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中学校长从“自在”走向“自为”的秘籍

2015-08-05 陈永平 校长传媒

从“自在”走向“自为”

文|陈永平(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长)


“自在”与“自为”本是哲学中的一对概念,我在思考自己三十五年的从教之路时,发现它恰恰能够概括我所经历的提高与成长。简单地说,所谓“自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中,凭借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不是自觉地在专业发展,而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自发实践;“自为”状态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过程中能运用相关理论,有意识地积极从事职业实践活动,通过有所作为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取得职业成就。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198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浙江省舟山中学、宁波中学任教。1993年获中学高级职称,1998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特级教师。可以说,在浙江从教的生涯中,我基本处于“自在”状态,我爱化学教师这个职业,爱化学教学这份工作,模范地执行学校对我的要求,痴迷地钻研化学学科教学知识与技能,我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现实能力并使之与所处的当时的浙江教育环境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匹配,也因此成为特级教师。


如果不是因为调入上海,我甚至有可能会一直成为这样一名“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教师。其实今天来看,那种状态可能仅仅是一种教学上的“技术能手”罢了,应付琐碎的教学游刃有余,但始终不能到达对教育通达的境界。


2003年起,我先后调入上海延安中学、复兴高级中学工作,先后任学校教学指导室常务副主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的校长,2005年12月被上海市政府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还先后担任区名师基地、市名师基地主持人。


在上海,我经历了市一期课改的成果推广总结阶段及二期课改的实施,在上海也有幸结识了一批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和优秀同行,在学习、听课和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二期课改理念、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立意之高、之深,我开始“不自在”了,因为这些都与我固有的已经被作为特级教师获得认同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冲突,我意识到了自身与所处上海教育环境间的矛盾,并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向领导、专家和同行请教学习,力图达到自我改变与教育环境的统一,这就开始走向“自为”了。在实践中,二期课改新提出的课改理念逐渐被我所接受,并尝试着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慢慢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也逐渐为上海教育界的同行所赏识、认同。实际上,这个过程中我不但感受到了从“自在”向“自为”转变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感觉到,“自为”不仅是要通过自我改变去适应教育环境,也包含着在实现自我改变、自我提升的同时,能够适度推动教育环境的变革,进而体会到更大的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


看自己三十五年的教师生涯,我感觉教师的成长大抵都需要经历这两种境界的转换,只有“自为”的教师才能步入较高的发展层次,才能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如果非要给青年教师们提点建议来谈如何实现从“自在”到“自为”的提升的话,我建议有两点要牢记:


第一,是持续的个人学习。以持续的个人学习为主要途径的教师的自我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专业化的自我建构,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一个优秀教师,需要的是孜孜不倦、默默无闻的终生学习,即便你成为特级教师也不代表你已臻发展最高之境。古语有云:“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当教师的尤其需要如此,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追求富贵名利,不贪图安逸享乐,坚守住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教师要经常性的系统的开展个人学习,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既是教师个体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职业成就的需要,也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完成的社会责任。


第二,是积极的专业实践。“自为”是一种积极的实践状态,教师要努力去追求有所作为,常言道“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 离开了作为,教师的职业成就和职业幸福就无从谈起,只有作为才能真正体现人作为价值主体和生活主人的能动性。而无论哪方面的作为和成就,都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唾手可得,惟有那些孜孜不倦的积极进取者,方有望真正获得。正如先哲歌德在《格言诗》之十三中所说的那样“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延伸阅读:

一位从教35年的校长感言:有思想有行动,才能影响别人

特级教师,应该特在哪里?

两对关系有机结合课堂才能高效

让孩子一生可持续发展,应该培养哪些综合素质?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