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五星酒店不换床单,真的是因为黑心吗?
9月4日,一篇名为《五星级酒店,你们为什么不换床单》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一家国内测评机构,在北京选了W酒店、三里屯洲际酒店、希尔顿酒店、JW万豪酒店和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调查,根据它拍摄的视频,5家酒店均未在客人退房后彻底更换床品和清洁浴缸,其中3家“床单、枕套都没换”,部分酒店“马桶圈、漱口杯等未彻底清洁”,甚至地上还有一个拆开的安全套外包装。
这篇文章一发,舆论一片哗然:啊?现在连每晚2000元的五星级酒店都不卫生了?那,还有值得信赖的酒店吗?话说卫生难道不应该是酒店的底线吗?赚取这么高的利润,却连卫生都搞不好,欺骗消费者,这些酒店真黑心,应该直接倒闭......
大家的情绪特别容易理解,最值得信任的品牌都出了问题,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不吐不快。这非常正常,也非常能够理解。
但是,作为商业人士和管理者,仅仅宣泄右脑的情绪,那是不行的;一名合格的商业人士、或者管理者,还必须试着用左脑的商业逻辑来思考。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对这件事情背后的商业逻辑的思考深度,恰恰反应了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你首先要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这些酒店的问题,到底是意愿的问题,还是能力的问题。
意愿 vs. 能力
我在《刘润·5分钟商学院》第68课,讲过情境管理。每个工作者都有两个维度、四种不同象限的状态,第一个维度是意愿,就是你愿不愿意把这个工作做好;第二个维度是能力,就是你能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
这两个维度会构成一张二维四象限的图:
比如,一个员工刚刚到一家公司,他应该是处于图的左上角,意愿很强,能力不够;过了一段时间,他会变成左下角,因为新鲜劲儿过去了,还处处受挫,意愿减弱,但能力还没有提升起来;再过一段时间,随着能力的提升,他会进入逐渐右下角,能力强,意愿弱;然后呢,因为越来越游刃有余,信心提升,他会进入右上角,意愿很强,能力也很强,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员工。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懂得情境管理,任何事情都不应该一刀切。当员工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判断,到底是意愿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如果是意愿问题,那没什么可说的,必须清除出队伍。但,如果是能力问题,那就需要对症下药,加强相关的培训和管理。
回到酒店这件事上,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定不会说,不论如何,酒店犯了错就应该乱棍打死;而应该去分析这个现象背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思维方式。
那如果让你来判断,你觉得这些五星级酒店,到底是在意愿上不想做好卫生,还是在能力上做不到呢?
品牌容器
在《5分钟商学院》第37课,我讲过“品牌容器”,不被消费者优先选择的,不叫品牌,而叫商标。
为什么这么多公司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因为品牌是一个容器,它里面装着消费者的“了解、信任和偏好”。一旦容器里装满了用户的偏好,消费者就会在同等情况下,优先选择你。品牌是一种势能,拥有这个势能,这个企业就在竞争中具有了先发优势。这个先发优势,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
所以你猜,一个知名的品牌,会不会傻到有意愿去损伤自己的品牌——这个摇钱树呢?
当然不会。这次卫生事件,已经伤害了这些酒店的品牌,品牌一旦被伤害,就不会被用户优先选择,这个伤害是巨大且长期的。任何一个有品牌的企业,都会珍惜自己的羽毛,所以从正常的逻辑来看,这一定不是酒店的“意愿”出了问题,不是它主动想去做这件事儿,而应该是“能力”出了问题。
信息不对称
那是哪方面的能力出了问题呢?
作为一个从2006年就开始频繁出差,把酒店当做第二个家的商务人士,这次所涉及的酒店品牌我几乎都住过,甚至还拥有其中一些酒店的白金卡和终身金卡。如果我住两天以上,很多酒店通常会在房间里面放一张和下图类似的卡片:
这张卡叫环保卡,主要是为了节省酒店的洗涤成本,同时也保护环境,也让你在选择不换床单、把浴巾挂起来重复使用的时候,产生一种保护环境的自豪感。
也就是说,在客人认为没必要换的情况下,这其实达到了一种三赢,既满足了客户需求,又节省了成本,还保护了环境。
这对于同一个客人是没问题的,但换了个客人就会出问题了,下一个客人对上一个客人完全不了解,不知道你用了什么没用什么,理论上来说就应该把所有的东西都换掉,“一客一换”。
但是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换掉、清洗,这样又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以我自己为例,我住酒店是从来不会用浴缸的,如果我住之前清洗一遍浴缸,我离开之后再清洗一遍,那至少有一次是白洗的。不环保,还浪费了成本。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没用过的话,从环保和成本的角度,真没必要洗、没必要换,但是问题就出在,信息不对称啊,酒店并不知道哪些东西用过,哪些没用过啊。
过分授权
所以酒店出于成本的考虑,就给服务人员授予了一个权力:以你自己的常识来判断,哪些东西真没用过,就可以不用更换了。
这种模糊的判断标准,就给了客房服务员灵活处理的可能性。房间用品有没有用过,有些容易判断,比如牙刷,撕开了肯定就用过了;但有些难以判断,比如毛巾、浴衣、浴缸等,你很难仅凭肉眼“看出来”到底用没用。于是,有些服务员勤快一点,可能换的东西就多一点;有些服务员比较偷懒,可能一些“看上去还过得去”的东西就不会去处理。
所以说,这次事件,我认为根本问题就是给服务员的授权不清晰,导致他们的判断标准或松或紧,交付的服务就不一致。
博弈策略
那么,从管理上,怎么做既可以节省成本,又能让客户满意呢?
监管部门,不应该一刀切说必须全换,这样确实会造成环保问题,和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也不应该纵容酒店服务人员凭经验判断,这会造成低标准倾向。监管部门可以试着用“博弈策略”,只对酒店提出一个要求:新客人入住,必须告知,这次打扫了哪些地方、更换了哪些东西。
这样的监管要求,将通过“博弈策略”,让酒店和客人,磨合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具体来说,酒店必须在房间里留一张卡片,写明已清洁和更换的用品,和上一个客人可能没有使用过,而没有清洁和更换的用品。感谢客人为环保做出的努力,并告诉客人,如果需要,可以马上派客房服务人员彻底再清洁和更换一次。
一旦强制执行这样的监管,被发现没告知就重罚后,酒店的博弈心态就会被分为几种:
第一种,太好了,本来我们就是全面打扫,全部更换。我们乐于这么干,不让那些差酒店隐瞒实情,劣币驱逐良币。
第二种,我们是好酒店,我们的客人更是好客人。我们会倾向告知用户我们判断,并和上一位客人确认,浴缸没用,浴袍没用,如果下一位客人同意,我们将不做更换,并把节省下来的费用,用他的名义,捐给环保组织。
第三种,我们一直不换但是假装换了,现在监管要求明示,如果客人看不到告示并投诉,将被重罚,这太得不偿失了。我还不如都换掉算了。
监管部门,只要要求明示,就可以通过利用酒店和客人之间的博弈心理,解决这个问题。
后记
我今天想通过这个事件,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成熟化思考问题,而不是情绪化表达。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遇到这类事件,一定要从商业的逻辑出发,运用你的管理思维,分析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并想出解决办法。
前人的大坑,我们的路灯,让我们共同进步。
- THE END -
本文由Caddy协助整理,感谢鼓励
热门文章
社群: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登陆《刘润·进化岛》(点击查看详情),与所有新生代的“达尔文雀”共同进化。我会在岛上持续分享我对商业的观察、学习、思考和评论,期待与大家切磋。
刘润:润米咨询董事长;互联网转型专家;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拥有13万学员的《刘润•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扫码关注“刘润”公众号:
👇🏻👇🏻戳此听课5分钟,节省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