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校长叶翠微的教育家办学之道丨③尊教师扬个性 兼容并包

2017-09-10 林溪&陈盼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名校长叶翠微的教育家办学之道丨③尊教师扬个性 兼容并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未来教育家杂志-IDwljyjzz”、《未来教育家》2017年第8期,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尊教师扬个性  兼容并包

身示范力躬行  润物无声

一个普通的下午,在二中的大广场上,十来个学生围成一圈,进行遥控机器人的测试,旁边一个学生举着DV正在拍摄。叶翠微从教学楼的台阶上走下来,兴致勃勃地蹲下身子参与到讨论中,一抬头,被头顶上正在拍摄的DV机吓了一跳。他回过神,拍了拍这个拿着DV、冲他笑的小伙子的肩膀:“嘿,你怎么也猫到这儿来了?”原来是旧识。当得知这是“简DV”社团正在为校园微电影取材时,他说:“好啊,加油,争取拍出我们中国学生、中国学校里最棒的微电影。”


“简DV社”社长吕承威是这样形容叶翠微的:“叶大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平时的生活里他也没有老师的架子,和我们说话像家人一样很亲密,没有间隙。而且,他特别喜欢吃巧克力,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他家里是不是卖点心的。他总是带着这些我们称之为‘福利’的东西,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是一个慈祥而智慧的长者。”


叶翠微的整个童年生活就是学校生活,有太多父亲和学生们上课、聊天、谈心的具体画面,镌刻进他的灵魂,渗透到他的血液,从而促使他生发出有关教育的全部想象和行动——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


叶翠微总是拿着一袋“福利”在校园里走来走去


在我们采访的二中学生中,享受过“福利”的,还有高一(13)班沈思凯、高二(10)班的劳丹宁、高二(7)班的娄佳璐、高二(2)班的何媛……几乎每一个二中的学生都拥有和“叶大”的独特回忆,说起来都是神采飞扬、引以为傲。他们故事中的“叶大”,总是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有迎面碰上的颔首微笑,有课间休息时的主动“搭讪”,有从后面快步走上来的拍肩问好,有食堂一不留神的同桌用餐,还有各种大小活动中的温馨鼓励……


2002至2005年在杭州二中读书的郦勇,认为“叶大”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校长。“记得我那时是住校,每晚都会有老师值班,叶大有时也会轮值。和其他老师不一样的是,叶大在熄灯前就会通过广播和我们聊天——同学们晚上好,我是你们的校长叶翠微,值此熄灯之际,我想和同学们说三句话……他常常都说自己只讲‘三句话’,结果从明日天气讲到人生目标,我们就经常听着叶大的这些碎碎念入睡。这是我们很多二中学子的经典记忆,那种感觉真的很温馨,我到现在都很怀念,他说的很多话慢慢就被我们记在了心里。”


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叶校长和学生走得太近,没有一点校长架子,甚至还有老教师善意地提醒他要注意校长形象。从毕业至今一直在杭州二中工作了21年的教师徐存旭说,叶校长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全校运动会,结束时全体学生接龙跳兔子舞,很多老师都站在外圈看着,就算学生来邀请,也矜持地笑着摆手回绝。校长却很自然地加入并站在了第一位,举着大旗,跟着节拍,笑容灿烂地和学生一起喊“left right,go go go”。“当时,校长的这一举动让我很汗颜,我才发现,我观念中的师生关系是有着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放不开,没有真正走到学生中去。校长带了头,我们就豁出去了。”物理教师谭国锋对此也有很深的感慨。


对于这些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大男孩、大女孩,叶翠微是宠爱的。现在美国普渡大学读大三的徐致知是当年杭州二中的风云人物。这个从小喜欢航模的小伙子,创新和兴趣在这所“自由”的高中得到了彻底的爆发,一天到晚泡在创新实验室里,把3D打印机拆了装,装了再拆。杭州二中“求是创新学院”负责人陈颜龙老师这样形容徐致知——创造力有多大,破坏力就有多大。他说,“记得有一天早上,我推门一看,整个实验室到处都是零件、工具,地板上还有喷漆、胶水,无处下脚。当时,我找校长反映了情况,校长除了让我注意安全,并没有对徐致知采取任何限制。”


在杭州二中,像徐致知这样,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并有时间、空间去充分探索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叶翠微眼里,只要学生们玩有所长,玩得尽兴,那最终一定会玩有所成。值得一提的是,杭州二中的科创大厦即将落成,这是一幢以学生为主题的成长乐园,将会开放“24小时教室”“不打烊实验室”,供那些想学、乐学、痴学的孩子们玩个痛快。


叶翠微率先垂范,他的学生观影响着全校的教师,杭州二中日渐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融入学生,呵护他们的创造力,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叶翠微对待教师,亦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2年,硕士毕业的郦勇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原来口中的“叶大”变成了现在的“校长”。“在我看来,校长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校长。2015年10月7日,住校的郦勇和很多外地学生一样提前返校了。没想到,台风来了,雨越下越大,整个杭州的交通都瘫痪了。教育局发出紧急通知停课三天,确保师生安全。半天的工夫,整个学校就淹了,宿舍楼停电停水,楼下更是一米多的积水,学校变成了黑暗里的一座孤岛。正在大家惶恐之时,“我们忽然听见叶校长的声音,看见叶校长在楼下组织老师们抢险、给我们运送水和食物。那天,没有一个人的衣服是干的。”


“杭州二中是个有人情味的学校”,陆华兵也这样说。2001年底,刚走上讲台三个月的陆华兵突然倒下了,重症胰腺炎,送进医院的第二天就收到了病危通知书。躺在病床上的陆华兵迷迷糊糊的,一拨一拨的老师来看望他,校长也来了,嘱咐他好好养病,费用的事情不要担心,由学校垫付。两个半月后,陆华兵才出院,从家人口中了解到,学校的老师们为他捐了近三万元。“现在的我,作为班主任,经常跟学生讲,生活中谁都可能遇到突如其来的困难,但我们要相信,前方还有光明和温暖。”陆华兵说,现在女儿已经七岁了,每次叶校长见到,总要抱起来让孩子叫“爷爷”,这种感觉特别亲切。


在采访很多教师的过程中,他们都提到叶翠微说过的一句话“身体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这在一所高中,一所全国知名高中,而且是高考改革的试点高中,是很难能可贵的。杭州二中有一个制度——教师出汗,学校买单。学校专门拨出一笔“教师健康资金”,每天去体育馆锻炼的老师就有课时奖励,到期末,学校还要在教师中评选出“锻炼之星”予以表彰。


“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精神面貌、精神气,他走进教室是很难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校长只有把每一位教师当做兄弟姐妹,教师才会真正把学校当成家。” 叶翠微没有当过教师,却深谙为师之道。无论是开学典礼上的激情演讲,还是走在校园随手捡起废纸;无论是学生管理上的自由放任,还是教师管理上的温馨关怀,都体现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在杭州二中,叶翠微用身体力行、春风化雨营造了一种“学术自由、人文关怀”的成长氛围。“这种氛围,不仅当下基础教育界匮乏,在当今高校也少有。”来杭州二中之前,已经带出了三块国际金牌的信息学奥赛教练李建,在和叶校长吃过一顿饭,喝了一瓶啤酒后,就辞职加入了杭州二中的麾下——不为更多钱,也不为更好的职位。用李建的话说:“叶校长身上有一种师者的魅力,特别能吸引人。”


黄雄伟、谭国锋、钟小平、赵斌四位老师,调到杭州二中来之前都已经是金牌教练。他们和李建一样,被二中的成长氛围和工作氛围所吸引,慕名而来。


杭州二中交响乐团

为未来育大师  高瞻远瞩

1999年,现在杭州二中新校区所在的钱塘江以南——滨江区,还是一片农田。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黄犁欢见证了新校区的前世今生:“记得当时局领导带着我们从一条机耕路走进来,用手圈了一大片玉米地说,这就是新校址了。”


2000年10月,叶翠微走马上任,来到杭州二中,面临学校即将迁入新校区,面临需要招聘大量的新教师。其时,叶翠微正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在职研究生。多年的工作和成长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成长与学习、教研之间的重要联系,他决心为杭州二中的教师,上接“天线”——了解最前沿的理念,下接“地线”——紧密结合一线的实际。


叶翠微启动了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联合华东师大办“未来教育家学校”,以研究生课程班的形式培养教师,抽双休日、寒暑假授课,历时2~3年,系统学习各个学科、多个方向的研究生课程,计算课时和学分,毕业时颁发华东师大的结业证书,全校有近百名青年教师获益,60余位教师完成研究生课程班学业,黄犁欢就是其中一位。“叶校长在杭州二中的17年,一直在系统思考教师队伍的统筹、建设问题,也一直在为年轻教师的发展谋福祉。”现已是教研室主任的黄犁欢这样说道。


2001年5月,叶翠微启动了上任后的第二件大事——给全校每一位教师配一台笔记本电脑!他的这个决定让全校老师都难以置信,在新世纪之初,电脑还是个新玩意儿,好多人都不知道怎么用它。更何况,一台笔记本一万多块钱的高价,学校的老师们都为校长“肉疼”。当时的学校中,出现了“拥买派”和“反买派”,前者认为校长思维前卫,敢为人先;后者认为“瞎浪费钱”!而在叶翠微看来,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电脑是人类的新发明、新工具,如果连我们教师都不会用,我们如何教未来的孩子去使用、去驾驭?“在那个年代,我的这个大举动还是很受关注的。很多人都说,一看那个肩膀有点‘斜’的,就是二中的老师。为什么?因为天天都挎着个电脑包!”叶翠微笑着说。


如今的很多学校,也实现了校园信息化,开启了教育的个性化,但杭州二中的内涵发展,却让很多学校难以望其项背。这种领先,不是来源于设备的丰厚、师资的雄厚,而是在于领军人对人才培养的独特眼光和超前理念。


记者在蕙兰陶舍见到沈婷,实属偶然。采访期间,一天吃完午饭,记者在校园里闲庭信步,一处江南民居样的房子出现在记者眼前,颇具艺术气息。推开虚掩的门,正在里头备课的沈婷迎了出来。这个中国美院陶瓷艺术研究生,是2008年进入二中的。陶艺本小众,开课的要求又挺麻烦,沈婷担心工作难以开展。刚开始没有专门的教学场地,四处打游击战。后来,她给学校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规划,学校非常重视,帮助她建工作室,按照她的设计,将一个车库改造成眼下的蕙兰陶舍。没有现成的课程,她自己开发,力求专业化、大学化。这帮助到一部分热爱陶艺的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走上了专业发展之路。而她,也因自己的独特被看到被接纳,而更加热爱陶艺和教书这个职业。


“我们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地域差异和专业差异,鼓励教师敢想、敢试和敢闯,肯定教师的首创、原创和再创,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内驱力。”叶翠微的这种尊重,为杭州二中教师的教育变革赋予了极大的精神力量。


叶翠微对于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抓得很紧。据2002年任教的化学教师史宗翔介绍,学校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要有自己的五年成长规划、十年成长规划,不要大话空话,而要实实在在能够实现的目标。例如,未来五年你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未来五年能不能在课堂上立足?下一个十年,能不能获得市里、省里甚至全国的优质课竞赛奖……


“学校定期都有‘课堂教学月活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恳谈会’,每个学期还有‘青年教师大比武’,除了邀请全国的优秀教师来指导我们,校长也会亲自参与,听课、评课,给我们一些点拨、纠正和鼓励”,史宗翔回忆说,“记得刚走上讲台时,我是属于内敛型的,所以校长总是在鼓励我,帮助我树立自信;当我带完高二,觉得小有成就,准备冲刺高三的时候,校长告诉我,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不上高三不是说你不行,而是希望你扎稳脚步。”


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陆华兵,总是感觉校长对他更为关注一些,“有时,路上碰见了,校长会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小兄弟,你是我的半个老乡,要给我争面子,多进步呀!”至于被校长听的课有多少回,已经不记得了,反正经常是上着课,校长就不请自来,推门坐下,有时还带着一众副校长、教研组长……听完课,校长不会当面点评,也不会正式地把人叫到办公室去谈心,而是会找机会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后来,校长听完我的课,我就主动去找校长取经。”


在湖北十余年的教研室经历,让叶翠微对听评课驾轻就熟,无论是什么学科,他总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帮青年教师拨乱反正,把握方向。正如陆华兵所说:“校长不太关注知识层面的问题,而是比较关注教师的状态和学生的状态。记得我刚从教的那两年,校长总是反复提点我——不要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要在互动中让学生去思考,等等。”现在的陆华兵,已经有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且承接了学校的数模竞赛项目,开始带领学生探索更高的知识领域。


20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俞莉琪,刚刚回到母校任教一年,就先后被学校派到省内外学习、培训、交流了两次,并在一次全国教育论坛上执教了一堂公开课。这堂课上,俞莉琪采用了新的史学方法,给学生播放18世纪巴黎街头的流行音乐,通过听音乐、感受旋律、分析歌词,去看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人生信仰,分析这背后的政治原因、社会原因是什么……“没有想到的是,那堂课校长也听了。后来校长专门告诉我,他非常喜欢这个开头,由表及里,通过艺术了解历史,形式新颖。既是历史课,也是艺术欣赏课。”俞莉琪说,“我觉得,学校给了我非常大的自由度,允许我们去做很多有创造力的事情。” 


杭州二中模拟政协社团学生在杭州青蓝小学教小学生急救知识


对于年轻教师,叶翠微总是寻找各种机会把他们送出去,扩大眼界,增长见识。


2008年,英语教师温晓玲向叶翠微申请,参加国家汉办的招募,去美国犹他州担任一年的汉语教师。在这之前,温晓玲已经和教学主管提出了,但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你走了,你的课谁来代”。让温晓玲惊喜的是,叶校长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嘱咐她注意安全。“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年的汉语教师经历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先不说在北京和美国斯坦福的职前培训,就是让我用英语教初学者汉语,就总是促使我反思国内的教学和课堂,思考语言这一门工具的艺术。”


在音乐教师周美娟的印象中,叶翠微关注的是孩子们在音乐中得到的熏陶和成长,校长从来没有给她参赛的压力,倒是常常来鼓劲,来过问还有哪些困难。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艺术视野,学校会邀请国外学校的音乐团队,来二中与学生同台演出。比如,英国的伊顿公学、美国大街合唱团都来二中做过专场演出。在各种支持中,周美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杭州二中现在一共有327名教职工,教师的平均年龄44岁,从二中走出的特级教师多达27人。从2001年迁校以来,伴随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被送走,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在这里成长起来,挑起大梁,成为名师。


重才德轻规矩  让牛人牛


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曾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叶翠微深以为然,他认为,一所名校,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学抑或小学,都需要名师去成就,而名师的生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这个自由,不仅是下午四点半晚高峰前可以离校的身自由,更是精神层面的自由。


二中有一个众人皆知的规矩,那就是“让牛人牛”,凡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思想、有学术影响力、在学生和家长中口碑好的教师,学校就允许他天马行空。


1999年,一位化学特级教师来到杭州二中。在这之前,他已经辗转好几所学校,平均每所学校待不到三年。果然,来这不到一年,就有老教师来向叶翠微告状:“校长,您得管管,他太不讲规矩了。”原来,这个老师经常开会迟到,没课的时候就常找不到他的人了。


结果,叶翠微在全校大会上亮明态度:“任何老师都可以和校长过不去,但校长只和与学生过不去的老师过不去。如果有老师课上得比他精彩,带的学生比他的学生成绩好,带出来的学生像他的学生那样,经常回来看他,对他有一种如父亲般的发自内心的敬重,那么我允许这样的教师除了上课之外,天马行空。”


“他确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老师,但同时又是一个有着扎实理论功底和独特教学风格的老师,非常受学生欢迎。”叶翠微说,“在我看来,小节问题不是老师的职业核心状态,他们的职业核心形态应该表现在课堂上。一所现代学校,应该允许有个性、有特质、有才干的老师在校园里自由行走。我们不妨用独特的校园制度、校园文化来养一养这些牛人。让一个老师比校长牛,校长可能会沾一点牛气。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牛的教师,就不会有牛的校长。”


在杭州二中百年的历史上,好像从来都不缺乏“牛”人——有创办了国立浙大附中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院士,有曾在国立浙大附中兼课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院士、有曾在私立蕙兰中学兼任物理教师的著名化学家赵承嘏院士,有作为蕙兰中学第一位华人校长从严治校享誉杭城的徐钺老师,有带领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著名体育教育家宋君复老师,有倡导“好学力行”学风而获国家领导人肯定的陈鹤琴老师,有著名诗人蒋海澄(艾青)老师……


放眼今日的杭州二中,亦是名师荟萃拥有学科竞赛国际金牌教练15人,创新大赛国际金牌教练2人,有130余位省市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有一大批拥有硕博学位的骨干教师,还有从海外学成归来的青年才俊。


2016年,全国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林肃浩,荣获“杭州市第四届杰出人才奖”,与他一同获奖的是杭州各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如马云、宗庆后、鲁冠球、余华、麦家等知名企业家、作家。


林肃浩被叶翠微形容为有“先生之范”:“他把学术做到极致,心态却极其平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特质是非常让我感动的,是一种‘先生之范’。”林肃浩独创了“三层四段”化学教学创新模式。从教学目标人手,分四个阶段和三个层面配套实施。无论是在高考,还是在化学竞赛,他所带的学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600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化学竞赛获奖,其中一等奖200多人次,并14次获浙江省团体第一,2000年指导的学生获32届国际化学奥赛金牌,另外还有获8块国家金牌,12块银牌。


曾经有其他学校出高薪想请林肃浩上课,但他都婉言谢绝了,花更多的精力在辅导学生竞赛、陪伴学生高考、解答学生难题上面。“林老师对高考的重要考点和命题方向把握十分准确,而且,在他眼里,没有优生、差生的分别,大家都是一样的。”考取北京大学的2015届学生钱瑞说,“在二中的校园,像林肃浩老师这样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群。每当双休日、寒暑假,总有学生跟着这些老师们做课题,做研究,把很多创意变成现实。这些老师也不断地在提醒着我,我们要想让学生高水平地自主发展,离不开老师的高水平自主发展;反过来,老师们的高水平自主发展也会引领学生的高水平自主发展。”


正教授级教师金永生,全国知名物理教师钟小平,全国知名化学教师张永久、陈钧,信息学国际金牌主教练李建,数学国际金牌主教练赵斌,生物国际金牌主教练黄雄伟,语文特级教师陈婕、陈欢,数学特级教师楼肇庆、斯理炯,历史教师黄怀球,地理教师邵凤莲,通用技术教师陈颜龙,音乐老师郗圣达,体育老师肖伟、李杰平,等等,他们都是钱瑞所说的“一群”中的成员。在杭州百姓的眼中,一般学校的“教学名师”“金牌教练”是屈指可数,杭州二中这里却是不胜枚举。


这些名师,不仅是其他学校趋之若鹜、挖墙脚的“聚宝盆”,也是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不惜重金、争相邀请的“摇钱树”。而面对社会上的这些诱惑,杭州二中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叶翠微告诉记者:“杭州二中的老师,都能够坚守自己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有一份决心,有一份追求,可以说,还有那么一点两袖清风的育人姿态。”


有校长对叶翠微戏谑地说:“那些有个性、难管理的教师,在你们二中个个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呀!”别人的戏谑,在叶翠微看来,恰恰是对他的褒扬。教师是教育环节里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人,如果连教师都无法享受充分的精神自由,那教师如何去履行他的天职?给教师足够的自由空间,恰恰就是给教师足够的审视自我、变革自我的空间,也是给教育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


杭州二中超小型课堂


在二中,有规则。比如建立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各种制度,有纠察机构,有学生维权机构,有仲裁委员会等。并且,老师、家长找校长反映问题很容易:一是相关机构的办公室大门始终敞开着,随时接受来访;二是校长手机号码公开,24小时开机,每一位二中人遇到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与他沟通。


在二中,无“规矩”。比如,“让牛人牛”。 再比如,教育局规定的每周五下午的教师例会,杭州二中规定在三点一刻开,时间40分钟,超时听众可以自动离会。“在二中新校区,如果老师周五晚于四点半离校,那很可能在路上堵三个小时。我们在设计学校基本制度时,应尽量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少折腾老师。”叶翠微如是说。


因为“无规矩”,教师们在叶翠微面前说话,也总能直抒胸臆。有一次,叶翠微带队外出学习,到了入住的酒店,主动邀请另一位男老师同住,结果人家说“我才不和你住一屋呢”。他有点尴尬地打了个哈哈,再去找另外的人拼房。


二中的新校区内有一个亭子,尚未命名。一次,校长和几个教师一起闲聊,取什么名好。有一语文老师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叫翠微亭好了”。当时,校园里草长莺飞,垂柳依依,“翠微亭”之名还是相当应景的。叶翠微连连摆手,不可不可!本尊在任,如此命名有为自己传名之嫌。该老师马上不假思索地回应,那就等你“挂到墙上”时再说好了!


“当校长眼里有教师,平等地对待教师,教师眼里才会有学生,才会平等的对待学生。”叶翠微的这句话得到了积极的反馈。杭州二中的老师们不仅把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放在眼里,也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放在心里。


在“二中之巅”上,有学生留言“永远忘不了王老师的鸡汤”。这里的“鸡汤”不是心灵上的,而是热腾腾、香喷喷的真鸡汤。二中的英语老师王艳洁说:“学校里有一些寄宿的学生,他们正在长身体,有时候却不注意健康饮食,我挺心疼的,就想着给他们煎一块牛排、煲一锅鸡汤什么的,给他们补补营养。”


2012届毕业生,现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工程硕士的周宇恒,正在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之一——花旗集团(纽约)进行暑期实习,他这样回忆母校:“现在,我已无法记清当时学过哪些书,参加过哪些考试,但我清晰地记得班主任搭着我肩膀和我讨论如何与同学相处,记得竞赛前教练带领大家进行情绪状态的调节,记得任课老师在办公室与我促膝长谈未来的规划……纽约华尔街云集了各种名校毕业、履历丰富的高智商青年,知识技能难分高下,很多公司在招募过程中,更喜欢从个性、姿态和交流方式考察被试者。由于幸运地从高中开始体会人际沟通的方式,我在面试屡次遭遇故意发难的时候,保持了礼貌的态度并虚心求教,获得了实习的宝贵机会。”


什么是教育?当学生毕业后,忘掉所有知识和考点,剩下的品格、个性、习惯、言行举止……此乃为教育!什么是大师?用独立的人格引领学生、用深厚的学养浸润学生、用高尚的品行影响学生、用无私的大爱关心学生……此乃为大师也!


在杭州二中,正是有这样一种重才德轻规矩、“让牛人牛”的学术氛围,才让更多优秀的教育者在这里深植根系,才让如此好的教育在这里夏花绽放。


后记


叶翠微始终认为,教育有三个时态,过去时、现在时与将来时。过去时就是用过去的理念和认知系统应对当下,现在时就是用现有的认知水平努力当下,未来时就是用不断更新的理念和知识,陪伴学生去面对未来的世界。“我觉得当下的高中学校,应该追求的是将来时,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办中学里的‘大学’的道理。”


至于常在报纸或者电视新闻看到的,某某学校高三年级学生集体打营养点滴;某某学校为防止学生跳楼,将学校的大楼装修得与精神病院如出一辙;某某学校学生在毕业之际,将书撕成碎片,纷纷扬扬的纸屑,让校园宛如“大雪纷飞”……叶翠微认为,这是教育的“非常时”,坦率地说,是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迷失了方向,使高中学校将育人目标异化为一张张试卷的异常行为。


“办中学里的‘大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有一种自觉,能够顶住各种压力,自觉主动地去迎接那个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未来世界。”叶翠微说,“在杭州二中,无论是对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的‘未来教育家’定位,还是包括课程在内的各种学生发展平台的打造,从办学目标上来说,我们追求的都是如何让学生卓越成长,如何让他们有效、有序、可持续的对接大学教育的要求,对接未来社会的要求。”


叶翠微期望,“办一所中学里的‘大学’”的说法,只具有阶段性的意义。


因为不管是倡导学生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健康生活”,激励学生“社会参与、担当责任、实践创新”, 促进学生夯实人文底蕴,具备科学精神,还是对接大学、对接社会——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高中阶段的育人目标来看,都是一所高中的职责所在。只是有一些高中学校将本应承担的责任,后移到了大学阶段。


中学校长的使命,就是尽职尽责办一所好中学。当这成为一种共识时,就不用刻意地追求办一所中学里的“大学”了。

延伸阅读:

名校长叶翠微的教育家办学之道丨②教方法明责任 家国担当

名校长叶翠微的教育家办学之道丨①重生命淡名利 营造生态

“中国最牛中学校长”之一叶翠微离职,他留下的4个教育启示,句句引人深思……

师生家长必读:新学期,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新学期,教会孩子敬畏老师,受益者是孩子!

开学第一课:教师篇

开学第一课:学生篇

开学第一课:家长篇

开学第一课:校长篇

开学第一课:物理篇

开学第二课(价值连城):如何让学生学习上瘾?

开学第三课:学生为什么拒绝学习?

开学第一课:劝学

开学第一课:局长篇

开学第一课:记者篇

“一等爸爸”易中天: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教育圈兴趣部落”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