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2016-11-07 李晶 校长传媒

【李晶专栏】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文|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本文为李晶老师原创文章,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授权转发


“真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

“怎么说他都不听!”


这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父母的抱怨。

问其详情,常常是因为孩子宁可与好朋友谈心,也不愿与父母交流。

孩子小时候,总是缠着大人问这说那、喋喋不休,很多父母因此不胜其烦、避之不及。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与父母的话越来越少,甚至以保护隐私的名义回避父母的询问。

有的孩子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听而不闻;

有的听到父母的批评就躲回自己的房间;

有的只要听见父母报怨自己,心情就格外烦躁;

有的甚至会用语言和行动与父母对抗。

我非常理解父母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与孩子分享,希望孩子未来的路更加顺利的心情。

但是如果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反馈,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愿望而已。

现在我从孩子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花时间陪孩子


丢丢父母工作非常忙,不仅经常加班,还频繁出差。

在丢丢长大一些后,父母会给她很多零用钱,让她自己照顾自己。

但是每当丢丢一个人守着空空荡荡、没有温暖的房子,总是感到非常孤独。

丢丢上了高中后,父母忽然发现女儿经常上网聊天,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

这时他们着了急,对丢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且每天回家后就寸步不离地盯着她。

但是丢丢非常反感父母的说教和管束。

她觉得:“我需要陪伴、需要关心的时候你们去哪儿了?现在才想起来管我,现在我不需要你们了!”


没有共同的生活,即使是有血缘关系,也不可能真正产生亲密的感情。

就像那些从小被寄养在祖父母或其他亲戚家中的孩子,他们与父母的感情一般都比较淡薄。

即使孩子长大一些回到父母身边,父母也常常因为疏离感,对孩子的管教感到无力。

因此,只有父母花时间陪孩子,孩子才能与父母有更多的亲近感,从内心深处理解并接纳父母,父母也才能更了解孩子。

如果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与孩子经常生活在一起,不妨以打电话、写信、发邮件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一直在关注着自己,爱着自己。

只有心理上的接受父母的爱、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了解,孩子才有可能听父母说的话。


多听孩子说


牛牛刚上初中,每次妈妈试图问她学校的情况,或想跟她聊天时,她就会很生气地对妈妈说:“你别理我哈,不然我跟你急!”

朋友很看不惯她对待妈妈的态度。

但她说:“我小时候腻着她时,她就是这么对我的!”


孩子小时候都会有一个很缠父母的阶段,他会问各种稀奇古怪的幼稚问题。

有些父母常常会因为给不出答案或者烦躁,而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随便打发、甚至把他从身边赶走。

而这也正是孩子长大后不愿向父母说心理话的原因。

因为孩子会认为:“那时你们不爱理我,甚至讨厌我,现在又想主动和我说话了。但是凭什么你想说,我就必须听啊!”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只有对方愿意听自己讲话,自己才愿意与对方交流。

孩子更是这样,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听自己讲话,首先要做好孩子的听众,让孩子尽情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当听到不合自己心意的话时,克制自己急于指导和批评的冲动。

待孩子讲述完毕后,再以平等讨论的态度引导孩子。

对于如此尊重自己的父母,孩子也会更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


身教重于言教


父亲看到小揪每天玩手机影响学习,非常着急。

于是给儿子摆事实、讲道理,告诫他要约束自己。小揪说:“道理我懂,就是控制不住。”

于是他要没收儿子的手机,小揪说:“你收我就再买!”

他只好在儿子写作业时经常进他的房间检查,小揪说:“你别总监视我好不好!”

我对这位焦虑的父亲说:“你先给孩子点时间学会自我约束。在他学习的时候你也看看书,或许会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位父亲惭愧地说:“我从来不爱看书。”


父母以为孩子在单独的房间里,自己只要不出声音,就不会影响到孩子。

但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他会知道父母几乎所有的事。

于是当父亲要求孩子别玩手机时,虽然孩子嘴上不说,心里却一定会想:“你自己不是玩得挺欢么?凭什么管我?”

所以,父母经常看书,孩子才能安心学习;父母与亲朋好友和谐相处,孩子的情商才会高;父母做事认真,孩子才会精益求精;父母经常锻炼身体,孩子才能爱上运动。

只有当父母先做到了,所说的话才更容易被孩子信服和接受。


少说重复的话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经常重复犯同一个错误,或者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总是控制不住地要说出来。这在孩子眼里就是唠叨。

毋庸置疑,唠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孩子不是不明白道理,只是做不到而已。

翻来覆去的那几句话,只会被孩子当成耳旁风。

时间久了,孩子还会觉得父母拿自己没办法,说几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倒促使他形成了惰性。

如果遇到通过努力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父母不妨去请教老师、咨询专家、或者看家教书籍寻求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才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


有兄妹两个,小时候都很聪明。

但是哥哥因为淘气经常被父亲打骂,后来形成了非常懦弱的性格,事业上始终没有起色。

而妹妹在父亲心里是个宝,经常在外人面前表扬她。

为了不让父亲丢脸和失望,妹妹一直非常努力,长大后真的成为了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


父母内心深处都是觉得自家孩子好。但由于总是希望孩子更好一些,就经常忍不住要批评。

父母对于幼小的孩子就是天。

因此随时会降临的来自父母的批评,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别人,真的没有前途。

这种无望又无力的感觉,会像石头一样沉沉地压在孩子心上,让他负担沉重,甚至会自暴自弃。

而且他还因为觉得父母嫌弃自己,而与父母产生隔离感和逃离感。

在这样的心态下,又怎么会听得进父母的话呢?

人都喜欢被夸,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开心才会更加努力,也更愿意听父母的指教。

只有细心的父母,才能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只有真心地夸赞孩子的进步,孩子才能愿意在父母的指导下做得更好。


对孩子有影响力的人、年长的同辈


圆圆在高考选择志愿时,在几个专业中举棋不定。

他的父母对这些专业的了解也不多,就请了相关专业的学长和专业人士与孩子交流。

后来圆圆说:“我觉得父母做得非常好。

他们的经验不足以指导我的选择,如果非要给我出主意我会很反感。

然而专业人士对我的帮助特别有针对性,让我受益匪浅。”


方方大学毕业前搜集了很多信息,认为他所就读的专业特别适合读硕士之后再工作,那样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但母亲得知方方可能会被一家大型国企录用时,就要求他立刻工作。

方方说:“其实她根本不了解情况,却非要我听她的,真受不了!”


因为经验和阅历的优势,有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必须听从自己的意见和安排。

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经验是有局限的,同时孩子的见识和思维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开阔和深刻。

因此,如果父母觉得以自己的能力说服不了孩子,那就不妨找孩子信赖、尊敬的人,或者在相关方面有经验的人与孩子交流。

这样的安排往往因为专业性和权威性,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和认可。


与孩子交流的技巧


与孩子正式谈话时,不要做其它的事情

排除干扰,精力集中


要求自己和孩子相互对视

表示彼此互相尊重,也能够集中注意力


与孩子保持比较近的距离

彼此亲近的氛围,能让孩子更多地感到父母的善意和温暖


一对一的方式

一对一的方式给孩子平等的感觉;而多对一,不仅会让孩子有压迫感,有时还会因为意见不一致而降低谈话效果。


父母与孩子交流,不是为了满足父母说话和教育的欲望,而是要达孩子“听得进”的目的。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  

所发文章均为作者原创

欢迎转发

延伸阅读:

不必“用力过猛”——孩子学习的“三管两不管”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从一扇门的距离开始

孩子,给你三十年——我们的养老

智慧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学会提问和思考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冲动是魔鬼,学会冷静也是一种智慧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