把地方生产和全球生产两个价值链条重新嫁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产品。
共享生产的建构,可以从“生产回归”开始,将工业和手工业时代的生产,以“再本土化”形式重新呈现。例如推出宿迁本土品牌洋河大曲,首先要回归传统、回归工匠、回归其根植性,以此为基础与现在的生产方式重新建立关联,从而形成产品体系化。
法国的勃艮第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建构了一个本土与地方直接关联的整个产品的分级和识别体系。小到一亩地,大至100平方公里的土地,都严格遵循这套体系。因此,勃艮第种植的葡萄是其生长环境的总和,即风土。这种自然智慧与人类智慧结合的新产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品,更是全球符号化后形成的文化产品。
“生产回归”与“再本土化”
我认为宿迁主要可以从在生产方面进行重构。即发扬其现有优势,在已有的知名白酒品牌的基础上,创立具有中国风土的产品基地,将中国南北文化、东西文化融合的消费品符号化,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
共享· 运河之友
“共享地点的建构,可以从‘地点链接’开始,将物理地点和虚拟地点,以‘再社区化’形式重新呈现。”
共享=地点空间+虚拟空间
最后一个方面是地点共享。公共空间的核心不是创造一个地点,而是通过这个地方聚集人流,继而创造新的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单纯的物理空间是空洞的,分享才能赋予它意义,所以我提出了宿迁是运河之友。传统定义上的运河为生产空间与流动空间,而今天它的生产功能已经接近衰亡了,所以若能将其转化为一种“交往河流”,将会是未来宿迁公共空间的巨大潜在资源。
共享等于地点空间加虚拟空间。现如今90%的社交需求通过互联网完成,这种虚拟空间的交往和实体地点空间的交往联系在一起后,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状态。它超越于空间相邻性本身,以互联状态的链接把虚拟空间里的地点和人与现实空间的地点联系起来,人流重新汇集,最终形成一个跨空间的社区,这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纽约高线公园
纽约高线公园以前是一条废弃的铁路,曾经杂草丛生,满目疮痍,更成为犯罪摇篮,周围业主呼吁政府拆掉它。但两位居住在铁路旁边的普通市民建立了名为“高线之友”的社会网络,它的会员有纽约市长、电影明星、华尔街金融家,纽约市民,甚至其他城市的人。网络形成以后,组织者反向说服市政府共同实施公园计划。
“高线之友”
当计划付诸实施,所有的社会空间资源都成为了高线公园的潜在使用者、宣传者和推广者。他们体验、分享高线公园,也使其成为他们社会价值的发生地,很多名人捐助了公园建设并以义工的方式身体力行地支持。高线公园是社会空间和物理空间高度融合的新型共享空间,远远超出于传统意义上公共空间的概念,它从“地点链接”开始,将物理地点和虚拟地点,以“再社区化”形式重新呈现。
共享· 城市策略
回到宿迁,如何建构一个超越于宿迁的“运河之友”,掌握三条历史阶段的运河的话语权,并在全球网络建立它的符号体系和分享体系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所以,本次竞赛在设计的同时需要建构一个地点的对应。比如我们把运河沿岸景观按照标准分区,切成10平米的方块,然后把它在网上拍卖、分享、认领或命名,通过“地点链接”让更多的人与宿迁直接发生关联。他们实际上共同参与了整个宿迁的运河空间以及衲田公共空间的全球化建构,他们是潜在的消费者,当然也是生产者。
这是一种超越于文化,超越于生产,甚至超越于互联网的城市策略。它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意义上等级化的体系,从全球化视角,巧妙地、与其他城市对等的营销我们的城市。所以我们的对标不是同类型的中国二三线城市,而是要从纽约、伦敦等国际都市汲取经验。超越于现在、超越于所在城市的设计,才能代表未来,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正如同“纸媒体”逐渐转为“自媒体”一样,把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从“高大上”变成“自空间”,也是蔓延全球的一种趋势。所谓“自空间”,就是公共空间融入社区,成为公众自己活动的场所。从“深港双年展”到“趣城计划”,张宇星总是能精准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发起和组织了多个城市热点活动。
2004年10月,在张宇星和孟建民的建议下,深圳市规划局发起了“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并于同年11月正式启动首届双年展的策划人遴选工作。经过多名专家推荐,最终一致决议由张永和担任总策划人。2015年12月9日,首届双年展成功举办。2007年,深圳市政府主动邀请香港地区参加,展览正式更名为“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UABB)并延续至今。
这一,当初深圳市政府规划部门因深感业内评优缺乏影响力,城市缺乏专业交流及公众互动而发起的展览,借用了艺术、建筑等展览通常采用的双年展名称与机制,却从一开始就尝试只展示建筑艺术的局限,并立足于中国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大背景,聚焦城市与城市化主题。
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历程,这一全球目前唯一以“城市\建筑”为名称,以“城市化”为固定主题的双年展,通过对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总结,来探索城市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介入与激发城市发展的催化剂。
趣城计划
“趣城计划”最初起源于深圳,并在2012年开始在盐田区展开。从深圳速度走向深圳质量,意味着深圳正在重新思考自身的城市定位,即从工业化注重生产的城市向人性化注重城市生活的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仅依靠传统宏达叙事的设计手段也许远远不够,必须更加注重对城市活力地点的塑造,通过城市设计来邀请人民参与更多的城市生活。可以说,“趣城计划”是试图在找出一条与理性规划并行的路,一种能赋予城市美好生活的可能答案。
作为本次计划的倡导者,张宇星表示当时有一个想法,以前的城市设计,比如景观通廊、城市轮廓线、街道界面等经典的控制要素都很难落地,不如从小事做起。于是形成了《趣城深圳美丽都市计划》,直接从国内外成熟案例中汲取经验并将其包装成项目,组建一个包括六大类计划在内的约100个案例的项目库,再在城市中选出可能的地点进行转化和实施。
竞赛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名片
报名截止时间:2017.8.20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17.9.15
评委会主席
比森特•瓜里亚尔特(Vicente Guallart)
西班牙巴塞罗那前任总建筑师,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学院联合创始人,瓜里亚尔特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及创始人,他是国际城市与科技创新领域,实践与理论兼具的领军人物。
评委会成员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宿迁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宿迁市规划局
CBC(China BuildingCentre)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奖项设置
一等奖1组:获奖证书 + 奖金40万元人民币(含税)
二等奖3组:获奖证书 + 奖金10万元人民币(含税)
三等奖5组:获奖证书 + 奖金4万元人民币(含税)
优秀奖若干:获奖证书 + UED全年期刊
获奖作品(一个或多个)将有机会在场地中落地建造,具体实施将依据当地政府的决议。奖金不包含方案深化及施工费用。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
“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官网报名
http://natiancompetition.uedmagazine.net
你的作品将得到国际顶尖建筑师的指导,你的思想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
关于竞赛更多内容请点击以下图片
你想,我做,最好的生活 | 为宿迁而设计
Guallart 题解“衲田杯”国际竞赛 |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名
衲田杯 | 孙一民:城市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采访+文字 | Shuo
摄像+剪辑 | 肖剑
图片由张宇星提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视频及内容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About UED
UED愿意以“愚者之心”
“不遗余力”地传递设计之美
UED | 坚持 专业•时尚路线,关注 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报道 人物•作品•思想
UED Contact
yangchunhong@uedmagazine.net
投稿请发送至媒体合作邮箱
Explore More
UED官网 | 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 UED城市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