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奖励学生的14种艺术
酿一滴神奇的蜜
——奖励学生的艺术
原创作者|郑 英
如何奖励,才能既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又能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答案是多角度经营,让奖励平中见奇,回归阳光生态,彰显情感的磁力和智慧的张力,从而占领育人的先机。
1. 变换方式,鲜活有趣
每个人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若教师不断变换奖品,或变换奖励的方式,便能在教育中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变换花样——常换常新
我总是将奖品变着花样发放给学生:
A.图书杂志,比如《读者》等,并告诉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有精气神;
B.书券,让学生为自己的智慧“充值”,既传递了知识,又传递了感情,更传递了一种品质;
C.书签,并在背面写上一句自创的格言;
D.贺卡,用于节日奖励,并送上祝福语,既美观又实用;
E.教师本人的绝版照,并留个亲笔签名或赠送一句格言。
诚然,奖励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物品,但物品毕竟只是载体,学生更在乎的是它所包含的源自教师的那份信任和关爱。上述这些奖品,就其价格而言,都十分低廉,但其价值却不容小视。有了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物品作奖品,我们可以让教育变得富含情趣和意义。这样,奖品既是物品,又是一种目标;既是奖励载体,又是实现目标的一种通道;既与学生的心理挂钩,又与其精神品质挂钩。
(2)反向奖励——寓贬于褒
我们都应该熟悉那个著名的“四块糖”的故事。奖励与惩戒犹如“激励”天平上的两个托盘,缺了任何一方天平都会失去平衡。其实,只要教师能与学生形成彼此坦诚、关怀和尊重的关系,同时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即使指出学生的不足,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积极的期待。
陶行知在欣赏了学生身上的正面因素后,通过委婉的语言和间接的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对学生的期望,使表扬与敦促并行,寓贬于褒。他那些“表扬中有期待,期待中有鞭策”的话语,必定能长久地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3)悄然奖励——秘而不宣
班里有个学生很机灵,但又很懒散,作业常拖拉甚至不做。一次,在这位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较难的问题后,我让他课后到办公室来一趟。学生如约前来,我给了他一份奖品,这份奖品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的思维真独特”。学生兴奋不已,奔走宣扬。之后,我将这个办法推而广之用在其他学生身上,学生们个个都很享受这种奖励方式,并渐渐形成了“信里都是表扬”的思 维定式。
慢慢地,我开始针对某些学生的毛病写一些告诫的话语,而其他同学并不知情,仍以为是表扬信,这给了被批评学生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于是他们欣然接受,默默改进。最后,我把针对性习题、解题指导、注意事项、考试成绩、成败原因分析等内容也一一写入信中,并要求学生回信,如习题答案、学习困惑及其他心里话等。一切都“不露声色”,而学生们却在悄然间发生了重大变化。
(4)双向传递——循环效应
我有时将彩色卡纸裁剪成书签大小,或折成各种形状,并写上一些适合背诵的内容或名言警句,以此作为奖品发给学生,结果发现学生对上面的内容津津乐“背”。受此启发,我适时推出一些难题,发现学生依然乐意接受挑战。接着,我鼓励学生把答案或疑问写在卡纸的背面送给我,学生的热情又一次高涨起来。再后来,我私下让在课堂上没有发言的学生把想和我说的话写在上 面,从而避免他们产生失落感。
(5)特殊定义——赋予新意
大多数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一般都是按照男女搭配、从矮到高、视力从差到好的原则进行的,多出来的位置往往在最后一排,而且往往都是那些调皮捣蛋学生的专座,成了人人避之不及 的黑暗角落。我打破常规,将多出来的那个位置放到讲台前的第一排,美其名曰“首席座位”,并宣布只有表现出色或进步最快者才有资格坐到那个位置上来。结果那个座位一改往日的冷清状态,变得炙手可热,成了宝座。
2. 关注动机,注重长效
奖励不应停留于物质上的刺激,还应着力于精神上的培养,这正如 “糖衣药丸”,虽然糖衣能让药丸变得可口,但它只是引子,真正起作用的则是里面的药粉。同时,物质奖励需要事先准备,不可随时随地进行,其作用也是短暂的;而精神奖励则可以即时进行,起到的作用也是持久的,能让人终身受益。
(1)精神熏陶——无痕濡染
我不再局限于用物质进行奖励,而更注重荣誉和机会等精神奖励,如:
a.合影,与被奖励学生一起定格那温馨的瞬间。
b.评语,给被奖励学生量身定做一段精练的评语。
c.作诗,用学生的名字作藏头诗,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绝对独一无二。
d.冠名权,谁认领班级专项备品就以谁的名字命名该备品,谁参与创作就以谁的名字命名该作品,类似于体操比赛中的“李小鹏跳”和 “李小鹏挂”。
e.新闻发布会,对被奖励学生进行即席采访,或为他举办简短的庆功仪式。
f.突袭式报喜,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其家长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报喜,或与科任教师一起专程登门报喜。
g.专利,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小发明或具有独创性的学习方法和解读思路,如“某某发现”“某某猜想”“某某实验”“某某方法”等,并郑重其事地为之颁发专利证书。
h.共进午餐,与被奖励学生共同体验一次面对面的温情。
i.签名,可以是教师为被奖励者签名,也可以是被奖励者为班级作品签名,让其享受名人才有的待遇。
j.留名,让被奖励学生在班级荣誉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请他留言或按手印。
k.代言人,让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学生担任“形象代言人”或“信息发布人”。
l.搭“凯旋门”,其他同学面对面排成两排,高举双手各自与对面的同学相握,形成一道长长的“凯旋门”,让被表扬同学欢笑着从“门”下跑过去。
作为教育手段,奖励是为了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精神动力,而不是为了给学生一时的满足。它虽不是童话,但需要有童话般的浪漫,需要有一颗可贵的童心。以上这些特殊的奖品,因注入了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和真诚平等的交流,而具有了强大的“附加值”,其“身价” 和实效也随之成倍翻升,教育生活也随之变得浪漫轻盈起来,如同在水中加入一点儿茶,能顿时让平淡的水变得生动清香起来。不用说,这样的奖励彰显着教师的智慧。
(2)内在驱动——表里兼顾
我在教室的后墙开辟了“星光灿烂”和“成长足迹”这两个奖励园地。前者每月一评,分设“尽责之星”“管理之星”“服务之星”“两操之星”等20个奖项,并张贴获奖者的照片,还在照片下方附上一段颁奖词;后者可以说是对学生成长轨迹的记录,学生获得的所有荣誉或奖项,都被一一记录其上。这片奖励园地不只是用鲜亮的色彩装点了教室,更成了一条“看得见”的学生成长的光辉路线。
这样的奖励方式,并没有倚重物质刺激,而是运用了“奖励内部动机”的原则,把视线落到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之上,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只有踏实付出才能获得奖励”的观念,从而在奖励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之间建立起正确的关系。这样的奖励,内外互补,表里兼顾,可谓“物超所值”“一本万利”。
(3)激发兴致——意趣盎然
我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买了62本简装名著,让学生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学生兴致盎然。毕业后,我让每位学生带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权当是对他们阅读的奖励。这样的奖品既是礼物又是纪念品,学生惊喜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我对学生的最高奖励是和我一起泡书店,师生一同在那里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智慧,以此滋养心灵。有了书籍的“言传”和教师的“身教”,学生自是有了不一般的 收获。其实,教师何尝不也从中受益,因为读书也是另一种“备课”呀!
3. 发乎真情,感人于心
奖励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技巧,更是师生之间真诚的交往,它需要建立在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的基础之上,这也应该是所有教育行为的出发点。
(1)注入情感——倍添价值
有个学生讲话有些结巴,所以不大愿意举手发言。在他又一次把地扫得干干净净之后,我奖给他一颗话梅糖,并告诉他:“吃下这颗话梅糖,再照着老师教的方法练习说话,试试看!”学生惊讶地看着我,结结巴巴地说:“谢—— 谢——谢谢老师。”后来,话梅糖“果然”有效,他感觉自己的口吃症状越来越轻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教师真诚的爱,一颗极普通、极寻常的话梅糖便顿时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消除了孩子的焦虑和自卑心理,给了他自信,让他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将其转化为进步的动力。教师的温暖,悄悄地融入了孩子的心灵,其作用之大真是让人感慨。这样的奖励,因为有了真情的内核,所产生的作用一定是持久的、深刻的,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2)奖其所需——物超所值
大雪飘飞,学生们看着厚厚的积雪一脸神往。我看到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衣着单薄,便当机立断,带领学生们去打雪仗。一番尽情玩乐后,我布置当天的作业:以打雪仗为主题,进行活动素描。最后,那位家境贫寒的学生得奖了,奖品是一条漂亮的围巾和一双厚厚的手套。这份奖品为她整个冬天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本案例中,教师立足于真实的师生交往,把学生需要的物品当成奖品发放,让学生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自己应得的奖励。这种奖励方式,让寒门学子在享受温暖的同时,也享有一份平等和尊严。这样的奖励,以“奖”为主线,以“励”为终极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关爱,因而更显得无私和纯净,更能焕发出活力。这种助人而不欲为人知的方式,是教育的智慧,也是教育的境界。
4. 得体适度,不疏细节
若一个学生很少获得奖励,那奖励对他而言是充满诱惑的,是弥足珍贵的。而随着被奖励的次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同一种奖励方式被反复使用,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弱,奖励的价值就会越来越低。所以,对于奖励,教师需要周密考虑,不疏细节,尤其要做到得体适度,不缺不滥。
(1)点面结合——兼顾公平
班级中总有一些课堂活跃分子,他们思维敏捷,每次教师的问题一出,他们就能迅速接上茬。可这样一来,不仅其他同学的思考受到影响,他们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表面。如何既不伤害这些活跃分子,又兼顾班上其他同学,做到“点”“面”结合?
我于是私下与这些活跃分子约定:“你们的思维很敏锐,可为了照顾其他同学,让他们也有答题的机会,以后你们要举三次手,才可获得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如果回答有创意,可再获得一次答题机会,或者被奖励一道很有挑战性的题目。”活跃分子们欣然接受,他们积极表现,同时又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和有序。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问题:如果尊重活跃分子,让他们畅所欲言,课堂就可能被他们垄断;如果为了照顾沉默的大多数,而一味压制活跃分子,或者对他们的表现欲视而不见,又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本案例中的奖励措施,既鼓励沉默者积极争取发言的机会而不是依靠教师的“钦点”,又引导活跃分子学会谦让并关注自身思维的深度。
这样做,既尊重了差异,又兼顾了公平,有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可以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教师的“调兵遣将”才能如鱼得水,而学生也才能得到长效的发展。
(2)注重低碳——经济便捷
奖励既不可过量,也不可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有时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赞许,甚至是借用一支笔后的一声感谢,都是有效的奖励。这些奖励方式,经济、简便、直接, 虽然无法衡量,也无法记载,但却传达了一份关爱,表达了一种 尊重、信任和激励。
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 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这样的奖励,犹如“柔化剂”,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犹如“强化剂”,可以激活思维;犹如“催化剂”,可以化解矛盾。当然,形式只是“佐料”,万不可喧宾夺主,牵强附会,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3)链接情境——依境适用
在课堂上,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奖品,如在学习清朝历史时,我给学生的奖品是有关清朝12位皇帝的书签。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我甚至将这一奖励方式延伸到班级活动中,比如在端午节,我准备了许多迷你小粽子,作为学生参与活动的奖品。因为是迷你型,所以价格便宜,而且多吃几只也不会有饱胀感,学生很是喜欢。
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除了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手段和组织能力外,适时运用奖励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和交流,那些有一定难度又十分有趣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上文中,奖品与教学内容挂钩,这无疑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一起步入知识的殿堂。
(4)因人而异——量身定做
当某个一向沉默寡言的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时,我会奖励他再一次质疑或独立释疑的机会;
当某个胆小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教材时,我会奖励他再读一小段;
当某个基础较好的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后,我会请他为大家讲解难题,或是奖赏他一道很有挑战性的习题,如果他本人解答有困难,他可以将其张贴在公告栏上“招标”,为此题做“广告”;
当某个不爱背诵的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一件任务后,我会奖励他帮语文老师批阅古诗词的默写,当他将全班的默写本批完后,他自己也已把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了。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所以奖励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奖”,这样的奖励才是真诚的,才是充满关爱和期待的。学生能从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亲切的话语中,充分感受到那种殷殷期望。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奖励都是针对“这一个” 学生而设置的,那么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奖励方式都将自然而然地萌发出来。
对奖励时机、奖励方式、奖励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一门辩证、灵活、复杂、多样的艺术。如同厨师烹饪,同是一根萝卜,切块、切条、 切片、切丁、切丝,吃起来都各具滋味。所以,同样的奖励方式,会因不同人的运用而效果各异。当然,奖励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并内化良好的行为,让其最终不需要奖励。
本文节选自源创图书《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修订本),郑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源创图书授权发布
源创图书 · 郑英作品
延伸阅读:
期末考试即将来临,班主任总结:9个拉低成绩的致命坏习惯,孩子现在改还有救!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