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道百年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物理》创刊于1972年,在特殊的年代里破土而出,蹒跚起步中经历了“科学的春天”,见证和记录了时代的前进步伐和中国物理学研究的繁荣历程。峥嵘岁月50载,《物理》在物理学界的广泛支持下,在作者们笔耕不息的勤勉奉献里,在读者们始终如一的热情关注中,经风历雨茁壮成长,众人用心血浇灌和滋养着《物理》以自己的姿态立于中国物理学发展之林。
2022逢《物理》刊庆50周年,我们精选了50篇文章,代表历年所有的作品,献给广大物理学工作者,以及正在学习物理学和对物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们。让我们重温品读,一起感悟物理科学的真谛,领略学科大家的风采。
|作者:郝柏林†
(1 复旦大学物理系)
(2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本文发表于《物理》2008年第9期
■推荐理由
朗道是20世纪有影响的理论物理学家,对理论物理的各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生极具传奇色彩,郝柏林是通过朗道“理论物理最低限度要求考试”的极个别中国人之一,他写的这篇文章十分生动、深刻,全面介绍了朗道的生平、贡献及个人特点,颇具文献价值,为读者所喜爱。
2008年是20世纪苏联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Lev D. Landau)诞生100周年、逝世40周年。事实上,作为理论物理学家的朗道在1962年1月7日的车祸后已经消逝。他在当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在多方救治之下又存活了6年,于1968年4月1日去世。
四十年来,已经出版了许多关于朗道的书籍和文章。特别是1989年由以朗道命名的俄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哈拉特尼科夫主编的《回忆朗道》文集[1],相当详细地介绍了朗道科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2008年1月,俄国的高级科普刊物《自然》为朗道百年出版了专辑[2]。俄国科学院物理学部在2008年1月22和23日举行了纪念朗道百年的学术会议,会议文集已经发表在2008年6月俄国的《物理学进展》杂志第178卷第6期[3]。加之苏联解体以来,公布了大量过去的秘密档案,使人们对朗道经历中鲜为人知的方面有了较多认识。这篇短文将较少复述公开文献,而扼要介绍一些笔者个人的所知所思。
图1 朗道喜欢的工作姿势(1950年代)
01
生平
02
对理论物理的贡献
03
朗道与苏联社会
04
理论物理教程
(2)《场论》(1941, 1948, 1960, 1962, 1967, 1973)
(3)《量子力学(非相对论部分)》(1948, 1963, 1974)
(4)《量子电动力学》(1968, 1971, 1980)
(5)《统计物理学I》(1938, 1940, 1951, 1964, 1976, 1995)
(6)《流体力学》(1944, 1954,1988)
(7)《弹性理论》(1965, 1987)
(8)《连续介质电动力学》(1957, 1982)
(9)《统计物理学II凝聚态理论》(1978)
(10)《物理动理学》(Physical Kinetics,实为非平衡统计物理,1979)
05
朗道“势垒”:理论物理最低标准
06
感想
注:
1)A. F. Ioff(1880—1960),苏联半导体事业的领导者,对苏联科学政策起过重大作用。
2)P. L. Kapitsa(1894—1984)获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Rudolf E. Peierls(1907—1995),德裔英国物理学家,朗道访问欧洲时结交的朋友。
4)D.D.Ivanenko(1904—1994),朗道在列宁格勒和哈尔科夫时的同学和同事。曾在1935年被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自1943年以后一直是莫斯科大学教授。
5)V. L. Ginzburg(1916—),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6)I. V. Kurchatov(1903—1960),从1943年起领导苏联核武器的研制。
7)Alex A. Abrikosov (1928—),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8)I. E. Tamm (1895—1971),195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9)N. N. Bogoliubov (1909—1992),杜布诺联合核研究所理论室的创建和领导者,乌克兰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以其命名。
10)1960年代初钱三强争取若干因种种原因未能发挥作用的科学工作者参与国防任务。
11)George Gamow(1904—1968),宇宙背景辐射和氨基酸三联码概念的提出者。1932年当选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38年被撤销,后俄罗斯学院又追认。
附录 朗道笔记本上的43人名单
顺序为:姓名, 年份, D为科学博士, K为副博士, 这两个字母是朗道本人在1961年底以前写的;xxxx/yyyy是当选通讯院士/院士年份(刘寄星协助核查)。朗道笔记本中只有俄文姓氏, 名字缩写是2008年2月17日M.I.Kaganov在Belmont家中应郝炘请求加上的。)
(l) Kompaneets A.S., 33, D; (2) Lifshitz E.M., 34, D, 1966/1979; (3)Akhiezer A.I., 35, /1964, Ukrainian AS; (4)Pomeranchuk I.Ya., 35,D, 1953/1964; (5) Tissa Laslo, 35; (6) LevichV.G., 37, 1958/; (7)Berestetskii V. B.,39, D; (8)Smorodinskii Ya.A., 39.D; (9)Khalatnikoy I.M.,41, D, 1972/1989; (10)Khutsishvili Givi, 41,D,1967/ Georgian AS; (11)Ter-Martirosyan K.A.,47, D,2000/; (12)Abrikosoy A. A.,47,D, 1964/1987; (13)Ioffe B.L., 49, D, 1990/; (14)Zharkov V. N., 50,K; (15)Lapidus L.I., 50, K; (16)Sudakov V.V., 51,K; (17)Kagan Yu.M.,51,K,1970/1984; (18)Gershtein S.S.,52,K, 1984/2003; (19)Gor’kov L.P.,53,D, 1966/1987; (20)Dzyaloshinksii I.E.,53, K,1974/; (21)Arkhipov R.G.,54,K; (22)Balashoy V.V.,54,K; (23)Vedenov A.A.,55, K,2003/; (24)Maksimov L.A.,55, 1997/; (25)Pitaevskii L.P.,55,K, 1976/1990; (26)Sagdeev R.Z.,55,K, 1964/1968; (27)Bekharevich I. L.,55,K; (28)Ivanchik I. I.,56.K; (29)Bychkov Yu.A.,57,K; (30)Shapoval E.A.,58; (31)Fal’kovskii L.A,. 59; (32)Andreev A.F.,59, 1981/1987; (33)Kondratenko P.S.,59; (34)Rusinov L.I.,59; (35)Marinov M.S.,60; (36)Berkov A.V.,60; (37)Melik-Barkudaroy T.K.,60; (38)Moskalenko V.A.,61; (39)gnatovich V.K.,61; (40)Bud’ko,61; (41)Manko V.I.,61; (42) Malkin V.B.,61; (43) Kolabasoy V.M.,61.
[1] Khalatnikov I M ed. Landau. The Physicist and the Man.Recollections of L.D.Landau,Pergamon Press, 1989
[2] Andreev A F et al. Special Issue to the Centennial of L.D.Landau, Priroda(Nature), 2008(1):2-95(12篇俄文文章)
[3] Andreev A F et al. Scientific Session of Division of Physics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devoted to the Centennial of L.D.Landau, Uspekh Phys. Nauk, 2008, 178(6):611-668(7篇俄文文章)
[4] Lifshitz E M, Khalatnikov I M eds. Collected Works of Landau.Nauka, Moscow, 1969(两卷俄文); Ter Haar D, ed. Collected Papers of Landau. Pergamon, Oxford, 1965
[5] Kaganov M I. The Landau School. What I think about It. “Trovant” Press, Troitzk, Moscow Province, 1998(俄文)
[6] Goncharov G A, Ryabev L D. Building the first soviet atomic bomb, Uspekh Phys.Nauk, 2001, 171(1):79—104(俄文)
[7] Janouch F. CERN Preprint, CERN 79-03, 28 March 1979
[8] Kora Landau-Drobantzeva AcademicianLandau. How We Lived, Zakharov-AST,Moscow, 1999, ISBN 5-8159-0019-2(俄文)
[9] Ioffe B L. Landau's theoretical minimum Landau's seminar, ITEP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arXiv: hep-ph/0204295,25 Apr 2002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历史与教训——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上)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为了忘却的怀念——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纪念金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美丽是可以表述的——描述花卉形态的数理方程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 ——评《晶格动力学理论》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订阅《物理》得好礼
为答谢广大读者长期以来的关爱和支持,《物理》编辑部特推出优惠订阅活动:向编辑部连续订阅2年《物理》杂志,将获赠《岁月留痕—<物理>四十年集萃》一本。该书收录了1972年到2012年《物理》发表的40篇文章,476页精美印刷,定价68元,值得收藏。
详情请联系编辑部:
(010)82649029,82649277
physics@iphy.ac.cn
"岁月留痕—《物理》四十年集萃
目录
2.5埃分辨率胰岛素晶体结构的研究
中子弹是怎么一回事 ?
理论物理研究中应当正确对待的几个问题
晶体缺陷研究的历史回顾
相变和临界现象(Ⅰ)
相变和临界现象(Ⅱ)
相变和临界现象(Ⅲ)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凝聚态物理的回顾与展望
五次对称与准晶态
从高能物理学的发展看北正、负电子对撞机
声学与海洋开发
扭摆的故事一一简单的仪器与重要的成果
对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的一点猜想
模型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一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一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Ⅱ)
原子核裂变的发脱历史与教训一一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我国半导体物理研究进展
回顾与展望一一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我的研究生涯
北永SARS疫情走势的模型分析与预测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一一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 上 )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一一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下 )
为了忘却的怀念一一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一一纪念金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
我与物理
美丽是可以表述的一一描述花卉形态的数理方程
外公丰子恺先生鼓励我学物理
爱因斯坦 :邮票上的画传
转瞬九十载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一一评《品格动力学理论》
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
我国磁约水聚变研究的早期历史
趣谈球类运动的物理
朗道百年
以人之语 . 解物之道
软物质物理一一物理学的新学科
宇宙学这 80 年
熵非商一一the Myth Of Entropy
物理学中的演生现象
书山有路勤为径,悟后起修真功夫一一访赵凯华教授
普渡琐记一一从 2010 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
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后记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