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打破西方话语垄断 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程曼丽 新闻战线 2024-03-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摘要

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垄断,在世界发展新态势中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从和平叙事、发展叙事、国情叙事、文化叙事等方面着手,并通过广泛传播形成共识,建立融通中外的叙事框架。


打破西方话语垄断  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程曼丽
所谓话语垄断,是指对于人们说什么以及如何说的一种制约与影响。相应地,西方话语垄断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基于传统优势形成的对国际舆论走向的制约与影响。有学者认为,话语从根本上是一种聚合、建构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历史性与连续性。事实正是如此。


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均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就是本着“先到先得”的强人法则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各种资源,包括信息传播资源的过程,在这方面,二战后才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劣势。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后来居上的美国,利用其语言、渠道、技术手段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他国媒体对其信息、信号的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将本国新闻产品连同价值理念传遍全球,引导着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受众对于某个问题、某一事件甚至某个国家的看法。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知、判断与评价,相当一部分就是在这种历史性的建构中被“格式化”的。
话语体系与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密不可分,均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西方国家的话语体系是在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具体表现为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被视为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价值体系和发展模式的对立面而受到扼制;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种扼制又具有了更多利益博弈的色彩。
例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其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把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者,针对我国的贸易战、科技战接踵而至;美国现任总统拜登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采取了与特朗普不同的策略,但是在对华战略上却与特朗普高度一致,他在2022年10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把中国界定为最主要且有可能改变国际秩序性质的战略竞争对手。
由此可见,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不能容忍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竞争对手”挑战它的制度与模式,不能容忍有人挑战它的世界霸主地位。掌握着国际话语权的美国,必然会将中国话题纳入整个西方话语体系中予以建构,经广泛传播形成认同。


话语权是国家权力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体现
综观近年国际舆论界热议的诸多涉华话题,比如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频频歪曲报道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正是这种话语体系建构的产物。这种思维定式和话语偏见在误导国际舆论。
话语权是国家权力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体现,反映了各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影响。如果一个国家在这个权力结构中拥有话语优势,它的思想、主张连同利益诉求就可以广泛传播而大行于天下。
有鉴于此,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垄断,在世界发展新态势和多样性发展格局中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叙事体系是话语体系的思想框架与逻辑支撑,和话语资源相比,它更具整体性、系统性与全局性。打破西方国家话语垄断,首先就要打破那些占据国际社会主导地位的西方“元叙事”,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且融通中外的“中国叙事”框架,并通过广泛传播形成共识。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具体着力点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和平叙事。受中西不同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两种文明不但演绎出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也演绎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以对国际关系和战争的态度为例。中国从古至今求稳定、求平安,不热衷于征战与扩张,主要通过内部治理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在战略上以防守为主,主张以退为进、后发制人。西方文化则具有明显的外趋性,重视外部环境对自身安全的影响,以战争为常态,通过扩张来保障国家安全和寻求发展;在战略上主张先发制人。
中国一贯秉持“和合共生”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观念,致力于在世界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突破了非此即彼、二元互斥的思维模式,为思考人类和平发展和文明共生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并为此做出了切实努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今天,党的二十大再一次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中国的抉择: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也是为回应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当然,这也应当成为中国和平叙事的出发点。
第二,发展叙事。为什么在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未曾中断?除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明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具有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开放系统,它不断吸收和融入新鲜血液,在“和而不同”中寻求发展。如古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南亚、西亚、地中海等世界文明,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及丝绸、茶叶、瓷器、漆器和冶铁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向西传播,又使来自西方的新物产以及佛教文化、歌舞艺术传入内陆,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
当今中国秉持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既有“和合”理念的历史传承,也体现了新时期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特征与新要求。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就充分体现并践行了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共建的目的,是把中国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要连接起来,与沿线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模式的转变。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6日,我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无论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方面、经贸合作方面,还是合作共建的民意基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不仅增进了参与国民生福祉,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而西方媒体的一些污蔑说辞,是其对华战略框架下的议题设置和话语建构,与中国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和实际成效完全不符,我们有责任澄清事实,驳斥谬误,以正视听。
第三,国情叙事。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包括国家制度、社会意识、文化传承、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状态,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些)国家的质的规定性。
从现代化进程的规律看,尽管不同民族和国家存在共性的一面,但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它们在现代化道路选择上仍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坚持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思想、行为准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正是以此为遵循,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间,中华民族走过了最为辉煌的历程,综合实力和各项指标不断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进一大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道路。
目前,从国情出发的中国经验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中国式现代化”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必将为我们的国情叙事提供丰富的话语资源。
第四,文化叙事。文化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任何国家和民族实现富强都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建筑风格、民间记忆、传统习俗、医药文化等历久弥坚,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其创造并延续的精神追求,更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不竭动力。
这些独特的精神文化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也对周边国家乃至更多的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国际事务中,基于贵和尚中、善解能容的“和合”文化,中国政府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搞民族、种族歧视,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优秀基因所在,也是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时,最初往往伴随着西方崇拜,一些国家甚至否定或抛弃了本民族文化而全面倒向西方文化。事实证明,这种努力不仅没有获得成功,相反,西方文化的攻城略地,会导致发展中国家文化个性的丧失和国家发展的迟滞。有鉴于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并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文化自知”走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也是中国文化叙事的根与魂。 
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提升,也需要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外交影响力等软实力的同步提升,而叙事能力、话语能力就是衡量软实力强大与否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持续努力,不仅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更要让世界认可中国的发展理念,认可中国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武艳珍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4月(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