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喜欢学习
怎样让孩子喜欢学习
文|童书妈妈三川玲(著名童书出版人,《华尔街日报》儿童教育专栏作家、中国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成员。这是童书妈妈三川玲的第186篇分享)
很多家长苦恼于孩子不肯主动学习。于是,各种威逼利诱,又是打又是拉,一会逼迫,一会奖励,恨不得使出全身解数,为的就是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考出好成绩。至于,让孩子主动地喜欢学习,那近乎是天方夜谭一样的奢望了。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让孩子好好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也知道,很多家长苦恼于孩子不肯主动学习。于是,各种威逼利诱,又是打又是拉,一会逼迫,一会奖励,恨不得使出全身解数,为的就是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考出好成绩。至于,让孩子主动地喜欢学习,那近乎是天方夜谭一样的奢望了。
但事实上,让孩子喜欢学习,真的有那么难吗?我们不妨从“让,孩子,喜欢,学习”,这几个简单而直接的词汇开始。
第一,让。这是一个被动的状态,是从家长俯视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学习。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严厉的家长,玩着腰,背着手,手里拎着个小教鞭,不停地在自己手心里轻轻敲动,一边敲一边盯着孩子做功课,嗯,不错,对的……
第二,孩子。孩子是人成长中非常独特的阶段,身体在成长,求知欲也同样在成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谁是主角呢?自然应该是孩子。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
第三,喜欢。孩子所具有的好奇心,是天生热爱学习的。试问,一个整天问为什么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喜欢学习呢?那简直和孩子喜欢糖果和游戏一样,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
第四,学习。这个就很关键了,什么是学习。对于孩子,任何不知道的东西,都是学习。知识上的,身体上的,动作上的,心理上的,甚至好的、坏的,都要尝试。而对于大人来说,就把学习的范围紧紧地禁锢在了知识,而且,是要考试的知识之上。这就难免会出现家长认为孩子不喜欢学习的悖论了。
那么,很简单我们把“让孩子喜欢学习”的“让”字去掉,变成“孩子自己喜欢学习”,再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就豁然开朗了。
其实,孩子天生是喜欢学习的,是渴望学习的——当我们把学习不那么死板地定位于知识和考试。掌握任何一种知识或技能,真的会让孩子享有无比的快乐。
学习,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就是说“学”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习”则是去实践。可惜的是,就学习而言,我们往往阻隔“学”和“习”之间天然的过渡,过多强调学,而不注重习。让“学+习”落不了地,看不到直接的效果,让学习变得乏味。
本来,学了圆角分,就应该自己去购物;学了测量,就应该自己规划房间。但是,哪里有人给他们去实践的机会呢?以至于很多学生大学都毕业了,却感觉自己装了一肚子书,考了成百上千次试,却“什么都不会”。
如果,我们把这个节奏反过来呢?就是有了“习”的需求,再去“学”,是不是就会有了学习的动力呢?学校和家长,都不太敢这么想,这么做。但其实,是可行的。
1、快乐,是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
快乐,是学习最好的奖励。孩子学习好了,给予什么样的鼓励和奖励呢?和很多家长普遍实行的奖励措施不同,我认为是让孩子自己体会到学习本身的快乐。
就如同我们大人做一项事业,也如同运动员进行一项比赛。是的,过程可能是困难的、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需要身体和智力的付出,但如果这项事业和运动,是你所喜爱的,那么,你就会享受这个过程,体会到其中带来的成就感。
学习也是一样,我们过多地强调了过程的艰苦,而忽略了学习应该是孩子很喜欢的事物。老师和家长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而不是手把手教具体的知识。这有没有可能呢?当然有,就是还原学习的本质,不是分数,不是名次,而是使自己充实,使自己快乐。
我们都知道,内在的动力是最大的动力,那么,如何引发这内在的动力呢?就是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快乐。
快乐的刺激,最容易让孩子印象深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快乐的刺激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愉悦感,而持续的愉悦感就会形成学习的习惯。
有时候,听到很多家长感慨,“如果孩子像喜欢玩游戏那样学习,就好了~”。其实,还真说到点子上了,学习是可以让孩子产生类似游戏的愉悦体验的,只要引导得当,真的有可能让孩子像喜欢玩游戏那样喜欢学习。
而在心理学上,也早就印证了这一点。从自己的经验,我们也可以轻易地知道,当我们焦虑和充满恐惧的时候,往往不能好好的思考、感知和表达。而在一个令人愉悦的环境里,则很容易产生创作的灵感,和伟大的创意。
2、找到自己,找到学习的源头。
那么,怎么找到学习的快乐呢?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
其实,仔细想想,分数和名次,都是给别人看的,和别人比较的。都不是针对自己内心的,更不用说来自师长的表扬和物质的刺激了。
这么说吧,所有的这些,都是不可持续和不能深入内心的。表扬和奖励,只能越多和越重,才能产生刺激作用,而很容易让孩子的学习导向产生偏差。甚至,让孩子的价值观有误导。譬如,不给奖励就不做事,不哄着就不好好工作,这将给孩子带来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有一个肯尼亚电影,叫做《一年级生》,讲述一位老爷爷,上一年级的真实故事。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家,还去学ABC干什么。
其实,那才是学习真正的意义。就如同中国古代的那句话“朝闻道,夕死足矣”,很多人理解这句话是说找到人生的真谛,而我则以为,这是讲学习应该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应该从幼童持续到老年,直至生命的结束。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说白了,就是发现孩子的天分和兴趣。怎么发现呢,就更简单了,就是发现孩子的不同。或者说,孩子的不同,就是孩子的特点,就是孩子的天赋。
很多父母特别怕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不同,尤其是和那些所谓的优秀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譬如,很多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是个标准的“好孩子”,不够乖巧听话,不热爱阅读,不爱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独有的个性和特征。
要知道,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和特征,去寻找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的兴趣,才是学习的正途。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他本身就不喜欢的那个模型,孩子自然不喜欢,不高兴,不快乐。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学什么都学不好。
找到了快乐学习的根源,就好解决每个阶段的学习问题。即便是基础教育阶段,快乐学习也应该是学习的最佳方法。
3、从具体的形象入手,不要太抽象,更不可说教。
在学习的过程中,譬如让孩子认识颜色,大致有三种方式:1、最好的方式,是从具体的事物中让孩子感知树叶的绿色、花朵的红色、果实的橙色等。2、只是在书本上的图画标出的颜色说,“这是红色,那是绿色”。3、当然,最不可取的方式,是仍给孩子一本色卡,说“好好学习颜色”。
第一种方法,就是从具体到抽象,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发现的快乐,也是学习真正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认识颜色,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在考试中标的对。第二种,则是现在最为普遍的课本学习了。而第三种,最为错误,不仅不促进孩子学习,反而会让孩子厌恶学习。
4、要经历时间,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发现的快乐。
很多老师和家长,过于关注结果了。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掌握住要学习的知识,而且每次考试都不能错,得100分。而且,还发明了很多的速学的方法,来让孩子尽快掌握。
但是,学习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就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不可加速。如果人为的加速,是要出问题的。正如学步车一样,只能让孩子难受,身体受损。
有一次,我在一个钢琴培训中心,看到一个广告语:让孩子十五分钟学会弹钢琴。这真的让我错愕到哑然失笑,如果十五分钟可以学会,那这还是音乐吗?
我不禁想起曾经有一阵很流行“傻瓜系列”的书籍,比如傻瓜学电脑、傻瓜学英语、傻瓜学厨师等等,不教原理、不教知识,只教记忆,以至于闹出用“好肚子是油肚子”来记忆“HOW DO YOU DO”的笑话来。
是的,只盲目追求结果,追求速度,就是把孩子当作傻瓜,当做机器。你愿意吗?
当孩子要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时,要充分给予孩子自然地认识时间,除非他感觉准备好了,否则不要试图强迫他更快一点。当孩子准备好了之后,他会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只有这样,学生和老师才都能够获得最大的乐趣,取得最大的进步。
5、犯错是学习的必然过程,掌握自我改正和学习的能力。
当孩子向你兴高采烈地讲述刚从书本上看到一个故事,中间出现了读错的词语;当孩子画了一幅画在上面写着“送给妈妈,我爱你”,但写错了一个字;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摆弄一个模型,马上就要搭好却摆错了一个模块……
你会怎么做呢?是在过程中马上指出孩子的错误,让孩子马上改正呢,还是先和孩子一起享受事物所带来的兴奋和快乐?这就是一个考验。
要知道,孩子的骄傲和自尊是非常强烈和敏感,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我们必须非常非常小心,不要去伤害它,尤其是当我们出于好意的时候。我们要相信,在没有监督,没有压力,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孩子能够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
同时,孩子自己去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是他的权利之一。也是最为正常和有效的学习过程,甚至,是一种只能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就像我们在玩一个新游戏的时候,肯定也不想有人在旁边指手画脚一样。
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才出现,才给予孩子想要的帮助。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也是他打开了吸收知识的大门的时候,自然也是掌握某种知识的最佳时期。可以说,此时的学习效果,强过课堂上专门听讲的很多倍。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启示
在“孩子如何学习”的话题中,我得益最多的有几个人,一位是约翰·霍特,一位是A.S.尼尔,一位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艾斯奎斯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他数十年教学经历的记录,以及他对创新型教育方式的思考。
我非常钦佩来自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所写的书籍。因为,教育是一件长期的工程,我们不能拿没有经过多年的时间印证的方法,去进行推广。他们的亲身经历,与几百上千个孩子一起成长,还知晓孩子毕业后的发展情况。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教育科学的报告。
我想在这里有一个呼吁,就是希望更多的中国的老师、园长、校长,也拿起笔来,把这些年自己在教育第一线的所见,所为,所思,记录下来。我想,这不仅是对中国教育进程的最好的记录,也会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学校是如何进行教育工作的。
如果有老师响应,我希望不要写成工作汇报。要像约翰·霍特和雷夫·艾斯奎斯一样,有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最好有生动的故事,和对一些已经毕业的孩子的回访。
我知道,中国的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非常辛苦,非常忙碌。但是,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童书妈妈愿意成为一个家校沟通的平台,让家长和学校更多地互相交流,了解。
让家长更好地知道学校的老师,在多年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也让学校的老师,更多的知晓,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和学校的期盼是什么。
(本文选自网易教育频道专稿)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