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秋实:疫情和定增新规下的医疗产业投资机会| “君子知道”人文商道沙龙精彩回顾

复旦大学EMBA 复旦大学EMBA项目 2020-12-18

导读:

3月14日,“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沙龙第5期将目光聚焦医疗产业,2019秋2班、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药事业部副总裁刘璐璐,2006春1班、北京诺信创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边建苹,高特佳投资主管合伙人李秋实,从药品生产、销售、投资等三个不同的维度解析这一备受瞩目的民生产业。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EMBA《产业变革与金融思维》授课教师、上海市数量经济学会与上海财务学会常务理事、第一财经《解码财商》栏目解码人李治国担任了点评教授。

以下节选自李秋实的分享内容。

李秋实:疫情和定增新规下的医疗产业投资机会







今天想分享的是在疫情下的产业投资机会,主要从一个长期视角,不局限在医药范围,聚焦大健康领域。


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第一,创新药的产业链;第二,关于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第三,关于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这三个领域的长期影响。


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创新产业链


创新药产业链非常复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有两类药:首先是被称为“人民的希望”、现在变成“全球的希望”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来自美国吉利德制药,尚在研发阶段,刚进入三期临床。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和武汉的医院设计了临床方案,由院士牵头,预计在4月有一个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


很多朋友问我,你原来是学医药的,这次新冠病毒中医、双黄连等药物有没有用?其他的西药有没有用?中药有没有用?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经过严谨的、大量样本的临床试验,才能验证这个药是不是对人体有效、怎么去应用、怎么进行安全性的评价等。药物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产业链条,中国已经深入到全球药物创新研发的产业链条当中,未来疫情结束后,我认为会推动中美、中欧之间和合作,推动中国包括临床试验在内的药物创新更加国际化,会得到国际市场更深入的认可,由此带来包括审批同步等等改变。


十年前,美国上市很多年的药中国才开始进行临床,才开始上市。现在越来越多的是中美双报、全球多中心临床实验。这反映出一个重要的趋势:全球产业链的每个链条里面,不断进行收集,不断进行融合。


中国、西欧、北美等区域,大量新药、创新药的投资和并购非常活跃。这也提升创新药研发的效率,推动全球产业链的融合。比如,一个新药由美国研发、在中国做临床试验,在美国做CDMO,或在美国上市。这就促进了各国药企之间的配合协同不断升级。


例如,瑞德西韦的研发过程中,CDMO、临床试验服务、诊断服务等等环境都有中国的企业深度参与。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新药研发国,投入资金巨大,我们正在从制药大国变成强国,我们需要更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 

 

国家对这个链条高度重视:第一,会给很多政策,鼓励新药研发。第二,加强了审批效率。第三,全世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各种药物的临床数据强化认同,促使这一领域的加速升级,更多新药会在更快时间内在全球范围进行推广和上市。


另一个就是大家很关心的疫苗,一般正常研发时间耗时几年,显然对于抗击这次新冠疫情是完全来不及的。现在一种新型研发疫苗的技术叫mRNA疗法。本土药企也在应用这样技术进行研发。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能尽快出来关于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


总结一下,新药研发的产业链里,面临着几大领域的变革。

01.国家、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领域,全球的融合度高速提升。

02.头部企业会加强,因为这种全球性的、大的多中心临床实验,一定是头部企业才能胜出,获得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支持。

03.信息化的融合。

04.关于CDMO生产领域加速融合。


疫情推动中国医疗生态重构


第二部分讲一下整个医疗生态。在大健康领域很重要的是底层信息化技术,尤其是跟新科技的融合。新科技包括什么呢?包括5G、云计算、互联网医疗、信息化等等。


新冠疫情的爆发,暴露出中国医疗生态存在的很多短板,包括我们对于信息的掌控不够及时全面,各个省、各个医院之间信息的融合并不是很好,造成了信息滞后性,影响判断和决策的时效性。


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春节后复工的2月中上旬,工信部就发布了《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相信未来还有很多细致的政策。医疗防疫体制属于新基建,未来几年,中国政府、全社会将投入很多资金来进行建设。


信息孤岛是中国医改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例如,上海、北京的医院之间,甚至北京各个医院之间的,医疗信息、电子病历、患者的大数据没办法共享,不能共享数据就没有应用价值,无法在上面建立科技的应用。这个领域未来几年会获得强力支持,这应该是一个长期趋势,有助于中国医疗体制成为全球领先的体制。

分级诊疗同样是医疗生态中的薄弱环节。目前中国的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大量医疗资源集中在三甲医院中。在本次疫情爆发过程中,患者想要尽快得到诊断和救治,只能到大医院去寻求帮助,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城市里的社区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等基层医疗机构毫无用武之地。


分级诊疗需要依靠远程医疗技术的提升,人工智能的提升,数据的互联互通。我相信,国家下一步会更注重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建立大医院到基层医院互补的分级诊疗体制,并且注重升级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再看新科技,互联网医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阿里、科大讯飞在辅助诊断技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5G时代,需要高清诊断的视频,尤其是信息量比较大的胸片、核磁共振等信息要在云端通过5G的方式传输。这些新的底层技术,可以帮助医疗信息在数字化、智能化上获得全面提升。


互联网医疗迎来重大突破机遇


2003年SARS期间,中国诞生了一个很伟大的商业模式,就是淘宝电商。它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应用,改变使用习惯,随后异军突起。


近期一两个月里,头部互联网医疗公司阿里、微医、平安好医生,在线问诊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这个现象与SARS期间的淘宝遇到的情形一样,会有助于患者跟医生使用习惯的培养。这也会是一个长期趋势。


我们也看到政府的支持。近期,国家颁布新政策,允许部分地方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报销,包括上海、武汉等等。如果能够推广,互联网医疗绝对不止轻问诊模式,今后很多重要的疾病的治疗,尤其是随诊方面的诊断,都可以在线上实现。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一些新科技、黑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点科幻场景的未来医疗场景,如远程医疗、高清直播,通过高清数据的上传和医学影像的上传来诊断,以及利用AI技术辅助诊断。还有医疗机器人,消毒、送药机器人,远程门诊机器人、导医机器人等等的应用。武汉协和医院就运用消毒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帮了很大的忙。


在这个领域,互联网医疗和整个医疗生态信息化将会有更多改变,国家政策会高度支持医疗体制的建设。未来医疗中的新技术,无论是远程诊断、互联网医疗,还是AI和5G,都会广泛应用,很多细分领域有可能异军突起。


器械国产替代提速


再讲讲医疗器械,这个行业非常庞杂,有三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常规医疗器械的配置;第二,诊断试剂;第三,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


医疗资源不均衡当中,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配置的严重不足是其中之一,包括常规医疗器械都存在不足,这需要在未来逐步完善。国家也会加大基层医疗器械的配置,从而带来这个领域长期的机会。另外,本次疫情爆发期间,各地建设的传染病医院,对国产医疗设备进行了大量采购,未来大型的医疗设备,国产产品会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国产替代趋势非常明确。


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在中国尚属于新的领域,但美国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这种模式下,医院检验科一部分检验服务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诊断实验室。


疫情一开始,很多新冠病人不能得到很有效的诊断。光靠医院的检验科根本做不完。北京、上海不少医院的检验,其实都是外包的检验机构做的。这次他们发挥了很大作用,帮助武汉很多的医院诊断了大量的病例,而且很快。美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更大,但美国的问题是审批和试剂,中国的问题是有试剂但是人和效率不足。


在这个领域,中国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蛮大的,美国的量是我们的十倍。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个领域的发展,因此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个领域还值得关注的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比如医保的支付。在这次疫情后,新的政策有望颁布,来支持这个领域的发展。


在过去20年中,中国最重要的产业就是地产。我相信在未来的20年中,医疗健康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未来医疗健康头部效应仍然会继续加大。


从投资的角度,在国家新发布的再融资新规后,新披露的定增预案再度大幅增加,这一政策有助于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当前,优质的头部公司大多已经上市,并且在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明显的趋势下,我们通过定增方式来投资上市公司,相当于PE机构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再投资头部公司的机会。


创新药产业链、医药服务体系、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这四个领域,都会受到疫情影响带来长期趋势的改变,值得进行长远的战略投资。要选择对赛道,选择优秀的头部企业,这是我对医疗投资的一个简单体验。

 “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沙龙目前已经举行了五期,该系列分享会还会陆续呈现,我们将持续为复旦大学EMBA同学、校友搭建高质量的交流、沟通平台,分享同学、校友各自的知识与经验,这也正是复旦大学EMBA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二人行,必有我师”的体现。第六期精彩预告如下:

更多EMBA学习

2002年国内首批获国家批准开办的中文EMBA学位教育项目


商道人文融汇贯通,以致胜之道育将帅之才


为企业决策层传授全球领先的管理思想,为校友搭建高端交互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申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