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微企业成长故事】林君生:从闯关东的补鞋匠,到年产值2亿元

陈胡南 台州市场监管 2022-08-27

      林君生,浙江三诚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17岁挑着修鞋担闯关东;1984年,以2000元的家庭小作坊起家,经过30多年的摸爬滚打,到如今公司的年产值达到2亿元。像三诚公司这般规模的企业在台州有很多,林君生的创业史就是台州许多民营企业家成长的缩影。


1

17岁挑着鞋担闯关东

18岁以2000元起家

林君生共有兄弟姐妹5个,他排行第四,四兄弟中他年纪最小。1982年,16岁的林君生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困难,高中上完一年后便辍了学。

第二年,林君生跟着大哥挑着补鞋担,不远千里坐火车来到了辽宁省闯荡,靠摆地摊替人修鞋为生。那时候东北工业基地发达,生活水平也比南方富裕,很多江浙一带的人来到关东闯荡。林君生和大哥租住在每月10元的出租房里,每天早上六七点就出门,穿街走巷替人补鞋、擦鞋,直到夜里才回来。

东北的冬天气温常常零下十几二十度,坐在大街上的林君生和大哥每补完一双鞋子都要稍作歇息搓搓手,暖和一下冻僵了的手指。虽然工作环境恶劣了一些,但一天却能赚个10元、20元,这让兄弟俩觉得再苦也是甜的。

1984年,干了一年的补鞋的活后,林君生接到父亲的电话,让他们兄弟俩回来开“厂子”。原来父亲发现,镇上有几家造篮子的厂,提梁都是用铁丝做成的,人们提起来非常不方便,而当地做塑料管的却没有。他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于是将两个儿子从东北叫了回来。

说干就干,但是启动资金成了“拦路虎”,在那个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林君生家里兄弟多、经济条件和大家数家庭一样贫困。既然一家子拿不出那么多钱,那就抱团吧。于是林君生的父亲、大哥、姑父、外加3个同村人,总共6人每人出2000元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合伙注册了黄岩县新桥镇新济塑料厂,专门生产塑料管。

说是厂子,倒不如说是一个家族小作坊,因为面积只有五六十平方米,外聘的工人一个也没有,除林君生专职外,其他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

可是厂子开起来生产了一年后,由于工艺跟不上去,大家觉得没钱赚,打起了退堂鼓,决定解散这个厂子,他们通过抓阄的方式,决定由谁接手。最后,林君生和大哥抓到了阄。由于林君生大哥已成家,林君生的父亲就将股份转给了林君生和其他两个哥哥,这就意味着,新厂的股东变成了林君生四兄弟。

2

因为年轻别人不信任

在客户门口连蹲4天

虽然其他人认为赚不了钱,但林君生坚信,有市场就有利润,只要控制成本,就会有钱赚。因此,他们并没有请工人,而是四兄弟轮流换班,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当时交通不发达,道路狭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每天早上林君生都要骑四十分钟的自行车,将塑料管拿到镇上卖。

80年代初期的中国,市场上的物质比较困乏,加上竞争对手也少,因此他们生产的塑料管很抢手,供不应求。从1986开始,他们的厂就开始赢利,第一年赚了2万元、第二年7万元、第三年10万元……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时间一长,林君生发现,如果光靠做塑料管,想把生意做大很难,必须转型。1990年,他们将厂房搬到了路桥,瞄准了路桥市场。因为当时路桥有许多电缆厂用到的电缆塑料都要跑到杭州去买,本地没有一家。他便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于时一边生产塑料管,另一边转型做塑料原料。

林君生打听到,有一个潜在的优质客户整个家族都在做电缆生意,假如打开了他的市场,整个路桥的市场就能找到突破口。经过一年的尝试,林君生把塑料原料生产出来了。可是当林君生把生产的原料拿给这个客户看时,客户理都不理他。因为那时的林君生只有23岁,正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随也不愿意信任他这样的“黄毛小子”。

第一天被拒绝,林君生并没有失去耐心;第二天再去,再次被拒绝;第三天又去,依旧被拒绝;直到第四天,客户终于被林君生的诚意与毅力所打动了,对他说:“小伙子,你下午先拉一吨过来试试吧。”林君生高兴地三步并做两步飞快地跑回厂里。

结果令客户意想不到的是,林君生的原料质量非常好,完全符合他的生产需求,并不亚于杭州那边的,而且价格还实惠。这一客户的市场打开了以后,林君生生产的原料也慢慢地被其他客户所认可。

3

摆脱家族式管理

引进现代化管理模式

像林君生家族一样,台州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兄弟、夫妻或是亲戚间合伙搞起来的。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确实对企业有帮助,由于血缘或亲缘关系所构成的经营团队比较容易齐心协力,更能吃苦耐劳,在工作中不会保留自己的精力。

经过20多年的打拼,四兄弟先后开办了4家塑料厂,户户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弊端慢慢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

2002年下半年,林君生先后两次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来厂里帮助管理,目的是想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可是过了不久后他发现,由于几位兄弟本身都是股东、老板,他们打心底就无视这些“外人”的存在,根本不服从管理,导致企业的制度执行不下去,最后管理人员不得不选择离开。

2004年,林君生做出一个改变整个家族和自身的决定:四兄弟“分家”,不再合伙,每人各自管各的个厂。2012年,林君生将厂子搬到了洪家塑料园区,并注册了台州市三诚塑业有限公司。新厂房占地22亩,拥有员工90多人。为了使公司走向现代化的管理轨道,林君生引进了精细化管理模式,请专业管理团队来管理。同时,为了保持企业员工的稳定性,他还为员工们造了宿舍、食堂、娱乐设施,买了保险,员工在厂里免费吃住。包括环保、消防都按照规划化的标准去实施。

凭着在塑料行业二十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台州市三诚塑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们生产的塑料粒子经过检测机构严格检测, 环保达到出口欧美ROHS、PAHS、REACH要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公司致力于技术更新,在巩固提高原有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种不断增加。

过硬的技术力量,丰富的生产经验,雄厚资金实力,优质的产品质量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使企业迅速发展,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和技术竞争中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技术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到2016年公司产值达到了2亿元。2016年6月12日,公司更名为浙江三诚塑业有限公司。

“诚信、诚意、诚品”这是林君生将公司取名为“三诚”的用意。诚信,是指承诺了别人就要执行到位;诚意,是指诚心诚意去做产品,为客户着想,对品质负责;诚品,只有做到了诚信、诚意才能生产出诚品。

对于未来,为人低调的林君生说,我并不想把公司做到有多大,而是量力而为,在一个行业长久地扎根下来,做到极致,走得平稳,这才是关键。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为了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工作开展

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

从8月份开始

本公众号每周推送一篇企业成长小故事

与大家分享创业经验

这是第九家企业的成长故事




▶他山果业:从日售几十单到淘宝销量领先

▶刀尖上的“舞者”:神钢赛欧科技徐炳坤

▶新睿电子:“机器换人”时代的领跑者

▶得乐康:绽放在旷野里的报春花

▶管敏宏:便洁宝要做中国智能马桶的标杆

▶陈丽敏“赶海”记

▶飞鹰鞋业:插上质量和品牌双翼 做展翅翱翔的“雄鹰”

紫风铃德质兼修 紫风铃的20年品牌创新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