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一座名校,都有教会大学的影子
来源:凤凰网江苏站
作者:李诚
解放初期,中国各大高校的外籍教师虽然大多数人没有经受牢狱之灾,但亦被清退回国。甚至连与外籍教师渊源甚深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也没能避免厄运。
1952年,这些高校被集体裁撤,消失在历史的深处。
俊才辈出
教会大学的出现,在19世纪末。
随着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外国教会也涌进国门,一些传教士开始创办学校——它们成了教会大学的雏形。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内的教会大学数量可观,例如: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它们分布在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虽然它们规模一般不大,学生数量不多,但办学质量非常高。
资格较老的圣约翰大学就是一例。
这所大学的前身,是1879年美籍犹太人施约瑟创办的上海圣约翰书院,1896年改成沪上惟一的高等学府,1905年就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办的教育比美国还要美国化,有“东方哈佛”之雅称,学生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这所牛气冲天的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是最晚在中国注册的教会大学。
圣约翰大学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体育教育遥遥领先。毕业于圣约翰的林语堂就是一位体育健将,曾经在学校创纪录地一次上台领奖四次。还有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都是该大学的学生。
比圣约翰毫不逊色的还有金陵大学。从这所位于南京的教会大学走出来的著名校友同样数不胜数,如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史学者程千帆等。
另外还有东吴大学,它很早就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所有的课本都是美国大学的原本,培养了一大批法学家。在“二战”后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中国法官大部分都出自东吴大学。以至于很多学生都冲着法学报考此校,连金庸也是。这所大学部分校友于1949年迁台后,其法学一脉香火仍存,依然是全台翘楚。
这些教会大学,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几百年,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大潮。它们中的佼佼者,水平接近了同时代欧美一般大学的程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史料记载,第一批享受庚子赔款奖学金的绝大多数留学生,都曾在教会学校学习过。
消亡的命运
不过,教会大学在中国前后遭遇了两次劫难。
首难是抗日战争。日本的侵略对教会大学造成的严重冲击,使学生大量减少,此后这些学校大多跟着中国军民大撤退,迁往云南、四川、贵州等后方,在漫长的岁月中承受了战时的困苦与艰险。
1937年底南京失陷后,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仓促撤离,大部分师生长途跋涉来到成都,避难于华西协和大学校园内;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都搬到租界内继续开办;东吴大学与之江大学也分别迁到上海租界,这几所学校联合成立了基督教联合大学。
这次劫难随着抗战胜利而结束,教会学校纷纷复校,并迎来了大发展的几年。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些教会大学又遇到致命打击。
毛泽东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强调:“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人反美情绪急剧高涨。
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马叙伦称,今后不再允许外国在中国境内办学。
1951年1月,中央政府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的指示》,各教会大学宣布与国外教会脱离关系。
即便如此,也没能挽回它们消亡的命运。
1952年,全国各大高校院系进行大调整,除了合并重组高校系科外,私立大学全部被改为公立,还根据苏联教育模式设立大学结构。
在这次院系大调整中,所有的教会大学悉数被解散,院系并到相关院校中。原有的美籍校董及他们在校的行政职务均被解除,外籍教师被辞退。
到1952年底,大多数外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已离开中国。与此同时,最早一批苏联教育专家来到中国,其中有98人被聘为大学顾问。
燕京大学的文科、理科并入北大,工科并入清华,校址“燕园”成为北大的校园。
圣约翰大学院系分别并入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原址上建起了华东政法学院。
之江大学院系并入浙大、同济,在原址组建了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
金陵大学相关系科并入南京大学,其校址成为南京大学的校园。
……
据说,在今天中国大陆每一所名校的背后,都能看到当年教会大学的影子。
它们不该被忘却。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欢迎投稿。除微信公众号,文章还同步到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百度百家号、一点资讯等客户端。
投稿邮箱:suishouchuanfuyin@163.com,除图片、视频、音频,不要使用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