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20小时掌握1门知识,1年读600本书,成为1%的?| 赠书单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
在线下演讲的互动环节,除了询问和本公司行业相关的商业问题,我还会经常被问:老师,你能推荐一下你的书单吗?你平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阅读、获取知识的?
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是,提问者想省去自己的选择成本,用别人的方法学习获取知识。
可还有人说“和大咖读一样的书,自己很快也能成为大咖。”我相信有常识的人,肯定不认可这种观点,而且我也不觉得自己是大咖。但我想反问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同一个高考班,教材、老师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人就能考六百多分,而大多人只有四五百分呢?
是啊,为什么?
虽然高考应试所需知识和进入职场后的技能、管理等知识不太一样,但是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学习有快慢粗细之分,今天将把我的六脉神剑:像鲸吞一样的“快速学习”能力,倾囊相授。
1
我是如何学习、获取三类知识的
我自己把平常获取的知识,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新闻,这些能让我们了解风云变幻的世界,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第二类是见识,就是那些你从来没想过自己应该去知道,但是却知道了的东西。比如这个人居然是这么想的,这个东西太有意思,他的观点居然是这样的。
第三类是真正的知识,深刻、系统,需要大量注意力和时间来研究、吃透、反复学习的。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针对这三类知识,大多数人平时都是如何获取的呢?
“上网站、听广播、看电视、报纸、杂志,这些都能获取到新闻啊”
“见识,这个最长见识的肯定是行万里路了,或者跟朋友聊天,都能增长见识的”
“学知识,这个很久没系统学习了,除非是工作需要必须啃一些技术书籍或者要考什么试,才会花时间系统学,但我有订阅很多知识付费课程,虽然好多还没听。”
以上,是大多数人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你可能会说,对啊,学知识不就是应该这样的嘛。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有问题,问题是你没打造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你这样获取知识的方式量小且低效。
那应该怎么做呢?
关于如何系统化建立知识体系,昨天分享了一篇系统化思维相关文章(点击查看)。而获取知识,我则是通过下面三种方法获取的。
朋友圈阅读获取新闻信息。
须鲸式的大量阅读长见识。
快速阅读建立知识框架后向专家请教扎破其中的要点来学习真正的知识。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2
朋友圈才是获取新闻最高效的方式
先说第一类“新闻”。我主要用手机这种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方式,而不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这样的方式来获得。
手机看新闻,有三种不同的渠道。
第一种是“网易新闻”、“新浪新闻”这类,我称之为“他们想让你看的新闻”,恰如网易新闻所称,他们做的是“有态度的新闻”。这类新闻APP现在我已经几乎不用了。
第二种,我称之为“他认为你想看的新闻”。比如今日头条用算法,分析揣测你的想法并给你推送新闻。这听起来很美好——“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但会有个重大的问题:万一你关心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呢?那今日头条老是给你推送这些事,你还是没法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大事。今日头条我是为了研究才装的,现在也不怎么打开。
不用这两种方式,我从哪里获取新闻呢?
朋友圈。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朋友圈不是分享个人动态的嘛,怎么可以获取新闻呢?
那要看你怎么定义新闻,在我看来,人们关注的事情五花八门,但只有关注的人比较多,而且大部分人都觉得是重大的事情才叫真正的新闻。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现在大部分人的习惯是将自己看到且觉得重要的事情第一时间发朋友圈,这从时间效率上比较高。另外,在转发的时候,每个人还会发表自己的态度,可以让我看到事件的同时,看到关于事件的不同角度的评论。
我的微信好友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级,当大量相似的好友发朋友圈,这时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规模特征和统计学特征。我有空的时候,翻一翻朋友圈,发现很多人正讨论某件事情,那这件事就是我要去关注的新闻。
所以,朋友圈的新闻,是朋友帮我选择、过滤了的,用集体的判断力投票了的新闻。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新闻,效率是最高的。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3
用须鲸式大量阅读长见识
长见识的最佳方式是什么?肯定是旅行。但我们大多数人哪有那么多时间旅行,那应该怎么获取呢?我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这个阅读不限于纸质材料。
不久前,我跟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吃饭时,还简单地算了下账,说我在得到上购买的内容将近一万元了。
除了我完全没天赋的艺术类专栏没太多购买外,我一共订了二十几个专栏,购买了所有的大师课、大部分的精品课,另外就是订了《每天听本书》。我从2017年6月1日开始听,到现在300多天的时间一共听了555本书,算下来,每天听了约1.7本。(注:文章写于5月份)
这是个巨大的量。于是很多人会疑问,我平时这么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是利用好大量的碎片时间。我脖子上经常挂着一个耳机。不管是走在路上,还是中午吃饭,或者是在高铁上、机场的候机室、等等一切的碎片化时间,我都用来听这些内容。
二是除了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外,我听书的语速也很快。一开始是用正常语速听,觉得慢了就调到1.25倍,适应了1.25倍之后,后来又调到了1.5倍,现在也完全适应了。估计再听一段时间,我就会调到2倍的语速。听一本书需要的时间大概是25分钟,2倍的语速大概用12分钟就能听完一本书,1.7本大概只要20分钟左右就能听完。那一年听600本书,就是非常可能的事情了。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大量的读和听对提高见识来说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这种方式就像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须鲸一样,它们平时吃东西是怎么吃的?很简单,它们张大嘴巴往前游,把大量鱼虾连同海水一起吞到嘴里。再通过另外一个孔,把所有的水排出去,于是就剩下鱼虾这些有营养的东西。
增长见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对于你没接触过的领域来说,起初你并不真的知道,你要增长什么见识。像有时候我会听历史、哲学、甚至艺术的内容,快速大量听完后,你会发现虽然有些东西对你价值不大,但因为量大,总能遗留很多有营养的东西在你脑海里,跟你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产生勾连。让你的知识体系变得越来越完整。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这种大量吸入,然后过滤吐出,剩下丰富营养的方式,我把它叫做须鲸式的阅读,这是增长见识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我不太赞成有些观点,说读书一定要精读,一年读三五本好书就好了。
这种方法在过去应该是有效的。过去能写书的人就很少,出版的难度也很大,书都是被精选过的,你能买到的书就更少了。从中你能挑出几本来精读,体会其中的价值,反复斟酌记笔记,确实是很有趣很享受的一件事情。
但今天,写书出书已经变得非常简单了,书籍市场的信息量变得巨大,导致信息的密度也越来越低。这时候,一年只读三五本的话,可能会漏掉大量的知识。
而且目前时代发展飞速,你就算找到三五本经典,也没法在这个时候给你全面的营养。就像吃饭一样,容易偏食,造成营养失调。
4
如何20小时快速学习
第三类内容是“知识”,就是你要专门去学习一样东西。对于一个陌生领域,你要成为掌握100%知识的专家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但要快速入门掌握这个领域80%,还是有可能的。
具体怎么做呢?
我在《5分钟商学院•基础篇》第155讲,专门讲过一课,叫“如何20小时快速学习”。
以区块链的学习为例。2017年区块链特别火热,我也写过不少区块链的文章,主要靠的就是我从三四年前就开始做的研究和积累。
我当时是怎么快速入门做研究的呢?
我到京东、当当、亚马逊这些网站找到与区块链相关的畅销书籍,之后又看一下买了畅销书的人又买了哪些相关书,借用别人的判断力买了像《区块链原理》等十本书。
找到十本书之后,我先翻目录,找到书中的逻辑架构后,然后快速阅读。最后,把书中大致的内容逻辑框架在白板上画出来。这样我就迅速建立起对区块链知识的基本认知了。
▲我画的《互联网+-法》的逻辑框架
建立起基本的认知框架后,我就去找真正的专家问问题。问什么呢?主要是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或者我不能完全理解的点。
这里重申一下,一定要有大致的认知框架之后再去问问题,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你不知道怎么去问,只会浪费别人的时间。而且专家跟你讲的时候,可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若没有基本框架,就算专家给你讲一整天,你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先建立完整的框架图谱,再跟专家问一些点的问题,把点都扎透,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你可能花20小时,就在这个领域能够入门,甚至是高手。
对于一门知识,我就是用这样系统化的方式来学习的。
5
总结
补充一点,技能类的知识,通过上面的方法,其实你只能掌握理论,这些知识教的是如何练习技能的步骤,而不是技能本身。恰如学骑车,看书是学不会骑车的,只有你摔得满身伤痛,你才能学会骑车。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游
小结一下,作为一名商业顾问,我每天要面对各行各业的客户。他们用20年,“精通”行业99%的商业细节。给他们做顾问,我就必须要知晓从朋友圈获取的新闻,用须鲸方式1年阅读超过600本书增长见识,甚至用20小时,“学会”行业80%的核心逻辑。
只有这样,我才有资格对客户说“我认为”。
所以,“快速学习”能力,是一名优秀顾问的六脉神剑,甚至是商业机密。今天我倾囊相授,希望你不要辜负。
若掌握了今天的方法,1年即使300本书,你也能成为同龄人中的1%。
最后,关于学习、获取知识,你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欢迎你在留言区进行探讨和补充。
整理:陈博齐
编辑:小师妹
- END -
|小师妹| 今天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公众号回复“书单”,小师妹将为你推荐刘润老师为你推荐的书单(保留7日)。回复“进化岛”,加入刘润社群,和5600+新生代“达尔文雀”共同进化。和我一起,把别人的顿悟,变成你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