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公汀】城市“巨系统”面前,如何像习近平说的,充满敬畏和善待?

解放日报评论员 伴公汀 2022-03-21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现代化新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厚望,也是上海持续多年不断应答的大考。作为超大城市,上海的规模更庞大、体征更复杂,也更多更早遭遇城市治理中的前沿问题。这是一门科学,探索愈是深入,愈能体会其间的复杂和不易。


正如总书记所言,“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城市有它的成长基因、结构肌理、代谢法则,若有不慎,也会“生病”,也会失调、失序、失衡。这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能及时发现、诊疗、施治,并强化日常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不把“小病”拖成“城市病”。


要真正把超大城市治理好,必须始终将“尊重规律”放到突出位置,学懂弄通城市建设治理这门科学。


市委全会提出,科学治城,必须如履薄冰地守牢安全底线,以系统性思维强化整体协同,以全周期管理提升能力水平。具体而言,有诸多辩证关系需要把握——既要守牢底线,也要追求高线;既要关注细节,也要系统施治;既要智慧赋能,也要强调“人本”;既要立足“当下事”,也要着眼“长周期”。


城市越大,风险点越多,某种程度上更脆弱,更需要如履薄冰,守牢安全的底线。这是“0”前面的“1”——没有安全这个“1”,后面有再多的“0”,都是空的。


今年以来的疫情防控让我们深切认识到,既要重视传统安全、确保运行顺畅,更要重视人民生命安全、将人的健康置于最高位置;既要坚持以“防”为主,将风险隐患预判化解在萌芽之时,也要坚持以“控”为要,提升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应急应变的能力。


与此同时,上海这样的城市,要有打造治理样本的决心,有对照赶超世界顶尖城市治理水平的雄心,理应在品质提升上不懈努力,用高品质诠释软实力,成为一座既能让人放心、也能让人舒心、更能源源不断获得信心的城市。


治“大城”,也如“烹小鲜”,不能大而化之,而要关注细处,甚至“抠”细节,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补齐短板、提升品质,并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升。“像绣花一样精细”,是对上海城市治理的期待。手握“绣花针”,背后是一颗“绣花心”,是对城市品质的细心、耐心、卓越心。


与此同时,解决复杂系统的复杂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孤立静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细节变动背后往往有大背景、大逻辑,一流的治理,就应当读懂这些大逻辑,从系统的角度通盘考虑、整体谋划、找到“病根”,用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与高效顺畅的协同,不断优化整个系统的运转能力。


科学治理,需要科技赋能,尤其是通过智能化手段,“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对上海提出,要抓一些包括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在内的“牛鼻子”工作,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两张网”的初衷,正是通过前沿技术赋能,牵引城市治理从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这需要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更需要应用场景的持续开放、处置流程的不断更新。


与此同时,技术革新终究是为了人的发展,技术再发达也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作用。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各级干部同样要学会走街串巷、嘘寒问暖、敲开“家门”、打开“心门”,学会做温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群众工作这个“老法宝”,在今天非但不能丢弃,反要在新的治理场景上更好发扬。这背后,正是“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是城市治理的初心所在。


处在不同生长周期的城市,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治理的要求和手势也不一样。科学治城,同样意味着统筹兼顾眼前和长远,平衡好复杂矛盾,处理好“两难”问题,使之既安全有序、又充满活力,既留得住乡愁、也看得到未来。


“全生命周期”的意识,应当贯彻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面对不同问题,我们需要有精准研判、精准施策的能力,有同时画好“大写意”与“工笔画”的能力,更要有一种算大账、算长远账的自觉


本文刊于6月27日《解放日报》,原题为《学懂弄通“城市”这门科学——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③》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伴读公事、伴君行事。

伴公汀是一个时政记者部落。我们拥有一批熟识的官员、基层公务员和专家朋友。从时事政情、政策发布,到公务人员关心的话题和爱好,都可能写进我们给你的“伴公汀专报”。


搜索微信公众号“伴公汀”,或加微信号“jiefangshizheng”就能找到我们。欢迎关注,欢迎转发,欢迎点赞,欢迎吐槽,更期待你的参与。来稿请投:shxw@jfdaily.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