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学术前沿 | 中国央行的利率与期限结构政策

金融研究中心 复旦发展研究院 2024-07-02









金融学术前沿





中国央行的利率与期限结构政策


近期,第91期“金融学术前沿”报告会在复旦大学智库楼106会议室举行。本次时事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央行的利率与期限结构政策”,由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FDFRC)组织举办,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主持。报告人为孙教授研究团队的成员李劲锋。本文基于报告内容和现场讨论,通过梳理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利率调整的背景,简要分析降息的原因,并比较中国和国外央行货币政策制定流程方面的异同。


1
  事件背景


自1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调降中期借贷便利(MLF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并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引发市场关注。2019年11月5日,人民银行开展MLF操作4000亿元,与当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2019年11月18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8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50%,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2019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LPR为:1年期LPR为4.15%,5年期以上LPR为4.80%。均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


在一连串的降息过程中,尤其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这是央行近4年来首次降低MLF与OMO逆回购利率。这两次降息也引发债券市场调整。受人民银行意外调降MLF利率影响,11月5日,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2003.CFE)大涨,国开债活跃券(19国开15)收益率大幅下行。11月18日,期券与现券再次调整。而今年8月20日LPR报价机制改革以来,LPR锚定MLF利率。MLF利率下调的情况下,LPR利率调降可能已被市场预期到,11月20日债市走势较为平稳。


图1 利率债期货(T2003)与现券(19国开15)走势逆转


资料来源:Wind


2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分析


(一)央行货币政策框架


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本次利率调整中什么利率降低了?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中的利率众多。政策利率最终的作用对象是市场利率,如果从市场利率的期限入手,大致可以将政策利率分为短期和长期政策利率两大类。


(1)短期利率框架


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利率走廊机制维持短期市场利率稳定。利率走廊由三个重要指标构成: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OMO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7天期SLF利率,三者分别作为走廊下限、中枢和上限。而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作为央行调控对象被约束在利率走廊之中。


商业银行在央行开设存款准备金账户,计提法定准备金后剩余部分即为超额准备金。银行除了将超额准备金存放央行外,还可以将其在银行间市场借出出来,形成多种市场利率,包括质押式回购、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利率等。目前成交量较大的一类是各种期限的质押式回购利率。由于目前央行对超额准备金存款支付0.67%的利率,此利率便形成市场利率下限。一旦市场利率低于此,将没有银行愿意以市场利率拆出资金,而会将资金全部存放央行。类似地,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常备借贷便利工具(SLF),随时向央行申请7天期限的资金,目前7天期SLF利率为3.55%。此利率构成市场利率上限,一旦市场利率高于此,将没有银行愿意以市场利率拆入资金。


此次调降的利率为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简称OMO利率),指的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资金时向交易对手方索要的利率。与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常备借贷便利工具不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仅面向一级交易商(包括资质较好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少量证券公司和少量其他公司),并非所有商业银行都能以OMO利率从央行融入资金。每当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市场上的资金供给最终增加与否,取决于市场利率与OMO利率的关系:当市场利率高于OMO利率时,一级交易商可通过OMO获得低利资金,随后投放到回购市场获利。资金供给增加使市场利率下行。当市场利率低于OMO利率时,上述套利交易变得无利可图,一级交易商没有动力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获得资金,央行OMO成交缩量甚至暂停。资金供给收缩使市场利率上升。综合来看,市场利率将围绕OMO利率上下波动,同时波动范围还受到走廊上下限约束。


人民银行短期与长期利率种类



资料来源:Wind


(2)长期利率框架


人民银行中长期政策利率主要包括两个品种: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其中,MLF推出之初有3个月、6个月和1年三个品种,目前前两类均停止投放,目前仅有期限为1年的MLF资金流转。PSL资金期限为3-5年。MLF的交易对手方为公开市场操作一级交易商,PSL面向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两类货币政策工具均为特定类型银行提供融资渠道。值得一提的是,两种工具都是人民银行在2014年左右推出的。2014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模式开始逆转,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受到限制。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可以视作无限期的资金投放方式。人民银行主要通过两个手段加以应对:一是多次调降法定准备金率,准备金同样可以看做无限期的资金投放,因而可以增加长期总量资金供给;二是央行开始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在此期间推出中长期限的MLF与PSL工具。同时,两类创新工具主要对民营、小微、政策性银行定向投放,对特定产业进行扶持。


除此以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主要作为中长期政策利率的调控对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由报价行自主报价,对非LPR报价行的贷款投放利率进行约束和指导。目前包括1年期LPR、5年及以上期LPR两个利率品种。在今年8月之前,LPR锚定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自2015年降息周期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再无调整。今年8月LPR报价机制改革后,LPR改为锚定更加灵活的MLF利率。同时在原先的1年期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及以上期品种,对房贷等中长期限贷款利率进行指导。报价行在MLF利率基础上,通过自身综合负债成本给出加点幅度,最终18家报价行报价的算术平均即为LPR


综合长短两类利率来看,当前人民银行利率体系非常类似欧洲中央银行的框架。短期利率体系中,欧央行利率走廊分别以边际贷款便利(Marginal Lending Facility, MLF)、边际存款便利(MDF)和主要再融资(Main Refinancing Operation, MRO)利率为上限、下限和中枢。其中主要再融资期限以7天为主,与人民银行7天期逆回购操作非常相似。另外,欧洲中央银行还提供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进行长期限资金投放,期限范围涵盖3个月到3年。另外还创设定向长期再融资(TLTRO)工具,期限可最高延长至4年。从期限角度看,人民银行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工具与之非常接近。


(二)利率传导机制


降息将产生何种效果?央行的政策利率通常只影响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通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可以实现负债端成本向资产端收益的传导。在FTP机制下,商业银行内部设置总行司库,作为面向所有部门的资金“中间商”,对资金给出买价(FTP负债定价)和卖价(FTP资产定价),通过内部资金价格和外部市场给出的资金价格,所有部门都可以依据这些价格制定部门经营策略,确定揽存和放贷规模,并实现外部负债端利率向资产端利率的传导。


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与利率传导


资料来源:Wind


(三)利率规则


央行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推动最终目标向合意范围靠拢。下一个问题是央行为什么降息,央行在关注什么,中国是否适用类似泰勒规则的经验规律?从数据中可见,人民银行对于通胀率和GDP增速缺口均有一定考量,其中GDP增速缺口可能是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2014年实际GDP增速为7.4%,7.5%,7.1%和7.2%,一季度开始便略微低于年初目标7.5%。2014年4月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同年11月开始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


另外,2018年四季度实际GDP增速放缓至6.4%,低于2018年设定的6.5%目标。今年前三季度实际GDP增速分别报6.4%,6.2%和6.0%,已触及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6.0%-6.5%目标范围下限。今年前三季度实际GDP增速不断下行可能是降息的导火索。今年年中以来,CPI食品分项同比大涨,拉动CPI同比破3。虽然物价稳定也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指标,但CPI大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非食品价格指数涨幅稳定。此次降息可能反映出央行对产出增速放缓的担忧。


中国的“类泰勒规则”



资料来源:Wind


3
  利率政策制定过程


(一)人民银行的预期管理


今年以来,归纳总结人民银行的政策,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特点。年初至今的许多政策都有些“出乎意料”。今年3月份末,市场出现降准的小道消息,央行及时出面辟谣。虽然4月政策面较为平静,但随后5月份央行将经营范围在县域的农商行降档,同时对中小银行进行定向降准,正式确立“三档两优”的差别准备金率框架。类似地,8月份出现降息消息,央行再次出面辟谣。同时,在月末的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货币政策司孙国峰司长回答CNBC记着提问时,对央行是否延后降准的提问做了基调偏稳健的回答。但随后9月6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10月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和11月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情况当中。


是否存在预期管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的利率政策制定流程


那么央行是如何进行利率决策的?人民银行内部的货币政策司是货币政策执行的主体。其核心职能是拟订货币政策,参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工作。在今年2月“三定”改革后,货币政策二司并入一司,原先的汇率相关职能也被一司纳入。除此之外,货币政策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方案,调控利率和流动性水平。


人民银行的利率制定过程可分为三步:首先,由人民银行内部形成货币政策建议,提交给货币政策委员会。随后,货币政策委员会讨论货币政策并报国务院。最终,国务院批准货币政策方案,由货币政策司执行。人民银行利率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的一大特点是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这一点在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人民银行行长担任货政委主席,央行行长、证监会主席和外汇局局长作为货政委的当然委员。其他委员中则包括其他政府部门官员和学者。


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制定流程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广发证券


4
  美联储架构与利率制定过程


(一)美联储的组织架构


不妨将人民银行与美联储架构进行比较。美联储主要由三个部门组成:美联储理事会、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和12家地方储备银行,其中的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是利率政策制定的核心部门。


在职能方面,公开市场委员会负责利率制定,每年举行8次会议,会议中将做出升息降息决议。联储理事会通常代表美联储发言,例如向国会阐述货币政策并作证词,同时还承担制定准备金率,批准地方储备银行申报的贴现率等职能。而12家地方储备银行负责制定再贴现率,对辖区内会员银行提供再贴现资金。美联储会员银行主要包括两类:在联邦登记注册的国民银行强制参加联邦储备体系,并接受美联储监管,在州政府注册登记的州立银行则可自愿加入联邦储备体系。


在人员构成方面。美联储理事会所有理事均由美国总统任命,经参议院批准后生效。同时,总统任期与理事任期相互交错,美国总统仅能就自己任期内出现空缺的理事席位进行提名。从特朗普与鲍威尔的交锋过程中可见,虽然特朗普多次威胁要解雇鲍威尔,但按照规定,美联储主席任期4年,且主席任期届满仍可继续留在理事会。所有理事都作为FOMC常任票委,而理事任期长达14年。这一安排保证美联储决策受政府干预较小,同时使政策制定具有一定连贯性。


而对12家地方储备银行而言,辖区内会员银行根据自身股本规模认购地方储备银行股份,因而12家地方储备银行实际上均是由私人资本入股组成,属于非营利性的私营组织。会员银行可推选地方储备银行董事,同时董事会在B类和C类董事中提名地方储备银行行长,行长经美联储理事会批准后上任。


对FOMC而言,FOMC由美联储理事和地方储备银行行长组成。其中,美联储理事会在其中占据7席,作为常任票委。12家地方联储银行的行长占据剩余5席。美联储主席兼任FOMC委员会主席。纽约联储是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的实际执行机构,而纽约联储行长也担任委员会副主席,作为常任票委。其余4名票委由其他地方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没有获得票委席位的行长虽然不能参与投票,但可以参会并发表看法,也对会议决议有一定影响。从这个席位设置上看,FOMC的席位设置充分考虑了中央与地方力量的平衡。


美联储的组织架构


资料来源:美联储


(二)美联储的政策制定流程


美联储如何制定利率?美联储的利率制定可以按FOMC议息会议为界,分为会前、会中和会后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会前材料发送。主要指美联储编制的三本会议材料褐皮书、绿皮书和蓝皮书。褐皮书在发送后同步向大众公布,当中主要记录12家地方储备联行管辖区的地区经济状况。绿皮书则进一步给出未来经济与金融变量的定量预测。蓝皮书给出货币政策备选方案。绿皮书和蓝皮书均在发送后5年再公开。第二,举行议息会议。会议议程中,首先由参会人员就货币政策进行讨论,最后由美联储主席给出政策方案,要求参会人员表决。第三,会后的新闻发布会和相关材料公布。会后新闻发布会中,首先由美联储主席宣读会议声明,报告加息降息决定。随后发放的材料中给出公开市场操作指令,并给出预测材料。预测材料中含有未来经济数据的预测,和未来利率的可能路径。


美联储的利率制定流程

资料来源: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



5
  结论与展望


总结一下展示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第一,人民银行利率体系的升降节奏。从央行本次降息过程中可见,央行通常同步调整OMO、MLF和SLF利率。第二,人民银行利率规则中,通胀和GDP增速是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中GDP增速缺口可能此次降息的重要考虑。第三,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制定过程中,通常综合参考多方意见。第四,美联储的组织架构上保证了其政策制定的独立性,其议息会议的流程也较为公开透明,有助于引导市场预期。

讨论环节



孙老师提出了几个值得讨论问题:


问题一:此次央行调降的几个利率,在历史上联动关系如何?是否会出现只调整其中之一的可能性?


回应:历史数据来看,长短端、负债资产端利率一般同步调整,也就是央行通常对多个利率做整体平移,而不会主动调整期限和信贷利差。但也有几次利率调整打破惯例,例如2016年底至2018年初,央行连续并多轮次提高逆回购、MLF利率,但贷款基准利率未相应提高,导致LPR利率也未进行相应调整,LPR仅在2018年初微微上行1个基点。这次升息周期中,实际上收窄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利差。


问题二:中国的货币政策出现了说与做的一些反差,这个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的三点,一是时间不一致,政策制定时最优的方案,到实施时已经不是最优;二是政策独立性或者货币政策目标多元化,人民银行在制定政策时,为了充分了解经济形势,需要综合考虑来自国务院、其他机构的意见;三是策略性的政策制定,即不让市场形成未来货币政策的一致预期。


回应:可能后两者的影响居多。有学术研究认为,人民银行应该在危机时期加强预期管理,而在经济运行较好的时期应该尽量保持模糊表述,避免市场形成一致预期。因为在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和利率波动性下降时,容易引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加大和过度加杠杆。


问题三: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过程中,联储主席的作用有多大?是主席影响力最大,一个人说了算,还是投票委员均可参与政策制定,主席仅仅是作为其他投票委员的传声筒?


回应:从披露的信息来看,美联储FOMC投票结果一般较为一致,很少出现分歧较大的情况。这既有可能是联储主席的影响力较大,也可能是会议讨论较为充分,使参会人员达成共识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银行,www.pbc.gov.cn.

美联储官网,www.federalreserve.com.

广发证券,《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机制及历史回顾》

广发证券,《LPR的角色定位、定价机制及未来方向》





/ 往期回顾 /

金融学术前沿 | 从央地财税划分改革看房地产市场

金融学术前沿 | 从城商行发行永续债看城商行发展现状

金融学术前沿 | 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回顾 |【金融学术前沿88期】剖析区块链

金融学术前沿回顾 | 消费税改革及其影响分析

回顾 | 金融学术前沿83期:Libra乌托邦与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机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