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零售:一场势不可挡的效率革命 | 万字干货

刘润 2019-07-09




内容来源:“新零售,就是效率更高的零售。”本文首发于商业评论内容由刘润新书《新零售:低价高效的数据赋能之路》整理而成。排版依据笔记侠排版风格。


新零售:一场势不可挡的效率革命


“新零售”最早是在2016年10月被提出来的。


雷军说,某一天上午,他在一个论坛上讲到了新零售的概念;当天下午,马云在另外一个城市的会议上也谈到了新零售;很快,刘强东也提出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概念。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大家都提出了新零售。为什么新零售突然成为热门话题?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要涌入新零售的战场?零售真的有新旧之分吗?

 


1

互联网流量危机,引发新零售变革



在讨论新零售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零售的现状。


过去几年,零售业受到很大挑战。零售巨头沃尔玛2016年在全球关闭269家门店,裁员1.6万人;仅2017年上半年,沃尔玛在中国关闭的门店数量就达16家之多。

 

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很少逛实体超市了。超市的日子不好过,商场同样惨淡。很多曾经火爆一时的百货商场,现在门可罗雀。

 

而另一边,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看似高歌猛进,不断吞噬线下零售份额,导致很多做传统零售生意的人都非常痛恨电商,他们认为互联网公司在掏空实体经济。


事实是这样吗?

 

当大家觉得零售越来越难做时,2017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通过电商完成的数量大概在10%〜20%。

 



显然,在很多传统零售企业觉得“末日降临”时,整个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但没有减少,反倒在增加。而看似发展迅猛的电商并没有吞噬多少线下零售的份额。

 

2015年,很多电商企业逐渐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电商用户的增速开始放缓。


一方面,最容易接受电商的那批用户基本都上网了,剩下的绝大多数用户,由于习惯、地域、年龄等原因,让他们上网买东西,可能就是一场持久战。

 

另一方面因为见识到互联网的巨大威力,大批卖家纷纷从线下走到线上,开始依托交易电商(淘宝、天猫、京东等)、社交电商(微店、代购、微商等),以及内容电商(微信公众号、IP植入、直播电商等)销售商品。

 

用户数量增速放缓,电商数量却在迅猛增长。卖家比买家增长快,直接导致一个结果:电商获得一个潜在客户的成本,即所谓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在网上做生意越来越难,互联网的流量红利迅速消失。

 



原来互联网不是零售的万能药,至少不是速效药。原来让大多数人上网买东西,是要靠一两代人的迭代才能实现的目标。更可怕的是,原来在网上买东西,并不必然意味着便宜。

 

高歌猛进的互联网电商,遇到了重大危机。阿里巴巴、小米和京东,都已经感受到增长压力。怎么办?去哪里找新鲜、便宜的流量?这时,依旧被传统零售占据的80%〜90%的广大线下市场,自然就成了互联网电商的进军目标。

 

怎么进军?从互联网的云端向地面空投伞兵部队,带着最先进的装备,攻打传统零售的市场,这就是新零售。

 

阿里巴巴、小米、京东,以及其他加入战局的公司,虽然战术各不相同,但是战略概莫能外。一场由互联网流量危机引发的新零售变革,就这样开始了。


 

2

零售的本质要明白

 

要理解新零售,先要明白什么是零售。

 

零售是一系列商业模式的统称,是通过某种交易结构,让消费者和商品之间产生连接,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反之亦然,让消费者找到商品。

 

用阿里巴巴的话语体系来讲,零售其实就是把最终付钱的“人”(消费者)和“货”(商品)连接在一起的“场”。这个场,可能是场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一个行为。

 



很多商业模式都可以算作零售,比如线下服装店、超市,甚至一个扛着磨刀器具走街串巷吆喝的磨刀人。

 

零售的历史非常悠久,但自古以来,它的本质却没变过。


在物物交换时代,有人家里养羊,有人家里种水稻,有人想吃大米,有人想吃羊肉,于是产生了交换。

 

怎么交换?把羊牵到对方家去吗?他可能除了换米,还想换棉花、换青菜,这样一来就会非常麻烦。

 

于是,这些有易物需求的人约定具体的交易时间和地点,后来交易地点慢慢固定下来,成为集市。


集市是商业地产的雏形,其作用就是连接商品和需要商品的人,即连接人与货,我们称之为场。集市本来是一个约定,后来越来越固定,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的发展,带来了百货商场。百货商场也是一个把人与货连接在一起的场。


(人)去商场买西装,商场已经把西装(货)存在库房里,并留了几件在外面,搭建好货架、镜子、试衣间这样的环境(场)方便你试穿,你喜欢就买走。

 

再后来,出现了连锁商店、超级市场,你去买酸奶、薯片,都是去一个把人与货连接在一起的场。

 

再后来,出现了电商。电商也一样,淘宝、天猫、小米商城、京东、有赞商城、直播电商、朋友圈代购、微商等,都是一个个场,卖家拿着货去连接人,或是买家网聚人,一起去找货。

 



所以,零售的本质,就是把人和货连接在一起的场。不管技术与商业模式历经多少次变革,零售的基本要素都离不开“人货场”这三个字。人货场是零售业永恒的概念。

 


3

新零售就是一场效率革命


 

那么,什么是新零售呢?

 

新零售,就是效率更高的零售。


互联网电商之所以能挑战线下零售,就是因为在“人货场”这三大零售要素中取得了更高的效率。




面对新的挑战,将线上线下的优势结合起来,创造更高效率的零售,就是新零售的使命。

 

怎样才能利用新技术,提升这个时代的零售效率呢?主要有三大逻辑:


  • 用数据赋能,提升场的效率;


  • 用坪效革命,提升人的效率;


  • 用短路经济,提升货的效率。

 

1.场的效率

 

场的本质,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万千组合。在重新组合这“三流”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它们的各种特性。

 



① 信息流


自从人类有了交易,“货比三家,择优而买”一直是人们坚守的购物法则。


在购买商品之前,消费者需要知道商品的相关信息,用以帮助决定是否购买。而今天最容易获取信息的方式无疑是网络。

 

为什么淘宝可以“万能”?因为它提供信息流的效率大大提升,又快又全又便宜。包罗万象,又方便比价,所以淘宝成为中国最大的“百货商场”。


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流,相对于线下,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性,那就是高效。

 



那么,凭借信息流的高效性,互联网就可以干掉传统零售吗?并没有。

 

因为互联网电商在提升信息流效率的同时,损失了体验性。所谓体验性,就是提供复杂信息,这是互联网目前无法替代的。

 

以买衣服为例,人们在网上买衣服,因为摸不到料子,也无法试穿,只能凭自己的眼光和感觉。一旦看走眼,就会上演悲催的买家秀和卖家秀。

 

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流在线上、线下的不同特性提高零售效率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线上的数据赋能,提高线下体验性的效率。



典型的案例就是各种“不卖货的体验店”:

 

在线下店进行实物体验,获取足够的信息流,然后在线上下单购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让效率最高的环节发挥自己的特长,以组合的方式完成零售。




② 资金流


互联网的资金流,有什么优势呢?显而易见,那就是便捷性。2011年10月,支付宝推出国内首个二维码支付方案。

 

此后,移动支付在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带领下,迅速占领各大支付场景,让付款这件事变得极其简单,大有取代线下支付的势头。

 

但是,互联网的资金流,相对于线下,依旧存在弱点,那就是缺乏可信性。




资金流和物流一直是一对亲兄弟。在信用机制越不发达的地方,它们越亲近。


“双向同时”是传统零售资金流和物流的常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是,互联网将资金流和物流这对亲兄弟强行分开了。

 

买家和卖家相隔甚远,无法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此必须做个约定,到底是我先付钱,还是你先发货。这两件事情没有办法同时进行。

 

于是,人们发明了担保交易,如支付宝、PayPal等,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地在网上购物。

 

然而,线下资金流依旧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大额交易;线上资金流更容易发生在小额交易上,而大额交易可能会存在可信性的心理障碍。

 



在新零售的效率要求下,将线上的便捷性和线下的可信性结合起来,就成为资金流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

 

京东白条,阿里巴巴的花呗、借呗、芝麻信用,腾讯的微粒贷等,都是通过数据赋能互联网的资金流,让零售不再必须在便捷性和可信性之间做单选题。

 

③ 物流


物流未来,互联网信息流的高效性、资金流的便捷性,与线下信息流的体验性、资金流的可信性,仍然会不断博弈。最终谁主沉浮,现在还不能下定论。因为在零售的“场”中,还有一个要素在快速演化,那就是物流。

 

物流在互联网和线下也有明显的区别。互联网的跨度性和线下的即得性,正在进行激烈的对抗和合作。




衡量跨度性物流,最重要的指标是快;衡量即得性物流,最重要的指标是近。

 

线下的人找货,范围有限,但如果变成互联网的货找人,就会出现一种新情况:


全世界的货物都可以奔向你,价格也会被拉平。


这就是互联网电商物流的跨度性优势。

 

但是,线下人找货的即得性优势,也是线上物流目前难以企及的。如今蓬勃发展的便利店就是以此为安身立命的本钱。


线下即得性的优势,值得传统零售长舒一口气,放下心中的石头。但是,不要忘了,线下即得性是通过“近”来实现的。

 



同样地,在新零售的效率要求下,用数据为物流赋能,让“快”和“近”殊途同归。

 

为此,各种新技术、新专利都在努力,从亚马逊的“预测式出货”专利,到天猫、京东的大数据分析提前备货,再到无人机配送,以期实现库存更近,物流更快。


通过数据赋能,这两者正在殊途同归,合二为一,成为新零售最坚实的基石。

 

2.人的效率

 

讲完场,下面从人的角度来看看如何提高零售效率。

 

(消费者)对零售意味着什么?一切商业活动的起点,是消费者获益,零售当然也不例外。人,对于零售来说,是起点。人(消费者)通过场(商场、超市、便利店、电商等),与货(商品)产生联系。

 

每个活生生的消费者,来到商业中心,都是带着不同的背景、诉求、情绪和消费能力来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用一套基本逻辑,来理解这看似不同的一切。这套逻辑就是:


销售漏斗公式——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其中,流量就是有多少人进店,线下称之为人流、客流。人流量大的店面叫作旺铺。


转化率就是进店的人最终有多少买了东西,线下称之为成交率。


客单价就是一个客人一次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买得越多,价值越高。


复购率就是这个客人走了,下次还来的可能性有多大,线下称之为回头客。


显然,这个公式右边乘出来的数字越大越好。不过,销售漏斗公式可以用来衡量销售额,却无法衡量销售的效率。

 



均摊到每平方米店铺面积上的销售额,才真正体现一家店的销售能力。每平方米的年销售额,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坪效,即每平方米面积创造的年收入。

 

从销售效率来看,在线下,经常会出现无论怎么努力,每平方米创造的年收入都提高不了,甚至无法抵消该平方米租金的情况。


这就是所谓的“坪效极限不够租金底线”,说明当下的业态不该出现在这里。


线下不同的地段养不同的业态,层次分明。可以说,坪效极限制约了传统线下零售的想象力。

 

在新科技(比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突飞猛进的今天,有没有办法利用创新技术提高坪效,甚至发动一场“坪效革命”,以突破传统的坪效极限呢?

 

用传统的方法,尽量接近坪效极限,这需要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但要突破,甚至大大突破坪效极限,唯有依靠交易结构思维,用时代赋予的高效率工具才能做到。

 


既然销售漏斗公式是四个要素相乘,那就从这四个要素上想办法:

 

用流量思维取代旺铺思维;


在互联网条件下用社群经济来精准匹配,提高转化率;


依托大数据分析,更加洞察消费者,增加连带率,提高客单价;


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成为会员,提高产品忠诚度。


① 流量革命


任何一种零售都必须有与消费者的触点。没有触点,就构不成场,就无法把人与货连接起来。这些触点也是销售漏斗被触发的地方。每一个从触点进入销售漏斗的人,都被称为流量。

 



所以,想要进入新零售,传统线下零售企业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流量思维取代旺铺思维。

 

深刻理解所谓“旺铺”,不过是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形成的流量汇聚的地方。流量如水,来来去去。


消费者去哪里,流量就到哪里;流量到哪里,我们就应该去哪里建立自己的场,架起自己的销售漏斗,让人流向自己的场,购买自己的货。

 

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数据赋能后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带来的机遇,发掘可能的流量来源。

 


以小米之家为例:

 

过去的小米之家,开在写字楼里,一般只有小米产品的粉丝才会去,人少,没流量。现在的小米之家,为了获得自然流量,会选在核心商圈,对标快时尚品牌。

 

而快时尚品牌之所以选在那么贵的地方开店,是因为它们是高频消费产品。手机是低频消费产品,一两年才买一次。对此,小米之家有一个关键打法——低频变高频。

 


过去几年中,小米投资了不少生态链企业,包括充电宝、手环、耳机、平衡车、电饭煲、自行车等,多种多样。

 

小米之家现在有20~30个品类,200~300种商品,如果所有品类一年更换一次,就相当于用户每半个月就会进店来买一些东西。虽然手机、充电宝、手环等是低频消费品,但是将所有低频加在一起,就变成了高频。

 

这样一来,把一年来买一次手机的低频,变成了每半个月来一次的高频;把进店没东西可买的低效流量,变成了进店总能买几样东西的高效流量,从而解决了流量问题。



 

② 转化率


在互联网时代,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更容易抱团,形成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的过程中,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

 

在一个巨大的社群里,销售与本社群共性精准匹配的产品,其转化率会前所未有地高。

 

还是以小米之家为例:


小米之家最早也是以小米手机的粉丝群体为主,也就是社群经济的雏形。新的小米之家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用爆品战略和大数据选品,将优质低价的产品推向更多用户。

 


爆品战略带来两个好处:


首先,可以在单件产品上倾注更多的心血,因此设计感、品质都有机会做得更好。一件设计感更好的商品,本身就能带来更多转化率。


我们称之为“静销力”,静静地放在那儿,你就忍不住要买。




其次,爆品带来的巨大销量,又必然会带来供应链成本的降低,导致价格尽可能地便宜。一件品质好又便宜的商品,当然能带来更大的转化率。


因为爆品战略,这些过去只被少数电商用户享受的优质低价商品,现在摆在了更广大的线下用户面前,而通过大数据精准选品,卖畅销品,卖当地最好卖的货,也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转化率。


③ 客单价


提高客单价的方法,除了透析数据,更要洞察用户。小米之家以提高连带率和增加体验感,来提高客单价。

 

④ 复购率


用会员制,让用户自己不停地买。消费者成为会员,意味着在交易之外,双方建立可持续互动的关系。


相较普通用户,会员无论在营收贡献、成本控制方面,还是在品牌认可、口碑传播方面,都比普通用户更具价值。

 

3.货的效率

 

讲完场和人,最后来看看如何提高货的效率。

 

零售是整个商品供应链的最后一站。一件商品从设计、生产到消费市场的整个链条,可以归纳为D-M-S-B-b-C。


企业从D(设计)开始构思产品,经过M(制造),经过S(供应链),经过B、b(大小商家),终于与C(消费者)见面。

 

在这个完整的链条中,可以组合成多种商业模式:


消费者在地摊的小商贩那儿买东西,可以称为b2C;


消费者去超市买东西,就是B2C;


超市找经销商进货,是B2B;超市出租柜台给经销商卖东西,则是B2B2C。

 

但是,不论哪一种模式,不管链条有多长,作为消费者,都只能通过零售的场,也就是从B或者b手上买东西。

 

然而,消费者为什么一定要在商场或者电商那儿与产品见面呢?也就是说,为什么消费者必须依靠所谓的零售场景,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约见”商品呢?

 

在传统的商品供应链中,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定倍率很高。什么是定倍率?定倍率就是商品的零售价除以成本价得到的倍数。100元成本的东西卖500元,它的定倍率就是5。

 



定倍率是商业世界最基础的逻辑之一,是衡量商业效率的重要指标。定倍率越低,效率越高。

 

这中间的差价也叫作交易成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交易成本就是如何找到商品的成本;站在企业的角度,则是商品怎么找到消费者,彼此发现的成本。交易成本是必要的,但是那么高,就不一定必要了。

 

因为不同商品的特征导致中间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同,不同商品的定倍率也各不相同。在基本技术稳定的情况下,各个行业会慢慢磨合出稳定的交易成本。今天,中国各行业的平均定倍率大概是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互联网冲击之下,国内很多零售企业遭遇灭顶之灾,大多是因为这些企业的效率太低。

 


美国互联网比中国更发达,但为什么没有对美国的零售业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因为美国零售业发展的时间要比中国长很多,在互联网到来之前,美国的零售行业通过竞争的方式,已经经历过行业内部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所以效率相当高。

 

在新零售浪潮下,缩短商品供应链,减少其中附加的交易成本,成为提高零售效率的一大关键。




零售从业者不仅要有用户思维、产品思维,也要有交易结构思维,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

 

怎么优化?零售商不应该仅仅面对消费者,还应该转过身来,把眼光望向整条商品供应链,利用新科技,优化、缩短,甚至砍掉不再高效的环节。这种新零售的趋势,可以称为“短路经济”。

 


短路经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缩短环节

 

比如,梅西百货缩短制造商(M)和零售商(B)之间的供应链(S),形成M2B的短路经济模式。

 

  • 链条反向

 

比如,团购网站把从零售商(B)到消费者(C)的商品供应链,反转为从消费者到零售商,形成C2B(Customer to Business,即消费者到企业)的短路经济模式。


所以,要么借助一切可能的新科技,短路供应链中的不必要环节,降低定倍率,给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要么消费者越过零售商,直接找上游,甚至最终制造商。

 

接下来,我们用几个案例来说明短路经济是如何起作用的。


案例1:Costco

 

Costco借助M2B(Manufacturers to Business,生产商直接面对经销商)模式,短路S,做到比沃尔玛更便宜,Costco由此取得了巨大成功。




Costco放弃了通过商品差价来赚取利润的传统超市模式,转而以会员费为主要利润点,将自己的身份从卖货者变成服务者,通过会员制来圈定目标客户。同时,会员制也便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这种主要利润来自会员费的商业模式,给了Costco必须进行短路经济,大刀阔斧砍掉中间环节,极大降低商品价格的原动力。

 

怎样才能做到极大降低商品价格呢?商品的售价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进货的价格,二是零售商的毛利。在强大的会员体系支撑下,Costco在这两方面都尽可能地做到最低。



案例2:名创优品


名创优品借助M2b(Manufacturers to Business,生产商直接面对经销商)模式,短路S和B,价格只有别人的三分之一,名创优品创业4年,年收入做到了100亿元人民币。


名创优品的店铺都是100〜200平方米的小店(b),但选址很好,几乎都开在购物中心和主流步行街,而绝大部分购物中心及其周边、主流步行街都是吃喝玩购一条龙服务。


人们在享受完吃大餐、喝咖啡、看电影、练瑜伽、做SPA等体验式服务之后,顺便走进名创优品的门店挑挑选选。这极大地减少了消费者购物的时间成本。

 


名创优品用一种介于直营和加盟的开店模式,叫作“直管”。


直营,就是自己投资,自己管理;加盟,就是别人投资,别人管理;而直管,就是别人投资,自己管理。


投资人带着两种东西来找名创优品:好的店铺位置和钱。然后,你就等着分钱吧,管理的事情,我来。

 

名创优品借此迅速聚集了1,000多家小b的购买力,直接去制造商(M)拿货,中间没有什么总代理、省代理等各级代理。日用百货的商品供应链被短路成了M2b(Manufacturers to Business,生产商直接面对经销商)

 

案例3:天猫小店


天猫小店借助S2b模式,短路B,天猫小店挑战了7-11等传统连锁便利店。

 

到底什么是S2b?

 

按照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的解释,S指大的供应链平台,会大幅度提升供应端效率;b指一个大平台对应万级、十万级甚至更高万级的小b,让它们完成针对客户的服务。

 


小b是生长在供应平台上的物种,它有可能是一家夫妻店,有可能是一位网红,也有可能是一位设计师,S这个大平台要保证质量和流程的高效,但最重要的是让小b自主地发挥它们最能触达客户的能力,把人的创造性和系统网络的创造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大平台S不承诺给小b提供流量,不承诺保证小b的生存,但会提供后台支持。小b要自己去找流量,甚至对于起步的平台S来说,要找到自带流量的小b。

 

实际上,任何小b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都有自己的小网络、小圈子,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互联网工具影响一批人。

 

怎样让这些小b充分利用自带的流量,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形成一种新的驱动力,这是未来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案例4:红领西服


红领西服借助C2M(Customer-to- Manufactory,客对厂)模式,反向整个商品供应链,红领西服不仅短路了b、B和S,还消灭了库存。

 

商品供应链D-M-S-B-b-C,从左往右,是传统商业的正常流向,是正向的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站在企业的角度,这个方向太正常了。企业决定生产时,并不知道每一件具体的商品卖给谁。

 


虽然也会做一些市场调研,但毕竟是预估,不一定准确,怎么办?企业会先生产出来,然后用利润“聘请”整个商品供应链帮忙找到消费者,把产品卖给他们。所以,在这个从左到右的商品供应链,零售被称为末端。

 

但是,把零售当成末端的商品供应链,给商业界带来一个顽疾,那就是库存。商品供应链里的库存问题,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字:牛鞭效应


从零售商层层反馈到制造商的数据,被不断放大,越来越失真,像甩动的牛鞭一样。而牛鞭效应的代价,就是整个商品供应链中积压的库存。


虽然商业世界想了无数的方法,库存问题也有了不少优化,但是它依然是正向商品供应链的顽疾。

 

那么,把商品供应链反过来,零售不再是链条的末端,而变成开头呢?如果能拿着有名有姓的真实需求,反向往上求,按需生产,不就没有库存了吗?于是C2B模式、C2M模式,应运而生。

 



用C2M(Customer-to- Manufactory,顾客对工厂)模式,消费者可以买到完全为自己定制的产品,而且更便宜。C2M模式虽然尽可能地减少了中间环节,但对制造商会不会造成压力?


毕竟,工厂的原材料总要备库存。再举个必要商城(一家C2M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的例子:


与必要商城合作的鞋厂总得事先购买皮革和鞋底等原材料,必要商城CEO毕胜认为,C2M的原材料库存不会对制造商造成压力,因为原材料本身是保值的,有时还会增值。

 

比如,从非洲购买的原材料,一旦非洲出口量减少,还能增值。但原材料一旦做成产品,成为积压的库存,就会大幅贬值。

 

未来,中国制造的趋势是:


低质高价和低质低价的商品,存活空间会越来越小,甚至被逐步淘汰;


高质低价的零售业,将迎来它的时代,而C2M(Customer-to- Manufactory,客对厂)模式是实现高质低价的一个有效手段。

 



4

需要新的商业思维

 


要抓住新零售的热潮,更重要的是能够提炼一套抽象化的思维方式,能够用商业的逻辑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本质问题。

 


1.进化思维


曾经,线下零售就像地心说一样,被当作零售的本质。后来,互联网电商出现了,人们发现,线下零售原来只是零售的一种形态,并不是本质,甚至不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形态。这时,很多人开始信仰像日心说一样的互联网电商。

 

同样,互联网电商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被证明也不是本质。很多传统线下零售就像地心说拥护者一样,欢欣鼓舞:你看,总算要“回归本质”了吧。但是,互联网电商遇到问题,并不能证明线下零售就是本质。

 

西尔斯是19世纪的新零售,沃尔玛是20世纪的新零售。零售一定会继续往前走。它的本质在前面,永远不在后面。这就是“进化思维”。思维模式和生物体一样,必须不断进化。

 

我们今天对新零售的理解,也一定会在某一天显得很“旧”;本文的内容,有可能在10年后甚至5年后来看,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进化,必须一步一步往前走,从不停止。加入时间轴,用俯视的眼光看待零售的变迁,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只要有零售,就有新零售和更新的零售,但是永远不会有最新的零售。

 

2.本质思维


在一个行业从业过久的人,特别容易被方法论带来的成功蒙蔽双眼,忘记什么才是本质。

 

我是这么对客户笑的,我是这么设计灯光的,我是这么陈列货品的,我是这么和供应商谈判的⋯⋯这些打磨了几十年的方法论,有可能让你在零售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对不对?对。有没有用?有用。但这些都不是本质,它们都是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个特定组合下,取悦客户、优化产品、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零售的本质,是连接人与货的场;而场的本质,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万千组合。


在稳定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行业方法论;在变革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行业本质。

 

3.系统思维


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新技术、新思维条件下,交易结构发生了变化,必须有相应的系统思维与之对应,解构这些系统,优化组合,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用进化思维,接受所有你曾经信仰的东西都不是最终的完美状态,一切都在进化;


用本质思维,不断深挖,区分方法论和本质的差别,在变革时代,基于本质寻找新的方法论;


用系统思维,解构、重组所有本质的要素,吹去灰尘,重新合上开关,看着澎湃的动力,推动你的商业模式一路飞奔。


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消费者获益,让对方获益的时候,你才会因为交易的逻辑换回你的价值。

 

商业世界不管有多少种变化,有一个方向永远不会变,就是商业效率的提升。     


从零售到新零售,多的不止是一个“新”。

小米、名创优品、盒马鲜生CEO访谈,

精心重构,精妙解读新零售巨头的成功之道。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皆有售,

若要购买,移步搜索即可。


本文干货清单


零售的本质是把人和货连接在一起的场;新零售是一场效率革命。


1.新零售,是效率更高的零售


①场的效率


信息流;资金流;物流。


②人的效率


流量革命;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销售漏斗公式: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该公式可以用来衡量销售额,却无法衡量销售的效率。


③货的效率


定倍率:商业世界最基础的逻辑之一,是衡量商业效率的重要指标。定倍率越低,效率越高。


未来,中国制造的趋势是:


低质高价和低质低价的商品,存活空间会越来越小,甚至被逐步淘汰;


高质低价的零售业,将迎来它的时代,而C2M(Customer-to- Manufactory,客对厂)模式是实现高质低价的一个有效手段。


2.新的商业思维


① 进化思维


② 本质思维


③ 系统思维



- End -



本文,感谢公众号 @笔记侠。中国领先的新商业知识笔记共享社区,微信价值排行榜总榜第四,独家笔记支持湖畔大学、混沌大学、青腾大学、高山大学、中欧创业营、京东商学院、北大国发院等顶尖商学院课程,BAT、TMD、小米、华为、网易等知名企业,丁磊、傅盛、李善友等知名人士,70万企业决策及管理层都在看。

 





点击下面图片,看最近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刘润

成为你自己的CEO


 |小师妹| 今天长按识别上面的二维码,刘润公众号回复“报告”,你将获得:《2018互联网趋势》、《中国“会员经济”数据》等4份详尽报告。


回复“进化岛”,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刘润社群,已经有6000+小伙伴登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