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SpaceX看市场驱动技术创新

刘远举 FT中文网 2020-08-17



人类对星空对极限的向往,通过商业,通过个体的需求,通过普及化才能释放出来,然后形成对技术的强力驱动。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远举

5月31日,SpaceX公司的猎鹰火箭搭载龙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商业公司把人送入太空。几天之后,6月3日,SpaceX公司的猎鹰九号火箭,第五次重复使用,将最新一批60颗星链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这些成功,意味着航天技术在商业化、市场化上的可能性越来越清晰。

刘慈欣在一次演讲中说,本来预测的未来是火星旅游,但现实中却只是Facebook与智能手机,所以他呼吁多仰望星空。其实人类一直有对星空的向往,仰望星空,探索极限,一直鲜活地存在于人类的需求中,从登山到各类极限运动,都是如此。只不过,当下人类对星空的向往,是通过税收支持各国航天机构。NASA之所以很重视公共关系与科普,就是因为涉及到政府拨给的预算。这种间接的驱动当然动力不足。

人类对星空对极限的向往,只有通过商业,通过个体的需求,通过普及化才能释放出来,然后形成对技术的强力驱动。商业飞行,当下最大的场景在于互联网卫星,但互联网卫星的需求总是有限的。商业航天潜在的需求在于载人航天。去南极旅游,10万块,登珠穆朗玛峰100万,到2019年为止,有近10000人次的登顶,这就是100亿人民币的市场。猎鹰火箭,通过大幅度降低成本,使得环地球飞行、月球旅行、火星旅行,有可能成为一个市场。


这意味着航天技术,即将进入人类所发明的最高效技术进步体系——市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中国也在积极通过商业航天驱动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2016中国航天》白皮书,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航天科研生产,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和卫星商业化应用,完善政府购买航天产品与服务机制”等内容。近年来,与商业航天相关的投融资约160起,投资金额超过百亿元,涌现了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一大批商业航天企业。

这些规划与数据,背后是一种观念:相信市场对于技术的驱动。不过换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些已经被证明市场化能高效推动技术进步的场景,很多人对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政府砸钱,各方力量联合,集体攻关的阶段。

美国的“实体清单”,对中国一些科技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局面,目前讨论的较多的都是如何国产化替代。比如,围绕联发科、中芯国际等国产替代方案。虽然联发科与中芯国际,仍然无法绕过美国的封锁,从美国进口的某些半导体设备和技术可能无法用于为特定客户生产产品,但即便撇开这一点暂且不谈,如果这种国产化替代能够完全成功,会发生什么呢?



其实,这涉及对经济发展的两种策略:一种是进口替代,一种是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本国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

从这个角度,目前各种国产替代化方案的观点,本质上都是一种进口替代思维。值得注意的是,进口替代重视的是生产的地域,是可以鼓励外国资本在本国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提高工业化的水平。而国产化替代,偏好独立知识产权替代,指向的是完全的、独立自主的技术生产。

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历史表明,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与进口替代相对的是,出口导向。出口导向是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出口的工业发展策略。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来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与工业体系的建立,属于外向型经济。亚洲四小龙、日本、特别是中国大陆的例子,已经证明了出口导向模式的优势。

出口导向战略与市场化驱动技术发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这样一个循环:投入研发,制造新产品,销售,收回成本,再次投入研发,所以市场份额决定了创新能力。一国的市场份额再大,国际市场也是额外增量,不可或缺。那么谁的国际市场份额大,谁就能获得更充沛的研发资金。

实际上,华为的崛起,一直走的是出口导向道路。在全球通讯市场上,华为的份额逐年稳步提升。华为在交换机市场份额由2011年的10名以外在2012年上升至第五。2017年华为企业网络设备,全球市场份额从第三跃居第二。2018年,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手机业务市场份额全球第二。这些才是支撑华为创新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为了获取国际市场,跨国公司都强调本地化努力,不会以国家、民族企业自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被当地市场接受,去开拓市场。

退一步来说,国产化替代战略完全成功,中国企业依靠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的技术与零件,取代现有的国外技术与零件,制造高科技产品。对于内向型高科技企业,是可以起到替代作用的,哪怕在性能上落后一些。但是,对于华为这类深植于全球市场的企业,进口替代策略并不能解决长期问题。

手机、通讯系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而是信息产品,如何让全球消费者,对于中国芯有信心,这是进口替代策略所面临的问题。一个装满中国芯片的手机,如果得不到任何外国商业伙伴的保护,在消费者的观念之下,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逐渐失去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利润下降,从而失掉领先的技术创新竞争力。

所以,这类企业真正面对的挑战,不是进口替代问题,而是出口导向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

进口替代,始终是可以做到的,可以依靠计划经济式的集中攻关、各方合作的方式驱动,但出口导向,却只能依靠市场,靠需求驱动。航天商业化,意味着从前者转向后者,从而获得更大的技术创新驱动力,那么,消费电子企业,从后者转向前者,又意味着什么呢?

因此,拥有全球伙伴,装有全球芯片,不仅仅是生产的问题,它潜在的但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也是一个市场与销量问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 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更多文章

1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

2

 激活长三角一体化,从上海都市圈破题

3

 疫情过后的纽约会是什么样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