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视点:新形势下怎样做好高质量调查研究报道

霍小光 新闻战线 2024-03-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摘要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新华社形成了以“新华视点”为代表的系列深度调研栏目,成为开展调研报道的重要抓手。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抓住痛点、堵点、难点,把问题研究透彻、把措施提准提实,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报道的有效方法。


新形势下怎样做好高质量调查研究报道
霍小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有成就的记者编辑,都具有深厚的调研功力;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名篇佳作,也植根于调查研究。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适应舆论生态深刻变革,调查研究报道的任务在加重、方法在调整、难度在提高,广大采编人员必须更新观念、丰富手段、身到心入,以更为扎实的调研基本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高品质新闻作品。


现实需要高质量调查研究报道
长期以来,调查研究报道是广受读者欢迎的新闻品类,一些深度调研报道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新形势下,对于高质量调查研究报道的需求更加迫切,主要表现在:
履行职责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践行“四力”要求、加强深度调研是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回答好的重大命题。
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也是时代变迁的观察者。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身处其中,我们迫切需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感受时代脉搏,书写时代风貌。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很多重大课题亟待破解。现实迫切要求新闻媒体做好调查研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调研报道。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调查研究报道要努力做到在调查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提炼典型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在报道过程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报道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
满足读者需求。在互联网时代,新闻量大面广,受众往往承受信息超载。同时,凌乱、浅表的信息妨碍公众了解事物的全貌、真相。在此背景下,能够聚焦公众关切、反映事物全貌、揭示逻辑本质的高质量调查研究报道,成为“稀缺品”。
以热点事件为例,短时间内信息需求大量出现,报道集中推出。仔细分析会发现,存在产品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反映事件动态的消息居多,往“深”里走的调研报道相对较少。
热点之所以热,是因为公众对事件存在诸多急切需要解答的疑惑。动态消息可以及时反映事件进展,却难以反映其全貌,更无法揭示内在深层逻辑,无法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关切。
净化舆论生态。当前,网络舆论复杂多变,舆情热点接连不断。面对同一事件,由于利益、价值、见识、阶层等“圈层化”因素影响,往往众声喧哗。社交媒体数量众多、鱼龙混杂,有的为吸引流量而传播不经核实的信息甚至谣言。复杂的舆论环境,需要主流媒体积极介入舆情争议点,深入调查研究,用客观、真实的高质量报道有力引导舆论。
2022年“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持续发酵,各种谣言、猜测不断出现。新华社记者赶赴现场调查,独家采访核心当事人,最终以独立调查加专访“十三问”的形式,系统回应社会公众关切的焦点问题。稿件发出后迅速“刷屏”,各种不实信息偃旗息鼓。在复杂的舆论场,我们的报道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当热点事件发生后,一些社交媒体会迅速跟进,主动抛出话题,引发热议。有些问题荒谬失真,但由于其处于“首发”地位,往往在舆论场引发关注。这种现象提示我们,主流媒体的调查研究报道不应处于被动应对状态,或是在舆论场已经沸沸扬扬之后才登场以正视听。我们需要主动设置议题,提高热点引导能力。


做好高质量调查研究报道面临新挑战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记者的基本功。在长期报道实践中,采编人员积累了优良传统、鲜活经验、有效方法。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质量做好调查研究报道还面临不少挑战。
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新闻工作者开展调查研究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应对挑战,最大的制约在于本领恐慌,关键是要“修炼内功”。政策水平、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阅历……调查研究报道对记者编辑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采编人员能力和作风上的差距,直接影响调查研究报道质量的提升。
学习不够。调查研究,学习是基础。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调查研究无法沿着正确方向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开展调查研究的思想武器,又为我们指明了调查研究的重大方向和关键领域。今年3月,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工作方案结合实际提出了12个方面的问题作为调研主要内容。这正是新闻媒体调查研究报道的选题方向。
在学习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方面,我们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学习的系统性不够。不少采编人员“跑口”意识很强,往往只是摘到了自己领域里的“红苹果”,却不懂得只有把苹果挂回到树上去,才能看清自己的调研成果属于哪条枝干,与整棵大树是什么关系。
作风漂浮。有些采编人员特别是年轻编辑记者,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多是从家门到校门到单位门的“三门干部”,由于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群众工作方法单一,对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不深刻、认识不到位。
一些采编人员长时间“宅”在高楼大厦,“浮”于文山会海,同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物理距离和情感距离,影响了他们捕捉线索、采访调研和写作稿件的立场、方法、态度和判断,从而导致一些调研稿件浮于表面,难以从现象到本质,更谈不上写到群众心里去。还有一些采编人员,人虽然到了基层,但心没有真正沉下去。采访之前功课没有做足,不能带着问题意识选点、选题、选方向,调查走马观花,研究稀里糊涂。
路径依赖。一些采编人员习惯于找采访对象要材料、拿通稿,缺少问题意识,既不开展调查,更谈不上研究。调查研究报道应聚焦现实问题。有问题就有利益冲突,不可能轻而易举地让你触及问题实质。调研报道对于采编人员的突破能力有很高要求。在突发事件、舆情热点报道中,很多记者接触不到核心当事人,拿不到关键证据,也就无法完成调查研究。即使是“正面典型调研”,如果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写出的报道往往就是工作综述,缺乏逻辑和事例支撑,有的还会脱离实际,与百姓感受存在落差,甚至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


努力推出更多高质量调查研究报道
当前,新华社正在按照党中央部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推进调查研究工作。
新华社党组要求我们,主动领题调研,把握调研重点和方向,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着力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在调研方式方法上,要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抓住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体察实情、解剖麻雀,把问题研究透彻、把措施提准提实。
根据有关安排,新华社国内部正在开展一项重点调研课题——“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这是一项系统性调研,如何做出更多高质量调查研究报道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新华社国内部形成了以中国新闻名专栏“新华视点”为代表的系列深度调研栏目,包括“新华调查”“财经聚焦”“生活观察”等。这些栏目成为组织策划调研报道的重要抓手。同时,我们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动态进行调研策划,以采访小分队等形式,整合总社和分社采编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式报道。
如何评价调查研究报道的质量水平?《之江新语》开篇就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正是调查研究报道实现高质量的努力方向和评判标准。
有三个方面值得重点思考。
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中央媒体开展调查研究报道,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各地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火热实践,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使命。调研报道题目的选取策划,必须首先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到调查研究全过程、各环节。
要立足“两个大局”,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把调研报道的题目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提升调研报道的战略性价值和前瞻性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对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引发热烈反响。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发展关注度持续升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企业变得家喻户晓,有的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还有不少企业具备了在全球市场与国际巨头“掰手腕”的能力,但民营企业发展也面临一些老问题、新情况。如何准确深入宣传贯彻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如何有针对性地解答民营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回应外界的种种关切,这些都离不开调查研究。
今年4月上旬,新华社国内部记者深入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地调研采访,倾听民营企业家心声,感知民营经济发展真实情景,小分队共调研25家民营企业,采访50多位企业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采写推出《当前民营经济一线观察》等系列调研报道。稿件发出后被广泛转载,起到了权威解读中央政策,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积极作用。参加调研的一位记者在报道总结中写道:“我们深刻感受到深入一线之畅快,源头活水之‘解渴’,千锤百炼之艰辛。丰厚收获可喜,更宝贵的是加深了对调查研究规律的认识。这个规律不在巧,而在拙,这个拙就是笨功夫、苦功夫,体现在行前准备、采访、写作各个环节。”
切实做到“吃透两头”,接好“天线”和“地气”。近年来,新华社有不少调查研究报道产生广泛影响,得到上级肯定,受到广大读者好评。仔细分析,这些报道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找准了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这也是选准调研选题、有效提高调研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比如,在党中央推进长江大保护、为长江“治病”的大背景下,“新华视点”敏锐捕捉到“洞庭湖私家湖泊”的选题,记者通过深入细致采访调研,挖出了问题背后的关系网、利益链。稿件播发后,引起上级高度重视,当地私建矮围被迅速拆除,相关人员受到法律严肃惩处,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又如,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5周年。“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地区提出的“五大战略安全”之一,也是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4月下旬起,以东北地区春耕备耕为时间节点,新华社国内部创意策划,组织开展了“黑土地上的耕耘”主题蹲点调研采访。小分队一路北上行进式采访,先后到辽吉黑三省的盘锦、长春、四平、吉林、哈尔滨、绥化等6个地市,深入小农户、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稻米加工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10多个采访点,与农民、育种专家、农业干部、企业经营者等30多位采访对象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主打稿《东北黑土地耕作新观察》和5篇蹲点调研系列报道,分别从种子、农民、黑土地保护、农业科技和小农户发展等不同侧面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3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具有首创意义又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为新闻工作者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丰厚土壤和鲜活样本。今年以来,采编人员到基层开展调研具备了条件,大家那股子劲头也一下子喷涌出来。新华社国内部作为组织指挥国内报道、负责编发31个国内分社稿件的编辑部,不仅要求总社“跑部委”的记者带着“接天线”的优势去基层“接地气”,而且要求编辑人员也都要带着策划选题,到分社去、到基层去。唯有如此,面对记者发到编辑部的稿子,才能编出温度、编出水准、编出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道。
打破路径依赖,努力实现调研创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做好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今日中国,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行业、新领域、新业态不断涌现,传统领域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不断呈现新形态、新面貌、新形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要有新思路、新角度、新方法、新能力。与传统条件相比,采编人员要具备更强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调研内容不仅要还原事物本来面貌,更要善于揭示发展趋势和规律。
特别要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给媒体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是不可改变的趋势。调查研究报道是传统新闻产品,但必须学会利用各种互联网信息新技术来提升调研效率和质量,如记者主动搜集、运用数据,用数据“说话”。目前,大数据已经成为科学研究新范式,调查研究报道也要使用更先进的数据搜索、统计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拓展调研范围,提高调研精度,努力实现调研创新。
(作者系新华通讯社国内部主任)
责任编辑:喻  瑾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6月(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