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丝路科创中心!
西安:建设丝路科创中心
西安“6+5+6+1”现代产业体系
6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
5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机器人、5G、大数据和云计算、增材制造
6大生产性服务业: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会议会展
1大文旅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1、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 产业创新重点工程: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成果与数字城市、公共服务、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高标准开展重点领域企业引培、人才引育。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与社会试验。以先进制造、文创旅游、商贸物流、智慧全运等应用示范场景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试验区在研发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生态营造等方面全面发展。
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支持硬科技研发,畅通硬科技转化渠道,培育硬科技企业,做强硬科技产业,突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一流硬科技创新生态。
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开展硬科技创业“育苗”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硬科技企业与产业培育计划,实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计划。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提升西安科技大市场功能,建设西安技术要素交易市场,推进公共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推进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金融支撑体系建设:加快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发挥资本市场西安服务基地作用,实施“龙门行动”计划,打造上市挂牌的“西安军团”、并购重组的“西安高地”、资本市场的“西安板块”。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西咸新区、高新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双创支撑平台,推广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推动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完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机制,鼓励高校院所联合龙头企业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领域,创建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科技企业孵化和高端人才引进。
2、打造高能级创新策源地
| 西电·西安电子谷 |
☆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建成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协同推进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测试研究平台、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设施、阿秒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实验室体系:积极参与秦岭国家实验室建设,鼓励在空天动力、先进制造、生命科学、新材料、疾病防控、金融科技等优势领域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增材制造和光电子集成制造等国家创新中心,强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加快能源与传感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科技创新城(园区):支持西安高新区“一区两谷一心一社区”建设,推进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先进计算产业园、泾河新城院士谷、长安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园区建设。
西部科技创新港。依托西安交通大学,高起点规划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港,完善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服务等平台功能,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等机构,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
依靠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增强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关键项目,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大力补链、延链、强链,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以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等为重点,打造汽车产业集群。以飞机制造、航空发动机和航天运载动力等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以超特高压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装备等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以超导材料、铝镁新材料和太阳能光伏等为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以现代食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为重点,打造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持续开展质量提升和“标准化+”专项行动,打响“西安制造”品牌。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1000户以上。
☆ 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重大工程:
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建设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二期、8英寸功率器件生产线、奕斯伟硅产业基地、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中兴智能终端生产二期、海创园半导体材料、西安中兴新思南科技产业基地、海康威视西安科技园等重大项目,推动半导体、智能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等规模化生产。
汽车产业:加快陕汽重卡扩能、开沃纯电动客车、S变速器智能工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零部件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占比,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加快建设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发展军用飞机、民用客机与通用航空飞机整机制造,推动西飞民机产业基地、支线飞机研制、航发动力技术改造、阎良航空研发设计及制造、高端航空部件制造基地、航空基地新舟700、无人机产业基地、低成本微小卫星制造、高原无人机研发生产、先进航空零部件制造、蓝田通航产业园、空天动力创新中心等工程建设。推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研制、微小卫星产品及卫星设备、遥感、通信等关键载荷制造,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总设总装,全推力全直径系列火箭发动机及衍生产品制造,建设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
高端装备制造:建设智能测控西安产业园、三一产业园、临潼渭北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等,重点推动超(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中低压输配电装备、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等电力装备,能量转换设备(透平压缩机、鼓风机、通风机、工业能量回收透平、汽轮机、工业锅炉)、压缩机及气流造纸等通用装备,盾构机、大型铺路装备、矿山装备等成套专用装备研制,推进城轨、城际车辆整车制造和维修。
新材料新能源:建设稀有金属材料、超导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空天复合新材料、3D打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基地,推动高性能航空新材料、电子级硅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等规模化生产,推动聚创动力电池研制,建设航天基地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材料及组件、兆瓦级新型风电机组。
食品和生物医药:建设西安爱菊农产品加工园项目,推动现代食品加工生产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研发、高分辨医学成像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产业化,建设巨子生物产业园、国际医学制剂中心、陕药集团产业园、草堂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灞桥区生物医药和临潼渭北食品产业园等工程。
4、做大新兴产业
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5大新兴产业。以建设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为载体,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优势领域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关键器件、核心芯片、无人机、卫星通讯导航遥感市场化应用,搭建实施典型应用示范场景,鼓励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布局应用,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打造“西安创造”品牌。紧盯产业发展趋势,谋划发展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生命健康等一批未来产业,抢占经济发展“新赛道”。到2025年,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
☆ 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及工程:
人工智能:提升西安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丝路类脑科学研究院、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等平台功能,重点发展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能安防等领域,推动类脑计算、生物特征识别、深度学习、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突破。
增材制造:推动增材制造装备产业化,建设铂力特金属增材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基地等项目,鼓励从事金属及非金属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生产,开展增材制造多元化应用产品生产加工,建设增材智造产业基地。
机器人: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和集成应用,建设西安航天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船舶设计建造及清淤机械装备研制等项目。
大数据:重点发展大数据标准验证、测评认证等服务,支持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运维服务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和试点示范。建设西咸国家级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基地、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亚马逊联合创新中心、浪潮产业园、浐灞数字经济产业园、泾河新城大数据中心、临潼零口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
卫星应用:构建卫星数据应用、卫星制造、地面设备建设和维护、卫星星座建设和监控运营等全产业链,重点发展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打造导航器件—终端—系统—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链,重点突破北斗核心芯片低功耗和小型化、商业卫星任务测控中心、国家高分数据中心、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数据处理、北斗行业应用集成系统以及北斗位置服务应用、低轨卫星通信核心商业场景应用、卫星遥感信息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
未来产业:追踪全球前沿科技动态,围绕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生命健康、氢能产业、区块链、4D打印、增强现实(AR)等领域,发展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未来产业,超前研制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和系统集成产品,建立适应未来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应用场景体系。
5、做优生产性服务业
| 西安院士谷 |
围绕制造业产业布局,聚焦产业链对接、价值链提升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6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供给,加快培育引进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服务型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发展,形成优质专业、集约高效、竞争有力的现代产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提升支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
☆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及工程:
现代金融:加快高新区金融核心区建设,推动丝路(西安)前海园建设。强化西安金融商务区与西咸新区金融功能承载力,吸引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灾备中心等功能性金融机构聚集。
现代物流:做强空港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联内通外的物流通道,发展制造业物流,拓展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物流服务,建设智慧物流发展示范区,推进“两港五园十一中心”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建设空港枢纽区域集疏运网络,实施国际多式联运工程,推动邮政快递枢纽集群、农产品物流城、德邦物流中心、智慧冷链产业园、新丰大宗物流集散中心等工程建设。
研发设计:发展航天动力、大飞机、集成电路等高端工业研发设计,拓展交通设施设计、能源化工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智能制造研发设计等领域,发展研发众包、设计众包、云设计等新型研发服务业态,推进新基建工程设计服务,争创设计之都。
检验检测认证: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水平,推进检验检测认证集聚发展,搭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发展新型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模式,重点建设国际检验检测产业基地、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和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软件信息和服务:推进“一城一池一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扩大软件服务企业离岸外包发展规模,打造面向日韩、欧美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格局。发展通讯、遥感、导航定位服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服务和空间信息智能服务等信息服务产业。建设软件信息服务平台和集聚区,争创“中国软件名城”,打造“中国软件名园”。
会议会展:建设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高新国际会议中心二期、国家临空经济会展中心等工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会展项目,持续扩大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大会、通航大会等十大品牌展会的影响力,打造丝路国际会展名城。
6、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 文化旅游融合重点工程:
加快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碑林历史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旅游街区等文旅新地标项目建设;推动曲江旅游度假区、临潼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安兴庆宫景区、西安秦岭国家植物园等创建高A级景区;提升“长恨歌”“仿唐歌舞”“驼铃传奇”“西安千古情”等演艺品牌,打造“演艺之都”;依托历史文化街区、文旅商综合体等推进“夜长安”品牌提档升级,激活文化和旅游消费;建设临潼秦汉文旅TOD产业新城、渭河生态康养新城等项目。
7、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5G通信设施:重点完成5G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涉农区县重点区域5G信号全覆盖。以典型场景示范应用为切入点,开展5G试点应用示范,推动垂直行业融合创新,加快西安互联网交换中心、浐灞数字经济示范区、西安阎良·中国航空文化博览园等应用场景建设,在先进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全运、车联网等领域形成一批5G创新应用示范案例,在超高清视频、移动安防等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应用模式。
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以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与新能源等六个支柱产业为重点,依托大型骨干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国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数据中心:建设西安市新型智慧大数据中心,在异地建设市级大数据备份中心,在榆林或延安建设(租赁)远程灾备中心。建设西安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西咸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分领域专业大数据平台项目。
超算中心:重点建设沣东新城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完成航天基地先进计算产业园即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设,打造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区。
卫星地面基础设施:以丝路未来宇航产业园、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商业航天测控系统建设项目、西安科研试验新区、空天科技产业园为重点承载,加强民用卫星测控体系、测控中心、天/地基导航增强系统、信关站和数据处理中心等卫星地面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十四五”期间,全市预计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5000个,重点推进秦汉新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生产应用基地和空港新城新能源充电桩项目。
8、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END -
长安范儿
有态度的生活方式
最有范儿的生活服务型平台
入伙:范儿家QQ5群415646147
与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