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敏洪:人与人的差距,是怎样一步步被拉开的?

俞敏洪 juno 校长传媒 2021-09-22


对成功人士的调查表明,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有很多甚至来自于社会底层,比如农民和普通工人家庭。

——俞敏洪

【俞敏洪专栏】

人与人的差距,是怎样一步步被拉开的

原创作者|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成功汇”


有的人一辈子浑浑噩噩生活,没有创造成就,没有为家庭带来收益,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


有的人不只是为自己创造了成就,也为家庭和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甚至还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为人类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这个差距是如何拉开的呢?有的人支持下面这两种说法:


第一种,因为人的智商不同。有的人天生非常聪明,有的则比较愚钝。


因此,聪明的人能成功,愚钝的人就只能一无所成。


人与人之间的智商不同,确实会造成人的发展不一样,但通过对成功人士的分析,我们发现智商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对于一个人成功或者事业的影响是有限的。


毫无疑问,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会更加容易取得学习的成功。但分析表明,大部分成功人士的智商就在正常范围之内(一百左右),我们常说的高智商人士通常指智商至少在125以上的人。


很多智商正常的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甚至是伟大的成就,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智商的差距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功,这也意味着我们作为普通人,有取得成功的潜质。


第二种,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家庭条件好的人比较容易取得成功。


因为他们拥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和资源,能去最好的学校读书,在未来创业时也能得到父母的金钱和资源支持。


虽然这是人与人之间拉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于成功人士的调查表明,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有很多甚至来自于社会底层,比如农民、普通工人家庭。


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家庭背景也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必然条件。


结论是:一个人的智商和家庭背景会影响我们的成功,但并不是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


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拉开,我认为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01

是否有理想、梦想或者志向


这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理想有巨大的牵引作用或者推动力,会把一个人不断引领向前。和那些没有志向的人相比,有理想、梦想和志向的人往往前进速度会快很多。


他们带有一种勇往直前的信念,这一信念会带领他逐渐远超其他人。所谓的梦想和理想,不一定是某一件具体事情,而是能引发我们愿意为之奋斗的一种理念。


曼德拉年轻时候希望自己能够消除种族隔离,这变成了他的一个重大理想,推动他不断前进,最后实现梦想,成为南非第一届黑人总统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内心渴望更好的生活,愿意去寻找更大的世界,愿意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更大成就、成为某个领域的出色人物,这些都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动力。



02

性格和个性的不同


我们很难期望一个悲观主义者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我们也很难期望一个被动、消极的人去做出开创性、突破性的事业。


虽然性格和个性是从小在父母和环境的影响下培养和形成的,我们小时候不太容易起到主导作用,但我们长大成熟后,就需要明白什么样的个性和性格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并努力向这样的性格靠拢。


那什么样性格的人容易成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能力的人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 首先,有逆商的人。逆商即面对失败、艰难困苦、灾难和打击,能够重新振作,因此变得更加有决心,愿意去应对困难的一种个性特质。当一个人面对失败不害怕,愿意绝地反击,他就拥有了东山再起的能力和机会。


● 其次,有自律能力的人。自律即能够给自己规定目标、设定方向,坚定不移地排除各种干扰、诱惑和欲望,继续前行的一种能力。


● 最后,有融合能力的人。融合能力即能够在人群中混得很好,甚至成为核心领导人物,融合别人并且借助别人的力量共同来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的个性中体现这三种能力,这个人就离成功比较近了。



03

专注力的大小


专注力即能够在一定时间之内专心致志于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从小方面来讲,能在专业方面做到极致,成为所学专业的佼佼者;


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不把事情做大绝不罢休;从情感上来讲,就是能对喜欢的人和事物产生深度感情,更加容易达到人性的成熟和广阔。


同时,因为专注而带来的深入和探索,也能让我们比较容易达到对某些事物的深度理解。爱迪生的专注带来了电灯,爱因斯坦的专注发现了相对论,乔布斯的专注有了苹果智能世界。



04

学习能力和冒险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分为内外两种。内在的学习能力即自我反省,外在就是阅读能力。


我们通过读书去了解各种新的思想、创意和经历,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使自己的领悟、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断提升。

冒险能力,我把它界定为走出去的能力。因为一个人如果自我满足,通常会止步不前,或者拥有一份舒适就再也不去思考其他东西。


一个有冒险能力的人愿意放弃自己的所得和优厚的环境,去迎接新的挑战,开拓新的市场,走向新的陌生领域来证明自己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功。


所以,这两种能力实际上都是一个人从外界获得自己原来不具备的能力的做法,并且借此使自己能够多角度、多视角来看问题,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样生命就会更加波澜壮阔,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机遇。



尽管人生来都一样,但长大后产生很大差异的原因,最主要的不是智商和家庭背景不同,而是个人本身的一些特征不一样。


一个拥有梦想、积极个性、专注能力、学习能力的人,会更容易在人生奋斗中取得成功,我也希望大部分人能够变成这样的人。


被动消极地活着,和主动积极生活,都是一样活,但后者一定会收获更多。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当然要为更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本文选自“成功汇”,版权归原创作者俞敏洪所有)

延伸阅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被拉开的?

原创作者|juno

本文选自“孤岛(gu_dao2015)”,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1

那些厉害的人身上

都有同一个特点


大学时候,所在的团委学生会中有一个女生让我特别欣赏。


不管是在院内举办歌唱大赛也好,还是一二九大合唱也好,她总是举手抢着做一些大家都不愿做的事情。


比如:给部门拍一个短视频、为即将到来的女生节策划有意思的活动、给歌手评分表制作公式使之可以快速输出结果。


我记得我问过她:你不觉得累么?


她回答:不会啊,我觉得很有意思啊。


久而久之,部长一有事情就会找她,而她每次也会全力以赴。


她的能力有目共睹,所以当推选优秀干事时,大家不约而同都推荐了她。


快毕业时,很多人都在焦虑着工作的事情,她却通过校招,找到了一份在阿里巴巴的工作。


那个时候,我发现,她身上有一种我没有的东西,不过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她以后会发展得很好,而我和她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摆动越来越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件事:


为什么身边有的人在不断成长,而有的人即便四十多了,依然丝毫长进都没有?


为什么有的运动员退役后穷困潦倒,而有的运动员退役后,能够出国读书,开创自己的品牌,再创人生高峰?


同一家公司,一个做了十年终于做到销售主管的人,和一个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做到大区经理的人,究竟差别在哪里?


同样从事写作的人,为什么有的人写了两年就能够出书,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有的人埋头写了三四年依然只是个小编?


我开始意识到,这种差别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一种必然。


那些看起来很聪明厉害的人,虽然擅长的领域不同,但他们身上一定有某种共性。


这种共性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2

成长型思维的人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与其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不如说它是一种理念,即相信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


《终身成长》中提到:所谓「成长型思维」,就是相信不管你的出身环境如何,天赋怎样,你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和成长。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固定型思维」,即认为自己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决定了,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改变。


刻意练习,其实也是建立在成长型思维模式基础之上的。


《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在书中讲述了两个智商超高的天才的故事。


一个是在智商测试中得分195的兰根,由于家境贫困,所以他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上课。为了节省来回路费,兰根申请把课程从早上调到下午,但最后因为没能说服教授,他一怒之下选择了退学。几十年后,兰根成为了一个生活在密苏里北部的一个牧马农场的普通人。


而另一个天才奥本海默,在他读博期间,曾因为他的博士导师逼他研究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而试图毒杀对方,结果当然是失败了。在接受校方询问的时候,他竟然振振有词为自己辩护,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缓行和接受心理治疗的从轻处罚。


而这样一个在校期间毒杀自己导师的人,竟然想要争取「曼哈顿计划」带头人的工作,能够脱颖而出的可能性显然是微乎其微。


没想到,在和莱斯利格罗夫斯少将的面谈赢得了对方的青睐,最终成为了「曼哈顿计划」的带头人。后来,奥本海默成为了二战期间著名的物理学家。


两个天才之间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


表面上看来,是在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不同,但究其根本则在于两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选择放弃。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不同,他们想的是怎么突破,用什么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兰根的调课申请被拒绝之后,他想到的不是和校方协调,据理力争,而是放弃,从高等教育的体系中退出,放弃自己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而奥本海默遇到问题时,则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是直接突破,还是曲线救国。


《乔布斯传》中提到过,凡是和乔布斯打过交道的人都形容他身上有种「现实扭曲力场」,这种力场表现在:


不管一件在客观上多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或者任务,只要乔布斯说可以,就真的可以办到。


这种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现实扭曲力场」,不如说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成长型思维。


当固定型思维的人说这不可能的时候,成长型思维的人正忙着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3

人生中的很多机会

需要你「踮起脚够一够」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因为起晚了,想着反正都迟到了,干脆别去了。


虽然知道那堂课交的作业会影响期末的成绩,还是选择倒头又睡。


没想到室友一把拉起我,催促我赶紧穿衣洗脸,一路上飞奔到教室。


老师当时正在批改作业,我们偷偷从后门猫腰进去,把作业递了上去,老师也没发现。


如果当时我真的因为起晚了而没去上课也没交作业,不仅我会被老师发现逃课,期末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还有一次是周五的晚上想去看电影,但因为买晚了,所以票都没有了。


当时想着,既然没票了那就没办法了,我们只能改天去看了。


没想到朋友坚持要去影院,说万一有人退票呢?


我一边说着「哪有这么巧的事儿」,一边还是被拉着去了。


巧的是,在售票大厅,有一对拿着票的情侣问身边的人要不要票,他们有事儿看不了,我们就真的拿到票了。


如果当时我们没去影院,可能周五晚上就在寝室中追着韩剧度过了。


这两件事一直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想要放弃时,就会想起这两件事。


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往往抱着试一试的开放心态。


即便受到挫折或者失败,他们也仅仅认为是暂时的,积极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直到能够完成挑战。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害怕挑战,他们害怕自己表现得不如想象得那么优秀。


即便是一时的挫折和失败也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


虽然逃课、错过一场电影只是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事,但一次次还没有经过努力的放弃会让人产生惯性。


今天我可以放弃一场电影,说不准明天我就能够放弃出国的机会。


久而久之,生命中出现的一个个足以改变你人生的节点,都在一次次「算了吧」当中被舍弃。


人生中出现的很多机会都不会恰好落在你手心里,往往需要你「踮起脚够一够」,这样,机会才会以努力的名义被你抓在手上。


成长型思维的人看见机会往往会跳起来够,但固定型思维的人抬头望了望,觉得太高了,连手都懒得伸就放弃了。



4

相信自己的思维

可以改变


固定思维模式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像一个失败者诅咒一样时时刻刻跟随着你。


即便你天赋异于常人,即便你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固定思维的诅咒里,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loser。


来看看固定思维,是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


如果你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是你的第一份工作,在工作中你遇到了一个机会,但是这是你从来没做过的事,你不确定你能否把它完成好。


比起你在这个挑战中获得的成长,你更关注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差错,你害怕失败会给自己减分,于是你决定不去争取。


所以每当有机会降临在你身边的时候,你都有足够的理由把它拒之门外:我不太擅长这种事情;我从来没做过,可能做不好;我觉得我不太有信心胜任。


在这时,自我实现预言开始发挥作用了:


当你觉得自己缺乏某种能力时,你会主动避开需要用到该能力的工作,因为你从未尝试过挑战自己不熟悉的工作,所以你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因为你错过了一次次提升自己的机会,所以你的工作能力长期停滞不前、薪资不涨,而这一事实又让你更加坚信自己这方面能力不够。


久而久之,你习惯于每天做你再熟悉不过的工作。一旦遇到机会第一个反应不是争取,而是打退堂鼓。


长期待在舒适区里使你觉得安全,不知不觉,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做了三年。


这期间,跟你同一批进来的同事要么跳到更好的平台,要么成为你的直属上司,而你,薪资多年不涨......


从你拒绝一个个机会和挑战起,你就开始受到固定思维的诅咒,在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下,人生陷入一种越来越贫瘠不断塌陷的恶性循环中。


如果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我就是固定型思维诶。」


那你可以从「相信自己的思维可以改变」这个信念开始做起。


成长型思维的人就如同一根有弹性的橡皮筋,你可以努力拉长自己,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始终认为自己是一根没有弹性的线,所以看起来多长就是多长。


你是一根橡皮筋还是一根线,其实完全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

延伸阅读:

把这十个气质传给孩子,胜过十栋房子!

俞敏洪:先别要求孩子考一个好大学,这4样东西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俞敏洪: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俞敏洪:我用这3招,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你不妨试试!

俞敏洪:这两件事情,带着我走到了今天

俞敏洪:给孩子成长的天空

俞敏洪:高考依然公平,但教育思想还活在古代

俞敏洪:竭尽全力的爱会毁了孩子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