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己见:“中国又取得了两个世界第一”
【杨德发专栏】
不看后悔一辈子:中国又取得了两个世界第一
文|杨德发[《新经2.0》作者、《以自创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自创能力是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简称,即文本所述的创造能力)、《学本式教师培训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微信:cq-ydf]
2016年9月13日,有关部门公布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一时间微信上的文章转发爆屏,热气腾腾。使我不得不当一回标题党,写下本文:中国又取得了两个世界第一。
哪两个世界第一呢?中国“理论脱离实际的专家”制定的核心素养条数世界第一;中国合格高中毕业生将具备的核心素养条数世界第一。
2016年9月13日上午,公布的核心素养有三个方面六大项18条。
即将正式出版的新版高中15个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第九次课改),核心素养共计63条,平均每个学科4.2条。
高中数学6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高中物理4条: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高中化学5条: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高中生物4条: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高中语文4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中历史5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高中政治4条: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高中地理4条: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高中艺术3条:艺术感知能力、艺术审美情趣、艺术创意表达。
高中音乐4条: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趣体验、音乐文化理解。
高中美术5条: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体育与健康3条: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高中通用技术4条: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4条: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高中英语4条(其他外语也是各4条):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18+63=81。中国理论脱离实际的专家(盲人摸象者)制定出的中国高中毕业生的核心素养达到81条。超过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欧盟、经合组织、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可能超过这些国家的总和(取并集)。中国又取得了一个世界第一:中国“理论脱离实际的专家”制定的核心素养条数世界第一;让我们鼓掌相贺!用这81条核心素养指导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出十年,高中毕业生,只要是合格的,都会具备这81条核心素养,那时,中国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将是世界上核心素养最多的人,也就是最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拥有核心素养最多的人,也就是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对“修养”的解释是:(1)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2)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对“核心”的解释是:中心;主要部分。
二战的进程。人们常说核心竞争力,这个力相当于原子核爆炸释放出来的力量,无坚不催。一个企业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一个人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在工作中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国家有了核心竞争力,就不会被打倒。
那么,什么是人的核心素养呢?笔者把中国知网上所有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章下载下来认真地阅读了,发现:无论是美国、日本、欧盟、新加坡、经合组织、中国台湾,还是中国大陆公布的新版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林崇行团队研究之后公布的18条核心素养,均没有找到“什么是核心素养”。
像原子只有一个核一样,人才的核心素养也只有一条。中国专家公布的81条核心素养太泛了,一点不核心。它们把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统称为核心素养了,而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最本质的真正的核心素养只有一条,这一条就是:创造,就是创造能力。这是由人的定义决定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是伟人区别于常人的根本属性。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摸到了这一条,他在《创造宣言》中写到:“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作家叶永烈说:“创新,是成功的惟一途径。”创新是国家成功的惟一途径。创新是组织(企业、学校、医院等)成功的惟一途径。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他们成功的经验: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创新是个人成功的惟一途径。
小创新小成功,大创新大成功,不创新顶多做好常规工作。古今中外,凡大有作为者,无不是一个创新者。柏拉图之于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之于柏拉图,西方社会创新者是代代相传,一代强过一代。牛顿站在巨人之肩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站在牛顿的肩上发现了相对论。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发[2015]8号])大致地讲:美国成立以前,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会创新的民族(nation);美国成立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会创新的国家(nation)。
“对企业而言,要么创新,要么死亡。”(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在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因为认为创新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被人们誉为“创新经济之父”。“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切实把技术创新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国办发[2000]64号)
对个人来说,要么创新而成为成功者,要么保守而成为庸庸碌碌的人。
“发明人人可为,革新大有作为。”(裴丽生,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我创故我发。创新驱动发展、发现、发明、发财、发达。
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杨德发认为应该先创新后创业)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五个关键词,第一词是:“创新”。这说明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看问题是有眼光的。可是我们的研究课程标准的专家为什么没有眼光呢?我们把上面提到的81条核心素养作一个再梳理,不难发现:这81条所谓的核心素养有些相当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有很多在那儿旋转,让人眼光缭乱;有些相当于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是构成原子核的原料;还有为人处事的原则,根本不是人应该具备的素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的核心素养只有一条:创造能力。创造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在站在巨人的肩上去创造,所以创造之前必须要好好继承。人类5000年积累的知识、技能、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据谷歌公司统计,全世界不同的书共有1.6亿本。要把这些书读完是不可能。中国古籍30万册,要读完也是不可能的。中医古籍4万册,要读完还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学会学习,学会选择性学习。学习主要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物征是思考、是动脑筋。所以高中15个学科共同的素养只一有条:思维能力。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校主要是解决有现存答案的问题,考试也是考的这种能力。工作之后,遇到的是大量的没有现存答案的问题。解决没有现存答案问题的能力——正是创造能力的体现。
其他各种各样的能力,相当于原子核外的电子,相当于电子云,相当于浮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他们身在最高层,是高瞻远瞩的。“知识产权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五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创新”。牢牢地抓住了企业(机构)、国家、个人的核心素养。
一个人最终是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在工作中必须大量的自学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笔者1987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物理系)。工作之后,自学了川菜烹饪、自学了中医、自学了商业经济专业、自学了MBA课程、自学中文专业课程、自学了心理学课程、自学了形式逻辑学课程、自学了哲学课程、自学了大量的与教育教学管理直接相关的教育理论、自学了学习科学、自学了脑科学、自学了电脑、自学了中小学各学科课本及教辅书、自学了培训课程(TTT)、自学了如何玩微信、几乎翻看完所有的汉语字词典和所有的英语词典词汇书等。如果我没有自学,我在工作中仅用大学毕业时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我工作的效果能好吗?这个作为创造力内核的自学能力,是解决继承问题,是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去仔细观察硕士、博士的训练过程,不难发现,亦是以训练他们的自学能力为首要任务。不读通几百册本专业经典著作和最新著作(含论文),休想取得博士学位。我们去观察硕士、博士学位的最终检验,是不是以创新能力为衡量?(近年有质量下降的迹象,请各位硕导、博导严把质量关,宁缺毋滥。)
假设有一个人身体很健康、记忆很好,他继承了人类全部的知识和技能而不去创新,他会不会成功?会不会取得巨大的成功?答案是:不会。必须要创新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去观察诺贝尔奖及世界上各行列的大奖,不难发现均是发给有新发现或发明的第一人(或几人、团队)。不会给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重复发现的人发大奖。所以最终衡量人才成就的唯一因素是创新能力。无论你继承得再多,没有创新就等于零。一个人继承得不太多(在某一狭窄的专业内足够多),但创新很多,创新很新,可能取得巨大成就。
笔者用物理科学方法研究汉语教学,编著的《科学汉语丛书》一旦出版发行,可让70亿地球村的人轻松学会(会说会写)汉语。(搜杨德发写高考作文:提高语文素养之我见)
笔者正在进行研究:取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15000个高频词(在阅读中可达到99.99%的覆盖率)建库,对这15000个高频词进行解剖,分离出构成这15000个高频词的X个前缀、Y个词根、Z个后缀及N个象形词(不可分的短单词,可通过字母象形解析。当当网上搜一下:形象英语)共得到M个英文的字(M=X+Y+Z+N)。一旦完成这个研究,只需要学会M个英语的字,就可以像汉字那样“自动”组成15000个高频词。那时,美国人、英国人都会跑到中国来学英语。自吹一下: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创举,如果成功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目前已完成一半。欢迎各位企业家、热心人士赞助这项研究)
我们可以将人这样分类:有自学能力的人、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前者可以当导师。后者要交学费。
我们还可以将人这样分类:有创新能力的人、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前者是创造者(下面有生产者),后是消费者。
我们来组合一下:
第一类,既有自学能力又有创新能力的人。笔者认为这才是第九次课程改革要培养的人。这样的人终生学习,持续创新,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如果有梦想,有抱服,有期图心,有野心,有大目标,有大志,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第二类,有自学能力无创新能力的人。书呆子。很多大学教授即是。他们可能知道很多,但不能归纳、提炼出最根本的一条。比如这次制定出81个条核心素养的专家们,自学能力强但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第三类,无自学能力有创新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旅游而学会某种赚钱模式而取得成功。比如去香港或日本旅游,这类人不会去盲目购物,会去逛几百家店,看看什么东西在香港或日本好卖而在自己住的地方没有卖的,想想为什么好卖,有不有办法把它移植到自己住的地方开家独一无二的店。
第四类,无自学能力无创新能力的人。打工一辈子。在上级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工作。
比如,张平的自学能力自我估计是5分,创新力自我估计是7分,那么他的创造能力自测得分为35分。杨德发的自学能力自我估计9分,创新能力自我估计9分,杨德发的创造能力自测得分为81分。杨德发获得国家专利3项,发表论文90余篇,获奖70次。杨德发的创新之举之一:杨德发是地球村70亿人中唯一个把中国2016年十个高考作文全部写了一遍的人。(共计写了11篇文章,电脑网上搜或微信搜文章:杨德发写高考作文。积累阅读量已上百万次)
请你估测一下自己的创造能力!明白努力的方向!
依据查有梁先生在《十年课改基本失败》一文中的逻辑:如果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是错误的、不完备的,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是有限的,导致的结果是实践的失败。第九次课改提出的“核心素养”理论没有抓住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用81条核心素养来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我可以作出相应的预测:第九次课改不战而败——还没有开始实施我就可以预测会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为杨德发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