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月收入不足千元:经济政策不能冷冰冰

周浩 FT中文网 2020-06-18



周浩:月收入问题从个人家庭问题,上升成为社会话题,表明经济与社会现象存在着高度重合。对于经济政策来说,应该有温度和贴近感。



 文 |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周浩 



“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指出六亿人月收入不足千元,这个让人有些吃惊、并有些心酸的新闻,时隔几周后,仍然在占据着媒体的焦点,也表明这样的一个问题带有相当的社会普遍性,也因此引发了社会的同理心和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这个现象从经济学上不难解释,但解决却需要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配合,同时也意味着经济政策不能冷冰冰,应该有温度和贴近感。


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三口之家,丈夫有一份全职工作,妻子不工作照顾小孩,那么丈夫一个人的收入会被除以三,成为家庭人均收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般而言的收入是指工作收入,但人均收入更接近于一个消费概念。因为,每个家庭在开支时,不会考虑最高收入者的月收入,而需要考虑的是家庭成员平均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同理而言,家庭的成员越多,平均可支配收入越低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将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概念衍生,实际反映的问题是,低收入群体其受保障的程度较低,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将受到收入的制约和影响。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能力却较强,相对于富裕群体而言,低收入群体亟需改善自己目前的生活,因此在当期收入增加后,会更快地进行消费。而富裕群体在收入增加后,则更可能用于投资或者长期储蓄。


因此,将这两个基本的现象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提到六亿人月收入不足千元,实际上提到的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这一问题长期占据媒体的主流,也说明多数人对于自身的收入状况并不满意。


当然,对收入状况不满意是一个绝对普遍现象,即使是年收入超过千万的娱乐明星,对自己的收入可能也不尽满意。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不满意“是一个相对概念,也就是说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处在社会分布水平的中下部,庞大人群对相对收入的不满意,是这个话题发酵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现象是必然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来说,人均GDP和收入的水平在世界上也不靠前,更不用说收入分配这样一个本身就很难公平的问题,同时这也反映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马太效应。然而,从微观角度来说,每一个个体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也不会出现美国当下的大规模游行示威问题——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很多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将这些问题结合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协调发展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然而,这却永远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全球的政策决策者来说,经济政策的制订受制于全球经济成长能力、去全球化趋势以及国内政治风潮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将政策制定放在目前的全球框架中,我们可以有这样几个思考的维度。


首先,直接解决收入问题的关键是就业问题,也就是说要保证更多的人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我们也看到,世界上多数经济体为了保住就业纷纷出台了若干举措,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排外”倾向——这是希望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可能留给本国人。然而,即便如此,疫情之后仍然会有很多工作将会消失,因此,创造新的岗位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仍然是经济的长久成长能力,否则会造成“不充分就业”的状况,造成收入水平成长水平较慢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创造就业需要在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条件下才具有意义。



接下来的问题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问题。寄希望于低收入群体在疫情之后快速增加消费并不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效需求的增加将必然有赖于有效投资的增加。从主要经济体的转型趋势来看,科技、物流和关键商品(如食品)将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这与此前几轮的经济刺激方向形成对比。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的基础建设投资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需要进行一定的探讨。对中国来说,依托于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5G网络建设,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方向其实是明确的,其带动容量也是可以期许的。如果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那么对低收入人群的教育培训,也是相当重要的,让就业市场的供需有效结合,才能够达到效率和可持续。


然而,政策的制订和执行需要时间,似乎也不会立刻解开六亿人月收入不足千元这道难题,因此,短期政策的制订也很必要,无论是出于应急抑或社会稳定的考量,短期政策仍然需要着眼于保障基本民生和消费,从这个角度来说,财政政策首当其冲,同时也需要产业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即便如此,疫情带来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冲击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普通的居民还是政策决策者,都会面临彷徨。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也需要更多的渠道来舒缓压力。地方政府应该在这个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比如说发放消费券等类似的方式,这些举措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普通居民的慰藉和心理按摩。


总体而言,月收入问题从一个个人和家庭问题,上升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经济现象与社会现象存在着高度的重合。对于经济政策来说,也因此需要给予其社会性和贴近感,这也有利于加强大众的认同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执行效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更多文章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

从现代货币理论看中国经济的过去十年

激活长三角一体化,从上海都市圈破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