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个“好妈妈”,得有多扭曲?

居然 南风窗 2019-04-17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薇妮斯蒂自己曾经过着步调缓慢且传统的童年,在树林里嬉闹,帮邻居家看小孩儿。二十多岁时,为了追求五光十色生活的她搬到了纽约。后来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童年”,搬到了美国纽约曼哈顿上东区,艰难地融入上东区女人社交圈。

 

她是美国纽约曼哈顿上东区育儿大战中的一员,也是一位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用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上东区妈妈们的独特精神世界,写出了一本《Primates of Park Avenue》(公园大道的灵长动物),中文名更直白地迎合了中国读者《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上东区”,在这场疯狂的人生竞赛中,没有一位母亲能够独善其身。



  纽约“上东区”育儿大战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似乎已经拥有一切的人仍然夜不能寐,拼命追求更多,尤其是为了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可以为孩子建立最初的优质人脉,决定孩子的未来——这是很多家长的共识。薇妮斯蒂为了孩子上学特意搬到了纽约上东区,试图融入当地的妈妈群体。

 

曼哈顿居住着整个纽约市最富有的居民,是较高阶层居住、社交、购物的专属社区。这个世界让人觉得很陌生,同时也很诱人。

 

住在这里的人,另有一套与常人不同的做事方法,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自己的仪式,要在严格遵守的社会阶级制度下培养友谊。曼哈顿人在派对和聚会上,会相互问些问题,详尽到有如在做人口调查,目的是要确认把你摆在哪个社会阶层,中国人称之为“互探底线”和“互攀关系”。

 

即便靠人脉进入了最好的托儿所,在其他妈妈眼里,薇妮斯蒂和儿子仍然是外来的下等人,没资格进入她们的交际圈。

 

从《红字》里背负通奸罪名的海斯特·白兰,到《一位女士的画像》中追求独立自主的伊莎贝拉·阿切尔,在许多传统文学作品中,只要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地位低下的人,尤其是女人,没有人际关系的保护,无人帮忙,统统没有好下场。


 

谁想当被排挤的人?谁不想让孩子有更好的玩伴?薇妮斯蒂偶然脱离了困境——某次鸡尾酒会上,她认识了儿子某同学的爸爸。他在曼哈顿某银行帝国工作,处于学校家长的最高阶层。当其他妈妈们目睹他邀请薇妮斯蒂和他的儿子一起玩时,才愿意与薇妮斯蒂交往。

 

努力在上东区活下去,直到完全进入那个自成一格的平行世界,薇妮斯蒂才能看到那里有多不一样。


上东区的妈妈们对一切都很严苛,薇妮斯蒂描述,这个高学历、通常没有职业的富裕女性群体里,最重要的志向就是在健身中心通过层层考验,让自己拥有最完美的身材,且用尽一切手段,追求几乎不可能买到的奢侈品。曼哈顿让她的人生起了重大变化,对流行时尚也逐渐敏锐,就像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一样,在人人打扮时髦的都市中走火入魔。


 

薇妮斯蒂最初在上东区找房子的第一天,一位房屋中介脖子上围着爱马仕(Hermès)围巾,全身上下都是高级品牌,而这位中介却把穿马克·雅各布(Marc Jacobs)的薇妮斯蒂当成了客户助理。

 

这是薇妮斯蒂第一次意识到,衣服会说话。卖房中介所穿的衣服,要让外界知道她的客户有多尊贵。买方中介所穿的衣服,则要在气势上压倒卖方中介,她代表着客户形象。但如果是超级有钱的富太太,则可以随便穿,她非常清楚中介知道,她已经有钱到不必玩这一套。

 

皮包成了打扮的重中之重,她自己背着松垮的帆布包,却发现很多公寓中介都拿着一个闪闪发光的香奈儿。后来,薇妮斯蒂为了巩固自己在上东区妈妈社交圈的地位,拥有了一个爱马仕的铂金包。


而上东区小孩过的生活,不论从任何人的角度来看,都非比寻常。他们平日出入于司机、保姆陪同,还会搭乘直升机到汉普顿度假。两岁大的孩子,必须上“正确”的音乐课程。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得请家教,准备迎接幼儿园的入学考试与面试。到了四岁,不会玩游戏的孩子得请游戏顾问,除了法文课、中文课,还要从小学习烹饪课、高尔夫球课、网球课、声乐课……


 

妈妈们这么做的动机,同时包括了对孩子的爱、对未来的恐惧,也包括了不屈不挠的野心,而野心勃勃的背后则是无止境的焦虑。

 

同时,妈妈们都极度害怕丢脸,在重视荣誉与耻辱的文化里,在一个你不能有橘皮组织、一根头发都不能乱的世界,在你是要谁看你在宴会上捐了多少钱,你家整理得多干净、你的孩子是否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世界,要丢脸太容易了。

 

薇妮斯蒂说,上东区没有原罪问题,大概也没有上帝?但有丢脸的问题。西方人可能觉得“丢脸”这个概念令人陌生,不过一旦身处这样的文化,你就会理解,光是“可能丢脸”,就会带来多大的心理压力,你会丢掉真正的脸——一张脸变得憔悴不堪。


《穿普拉达的女王》剧照


  孩子不是家长的身份象征 


拨开光鲜亮丽的财富外表,全世界的许多妈妈们,都存在同样的焦虑,被不安和欲望牢牢控制着。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多,生怕对孩子的未来造成影响。

 

去年年底大热的韩剧《天空之城》里给出了妈妈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督促孩子学习的极端例子,父母之间互相攀比、勾心斗角,扭曲人性。

 

这个阶层介于中产和权贵之间,在极其注重前后辈关系的韩国,学校出身是进入一个圈子的首要条件,小地方、小学校的人则会受到排挤。


《天空之城》剧照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正如薇妮斯蒂在上东区的现实体验,私立学校的文凭和管家,不只是虚荣地位的象征,不只是能骄傲地在众人面前炫耀的东西,而是如果你是上东区人,你一定得有。

 

从这点上看,纽约与北上广深等国内的超一线城市并无不同——对于中产家庭而言,好的学区房、培训学校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而是你该为孩子准备的东西。

 

英美世界名校更趋利于精英阶层,中国的教育与之有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定程度上起到打破社会阶层固化作用。父母被“阶级固化”、“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闹得更焦虑,恨不能将所有产出都投资在孩子身上。

 

前几年,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走红。这篇文章由一位月薪高达3万元人民币的母亲所写,讲述了自己几乎很难承担为女儿所挑选的海外奢侈夏令营项目的学费。

 

事实上,每年一到暑假,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教育这块的投资力度令人咋舌,出国游学、暑期培训班一个都不能少,然而很少有学生家长拿出一部分预算来给自己提升学习、开阔眼界。还有很多家长甚至卖掉自己的家换成比较小的学区房,为了孩子山穷水尽,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在所不惜。



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好妈妈”的定义就是“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的妈妈”。许多妈妈在人生中抛弃了自我,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子女。作为牺牲者的妈妈们,嘴上会时常挂着“这都是为你好”,以此为借口不去关心什么才是孩子们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她们将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去抚养。


从曼哈顿母亲的角色上我们可以看到,拥有一个“成功”的孩子变成了她们最大的资本。孩子就像拿来炫耀的装饰品,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像一个洋娃娃一样,她们用孩子的年纪与名校自我介绍。薇妮斯蒂说,在这些人的身上,看不到什么个人特色。 

 

妈妈让孩子失去童年的同时,也让自己失去了自我。那么,考入名校是衡量父母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吗?当女性人生的重心就只有孩子的时候,它又会造成什么样的极端后果?她们的人生到底为什么而活?

 

高晓松在第五季《奇葩说》里曾谈到父母的话题,“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独立生活,独立的人格。孩子的快乐不快乐就那么重要吗?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凭什么把你绑身上。慢慢的,中国父母要学会独立,我们尽量努力让父母有自己的生活。”

 

何止中国父母,大多数人都清楚意识到社会阶层的存在,或多或少也都曾为爬到更高的阶层而失去理性。不过薇妮斯蒂在多年之后还是回到了让人更轻松、更随意的下城区,她觉得这更符合她的性格,对当年上东区一丝不苟的环境,更严谨、更自律的生活,她也只是怀念罢了。

 

“我不希望孩子以为生活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精彩片段,不希望他们把标准定得太高,再也无法享受粗茶淡饭。”




作者 | 居然

新媒体编辑 | 胡万程 hwc@nfcmag.com

排版 | GINNY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欢这篇文章,请转发支持,或移步下方点赞。


热文推荐


南风窗读书会系列活动(第四期)现已开启报名

(已添加“阿窗”进群的粉丝不必重复添加)



快递到家,享受最佳阅读体验


点击发现更多好物




觉得文章好,点赞一个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