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韧:所有言论都只是主观判断

刘韧 刘韧 2020-03-29
编者按:本文为DoNews编辑部内训课实录,创作于2011年7月。由传媒见闻谭缘于2020年3月根据录音整理。
写新闻评论,要求很高。消息或人物,不管怎么写,只要认真,总会有点价值。评论写不好,价值为零。能写好评论的记者,十分之一都不到,甚至一百个记者当中,可能只一个。大部分人都不会写评论。初学写作者,先别急着写评论。


不要宣称掌握了真理


我们说“新闻提供事实”,这句话其实指的是消息,评论做不到。评论提供的不是事实,它提供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判断。谁说评论负责提供事实,他一定是在骗人。


写评论的人,不要冒充或声称自己找到了事实,不要说,我告诉你们的都是真的。比如,有一篇著名的评论叫《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当时的读者,都认为很正常。但这是真实的吗?航空母舰是纸老虎吗?大部分评论都是宣传。这一点,务必要清楚。


基于此,我们写评论,就不要犯同样的毛病,认为自己讲的,百分百真实。这个世界,有没有真理还两说,能不能掌握,更是另外一回事。



不要用“真理”作为原则来论证


很多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真理”作论据,这很讨厌。比如,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可以作为论据吗?当然不能。物质真的是客观存在的吗?很难说。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是胡扯。不能用这些东西作论证,很无聊,没意思。



言论只是宣泄和表明立场


言论,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你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愿意相信什么,不愿意相信什么,是不是真理,都可以表达。或者说,言论,仅仅是用来,表达你以为的真理而已。


《人民日报》逢年过节就发社论,讲伟大,路又走了多远之类的。我想,写那些东西的人,或许认为这些就是真理。但真实情况是什么,就要两说。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工作就是负责写这些内容,我想,他也不会认为这些就是真理。他可能只是表明一个立场,连宣泄都算不上。


读者看媒体,不仅需要理性消费,也需要感性消费。读小说和散文,是感性消费。看股市行情,是理性消费。评论属于感性消费,它附属于人的情感,不附属于人的理智。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还是动之以情,有些时候,晓之以理不起作用。所以,言论无所谓对错,对错,是一个主观的评价。


言论到底有什么用?评论对于媒体又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还要写?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 我先讲一下评论的形式。



表明立场与态度的形式


社论


评论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社论。比如新华社会出社论,《人民日报》会出社论,《光明日报》会出社论,每个报社都会出社论。包括现在一些财经类的媒体也会出一些社论。它主要讲大是大非的问题,就是本报的立场。说明我是一个左派,还是一个右派。


二战,美国要不要去参战,要不要去打,报纸会出一个评论,说我们认为是要打的,还是不要打的。至于这个打还是不打,到底是不是真理,是不是正确,这个是不管的。社论代表的是媒体以及他服务读者的一个立场。像要不要攻击卡扎菲,就需要有社论。比如《纽约时报》会出一个社论,支持不支持美国政府去攻击他,到底是人权重要还是主权重要。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所以要出社论。我想《纽约时报》的立场还是人权大于主权的,当人权受到侵犯的时候,主权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社论表示大是大非,它代表媒体的集体发言,一般来说会很慎重,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来表明这样的立场。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是媒体资深评论员所表明的一个立场。一般来说,A评论员可以这样评论,B评论员也可以那样评论,是可以互相对立的。比如,A评论员可以支持Google退出中国,B评论员可以写评论反对,这是可以的。但社论不行,不能写一篇社论支持Google退出中国,又写一篇社论反对Google退出中国,这是不行的。读者会怀疑,这个媒体的立场到底是什么?


百家争鸣的专栏


第三种评论的方式是专栏。评论员文章有时候不会署名。比如毛泽东曾经给《人民日报》写过不少评论文章,都没有署名。我记得有一篇比较有意思的,讲北京的大白菜,他为此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但是专栏文章都是署名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写的专栏文章,专栏在网上,就叫做博客。


读者来信


第四种在报纸上叫读者来信,互联网上叫BBS,怎么说都可以。


以上是言论主要的形式。



分析价值


刚才讲过,言论并不能提供一个正确的看法,或者提供一个真理,它只能起到分析作用。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分析能力,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有分析能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有分析能力。特别是复杂事件,大部分人其实是被骗的,因为他掌握的信息很少,经验不足。或者他所受的教育特别少,造成了他处于被欺骗的状态。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被欺骗。比如说,你去买菜,让卖菜的给骗了,可能有些人就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媒体上被骗,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人的精力很有限,只能把精力放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在所有地方,信息都很充分,经验都很充足。也不可能每天都在想这些事情,把这件事情都想得很明白。这个时候就需要媒体,帮助读者进行分析,这种需求很常见。


我经常遇见那些证券公司的人,把客户骗得一愣一愣的,而那些客户都是非常聪明的大老板,他们都经验丰富,在事业上赚了很多钱。但在证券方面,没有那么多经历,信息也不充足。我说的买菜被骗的经历是真实的,因为买菜的时候心思不在菜上,所以被骗。我也害怕被人骗,我经常和别人说你不要骗我。所以这些时候是需要分析的,需要媒体帮助他们分析。


归纳分析


分析主要有几个工具,其中最有用的方法是归纳。归纳是人类很厉害的一种认知能力,很多伟大的发现来自于归纳。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看见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球扔到空中也会掉下来,所有东西扔到空中都会掉下来,他归纳的结果就是有万有引力。我们很多的认识都来自于归纳,比如说A这个人前年对我不错,去年对我不错,今年也对我不错,什么时候都对我不错,我归纳的结果就是A这个人不错。归纳的方法很多时候都在使用,也是比较可靠的方式。再比如A企业家2001年吹牛,2002吹牛,2004年吹牛,后来又在吹牛要超越乔布斯,那我们就能归纳,这个人是不可靠的。这些都是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只要归纳一下,结论就很容易得出了。


为什么需要归纳?因为对于一个新入行的人来说,很多事情他并不了解。他可能不了解,A企业家2001年吹过什么牛,2002年吹过什么牛,2003年又吹过什么牛。作为记者,这件事就是我们该做的,去帮他归纳。


归纳也非常可靠,一个人过去说了九次话都是吹牛,那他说的第十次话就不是吹牛吗?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是吹牛,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性不是吹牛。所以还是符合数学逻辑的,至少对他的判断也是相对公平,所以人们也非常相信归纳。


但是归纳有一个缺点,比如说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但是你不能证明太阳明天也是东升西落。回到刚才吹牛的例子,虽然他吹了十次大话,但你也不能说他第十一次一定会吹牛。这些例子就说明了归纳的一个致命弱点。


不过我依然认为,归纳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方法,这个世界如果只给我一个看问题的方法,我就使用归纳法。如果一个人不会归纳,或者不会运用归纳,我觉得是挺笨的。尽管它不是一个精确的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假设


第二个就是假设,假设是归纳的递进。举例,我总是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已经观察了十年。这时我提出一个假设,假设太阳永远,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我有了这个假设后,我就可以计算出,中国的日出,比美国早。因为中国在美国的东边,而且中国的日出,永远比美国的日出早。


有了这个假设之后,就可以演绎和推理了。假设定了之后,推理都是百分之百正确,不会有任何差错。比如一个人吹过十次牛后,我做出假设,他是一个牛皮大王。他今后说的所有话,我都不信。那我得出的一般结论就是,他的话你不要相信,这个推理就是成立的。但是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作者,需要告诉读者,我的样本是多少,观察了十年,他总是吹牛,所以说我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科学方法开始于归纳,最重要的是在归纳的同时,提出一个前人没有的假设。胡适曾经说过,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很多时候很多人观察了很多事,但是他没有假设出来。比如关于红楼梦为什么没有写完这个问题,有一个假设很厉害,这个假设认为,曹雪芹自己将后七十回烧了,因为曹雪芹认为没有必要留下来。我认为这种说法可能是真的,因为他前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叙述,可能会认为后面没有必再写,写下去就没意思了。但是没有更多的论据来证明这个假设。他可能写了一部分,但是他很不满意。就好比一辆从上海开到北京的列车到了中途,接下来应该怎么开,其实大家已经很清楚了,结尾已经很明确了。所以现在任何人去续写《红楼梦》,我觉得都没有任何意义。我看《红楼梦》也是把前几十回看完,后面就都不看了,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要提出一些非常有力的假设,还是很不容易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假设,这就很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大家都觉得根本想不出来,直到原子弹爆炸大家才能验证这个假设是成立的。


演绎推理


归纳到假设是最难的,需要耐心的收集和天才的想象。下面的步骤相对容易,只要有事实的基础和逻辑就可以继续。我们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能假设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我在2000年的时候做过一个假设,当时我出了一本书发现了一个问题,首钢的市值居然还没有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大。于是我就判断,IT未来的主流将是互联网公司。基于这个假设,我做了Donews,并且定位为报道互联网。要知道,2000年左右互联网是非常不主流的,特别是互联网泡沫崩溃后,很多人甚至都羞于说自己是做互联网的。但是我当时就认为未来是互联网的天下。今天来看,这个假设是成立的。


那时候,如果Donews定位报道PC ,肯定没戏。我在90年代末的时候曾经假设,电商是所有互联网模式中最有前途的模式。这个假设基于两点,第一,它减少了中间环节;第二,人们可以看到房租的价格有多贵电商就会有多贵。所以,要有很好的假设是非常重要的,归纳之后要能够产生很好的假设。


在我2000年出版的《中国.com》扉页上,我曾经写过,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探寻者还是被卷入者,你最终都逃不过互联网大潮的冲击。这句话到现在,我觉得依然很有价值,今天看来也确实是这样。


现在放眼未来,也可以看到,互联网在经济层面带来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它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冲击还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而这个冲击会越来越大。若不能从归纳到假设也就不能走下去了。所以我觉得大家要勤于思考。一个好的评论,一个差的评论,其实都在于你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假设,能不能用一个好的假设并把它写出来。


其实要做到这点也很简单,无论是马化腾还是马云,他们都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只不过他们在当年有一个很好的假设。我在2002年见到马云的时候,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是他在1995年,中国还不能用互联网时,就做出了电商假设。他之所以今天取得那么大成功,不是因为他的管理能力有多么的强,而是因为他的电商假设。当时他去了美国,看见美国人在做网页,他就想能不能在中国也这么干。他到杭州找了一家宾馆,给人做网页,然后把资料寄到美国,让美国人做出东西来。我们做一个好的记者,要写出比人家好的评论,就是因为我们的假设比别人强,我们的假设能力比别人强,这样我们才能写出值得一看的评论。


用言论帮读者理清思路


大部分人处在被宣传状态下,而没有自己的判别能力,特别是在政治上。当年希特勒二战的支持率百分之九十多,是德国历史上支持率最高的首脑。他带德国人去死,而德国人是最严谨的。这其实也能说明,不是每个读者都有判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当希特勒在德国成功之后,美国人特别担心。美国人曾经发了很多本小册子,说千万不要听媒体宣传。这在传播学上是个一个著名案例,美国一些有良心的资本家,担心德国的悲剧会在美国发生。他们就做了很多本小册子,到处分发,说你要时刻警惕别人的宣传,你要有抵御的能力。但还是很可悲,大部分人都没有判别的能力。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我觉得写的特别好。它是一本社会心理学作品。讲大部分人是怎么被骗的,里面有一个例子,我至今都记得特别清楚。说在巴黎公社的时候,很多妇女听信宣传后,就像男人一样站着撒尿,你想这些人都蠢到了什么地步。人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被骗了还会深信不疑。很多人被骗了,我们觉得很可笑,其实我们自己被骗,也很可笑。


反宣传欺骗 


对于媒体而言,这其实是非常不可靠的愿望。这个社会充满了宣传,从商业角度来说,人们是被包围在宣传之中的。首先广告就是宣传,报纸、电视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宣传。


美国一到大选,左派和右派都在到处演说。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在竞争。舆论竞争造成宣传竞争,这背后都是利益的竞争,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宣传。宣传为什么能屡屡得逞呢,很简单,人受情绪左右,远远大于事实和理性的分析。我们都认为自己理性,其实大部分事情,我们都是被情绪所左右的,只不过我们自己不觉得而已。


人生很多重要的决定受情绪左右,这很可悲,但这就是人性,改变不了。中共没设经济部门,但有宣传部。大部分宣传非常巧妙,巧妙到根本想不到。而且很多宣传设计的天衣无缝,匪夷所思。比如民族仇恨的宣传,看了这种宣传,就想和别人干一仗。当看到越南人排华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越南那么小,它敢对中国人干那些事情吗,只要一想就能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IT圈也充满宣传,作为媒体人指出这些宣传,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有的时候有些宣传是很隐蔽的,这时候就要指出来告诉读者,我觉得媒体有这个责任。作为一个写评论的人,你有责任去告诉读者不要相信这些,很多言论都是出于某种利益去写的。另外高举民族主义大旗的言论,百分之百都是宣传,总之宣传太多了,还有很多是你想不到的。


我们为什么要去写评论呢,第一是我们要帮助读者进行分析,第二就是有太多的宣传需要我们去揭露。宣传真得很可怕,而且大多数人都信。我就讲一个很可笑的事情,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都相信,中国人很有钱很强大,除了打不过美国之外其他的都能打过。我和别人说了我的观点后,人家要打我。那个人特别生气,就觉得你怎么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问他为什么说我们中国人最有钱?他举了个例子,说美国人都跟咱们借钱,所以咱们最有钱。发生这种事情,大家可能会不相信是真的,但你要是不信可以打电话问问老家的那些人,他们肯定都这么认为。觉得日本已经停滞十年了,现在核爆炸又弄得惨兮兮的,民不聊生。这些其实都是宣传的结果,所以宣传是很起作用的。一旦相信了宣传,你跟他讲不是这样的,咱们真的打不过人家,他真不信。


而且我还要告诉你,有很多软件根本没必要装。有些软件整天吓唬人,说又有一个危险,我又节省了你多长时间,给你优化之类的。这叫恐吓传销,其实这些软件没什么用。自从微软补丁做得比较好以后,我大概有十年没遇过病毒了,哪有病毒啊,反而想找一个病毒都不容易。但是很多人装了一个360又装一个QQ保镖,觉得这样才保险。其实反而不安全,这些软件把你的使用情况全部都拿走了。所以说很多事情都是宣传出来的,很多人就真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公司打广告呢,如果宣传不起作用,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就没人了。


有话要说


第三个事情,就是要写好评论,必须是真的有话要说。李敖曾经做过一档节目,名称起得挺好的,叫“李敖有话说”。确实,有话才能写评论。写评论,第一不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想着说一点别人没听过的话,这样没什么意思。好的评论,要说一些内心的感触和感受,不吐不快,这个时候才需要去写。


辛弃疾写过一句诗“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要这样。洪波当年对陈天桥的话题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不认识那个人》。洪波当时就非常生气,他就想指着他的鼻子骂,又离他比较远,然后他就写了篇文章说我不认识那个人。这种评论才是有感染力的,你已经很愤怒了,你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让读者感觉到那种愤怒。你想用假的东西去感动别人是不可能的,做出来的文章哪怕技巧再高明,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是装出来的。写文章跟做人一样,装腔作势不好。下面,我们讲如何让自己的评论写的比别人好。

竞争说法


理论上,写评论的人要比写消息的人多一百倍。消息,只有当记者才能写,不跑现场是写不出来的。而写评论不用,每个人都可以说两句。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家。貌似,当记者比较困难,因为需要体力的付出。当评论家很容易,一张嘴就可以了。所以评论人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主要是智力的竞争。


想写好评论,首先要有好的素材,要另辟蹊径,不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很多时候,我们的素材都局限在被宣传炒作出来的那些热点上,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是很可悲的。整天一会儿这个退休了,那个裁员了,没意思。所以素材要进行选择。然后层次要与众不同,看一个事情是有不同层次感的。一件事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层次尽管一样,角度还是不一样,切入点是不一样的,聚焦点是不一样的。所以评论要和别人不一样是可以从几个方面和别人不一样,没有必要和别人写相同东西,这样竞争太激烈了。写评论要选择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我觉得有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可以写一写,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最大的惊奇,就是苹果的崛起。苹果的市值现在大概有三千多亿,远远地超过了Google和微软,他俩加在一起都没有苹果大。苹果在传统上是一个硬件公司,复兴起家就是做了iPod。其实iPod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过做的比较好。但是我们就要知道,苹果马上会变成一个巨大的互联网公司,因为苹果账号已经超过了两亿,而且都是绑定了信用卡,这太可怕了。有了账号以后,在互联网上什么都能做到,它做FaceTime通讯,还要提供邮件,朝着互联网公司化发展,所以它值那么多钱。乔布斯的打法非常高明,他的冰山一点点露出来之前,大家根本不知道他是怎么玩的。当你说iPod没技术含量的时候,人家不说话,然后一步一步变成一家巨大的互联网公司。你觉得它只是做iPhone手机终端,和互联网没关系。其实慢慢地就看出来了,Email、视频通讯有了以后,App Store相当于它的门户,什么内容都有。并且它还是最先进的门户,不仅仅是一家生产iPhone手机的公司,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所以它值那么多钱。我们写评论也要这样,和别人竞争我们不一样的素材,和别人写相同的题材,再怎么写也写不出什么花样来。

拼有料


记者写评论还有几个优势,第一是你有事实,记者了解的事实还是比较多的。第二就是独家的现场的感受,事发现场的感受很有价值。比如我当年做记者的时候,哪怕现场已经去过一次,我还是要找机会再去看看。因为现场给我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到过现场和没到过现场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在1993年揭露解晓东假义演的时候,到现场看过他承诺要捐赠而没有捐赠的希望小学,没有建起来,它给我的感受特别直接。他说要捐小学,结果没有捐,只是图一个美名,而那个小学听说解晓东要捐,就把原来破破烂烂的房子给推倒了,最后学生连上学的地方都没有了。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动力很足,非常气愤,然后就决定去写这样一篇文章来揭露他。所以我们要有现场做评论的基础。我当时写的评论叫《解晓东如此义演——两个20万说明了什么》,我为什么写的比别人好,因为我到了现场,我是在愤怒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第三就是有长期跟踪的优势。我曾经请洪波写过一篇文章,我们把段永基说的所有话全部拼出来了。发现他说过的话,都是为宣传需要而说,过了几年有另外一种需要时,他又换了口风。我当时在天极做过一个栏目叫《他说》。这个栏目就是把一个人说过的话全部整理出来,一比对,就会觉得这个人人品真差,睁着眼睛瞎讲。所以只要长期跟踪一个人,就能发现只要是做企业的,他围绕自己的产品和公司需要所说的话,很多都是胡说八道。比如我非常尊重的柳传志,把他的话记录下来,比对,就会发现非常多纯粹胡扯。所以这样来说,写评论也挺容易,你只要跟踪一个人就行了。他讲过哪些话,在互联网随便就搜出来了。我觉得很多人禁不起推敲,特别是那些企业家和政客。我们还有个优势是圈内人的优势,你知道厉害的关系,知道别人的痛处在哪,你比外围的人知道的清楚,所以会更有针对性。

我和洪波不同的评论风格


我写评论和洪波写评论有一点区别。2003年,陈天桥和韩国公司打口水仗,我们都非常气愤,针对这件事也各写了一篇。(参见:《聪明不过盛大》、《我不认识那个人》)


我写的比较隐晦,提供了很多事实,但有很多话是点到为止,因为我还得和陈天桥见面,不能写的那么直接。但洪波写的,就是骂,很多人看了洪波那篇都觉得他写的更好,过瘾。


我问洪波为什么要写评论,他说写评论不就是过瘾嘛,不就是情绪的宣泄嘛。他说的有一定道理。


其实写评论不就这两个嘛,一个是我说的有深度的交流,另外一个,就是感情宣泄的作用,这两条可能都需要。


作者:刘韧


欢迎收听完整录音

刘韧新闻写作经验分享
刘韧:他是谁?
刘韧:饿死记者
刘韧:读者与媒体
刘韧:新闻体要求
刘韧:我这样做新闻
刘韧:记者的数字力量
刘韧:网络媒体记者素养
刘韧:与陈年论文字功夫
刘韧:言论仅是立场的判断
刘韧:初级写作者必读书单
刘韧:判别网媒好坏的10个标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