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丨武侠小说中的暗器:历史与文化的交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 Author ICSCC




3月19日,《话说武侠小说中的暗器》讲座在光华楼西主楼1001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台湾师范大学的林保淳教授主讲,复旦大学的李楠、张怡微和上海大学的石娟作为与谈人,复旦大学的陈特担任主持。讲座吸引了众多武侠文化爱好者和学术研究者参与,共同探讨武侠小说中暗器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演变。


在武侠小说的丰富世界中,暗器以其小巧隐蔽的特性而独树一帜。林保淳教授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认为暗器最早的含义是出其不意、趁人不备。他举出了唐顺之的《武编前后集》,这是最早提出“暗器”概念的文献之一。唐顺之不仅是“唐宋派”的文学家,也是武术高手,他的著作详细论述了各种兵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包括火器和水底雷等。《武编》中对“鎚”的描述,将其列为“暗器”,并详细说明了其使用方法和战斗策略,如“撒花盖顶”和“老树盘根”等招式,体现了暗器趁人不备的特点。
在现代武侠小说中,暗器种类繁多,从小巧的针、钉到显眼的飞刀、背弩,它们在对抗中能够在对手不经意间发挥巨大作用。金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使用的暗器,如“冰魄神针”和“玉蜂针”,不仅展现了她们的武艺,也反映了她们的性格和立场。古龙小说中的暗器更是种类繁多,从“小李飞刀”到“孔雀翎”,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威力。特别是“孔雀翎”,以其华丽外表和致命效果,成为了古龙小说中的“暗器之王”。
林教授还探讨了“血滴子”这一武侠小说中最著名的暗器之一,其传说与雍正皇帝紧密相连,成为了特务机关和暗杀的代名词。尽管史料中难以找到确凿证据,但“血滴子”的形象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中不断演变,从革囊到铁链飞刀,再到能够自动寻找目标的武器,其神秘性和恐怖色彩愈发浓厚。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武侠小说的内涵,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作者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李楠、张怡微和石娟三位老师在发言中分享了他们对武侠小说中暗器的看法。李楠分享了自己作为80年代金庸小说爱好者的感慨,并认为当代年轻学生对经典武侠作品的兴趣似乎已经大大减少。她提到金庸的作品曾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影响力似乎已不如往昔,武侠小说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也逐渐被科幻等新兴题材所取代。石娟在聆听讲座后举出欧阳克的“毒蛇”和《神雕侠侣》中的“情花”等例子,讨论暗器作为武侠小说中的“装置”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并思考了“暗器”定义的边界。张怡微提出了关于大型暗器的问题。她探讨了暗器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以及是否因为中原武人对其他地域武功体系的不熟悉,而将某些武器视为暗器。她还提出了对暗器使用者刻板印象的疑问,是否这些印象源于性别或民族身份的偏见。
在讲座的最后,现场观众积极提问,与主讲人和与谈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问题涉及暗器的使用情景、文化意义以及现代武侠小说的流行度等多个方面,气氛热烈。

来源 |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回顾丨臭水池与玫瑰园:近代中国气味文化史

回顾丨道教文学中的“内传”体例、内涵与特质

回顾 | 跨学科的交流:文本、图像中的医学

回顾 | 王雷泉:儒释道三教融会之下的《了凡四训》

回顾丨明清戏曲的多重舞台:文本、剧场与社会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