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纵裂胼胝体压部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
如欲投稿请点击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Ref: Yağmurlu K, et al. J Neurosurg. 2017 Jan 13:1-11. doi: 10.3171/2016.9.JNS16279. [Epub ahead of print]】
松果体区肿瘤位于大脑深部,周围环绕重要神经血管(图1、2、3),手术切除难度大。美国亚利桑那州圣约瑟医院巴罗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外科的Kaan Yağmurlu等撰文报告Robert F. Spetzler教授对经前纵裂胼胝体压部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解剖研究和病例展示。文章发表于2017年1月的《J Neurosurg》在线。
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头部转向一侧,矢状面与地板平行,肿瘤侧在上方,非肿瘤侧在下方;若肿瘤恰好位于中线,则左侧优势半球在上方以减少对优势半球的医源性损伤。头部抬高45°以降低静脉压,并利用自然重力牵开额叶,可避免使用固定牵拉器。
取冠状缝前方直切口,垂直于中线,1/3在中线上方(肿瘤侧),2/3在下方(非肿瘤侧)。切开头皮,向两侧游离帽状腱膜并用头皮拉钩牵开。在矢状窦处钻两个骨孔,另外两个骨孔钻在中线下方3cm。采用止血纱处理矢状窦的静脉渗血,避免使用FloSeal止血剂,以防静脉窦血栓形成。“U”形剪开硬脑膜,翻向上矢状窦。通常,冠状缝附近的桥静脉甚少。该头位可使大脑半球由重力作用与大脑镰分开。锐性分离大脑镰和扣带回之间的少许粘连,可以在不使用固定牵开器的情况下轻松地进入纵裂。在纵裂深部,可观察到下矢状窦、大脑前动脉远端和胼胝体体部。引流入下矢状窦的较小的桥静脉可电凝离断以充分显露胼胝体,然后逐渐向后方探查至胼胝体压部。此处可见胼周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压部后段,两根动脉分支在胼胝体压部后端前方形成吻合。如果动脉分支位于胼胝体压部上方,则将其四周游离,并推向任何一侧。若到达胼胝体压部的通道太狭窄,可从大脑镰与胼胝体交汇处至下矢状窦与直窦交汇处纵向切开大脑镰,然后平行切开胼胝体压部,但切口不应超过2cm,以避免发生半球间失连合综合征。向上生长或起源于胼胝体压部的肿瘤将压部挤压变薄,容易切开。
接着采用神经导航,切开肿瘤长轴,作瘤内减压。穹窿体、穹隆脚以及大脑内静脉可覆盖于肿瘤表面,需留心。通常分离大脑内静脉并推向一侧,保护之;如果这些静脉损伤,则立即上临时阻断夹,用9-0尼龙线或7-0聚丙烯缝线修补。一旦牺牲这些静脉,可能导致脑深部结构的严重的迟发性静脉性梗死。肿瘤经瘤内减压后,利用肿瘤与周围结构的界面分离肿瘤,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切除肿瘤后小心止血;如术区无渗血,则不必放置脑室外引流管。最后紧密缝合硬脑膜,还纳骨瓣,缝合头皮(图4、5、6、7)。
图5. 松果体区肿瘤生长模式图。肿瘤向上生长并挤压胼胝体压部是经前纵裂胼胝体压部入路的最佳适应证。大脑内静脉可被肿瘤推向上方(A)、下方(B)或侧方(C)。
图6. 1例患者术前术后MR影像及术中照片。术前MRI(A.轴位;B.矢状位;C.冠状位)提示肿瘤起源于镰幕交界区,位于大脑内静脉上方,将胼胝体压部推向前下方,呈均匀强化。D.术中在胼胝体压部上方显微分离;E.显露肿瘤;F.瘤内减压并沿肿瘤包膜分离后;G.切除肿瘤。术后MRI(H.轴位;I.矢状位;J.冠状位)提示肿瘤全切除。
经前纵裂胼胝体压部入路的优点包括:1. 冠状缝对应的脑表面附近桥静脉很少或没有;2. 无需牵拉顶叶和枕叶,减少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3. 损伤深部静脉系统的几率小,因为首先到达的肿瘤表面为相对无静脉区;4. 该入路可显露大脑内静脉并将其分离推向一侧,优于后纵裂入路;5. 可显露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因此,该入路是切除幕上生长的松果体区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适用于:1. 向上方生长、与胼胝体压部关系密切和将深部静脉系统推向后上方或前下方的肿瘤;2. 起源于小脑幕的肿瘤,深部静脉系统位于肿瘤下方;3. 肿瘤起源于胼胝体压部。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冯梦龙编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勇杰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神外资讯微信公众订阅号可以置顶啦!!!打开手机微信(6.3.16以上版本),找到订阅号中的神外资讯公众号,打开并点击右上角头像,进入神外资讯详细信息页面后,选择置顶公众号,这样您就可以将神外资讯置顶啦!从此,重要信息不再错过哦!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