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秒抖音就能让费启鸣们爆红:网红之后,“微名人”崛起?

2017-12-20 华映资本

“如果你的前男友和你的现男友同时掉进水里,你是否愿意让我做你男朋友?”


最近,有位叫费启鸣的“小哥哥”毫无防备地火了。一则在宿舍用手机录的15秒“撩妹”短视频,在抖音上收获112.1W个点赞。这位96年、身高180cm的大学男生,抖音粉丝超过250W,微博主页粉丝超过144W,迷妹们的“朋友圈为之沉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636xdm78&width=500&height=375&auto=0一场前男友与现男友的世纪对决By费启鸣


翻看抖音推荐页,发现和费启鸣一样的人很多。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轻微”戏剧化演绎,手指舞也好、两句歌声也罢,就能获得大批点赞和粉丝。



那么,我们可以用“网红”来定义费启鸣们吗?

 

他们可能没有十万级的粉丝,视频背景也并不总是光鲜,放到现实生活中很多都是普通的“路人”。他们喜欢通过镜头和视频表现自己,并享受被“双击”的快感。



或许,用“微名人/微名媛”来称呼他们,会很合适。


微名人(Micro-Celebrity)是谁?


2008年,东伦敦大学媒介研究高级讲师TerriSenft在她出版的书《摄像头女孩:社交网络时代的名人与社群(Camgirls: Celebrity & Community in the Age of Social Networks)》中,第一次将微名人(Micro-Celebrity)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表演,其中微名人们利用摄像头、视频、音频、博客和社交网站去增强他们在读者、观众以及在线连接的人们中间的知名度。”在当下,“微名人”们可以在更加多样化的平台中找到甚至组建自己的社群,例如快手、抖音、秒拍、美拍等。


想要进一步了解微名人文化,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名人。Joshua Gamson在2011年的论文《没被关注的人生不值得活:名人文化中普通人的崛起(The Unwatch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The Elevation of the Ordinary in Celebrity Culture)》中,将名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传统名人,指那些比普通 45 33000 45 14988 0 0 1896 0 0:00:17 0:00:07 0:00:10 3019人“更幸运、更漂亮、更市场化”的人,就像是“被好莱坞等机器生产出来的商品”;

第二类是真实名人,指通过真人秀或者日常生活的戏剧化去获得注意力;

第三类是网络名人,他们的流行度取决于观众的造星能力。研究者认为,网络名人是被“嘿,兄弟们,我们让他火吧!”这种驱动力所带动的,这种方式也让人们成名的通道更加民主化,此前很多不可能成名的人获得了话语工具。


而微名人则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网络名人。可以看到,抖音网红们相比强调身份与人设,更愿意在追随流行“套路”的基础上实现表演和个性化创新,起初也并非以营利为目的。为了拍一条酷的视频,他们不惜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无偿加班”。相比说微名人“是谁”,说微名人“做了什么”更为关键。


因此,微名人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套实践,他们的观众被作为粉丝群构建,通过持续的粉丝管理保持受欢迎程度,并基于精细地自我呈现与组装以供他人消费。


为何这是一个微名人的时代?

 

悉尼科技大学Susie Khamis在2016年发表名为《个人品牌、微名人与社交媒体影响力者的崛起(Self-branding, ‘micro-celebrity’ and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Influencers)》的论文,解释为何个人品牌如此盛行。



其将原因归结于数字科技(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当前的政治气候——新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

 

的确,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交媒体都在鼓励用户争取注意力和地位,利用各种产品机制和运营鼓励用户以各种方式进行自我推广。例如抖音就以音乐创意为切入点,降低普通人的内容生产和表演门槛。《Panama》(ci哩ci哩)、《Samsara》等富有节奏感的“神曲”,也在调动用户的参与度。

 


实际上,描述人们如何利用媒介文本去创造和生产自有文化产品的行为,早在1992年,就有Henry Jenkins提出“参与式文化”这一概念。微名人正是通过越来越低成本的方式,生产有关“自己”的内容。


此外,当下微名人如此之多,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名人经济模式”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预期和行为方式。


Pamela Haag在《微名人的崛起(The Rise ofthe Micro-Celebrity)》一文中提出一种假设:年轻人被要求用一种名人经济的方式去行动和运转。在这种经济中,他们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品牌”和名字。他们的名人堂是微观的,他们不会在大屏幕或者高于生活的比例上发生;反之,他们存在于社交媒体的毛细血管中。与其说是他们一种客观的成名状态,更像是一种内化的自我体验。

 

如今的年轻人,在日常工作中也存在“戏精”体质。一项研究职场代际文化差异的研究表明,千禧一代几乎都期待从老板那里获得持续的个人肯定、赞扬与情感验证。而这种行为方式与名人非常相似——一个围绕在身边的团队给予支持,期待从群体中获得很多“赞”。

 

外在工具、内化感受,让“微名人”的表演模式可以发生在每时每刻。


微名人的五大特征

 

《微影响力者如何比大KOL有更高投资回报率(How micro-influencers can deliver better ROI than big KOLs)》一文,将如今的影响力人物分为四类,并强调微名人是“真实的人”。



总结来看,微名人作为一套实践和自我呈现的方式,有五大特征。


1)包含自我意识、精心建构自我

 

如今,微名人们似乎全部都是品牌和PR高手。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不断进行展示和推广,甚至是策展。尽管他们更加真实,但是他们对于真正的自己与演绎之间的“代沟”感到舒适和自然,乐于向朋友、粉丝呈现“滤镜”后的自己。


2)传播载体多元


文本、照片、视频、自拍等等,都是微名人的载体,千禧一代似乎天生就能将媒介方式运用自如。看看抖音上那些复杂的“推拉摇移”教程,你不会质疑他们的“天分”。很多微名人非常喜欢拍Vlog,实际就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日常生活“流水账”,他们会直面镜头展示真实的自己,但个体创造力与兴趣爱好也在其中展现。


3)吸纳名人做法与自治


微名人总是通过社交媒体自下而上地出现,往往被认为没有进入高度权力化和商业化的名人文化体系中。也因此,他们往往高度自治,并自觉吸纳一系列来自名人的做法,例如推广、宣传、内容更新、迎合粉丝等,来提高自身关注度与流行度。


4)日常生活是首选文化载体


日常生活是微名人首选的文化载体,每一则短视频是“真实的电视秀”。要知道,正是这些“粗糙”的表演让普通人成为名人;也正是因为普通,才能指导其他平凡的“路人”如何一样成为(微)名人。即使他们从来不为人知、一向毫不起眼。


5)将观众视为粉丝,并有策略性地互动

 

翻看费启鸣的微博,置顶的评论几乎都有他的回复。微名人会倾向与粉丝有更多互动,来维持与粉丝之间的关系。


微名人会成就下一个网红经济吗


很显然,微名人的一举一动对于营销专家和品牌来说都是重要的资产,他们想要追踪微名人平凡生活留下的各种踪迹。毕竟,微名人们可以在亲密与真实中传递商业和品牌内容,并影响他们粉丝的日常生活。


有一项数据也非常有趣,recode发现,社交网络名人并非粉丝越多回报越多。从单价来看,第二线的网红赚钱最多;而“三线”的网红性价比最高。



不过,微名人太过分散,也非常制约其商业化。路径除了纵向成为真正的明星、和横向打包推广,是否还有其他想象呢?未来是否会有微视频MCN?


这些问题,留给大家一起想象、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