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IA-霍普杯2017三等奖作品解读|大桥之下

2017-11-22 UED城市环境设计

📌 编辑 | XK

编者按

本届“UIA-霍普杯2017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延续“演变中的建筑”的主题,并以“改变与重塑”为设计题目。


作者们将建筑的使命细致的放大,除了建筑本身所承载的,更赋予其成为街区之间亲密的纽带,从而强化社区归属感这样的社会功能。将建筑的特有魅力发挥的淋漓精致。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因为游戏性空间这种理念的融入,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进而成为一种治愈的行为,多层次的空间组织和“迷藏”般的游戏路径预设,成为既充满活力趣味又饱含温度的作品令人期待。


前言:设计说明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游戏性本质及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


柏拉图曾经宣称,“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康德则在《判断力批判》中将“自由的艺术”与游戏类比,提出它是为了体验生活本身的乐趣,因而是自由的。赫伊津哈在其代表作《游戏的人》中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游戏性的理论。


游戏先于文化。在文化中,我们发现在文化本身存在之前,游戏就是一种给定的重要存在,从文化最早的起点一直延伸到我们目前生活其中的文明阶段,游戏伴随着文化又渗透着文化。游戏对于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具有无穷的力量。1946年起阿尔多·凡·艾克在阿姆斯特丹超过700个游戏场的设计实验展现了一种蜕变的本质,即从城市“空间”向城市“场所”的蜕变。


*对中国传统街区游戏的探究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传统的街区游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却不断被电子游戏所边缘与取代。街区游戏将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取向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对环境的熟悉都是从玩街区游戏开始的。街区游戏加强了社区的融合,孩子们嬉戏的笑声与分享的快乐在各自的家庭之间产生一种紧密的纽带,强化社区的归属感,而游戏场所在此时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场地选址—大桥之下


场地选址位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引桥段桥底,现状为街道绿化,两侧皆为住宅小区。建于1960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留下了独特的记忆,每日众多游客到访南堡公园。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大桥犹如刀锋一般将道路两侧的社区割裂开来,与往日紧密的社区关系渐行渐远。


*设计概念—游戏性映射


设计通过分析20个典型中国传统街区游戏的三个维度—移动性、可见性、身体性—试图将其空间机制组合映射到大桥下的“冗余空间”,并与参观桥头堡纪念馆的步道轴线相结合,成为其中一个文化节点。游戏性从城市的裂缝与间隙中产生,与现有的城市肌理叠加,成为一种治愈的行为,试图将被摧毁的社区关系重新编织起来。


*PLAY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ITS POWER IN PUBLIC SPACE


Plato once declared that "life must come as a game." Also Kant drew an analogy between the “free art” and play in 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 claiming that it is to experience the life of their own fun, and therefore is free. While J. Huizinga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play systematical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Homo Ludens in 1938.


Play is older than culture. In culture we find play as a given magnitude existing before culture itself existed, accompanying it and pervading it from the earliest beginning right up to the phase of civilization we are now living in. Moreover, pla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rebuilding the public space of cities. Over 700 playgrounds’ experiment in Amsterdam by Aldo van Eyck illustrates the essence of the metamorphosis of what may be called urban “space” into urban “place”.


*INVESTIGATING THE CHINESE TYPICAL STREET GAMES  


In Chinese culture context, the typical street game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educating the kids and building public space. They have passed o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yet being marginalized and replaced by the incapacitating video games at this globalization age. These street games indulge our inherent search for pleasure, from which we start to know our bodies, the people around us, and the environment we live in. These street games reinforce social cohesion. The collective enjoyment of children generates close ties among families and solidifies the sense of the community, which transform the playing field into real public space.


*SITE – UNDER THE BRIDGE


The site is located under the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railway approach, the existing condition of which is street planting with residential quarters on both sides. Built in 1960, the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is the first heavy bridge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y China, leaving unique and indelible memory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Chinese. The South Bridgehead Museum is visited by a large number of residents and tourist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bridge acts like a blade splitting communities on two sides of the road, devastating the once tight cohesion among communities.


*DESIGN CONCEPT – PLAYFULNESS MAPPING AND RE-MAPPING


By mapping 20 Chinese typical street games in three dimensions – movement, visibility and bodily relations – we attempt to re-map the playfulness on the site under the bridge, combing tourists’ path to the Bridgehead Museum as a cultural node. Emerging in the cracks and interstices of the city and overlaid upon the existing urban fabric, playfulness has become a therapeutic act, weaving together once more the fabric of a devastated neighborhood.


Part 1.介绍作品的研究过程(Research)


1.1对题目和功能的理解


改变与夺回,城市的发展占据了更多的土地,但却又是松散的。让我们自然想到了城市的桥下废弃空间。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留下了独特的记忆。它是联通北京到上海的重要部分,其铁路桥从南京城中横穿而去,如刀锋一般将道路两侧的住宅社区割裂开来,远离了往日和睦亲密的社区关系。我们试图通过对桥下空间的更新改造,编织重塑已被摧毁的社区关系,“夺回”曾经属于社区的公共空间。


©冯琪、席弘(图:场地总图)


©冯琪、席弘(图:现状社区空间)


1.2研究方向/ 或者灵感来源


设计灵感来源于2015年暑期参与的“格物”设计方法研究工作营,我们加入了清华大学张利教授的团队,备受张老师对游戏性空间研究的启发。玩,是人的本性。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传统的街区游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却不断被电子游戏所边缘与取代。街区游戏将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取向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对环境的熟悉都是从玩街区游戏开始的。街区游戏加强了社区的融合,孩子们嬉戏的笑声与分享的快乐在各自的家庭之间产生一种紧密的纽带,强化社区的归属感。因此我们试图将街区游戏空间作为媒介,重塑社区关系。


©冯琪、席弘(图:传统街区游戏)


©冯琪、席弘(图:现代儿童游戏)


Part 2.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es)


我们研究了中国传统街区游戏的特征,通过分析20个典型中国传统街区游戏的三个空间维度—移动性、可见性、身体性,并将其空间机制组合映射到大桥下的“冗余空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形成不同维度组合的空间,居民可自行选取适合特定游戏的空间。我们将方案与参观桥头堡纪念馆的步道轴线相结合,成为其中一个文化节点。游戏性从城市的裂缝与间隙中产生,与现有的城市肌理叠加,成为了一种治愈的行为。


©冯琪、席弘(图:游戏mapping三个维度)


©冯琪、席弘(图:街区游戏mapping)


©冯琪、席弘(图:设计概念)


Part 3.成果局部细节展示(Design Result)


©冯琪、席弘(图:立面)


©冯琪、席弘(图:透视)


©冯琪、席弘(图:轴测分解)


©冯琪、席弘(图:底层平面)



©冯琪、席弘(图:zone1)


©冯琪、席弘(图:zone2)


©冯琪、席弘(图:zone3)


©冯琪、席弘(图:共享能源)


©冯琪、席弘(图:捉迷藏)


©冯琪、席弘(图:新街区游戏)


©冯琪、席弘(图:社区舞台)


©冯琪、席弘(图:博物馆参观步道)


©冯琪、席弘(图:1-设计说明、设计研究)


©冯琪、席弘(图:2-设计概念、方案生成、平面、剖面)


©冯琪、席弘(图:3-轴测分解、场景设计)


Part 4.总结及感言


首次参加霍普杯竞赛,暑期“留守”学校的辛苦算是有了回报。从解读题目到方案形成都经历过无数纠结的挣扎,从阅读文献、设计研究、场地调研到方案表达,收获远不止三张图纸。感谢主办方提供的这次机会,希望更多的优秀学子加入到其中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

简介


个人信息

冯琪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席弘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冯琪南京大学

席弘南京大学


成果展示 


©冯琪、席弘


霍普杯高校巡展正在火热进行中,想要足不出校看展览?想要为多彩的校园生活增添一股清泉?霍普杯获奖作品巡展期待走进你的校园,走到每一个学子的身边!


联系方式: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联系人:刘春月  

  电话:18600687310  

  邮箱:liuchunyue@uedmagazin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中间建筑艺术家工坊3楼


UIA-霍普杯 2017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UIA- 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始于 2012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为国际主办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为主办单位,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进行指导,由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是面向国际建筑高校大学生的年度建筑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五届。2017年霍普杯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


“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经过五年的推行实践,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与公信力的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之一;这一竞赛在我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中促进了设计理念与扎实建筑学功底地有效结合, 在国内外建筑教育界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评审嘉宾


评委会主席:

让·努维尔  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2008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评委会执行主席:

崔   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评委成员: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伊拉里亚·瓦伦特(Ilaria Valente)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城市规划与建设工程学院院长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彼得·罗素(Peter Russell)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

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千叶学(Manabu Chiba)  东京大学副校长、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

张   颀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尔·古斯特文(Ole Gustavsen)  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校长

孙一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

齐   欣  齐欣建筑总建筑师

彭礼孝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建筑中心主任

赵   恺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设计总监


组织委员会:

主席:孔宇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席嘉宾

柳   青  《城市·环境·设计》(UED)  杂志社执行主编

成   立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更多UIA-霍普杯精彩作品解读

敬请关注UED公众号及霍普杯公众号



👇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获奖作品解析”


▲霍普杯2017一等奖作品《 隐于市 Always an Escape 》


▲霍普杯2017二等奖作品之一《Trim & Connect》


▲UIA-霍普杯2017二等奖作品之一《Back to 1953》


▲UIA-霍普杯2017二等奖作品之一《My dear orange tree》


UIA-霍普杯2017三等奖作品之一《城市“废墟”之美 》


▲UIA-霍普杯2017三等奖作品之一《悬挂的生活地带 》



《城市·环境·设计》UED第108期现已上架


A本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购买!


导览:UED新刊 | 承——中国院方案组二十周年


B本《为深圳而设计》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购买!


导览:了解深圳,这一本必不可少|UED108期《为深圳而设计》新刊导读


● 购买前50套更有机会获得崔愷限量签名版

机会难得!(将于11月16号之前发货)




About UED

UED愿意以“愚者之心”

“不遗余力”地传递设计之美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UED Contact

uedmedia@uedmagazine.net

投稿请发送至媒体合作邮箱



Explore More

UED官网 | 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 UED城市环境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