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化时代下的新家庭主义

严飞 FT中文网 2020-12-09

技术的革新,是否导致我们都过度依附于技术工具本身,而忽视了最为直接的情感交流?数字化技术,或许也深化了家庭的亲密度和凝聚度。



文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严飞

我们今天处于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时代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大家一个最直观的体会,就是似乎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手机,都需要在微信的各个群组、朋友圈中花费大量时间聊天、处理工作,还有抖音、美图、手游等APP,也都不断的占据着我们每日的时间,以至于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饭店里一对情侣吃饭,或者是一家人吃饭,即便是面对面,但每个人都在刷着自己的手机,而缺失了过去那种热闹的交流。

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技术的革新,却反过来弱化了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导致我们都过度依附于技术工具本身,而忽视了最为直接的情感交流?


对此,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讨论这一问题。在我看来,数字化技术,在一定层面上实际上是深化了家庭的亲密度和凝聚度,增强了新家庭主义。

所谓新家庭主义,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阎云翔教授在一篇学术论文里所提出。具体而言,在1990年代,年轻人特别喜欢表达自己自由的个性特征,喜欢脱离家庭展现出自己的个体主义、原子主义的一面。用阎云翔的原话,就是“强调要独立自我、我行我素、彰显个性色彩”。

但是到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年轻人慢慢回归到家庭当中,让一个个本来离散的家庭重新聚合,无论这种离散是地理空间层面上的,还是精神层面上的,都导致家庭的亲密度、团结度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家庭主义。

年轻人回归家庭,一方面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强调关系的文化背景。在中国社会中,家庭显得格外重要。鲁迅说,“家庭为中国之基本”、“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著《乡土中国》中,他就明确指出中国的家庭概念和西方的不同,西方更加强调家庭的边界,有一个清晰的团体界限,就好比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而中国更加强调家庭的延申,强调像涟漪一样由自己向外扩散到“无穷的远方”,在扩散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纽带、关系、面子、人情等非正式的人际网络连接,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取向。

另一方面,新家庭主义的诞生,其实背后也有着很强的经济驱动因素。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房价不断升高,年轻的一代如果想要买房,就更加需要父母辈的支持,于是四个老人和一对小夫妻共养一套房的现象普遍起来。还有像大家开玩笑说的“老漂一族”,那些已经退休的父母们在大城市里帮助子女带娃,给工作的子女们减轻抚育下一代的压力。同时,在职场压力愈加严重的今天,年轻人在大城市难以感觉到工作的价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好朋友一样紧密。当眼前的灯火辉煌没有人可以分享,孤独感慢慢涌上来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想回到故乡、回到家里、回到父母身边。


这样的一种场景,伴随着今天数字技术的深度使用,特别是当我们的父母亲、我们的祖辈,他们也都非常熟练地使用数字化产品的时候,就更加凸显出数字优势在构建家庭亲密关系中的作用。

譬如说,我相信每一个人在微信里都有自己的家庭群。每天,我们都在群里和父母进行交流,发送各式各样的表情。也许有一些朋友远离父母,在外地或者外国学习工作,但是因为微信里的家庭群,无论离开父母多远,都可以通过一段语音,一个表情符号,而在情感上有了紧密的联系。中国人并不像西方那样,善与直接对父母长辈说出“我爱你”。但是在数字媒介的帮助之下,再害羞的人,也可以通过各种“爱”的表情包,来向父母表达他们的爱和思念。同时,因为年轻的一代比父母辈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有意识的去直面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当选择回归家庭的时候,年轻人们也将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期待和愿景,平等、尊重、关爱、和睦一起带进了家庭。

再譬如,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相信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深受影响,都自我封闭在家里很长时间,也每日时时刻刻关注疫情的最新发展。在这一个多月的封闭中,居家生活固化,情绪起伏波动,也因此更加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同时也更加关心不在同一个地方的家庭成员。这个时候,技术就在其中帮助我们可以更畅通的进行联络。以我自己为例,以前是和父母每周电话1-2次,在疫情爆发之后的2、3个月里,我每天都会和在家乡的父母有1-2次的视频通话,视频密度的增加,其实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今天我们新家庭主义的内核不断地进一步深化。


在社会学的视角里,家庭是我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基本的团体单元,也是社会的最小的单位。我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交友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和家庭产生密切关系。如果当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出现了亲密关系的瓦解、家庭分崩离析,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走向低落,或者说,成为一个低度整合型的社会,身处其间的人就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也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社会的混乱。

在日文里面,“人”也被叫做“人间”,这精准地表达出了社会学的一条真谛,那就是,人的意义在于“人和人之间”,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作家郝景芳在她的作品《人之彼岸》里曾经提到,“人能够从和人交往的经历中学到很多情感和行为知识、能直觉感知他人的心境,不是因为人类头脑处理能力更快,而是因为人类能够以自己映照他人,将心比心。”而法国的社会学涂尔干则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的存在,是“个人的精神在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存在”,而家庭,就是人们最渴望、也最容易找到归属,找到精神融合之感的地方。


这是在数字化时代之下,人和机器、和人工智能的区别,也是我们更加重视家庭、重视家人的源泉所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更多文章

1

投资引领中国经济复苏  

2

 产业链外迁,中国怎么办?

3

 中美冲突主导市场情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