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天津总医院杨学军: 识别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真面目” 分子病理起到什么作用|2017领星肿瘤峰会
神外前沿讯,由领星主办、《NEJM医学前沿》协办的“独具匠星 领驭全程”2017 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于4月15日在上海召开。
在神经肿瘤专题论坛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肿瘤与脑功能病区主任杨学军教授做学术报告《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临床医生对分子分型和分子检测的期许》
发言要点如下:(未获发言者审核修改)
去年《2016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以下简称《分类》)出来之后,经过大家一年的学习,对新分类也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已经到了反思阶段。尤其是新分类中提出的分子分型之后,国内各个单位都开展了分子分型的工作,不管是医院自己的平台,还是借助与外面的开放性的平台。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在反思,这些平台对我们临床帮助到了什么?哪些还是需要更深入的?
今天主要讨论神经上皮肿瘤,WHO出了四版五本的分类,我们对神经肿瘤认识的深入就是伴随着病理对我们的引导。最早是肉眼观察,19世纪三十年代之后,进入细胞水平。
2016年版《分类》区别于以往的组织学分类,真正第一次引入分子分型,但这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第五版,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分类。WHO基本上每10年会有一版出来,但第五版分类据说不会等那么久。
组织学分类在过去一百年对神经外科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靠HE、免疫组织染色分子标志、电子显微镜。虽然是金标准,但也存在问题。首先是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差异很大,一个组织学病理的片子可能不同病理学家读出的结果不同,同一个病理学家不同时间读,可能也可能出现结果差异,所以单纯依靠组织形态学,可能会出现此类问题,也不能解释组织病理诊断一致情况下,病人在临床过程、治疗反应和结局上的巨大不同,这是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诞生的背景。
目前引入分子分型比较彻底的肿瘤类型是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另外就是胚胎性肿瘤,就包括髓母细胞瘤等等这一类的。
今天我们讨论的以脑胶质瘤(星形、少突)为主,这次分子分型的特点是采用了两格式命名方法,前面是组织学分型,后面加一个分子遗传的特点。比如说少突胶质瘤是组织学名称,如果有IDH突变,就是分子特征,另外1p19q共缺失都标注在后面。胶质母细胞瘤有DIH野生型,也有IDH突变型,也是遵循这样一个原则。
如果不能根据分子病理特征进行狭义归类的肿瘤用NOS(其他类型),所以NOS有特殊含义,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医院没有开展分子病理诊断,也没有任何一个平台可以利用,这时做分子病理诊断只能标注NOS;第二,给的分子病理诊断指标不完全,比如说年轻的胶质母细胞瘤,只做了IDH1的免疫组化染色,如果是阴性,这时就不能诊断胶质母细胞瘤野生型,因为不能包括IDH2等其他位点等突变,这样的分子检测是不充分不完全的;第三,结论性不充分,意思是这个平台出的报告,你不敢确定是假阳性还是假阴性的,还包括一些认识不充分的肿瘤。
但是有两个原则:
第一、组织学和分子特征不一致时,基因型胜过组织型。
比如说组织学形态完全像一个星形细胞瘤,但是具有IDH1和1p19q共缺失,大家知道1p19q共缺失是少突胶质瘤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即使组织学上像星形细胞瘤,也要诊断为少突胶质瘤IDH突变型和1p19q共缺失。
反过来,少突胶质瘤发现IDH突变,同时还有ATRs 突变,没有TERT突变,有TP53突变,1p19q完整,这个时候要诊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
但是在这点上,现在大家还是有争议,是不是能够真的通过IDH1突变和1p19q缺失、TERT突变、ATRs、TP53完全能够把少突胶质瘤和星形细胞瘤,靠分子特征区别开来。会不会存在一种星形细胞瘤是组织学特征,具有少突胶质瘤组织学特征但是没有1p19缺失,是具有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分子特征?这个分子特征如果被我们揭示了以后,仍然要转到少突胶质瘤,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样的文献也已经出来了,
第二、必须在组织学框架内理解分子诊断。
换句话说,不能不做组织学切片仅仅做一个分子病理检测,病人检测到1p19q共缺失、IDH1突变,即便没有切片也诊断为少突胶质瘤,这样是不可以的。
现在看给了分子特征的,一个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有IDH突变的,新一版的《分类》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亚型中只保留了肥胖型,把原浆型和纤维型去掉了。为什么去掉?因为认为这两种只是组织学上的多样性,不具有分子遗传的特点,也不具有特殊的预后的特点。
肥胖型星形细胞瘤就不一样了,如果诊断了,那么我们临床处理上要当作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肥胖型星形细胞在所有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中都有存在,但是如果在组织学上发现这种细胞的比例超过了20%,就要诊断为肥胖型星形细胞瘤。当然,还有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如果没有做或结论不充分,它就是NOS。对应的间变性也分这三个亚型。
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分了IDH野生型和IDH突变型,野生型中归纳了三个组织亚型,增加了一个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亚型,这个亚型一般发生在年轻患者身上,一般发生在大脑皮层的浅表。很多患者在病史中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表现,最后变成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最新的《分类》中还把大脑胶质瘤病取消了,在少突胶质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中都会出现这种组织学表现形式,但不是一个单独的组织学病理诊断。
还有一个是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主要指的是儿童肿瘤,发生在丘脑、间脑、脑干、脊髓,这个类型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分子遗传学特征。
少突胶质瘤有突变,有1p19q共缺失,有TERT突变。有人问,能不能单纯用TERT一个指标和病人的临床预后做相关。那是不可以的,因为1p19q共缺失和IDH突变,在少突胶质瘤中会附加一个TERT的突变,但实际上在胶质母细胞瘤中有星形细胞起源的,这类IDH可以是野生型,也出现TERT突变,这个类型尽管组织学形态表现很好,但是最终临床结局和胶质母细胞瘤一样的。
在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瘤中总有一些模糊地带,我们是诊断为星形细胞瘤还是诊断为混合性的少突胶质瘤,但如果我们把分子分型的特点加入之后,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把少突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一些特殊类型的胶质母细胞瘤分别开。
特殊类型的胶质母细胞瘤就是我们在临床过程中遇到过的,可能手术组织病理报告只是个二级肿瘤,甚至是三级肿瘤,但这样肿瘤进展很快,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胶质母细胞瘤,这种肿瘤的特点就是1p19q是完整的,IDH野生型,ATRs也没有突变,但TERT是有突变的,TP53可以是突变或者是野生型,这样的肿瘤具有先天恶性的基因,这类肿瘤将来如何分型,因为它和组织学分型不是一个良好的对应关系,这恐怕是以后要揭示的内容。
加入分子病理分型之后,以少突胶质瘤为例,绝大部分虽然是少突胶质瘤,但是有一些要诊断成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了,甚至有些要诊断为IDH野生型,也有个别的要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
对胶质母细胞瘤我们一直想知道,按规范之后后,仍然解释不了为什么有些病人治疗效果非常好,有些治疗效果不好。现在我们发现有些胶质母细胞瘤具有二级或三级胶质瘤的病理特征,最终临床结局是胶质母细胞瘤,这些认识我们只能靠分子分型给我们做补充。
会议相关报道:
图文报道| 2017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召开 聚焦全外显子组测序
演讲|协和医院马文斌:脑转移瘤发病率是原发脑肿瘤3-10倍 神经外科如何有效治疗|2017领星肿瘤峰会
[图文] PD-L1发现者耶鲁大学陈列平: 什么是肿瘤免疫治疗
[演讲]麻省总院Batchelor: 针对脑胶质瘤IDH1靶向治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访谈:
[专访]天医总院杨学军: 率先应用经颅磁刺激技术 胶质母细胞瘤影像学全切除率95%以上 科研与临床都是基本功
[专访]麻省总院Batchelor: 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不能只依靠一种靶向药物
▼注册会员点击“阅读原文”;网址vipyi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