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决定做摩拜单车之前非常零碎的一些想法 | 胡玮炜 一席第429位讲者
胡玮炜,摩拜单车创始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看到我们的摩拜单车,脑子里想的都是那个《Chappie》,就是《超能查派》。这个电影就是讲有一天机器人有了人类的意识以后它会做什么。但是当时这个Chappie有一个问题:它的电只能维持五天,五天以后就会死掉。所以其实我觉得一个硬件产品,一旦给它通上了电,并且把它放到外面去让它自运营的时候,它似乎就有了生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t0357ld2173
“膜拜”单车
胡玮炜
谢谢大家,我是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刚才骆老师讲得太感人,我在后台一直流眼泪。其实他刚好在讲的是他在城市里面的观察和细微的感受。
关于摩拜单车,我今天就来讲一讲它和城市的关系、它和个人的关系,以及从交通层面——它是怎么让城市里的交通更加有效率的。
很多人可能都会问我,你是怎么决定做摩拜单车的?每次面对这个问题,我都会沉默很长时间,我觉得我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来说明它。而且很多时候我认为一个重大的决策反而是凭直觉。后来我也无数次地去追溯过,为什么在那一刻我会那么坚决地去做一件当时身边所有人看起来都不靠谱的事情。
其实我以前是一个媒体人,做记者的,我大概在汽车行业里面做了将近十年的媒体。因为非常强的好奇心,我很想知道从外围的角度看待汽车行业是怎么运行的,它的新产品是怎么出来的。所以,我曾经就真的加入过汽车行业,当时在上海参与了荣威550产品的整个迭代过程。
其实我在中学的时候就想当一个记者。我那会儿想当一个战地记者,或者像法拉奇那样,能够站在正义的一边,反对邪恶的那一边。那是我小时候想象的。但是当我毕业的时候,可能有各种汹涌的历史潮流。刚好那个时候诞生了很多全新的经济类的新闻媒体,所以我就加入了,而且误打误撞做了汽车,以及和出行相关的报道。
大概在2013年、2014年的时候,我们在杂志社里面每天讨论选题,会有很多的关于未来的、可穿戴设备的、智能科技的讨论。在过去十年互联网解决了我们的什么问题,未来十年会解决什么问题——考虑的很多是这些方面。因为我在汽车行业做了将近十年,所以我刚好在这个交叉口也去思考了很多关于出行的事。
大概在2013年年初的时候,我去了一次拉斯维加斯,那是一个消费类电子展。但是我在那里看到了很多很多汽车公司的展出。我当时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未来汽车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为我是一个女生,所以我其实对于汽车里面那一套逻辑没有特别感同身受,比如说推背感、零到百公里加速、车身轻量化、每年新产品的迭代量、圈子里人员的涌动等等。反而是我去关注互联网和汽车之间发生的变化之后,有了很深的体会,比如说我会用手机连上我的汽车,然后开始听各种网络电台。我很多的娱乐生活反而变成了在那个汽车的空间里。
我们后来就说,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它是一个空间,是一段距离,是一段时光。如果你这样去看待汽车这个工具的时候,可能你会有更多的想象力。
汽车以前其实是个信息的孤岛,它非常独立。比如说你可能不知道你前面的汽车里是谁,也不知道你左边的汽车里是谁。或者说,在跟汽车交互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手机非常便捷,它连接了世界上很多的东西,但你的汽车它还是孤立的,它甚至有时候还用的是CD机,可能你连CD早就已经没有了。所以在拉斯维加斯的那个展上更多讲的是人与汽车的交互,汽车与汽车的交互,以及未来的交通出行。
那次我其实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回来以后我就跟我当时的老板说,未来出行行业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希望我们能够开辟一个关于汽车和科技的小栏目,我可以来负责这个栏目。我最后没有说服我的老板,所以大概陆陆续续拖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我就出来自己做了一家公司,叫极客汽车。
总的来说,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有野心和企图心的人,但是我是那种——如果我心里有一个想法,它就像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它就会不断地发芽,如果我不去做的话,我可能会不能接受。所以我就一直不停地去push自己做这件事情。
然而当我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真的很幸运。你可能每天会碰到你的同类,会碰到很多同样的资源,以及想做相关事情的人。
当时极客汽车的推动速度其实比我想象的快很多,因为我当时其实也没有拿投资,就是从我自己一个人开始做,然后做到一个很小的团队,然后跟各个汽车公司以及高科技的汽车零部件公司都建立了一些联系。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非常有幸地认识了非常多汽车行业里面的先锋派。那一群人,他们在想的更多是为什么汽车行业的发展还是那么缓慢,为什么它的逻辑一直都没有变化。比如说,他可能在想一个产品的形态,但是财务部就要审核一年,等他审核出来的时候,其实互联网公司已经把那个产品做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也在讨论未来的出行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更多讨论的是,在未来,个人交通工具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个人交通工具会回归,比如说,自行车、电动车。
其实当时在北京有各种各样的人,用着各种各样非常奇特的交通工具。比如说“小雨滴”,就是那些老年人接自己家孙子孙女放学的那种小雨滴,它非常民间,其实就是一个小三轮车,然后加了一个椭圆形的玻璃罩的雨棚。
但是我后来发现,奔驰中国设计中心的总监居然买了这个小雨滴寄回给他德国的儿子,说这个东西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当时我就跟他讨论,我说你有没有想过去升级一下现在在路上的那些电动车,以及那些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交通工具呢?他当时跟我说,其实这么多人在用这些产品,这样的产品以及这样的价格可能刚好是他们比较舒服的。如果用我的方式去升级的话,那价格就变得很贵,老百姓可能就用不起了。
所以当时我们就讨论了很多关于这样的话题,包括“哥本哈根轮”,就是把自行车后面的轮子换下来变成一个电子驱动的轮,还有智慧型的自行车。
2014年底那一会儿,很流行的一些概念是关于可穿戴设备,就是如何从人体身上读取更多的数据,监测你的睡眠、你的呼吸,看你的移动轨迹,相当一部分都是停留在这个方面。
我当时在想,我希望我像一个机器猫一样,当我想要一辆自行车的时候,我就能从口袋里掏出一辆自行车骑走。因为在大城市里面,可能我无数次从地铁站出来,在高峰期的时候根本打不到车。我可能会坐一辆黑摩的,但是非常危险。那个时候我就特别希望有一辆自行车。
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我其实都买过自己的自行车,但是不到一个月我就放弃了:要么就是被偷了,要么就是我真的觉得在城市里面骑其实是非常不方便的。因为来回十几公里,非常累,最后也就放弃了。
所以我认为的智能,反而不是说它能够监测人类的数据,而是说它随时随地可用。我还没有跟我的投资人、合伙人去谈这些话的时候,我就有了很多这样的想法。
有两次,一次在杭州,一次在瑞典的哥德堡,我都看到了公共自行车停在路边。两次都是靠近傍晚的时候。我就想,其实在城市里面骑车去游荡还是非常舒服的,我就使劲地想知道我该怎么来租这个车。我不知道去哪里办卡,也不知道去哪里交押金。那个硬件的小亭子,我用信用卡塞了半天也不能解决。
我当时就有非常强烈的感觉:移动互联网支付已经那么方便了,为什么一辆自行车我却骑不了?这些都是我在决定做摩拜单车之前非常零碎的一些想法,而且当时我也不知道我会做摩拜单车。
直到有一天,我跟一群工业设计师和一些投资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当时我的天使投资人突然说了一句话:“哎,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做共享单车呢?用手机扫描开锁那种。”我当时就立刻被击中了。因为我刚才说了那么多,他的这个想法刚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当时就说我要做这个,我们可以做这个。
其实我也没有想过我会来领导这个项目,但是我身边的那些工业设计师后来就不断地在论证说这个有多难:会被偷走,不知道应该布在什么地方……反正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来,最后他们就退出了,只有我最后愿意来做这个,就变成了我是这个项目的创始人——大概的一个故事其实是这样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可能一直在想,我没有办法用一些特别数据的、模型的东西来证明我是对的,当然也许这就是凑巧吧。这是做决定的一个过程。另外,我认为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城市如果适合自行车骑行的话,它的幸福指数一定是非常高的。因为首先它应该有自行车道,然后有绿树,因为如果没有绿树夏天会非常热。空气也应该良好,这样人们才愿意去骑行。我们是坐等有一天能够变成这样,还是说每一个人可以付出一点力量,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所以我们还有一个Slogan:骑行改变城市。就是说骑摩拜这件事情,其实是能够让城市的管理者,让我们所有人能够意识到我们其实可以骑自行车出行,以及我们城市可以规划得更加适合骑自行车出行。
有了这些想法以后,我其实比第一次创业的速度会快很多,我就迅速地投入进去来做这件事情。开始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到底需要一辆什么样的单车。这个其实是我当时去看了很多公共自行车看到的一些问题。左边这个其实是在巴黎的时候看到的,它的内胎就被扒出来了。
自行车特别容易坏的几个点是轮胎需要充气,会掉链子,容易生锈,需要很多精力去维护。从这些层面来讲,我当时跑了很多国内的自行车组装工厂和一些配件厂。当时我有一个目标,就是要生产一辆自行车,它是四年免维护的。
很多人也问我为什么四年免维护,说实话我当时没有想得特别清楚,就是大概算了一下这个车的制作和运营成本,大概算了一个模型,认为四年免维护是相对比较可行的。然后就以这个目标去寻找我们的供应商。
但我后来发现自行车行业,其实就像最早我们的台式机组装的行业一样:它会给你一个车架,然后给你各种各样的配件,帮你组装成你想要的那一辆车,它可能会用各种自行车品牌的那些零部件来帮你组装。
我跑了一圈以后,就发现实际上没有人能够达到我的目标。而这个共享自行车,我也没有特别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辆自行车,我是把它想象成一种能够自己产生动力的,解决零到五公里出行需求的新的运力。它就像一个新的物种一样,当然我可能想得比较多。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看到我们的摩拜单车,脑子里想的都是那个《Chappie》,就是《超能查派》。这个电影就是讲有一天机器人有了人类的意识以后它会做什么。但是当时这个Chappie有一个问题:它的电只能维持五天,五天以后就会死掉。所以其实我觉得一个硬件产品,一旦给它通上了电,并且把它放到外面去让它自运营的时候,它似乎就有了生命。
这个是我去跑了传统自行车厂,按照四年免维护计算的一个成本报价。但是我觉得其实也不是特别靠谱。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可能就去看了很多材料的厂。这个是关于铝的,应该是铝土矿吧。就是为高铁、飞机生产那种最坚固的、最轻量化的铝材料。
因为我以前是做汽车行业的,所以很多我身边的朋友也好,资源也好,都是跟汽车相关的。我们当时就想,这辆自行车可不可能是有一个底盘,这个底盘是一个轴传动。因为如果是轴的话,它就足够坚固以及不会掉链子。所以我们当时就自己去设计和研发了一款新的轴。
这里我又想扯出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其实轴传动比链条传动的历史还要长。举个例子,电动汽车的历史其实是比汽车的历史要更长,但是为什么到了后来的用户市场,链条传动成了一个主流,类似于汽车最终成了主流?
我其实问过无数人这个问题,我大概分析了一个我自己总结的答案,就是相对来说,链条传动是容错率比较高的。比如它稍微松一点紧一点问题都不大;如果掉链子了,我可以很快把它修回去;就算它断了,我可能再铆一下也能铆回去了。但是如果用轴传动的话,相对来说维修就会比较难。同时用一百年前的工艺去做那个轴,做那些滚珠和里面很多的零件,会更加难。
工业其实是有非常强的一个惰性的。比如说我做这个链条,我已经做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它一直很赚钱,那对于工厂或者很多公司来说,它是没有动力去改变的。因为如果要改变的话,肯定要换新的生产线,要重新培训工人。
也就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技术在当年出现了分支以后没有再回来。就像汽车和电动汽车一样,电动汽车一直没有发展回来,也是因为它其实挑战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为什么它现在又会重新回到大家认为要发展的一个未来的态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现在的技术水平已经跟一百年前不一样了,同时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力量去推动这些事情去发生。因此我们就用了轴传动,希望它是四年免维护的。
左边这张图其实是我们当时做的一个手工样件,但是当时想得会比较复杂。所有的硬件都需要手工做出第一个样件,然后去不停地修改。
这个是我们最早的一个成型的东西。
我刚才说了,自行车其实都是为了功能设计的,而不是说为了好看而设计的。其实我们在设计现有的这一辆经典版的摩拜单车之前,有过很多关于这些设计的讨论。这些也都是我找一些汽车设计师帮我们设计的,最后无论是从工艺上,还是从用户以及其他很多角度考虑,都取消了。比如说那个横杠那么高,女生穿裙子就上不去。
最后我们得到一个结果是这样的。
其实,你看它除了轴传动以外,它的后轮是电机发电。很多人会说为什么摩拜单车骑起来会有点重,刚才我在外面也骑了一辆,开始的时候有点重,后来就变得很轻了。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电机发电。动能是守恒的,当电压比较低的时候,你就需要用你更多的动能去给它充电;电压比较高的时候,你骑起来就会比较顺滑。其实这跟车身的重量没有太大的关系。
另外,它是一个全铝的车身,拉丝抛光,这个工艺跟Mac的表面是一样的。当时我们的考虑是说让它回归到材料的本色,这样无论你是磕碰了,还是有很大的灰,它都不至于生锈,也不至于非常破烂。
我们这个经典版已经运营了将近七个月,那一批老单车看上去跟新的也没有太多的区别,所以我们最初那个设计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还是达到了。
另外它是单摆臂的。为什么单摆臂?其实也不仅仅是说为了让它好看,更未来,当然它也达到了一个看上去比较未来的效果。单摆臂的话,它侧面的轮子是可以非常高效地装上去,也可以非常高效地拆下来的。
我记得在北京的时候,因为我们有一批轮子出了一些发泡上的问题,需要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最初的这个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把整个轮子给拆下来。
为什么是橙红色呢?当时我们也讨论了黄色、红色、蓝色,很多颜色。当时想的是首先要跟这个城市是融合在一起的,其次它要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在这个城市里面不至于很突兀。如果它脏了的话,也容易清洁,所以我们就选择了一个橙红色。相对来说,看上去还是比较显眼以及温暖的。
关于为什么是五幅轮毂,其实我们看到普通的自行车都是那种钢丝的轮毂。钢丝的轮毂,它的寿命在一年多,超不过两年吧。就是到一定的时候,它会非常容易地被压变形。你去维修的时候,就需要去维修里面的每一根钢丝。我们这个五幅的全铝的轮毂,它的寿命几乎有八年。另外它是一个免充气轮胎,是热橡胶在里面发泡而成型的。
基于以上所有的这些考虑,我们就可以看到有了一辆这样的摩拜单车。当然我其实也承认它并不是那么地完美,也有很多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甚至有一些“过设计”。但是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来说,花了半年时间让它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现实,我觉得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个就是我们手工打样的第一辆量产车。
一席从五六月份开始就希望我能来做一个演讲。当时我一直说,其实摩拜还是一个新生儿,它还处在一个婴儿期,只是说它自带一些自传播的能力,让整个社会的很多人都关注到了它。我说如果我过多来演讲,会有一种幻觉,似乎是一种成功的幻觉。其实我们真的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大家给我们更多的反馈,给我们更多的包容。
我们从4月22号在上海第一次发布以来,已经正式进入了四个城市,现在在成都已经开始试运营了。这个背后发生了哪些故事呢?我们大概来看一下,其实从数据的角度,可以看到自行车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z0325l18y6p摩拜在北京的15天
这是北京的15天。每一个点都是每一次开关锁。开始的时候我们在中关村大概就投了一百多辆,后面慢慢地加大投放量。我们发现了这15天的一个变化,左下角是时间,可以看到时间的变化。所以我们当时说用了15天的时间,用自行车点亮一座城市。
本来我只想放这一个视频,但是他们说那些视频都很好看,那接下来就把深圳和广州的都放一遍吧。
摩拜在广州的一天
摩拜在深圳的一天
深圳真的是一个不夜的城市,凌晨一点多的时候有这么多人在骑行。我在深圳的时候跟大家调侃,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深圳一天24小时有这么多人在骑行。后来我们的一个用户就在朋友圈@我,说其实很多人,像保洁阿姨她们在凌晨两点的时候刚刚下班,而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公共的交通工具了。听到这个,我自己还是蛮感动的。
其实自行车本身是一个很有趣的工具,它非常简单,但它出行效率很高。同时每个人对于自行车又有很深的感情投射,比如可能你小时候第一个能够独立掌握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
我在上海的时候,也常常跟同事一起去那些有树荫的小道骑行。有一次,一边骑我们就一边讨论。陈奕迅有一首歌叫《单车》,其实它是一首粤语歌,我一直不知道《单车》讲的是什么。刚好那个同事他是广州人,他跟我说,那首歌是讲他跟爸爸唯一的拥抱,就是他坐在后座的时候能够抱着爸爸的腰。爸爸总是对他很严格、很严苛,他所有的温暖的记忆都是在那辆自行车上。他跟我说完这个,也跟我讲了一些他跟他爸爸的故事。
所以我觉得自行车在让你走出那些盒子,让你走到城市的街道上,用一个十公里左右的速度和你身边的人谈话、聊天,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承载了很多有趣的有情感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在朋友圈,在微博里面晒他骑行自行车的图片的原因吧。
所以摩拜单车的梦想,从我最初一些个人的零碎的体验,到做了一个决定,到后面我们做了无数事情、大家看不到的一些努力,其实都是想要让自行车能够回归城市,让我们的城市生活能够更美好。
谢谢大家。
热门演讲,请点击 阅读原文
一席|人文•科技•白日梦
微信ID:yixiclub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