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复旦大学2022智库周”中国周边中心专场:地区格局变化与中国周边外交


近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举办主题为“地区格局变化与中国周边外交”的庆祝建校117周年学术报告会暨复旦大学2022智库周系列活动。报告会由中心主任杨健主持,赵卫华教授、温尧助理研究员、张励助理研究员、贺嘉洁青年副研究员、祁怀高研究员分别围绕“越南对俄乌战争的认知及其地缘战略选择”“政治发展知识流动视角下的缅甸选举制度演进”“‘区域化’亦或‘国际化’:中美在湄公河地区的‘水多边主义’选择”“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东亚粮食安全合作的进展与启示”和“未来十年中国周边外交‘稳西拓东’的思考”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复旦大学中国周边中心以腾讯会议的形式举办主题为“地区格局变化与中国周边外交”的校庆科学报告会暨复旦大学2022智库周系列活动)




赵卫华

复旦大学中国周边研究中心教授

越南对俄乌战争的认知及其他地缘战略选择


赵卫华认为,越南从俄乌战争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应避免卷入大国争斗。越南一方面宣称要坚持多元化的外交和国际合作路线,另一面却加入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进一步向美国靠拢。越南此举并非完全倒向美国,而是借中美博弈在两国间寻求利益最大化。目前,美国是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应当维持与越南关系的稳定,进一步深化与老柬等没有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各国的关系。同时要适当收缩摊子,避免战略透支。



温尧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政治发展知识流动视角下的缅甸选举制度演进


温尧认为,2021年缅甸局势突变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是,缅甸从英国殖民时期承继的多数决选举制度容易造成“赢者通吃”式的一边倒胜利。一旦有政党稳定从中得利,选举制度通常难以修改。缅甸选举制度修改的前提条件为缅军及巩发党力量在占据优势时营造“机会窗口”,且具备足够的知识来反思选举制度的设计。在政治转型的过程中,缅军及巩发党没有得到充分的国际知识输入,没有利用正常的机会窗口期改变选举制度。这一案例体现,知识流动的不完整性是西方民主推广过程的副产品,政治发展的曲折性是内生于这一过程的。



张励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区域化”亦或“国际化”:中美在湄公河地区的“水多边主义”选择


张励认为湄公河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引起了中美双方的高度关注。一江(澜沧江—湄公河)连六国(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的特殊地理条件及其所带来的重要地缘政治经济影响,使中美双方都十分重视通过“水多边主义”来推动湄公河水资源合作并进行“水竞合”。但是,中美两国选择了不同的“水多边主义”路径。中国的“水多边主义”以“区域化”为核心,通过与流域国及地区内国际组织合作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美国的“水多边主义”则以“国际化”为核心,强调与域外国家联合来解决湄公河水问题。未来, 随着气候变化、水资源需求增加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等,中美在湄公河“水竞合”的选择将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贺嘉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东亚粮食安全合作的进展与启示


贺嘉洁主要关注东亚的粮食安全合作及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她回顾了东盟从1979年建立“东盟紧急大米储备”(AERR)到2004年在东盟与中日韩框架下启动“东亚紧急大米储备”(EAERR)试点项目,最终在2007-2008年大米价格危机后合作走向制度化、建立“10+3紧急大米储备”(APTERR)的曲折过程和经验教训。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对东南亚大米供给和消费所造成的影响,她分析了APTERR在稳定市场预期、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储备观念扩散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不足,并对未来的合作发展提出了建议。




祁怀高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未来十年中国周边外交“稳西拓东”的思考


祁怀高认为,为应对俄乌冲突、台海局势及西太平洋局势的新变化,中国周边外交似宜进行“稳西拓东”的思考,即在大力稳定西部周边腹地的同时,谋求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区域的外交拓展。他提出了四方面建议:一是大力稳定中国西部周边腹地;二是考虑在西太平洋区域建设若干民用为主、军用为辅的海外港口基地;三是大力稳定中国与东亚海上邻国之间的关系;四是积极向周边邻国宣介中国式的发展观。


本次报告会持续两个小时。除复旦师生外,其他院校机构的两百多名师生也在线上参与。


来源 |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排版 | 上官文博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